牟 珍 沈昱翔
(安順學院農(nóng)學院,貴州 安順 561000)
貴州五府名志是晚清貴州中西部諸府屬地方地理、歷史與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人物等諸事項的集中記載,也是地方性知識及其價值觀念的集中體現(xiàn),其有關物產(chǎn)的記載更對當代地方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提煉鄉(xiāng)土經(jīng)驗有重要參考價值。從地方歷史文獻中獲取地方性知識,了解歷史時期地方經(jīng)驗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對于推進地方鄉(xiāng)村振興,推進經(jīng)濟社會文化事業(yè)發(fā)展同樣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作為地方性知識的主要文本類型——地方志,“其所涉及的內(nèi)容極為廣泛,舉凡政治之隆替,文化之盛衰,經(jīng)濟之榮瘁,民生之憂戚,均可依據(jù)相應的方隅區(qū)劃考而得之”[1]。貴州五府名志的研究者多關注以鄭珍、鄒漢勛等人為代表的府志編纂者群體及背后所代表的道咸之際貴州地方學術文化發(fā)展盛況。然而,作為一種兼具時代性、地方性和百科全書特質的綜合性文獻,以五府名志為代表的地方志,同樣是歷史時期知識史與觀念史的研究對象。孟凡松以五府名志星野敘事為例,揭示出晚清地方舊學接納新知、新知瓦解舊學的過程,并以此說明清末民初近乎斷裂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爭,實際上仍有其相對延續(xù)的知識與觀念前提[2]。晚清貴州的“古史建構”、物產(chǎn)記錄、農(nóng)桑知識與民俗描述等,均可以循此視角進行相關領域的敘事史研究。
明清地方志多有“物產(chǎn)”“土產(chǎn)”或“土貢”之卷,要以記載地方物產(chǎn),如動物、植物、貨殖之屬,可見一地歷史時期“自然資源變化、人們生活狀況和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情況”[3],修纂于清代道光咸豐之際的貴州五府名志亦不例外。五府名志記述地方“物產(chǎn)”,或專列為卷,或歸入食貨而專列為目。其中,地方中藥材又為物產(chǎn)之大宗,或詳或略,都能反映出府志成書時代的知識與觀念,對于當代挖掘“地方性知識”與推動地方農(nóng)林特產(chǎn)類產(chǎn)業(yè)發(fā)展也有相當?shù)膮⒖純r值。
道光《遵義府志》置“藥類”于“物產(chǎn)”一卷,與“谷類”“蔬類”“果類”“貨類”“草類”“木類”“竹”“花類”及“羽類”“毛類”“鱗介類”“蟲類”“飲食類”等并列而居于“花類”之后[4]。其“藥類”記述,先總列諸藥材之名,而后對部分藥材作了簡要記述。該府志總列遵屬藥材有:
草烏、何首烏、車前、枸杞、益母草、黃柏、白芷、香附、當歸、金銀花、石菖蒲、天花粉、威靈仙、茵陳、黃芩、黃精、鹿茸、荊芥、香薷、苦參、牽牛、蒼術、天門冬、麥門冬、蛇蛻、山藥、茴香、扁豆、常山、虎脛骨、半夏、杜仲、山梔、遠志、瓜蔞。[4]
前總列遵屬藥材35種,并說明此系康熙間遵義縣知縣陳瑄所修志書中“皆州縣藥產(chǎn)”者[4]。接續(xù)分別羅列《綏陽縣志》《正安州志》記載“各屬皆有”的藥材,如《綏陽縣志》所列“牛膝、黃精、天麻、續(xù)斷、石斛、百合、升麻、白芨”,《正安州志》所列“五味子、紫蘇、薏苡、山茨菰、稀薟、厚樸、枳殼、木通、瓜蔞、桔梗、陳皮、青皮、蒼耳”。最后再針對13種具體藥材作重點記述,即前胡、五加皮、當歸、大黃、附子、透山根、黃連、仙茅、巴豆、海芋、鉤藤、倒筑傘、紫草等[4],此13種專門記載的藥材僅當歸等個別藥材名稱又見于府志總列的35種藥材之中,府志所引綏陽、正安二志亦僅黃精、瓜蔞等個別藥材相互重見。在《遵義府志》編修者看來,總列其名者雖屬于該府出產(chǎn)的中藥材,但另外單列的前胡等13種中藥材則各有用途。例如,前胡產(chǎn)于遵義北雞喉關者尤佳,且其地為前胡產(chǎn)銷兩旺之地;五加皮作酒曲,為釀酒必不可少之原料;透山根“草類蘼蕪,可以點鐵成金”;黃連產(chǎn)于仁懷者頗佳,而遵義北鄉(xiāng)黃連堡產(chǎn)者尤多。[4]
道光《貴陽府志》之“食貨略”共分四卷,大體首志賦役,次及經(jīng)費,再及公益慈善,最后為土貢、土物。其為“土物”者,即“山林川澤之產(chǎn)”,有“稍瑰異而見于載籍者”,有“資以為利者”,有“賴以為食用者”,有“蓄以供賞玩者”,有“制造之物”以供使用或交易者。[5]其中,列“藥之屬”于“食貨略”之“土物”卷中,其“土物”細分為“谷之屬”“蔬之屬”“瓜之屬”“果之屬”“花之屬”“草之屬”“木之屬”“竹之屬”“藥之屬”“毛蟲之屬”“羽蟲之屬”“鱗蟲之屬”“昆蟲之屬”與“金石之屬”等[5],析分動物為毛蟲、羽蟲、鱗蟲、昆蟲等“蟲”類,在動植物分類方面體現(xiàn)為較為科學的態(tài)度。其“藥之屬”以羅列藥名為主:
藥之屬則有黃精、益母草、貫眾、何首烏、天門冬、麥門冬、夏枯草、天花粉、香附、車前、前胡、金銀花、馬鞭草、土茯苓、牛旁子、鶴虱、谷精草、蒼耳子、荊芥、天南星、蒲公英、山茨菇、稀簽草、劉寄奴、瓜蔞仁、骨碎補、草麻子、牽牛子、紫蘇、鉤藤鉤、竹根三七、王不留行、青藤香、白芨、牛膝、馬勃、續(xù)斷、百合、草烏頭、茜草、薄荷、苦參、商陸、常山、附子、半夏、木通、兔絲、大戟、大黃、葶藶、沙參、紅籐、白術、桔梗、知母、黃耆、桑寄生、川芎、天麻、地骨皮、厚樸、五味子、茯苓、五倍子、金櫻子、五加皮、青橘皮、陳橘皮、枳殼、杜仲、雄黃、硫黃、夜明沙、穿山甲。[5]
總計前列藥材達75種,除個別藥材注載異名、俗名外,僅對貫眾、何首烏、金銀花、天南星、苦參、桑寄生、地骨皮、茯苓、穿山甲等9種藥材以“雙行夾注”的形式作了補充性記述。例如,記述貫眾“取其根置水缸中可解水毒”;何首烏分雌雄,“重十余斤者佳”;他若金銀花“蒂必雙生,氣甚清芬”等,或介紹藥材性狀、或記述服食方法或記載奇聞異事等[5],大概物產(chǎn)他處較少見,或百姓資以為利,或科普較易被人忽略的方劑知識等。
道光《大定府志》“食貨略第四下”為“經(jīng)政志四”,列有“鹽法”“錢法”“廠政”“農(nóng)?!薄巴廖铩钡饶浚巴廖铩痹凇稗r(nóng)?!敝?,蓋以之關乎民生而又不如鹽業(yè)、貨幣、礦冶與農(nóng)桑之重要,其關于中藥材的記載即列入“土物”之中。該志記載“土物”分為“谷”“蔬”“藥”“花”“果”“木”“禽”“獸”“鱗”“介”“貨”等,該志記載府屬中藥材云:
于藥則有沙參、細辛、白芷、白芍藥、桔梗、天麻、山查、龍膽草、丹參、黃芩、五加皮、牛蒡子、香附、南星、半夏、木通、前胡、草烏頭、苦參、黃連、金櫻子、杏仁、桃仁、益母草、何首烏、車前、薄荷、艾、豨簽草、木通、倉耳、三七、石菖蒲、白芨、黃柏、黨參、地膽、石斛、女貞、馬勃、土茯苓、龍骨、土牛膝、兜鈴、瓜蔞、花粉、干葛、厚樸、血藤、青皮、枳殼、八角蓮、一支箭、一支蒿、青蒿、觀音柳、五味、急性子、旱蓮草、蒲公英、萆麻子、商陸、谷精草、常山、藜蘆、地骨皮、百舌丹、穿山甲、威寧仙、覆盆子、淫羊藿、桑寄生、天南星、鴉膽子、紅花、香附、槐角、硃砂、防巳、旋覆、鉤藤、葶藶子、萆薢、烏藥、獨活、滑石、扁畜、瞿麥、秦芄、骨碎補、續(xù)斷、夏枯草、木賊、香附、山槐子、九香蟲、綠花菜、爐甘石、密陀僧。[6]
前列府屬中藥材99種,其中“香附”出現(xiàn)3次,“木通”出現(xiàn)2次,實際列名藥材為96種。96種之中,僅2種附注俗名,3種列出產(chǎn)地,如謂藜蘆“俗名搜山虎”,山槐子“俗名矮陀陀”,黨參“平遠有之”,密陀僧“威寧有之”,九香蟲“赤水中有之”。[6]
咸豐《安順府志》將“物產(chǎn)”專列一卷,又細分為合屬“通產(chǎn)”與各屬州縣“專產(chǎn)”,“專產(chǎn)”以府屬州縣區(qū)劃來劃分,“通產(chǎn)”以物產(chǎn)類別劃分,有“谷屬”“蔬屬”“藥屬”“花屬”“果屬”“蟲屬”。中藥材記載于“藥屬”之中,列名其中的藥材有:
沙參、黃精、石斛、天門冬、紫菀、百蔀、桔梗,馬兜鈴、白芨、半夏、天南星、瓜蔞、天花粉、夏枯草、獨活、葛根、升麻、柴胡、前胡、麻黃、荊芥、浮萍、蒼耳子、天麻、稀簽草、威寧仙、何首烏、艾、苦參、龍膽草、苧麻、商陸、常山、藜蘆、木通、車前草、瞿麥、萹蓄、茵陳、香薷、青蒿、草烏頭、淫羊藿、兔絲子、蒺藜、香附、金銀花、蒲公英、鶴虱、貫仲、射干、續(xù)隨子、王不留行、茯苓、旱蓮草、劉寄奴草、馬鞭草、谷精草、青箱子、決明子、馬勃、地骨皮、女貞子、楮實、桑白皮、桑寄生、黃柏、枳實、枳殼、苦楝子、槐實、辛夷、烏藥、五加皮、木瓜、山查、枳椇子、萊菔子、鐘乳石、隨手香、一串鈴。[7]
前列中藥材共81種,其中有天門冬、百蔀、桔梗、白芨、半夏、瓜蔞、天花粉、夏枯草、葛根等31種僅羅列藥材名稱,對其他50種藥材則有或多或少的介紹,如俗名、產(chǎn)地、植株形狀等。
咸豐《興義府志》“物產(chǎn)志”詳載府屬“土產(chǎn)”,分谷、豆、蔬、瓜、貨、竹、木、卉、果、藥、禽、獸、鱗、介、蟲等“屬”。其中,登載于“土產(chǎn)”之“藥屬”的中藥材有:何首烏、石斛、列當、鹿銜草、厚樸、刺梨、楮實、益母草、霸王鞭、車前子、蒼耳子、豨薟草、旱蓮草、獨腳蓮、朱砂蓮、桑寄生、蒲公英、黃精、土茯苓、白芨、金銀花、香附、山慈姑、水檳榔、羊蹄、茱萸、五爪龍、薺苨、沙參、天門冬、百部、薏苡、威靈仙、薄荷、仙茅、夏枯草、劉寄奴草、青葙子、大薊、小薊、續(xù)斷、商陸、草烏頭、射干、兔絲子、蓬蘽、覆盆子、蛇莓、山豆根、羊桃、山丹、貫眾、栝樓、爬巖香、金星草、景天、四塊瓦、酸漿草、蓖麻子、谷精草、杜仲、鉤藤、牛膝、柴胡、前胡、糯葉、槐角、荊芥、紫蘇。[8]前載中藥材共計69種,除蓖麻子往后11種僅列藥名外,其他58種皆有進一步的介紹性記載。
五府名志對于地方物產(chǎn)要能詳加記載,然其分類取舍亦有原則,如“征土宜”、利民生等,大體所載物產(chǎn)皆地方所產(chǎn),所載物產(chǎn)對地方民生經(jīng)濟有所裨益。
道光《貴陽府志》“食貨略”有“土貢”“土物”二目,“土貢”甚略而“土物”尤詳,其“土物”之小序云:
若夫山林川澤之產(chǎn),其稍瑰異而見于載籍者有……其資以為利者有若……其賴以為食用者有若……其蓄以供玩賞者有若……其所制造之物有若……[5]
《貴陽府志》依照功用將地方物產(chǎn)分為五類,即具有博物價值的地方特產(chǎn)、產(chǎn)生經(jīng)濟效益的物品、食用類物產(chǎn)、觀賞類物產(chǎn)、地方手工業(yè)或手工藝產(chǎn)品等。道光《遵義府志》則認為,地方志記載物產(chǎn)并不是羅列動植物名錄,“無關考索者”不用一一備錄,而列入地方物產(chǎn)之名者既應該稍加注釋卻又不能征引蕪濫。羅列物產(chǎn)名稱而稍加征引,“非詡土會之富,要見茂對時育,品物桐生,飭化阜通,自安樂利,亦使談播者不得尚稱為猿狖所宅云爾”[4]。詳志物產(chǎn),既是利濟民生的體現(xiàn),也是地方文化的彰顯。咸豐《興義府志》也認為地方土產(chǎn)尤其是“通產(chǎn)、常物”是不能一一羅列詳盡的,所要記載的物產(chǎn)大體有兩類:“見于載籍者志之,精于他郡者志之”。此外,相對于“通產(chǎn)、常物”而言,其“物之稍異者”應該“附以考辨”[8]。
同樣的,“飭化阜通,自安樂利”,利濟民生也是地方中藥材是否登載于地方志的重要原則。咸豐《興義府志》記載地方藥用植物及相關物產(chǎn)篇幅最多,道光《遵義府志》次之,除注重考證辨析外,多強調(diào)特定中藥材對本地產(chǎn)生的經(jīng)濟價值。例如,《遵義府志》引述《綏陽縣志》記載藥材前胡,謂前胡各屬皆有,“惟遵義北雞喉關者心如菊花,他處不及,數(shù)里外產(chǎn)者曬之關上即有菊花心,川廣人歲于關上收買”[4]。
大體而言,略載“通有物名”而詳志“土宜”,“征土宜”為五府名志記述中藥材的首要原則。地方郡縣范圍的中藥材記載,大多數(shù)情況下難免屬于“通有物名”的羅列,前述五種府志羅列各自府屬所產(chǎn)中藥材,少者三五十種,多者八九十種,但對于所列藥材甚少注釋,因為這些藥材屬于本地、外地皆有的“通?!薄N甯緦τ诘胤街兴幉牡挠涊d,一般都在“物產(chǎn)志”中單列“藥類”。“藥類”所列中藥材名稱中,植物類藥草占絕大多數(shù),同時也有礦物或動物類藥材。同時,“藥類”之外,其他谷蔬瓜果、竹木花草等有藥用價值者,也在羅列記述相應類別的物產(chǎn)時附載其藥用價值,記載地方中藥材時采用了“藥屬”為主、他屬兼顧的記載方式。
在五府名志中,物產(chǎn)志“藥屬”之外記載中藥材或動植物藥用價值的情形不乏其例。大體說來,這是由于貴州食藥兩用植物眾多,針對“花屬”“草屬”“藥屬”等類具體物種的時候,并不能嚴格區(qū)分種屬有關。這就造成某一物種甲志入“藥”而乙志入“谷”入“蔬”的彼此混淆,或者同一志書之中的非“藥屬”物產(chǎn)中也零星分散地記載了相當數(shù)量的中藥材物種或相關物產(chǎn)的藥用價值。
至晚清時期,地方物產(chǎn)分類已經(jīng)相當詳晰,在經(jīng)世致用、利濟民生思想的指導下,谷蔬瓜果,木竹草卉,兼之禽獸麟介等,但有相關藥用價值者,皆有可能在相應物產(chǎn)記述中加以說明,又非僅歸入傳統(tǒng)本草之植物,如《興義府志》歸入“谷屬”的穇子(天仙米)[8],歸入“蔬屬”的山藥[8]。此外,歸入“貨屬”的雄黃、雌黃、朱砂、水銀等[8],也曾在歷史上屬于礦物類中藥材。
作為“貨屬”的中藥材尤其需要注意。晚清貴州具有較大經(jīng)濟產(chǎn)業(yè)價值的作物,即便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也可能被歸入“貨屬”之中,如《興義府志》記載的紅花、通草、小茴香、百合等?!杜d義府志》載“紅花”云:“紅花產(chǎn)興義府境及普安縣,所產(chǎn)甚多,其利甚溥”;載“通草”云:“通草產(chǎn)府親轄境及普安縣,產(chǎn)多利溥,郡人多切為薄片,染色以為假花,極為工巧”;又有小茴香,“興義縣及安南、貞豐皆產(chǎn)……今郡人之庖多用之”。[8]至于百合及海椒、辣椒等,府志列入“貨屬”而不入“藥屬”或“蔬屬”,大體也是從其交通有無,利濟民生的經(jīng)濟價值而言的。
未歸入“藥屬”卻有一定藥用價值的動植物或制品,《興義府志》往往引述“李時珍云”或諸“本草”略加說明,如“木屬”之“烏桕”,即引“李時珍云”其“采子蒸煮,取脂澆燭,皮脂勝子仁”[8],通過引述文獻點出其藥用價值但敘述的重心卻不在于強調(diào)其藥用價值。對于“木屬”之“?!钡挠涊d,《興義府志》云:“桑產(chǎn)興義縣及貞豐,貞豐之桑大數(shù)抱者甚多,所產(chǎn)桑寄生甲黔省,惟氣候寒煖不時,故雖有桑而終不宜蠶”[8],對于乾隆以來至道光時期黔省官方大力推廣種桑養(yǎng)蠶的行為頗有微詞,認為興義氣候不宜發(fā)展桑蠶業(yè),而作為藥材的桑寄生倒是值得稱道的。柴胡多載入地方所產(chǎn)中藥材之屬,而《興義府志》又載有“柴胡菜”為“蔬屬”之一種,云“郡產(chǎn)柴胡菜,乃柴胡之嫩苗也,一名羅鬼菜,俗呼為姨媽菜,興義縣、貞豐州尤多”[8],體現(xiàn)出地方食用野菜的傳統(tǒng)。
發(fā)展地方中藥材產(chǎn)業(yè),有必要認真參閱地方傳統(tǒng)地方志,尤其是地方志中的物產(chǎn)志,而不是僅僅關注物產(chǎn)志中“藥屬”部分。大體說來,物產(chǎn)志為地方種質資源研發(fā)保護提供了線索,為中藥材炮制加工提供了鄉(xiāng)土經(jīng)驗,也為地方推廣道地藥材種植提供了參考。
除咸豐《興義府志》對所列中藥材多有詳細敘述外,另四種府志只是羅列藥材名,間有對藥材進行注釋的文字,僅以“雙行夾注”的形式對其中少數(shù)藥材加以重點記述。這些被重點記述的藥材,或因其為道地藥材品質絕佳,或因經(jīng)濟效益良好惠及民生,或具特殊藥用及博物價值,大體都為地方種質資源研發(fā)保護提供了重要線索。
例如,《遵義府志》記載遵義縣產(chǎn)量大或質量優(yōu)的中藥材有雞喉關前胡、黃連堡黃連、大溪里鉤藤等。遵義縣雞喉關前胡,據(jù)《遵義府志》載,遵義府各屬州縣皆產(chǎn),“惟產(chǎn)遵義北雞喉關者心如菊花,他處不及,數(shù)里外產(chǎn)者曬之關上即有菊花心,川廣人歲于關上收買”[4]所謂雞喉關者,屬清遵義縣境,“在縣北五十里,路達婁關”[4]。黃連,“茲土所產(chǎn)頗佳”,其中“遵義北鄉(xiāng)有地名黃連堡,產(chǎn)者尤多”[4]。遵義縣大溪里蘇箭棚鉤藤也是地方優(yōu)質中藥材,《遵義府志》載:“郡產(chǎn)鉤藤以色紅者良,遵義大溪里蘇箭棚所產(chǎn)為勝”[4]。
又如,大定府地區(qū)的赤水九香蟲、威寧密陀僧等皆為地方特色藥物。威寧密陀僧,《大定府志》載之為藥,并注曰“威寧有之”[6]。赤水九香蟲,道光《大定府志》列入“藥”名,并注云“赤水中有之”[6]。據(jù)《本草綱目》載:“九香蟲,產(chǎn)于貴州永寧衛(wèi)赤水河中,大如小指頭,狀如水黽,身青黑色。至冬伏于石下,土人多取之,以充人事”[9]《,大定府志》記載赤水九香蟲或本于此。
《興義府志》所載藥材,大概分為“全郡皆產(chǎn)”或“產(chǎn)府親轄境”“興義縣”“貞豐州”等個別州縣等兩種情形,其產(chǎn)府親轄境、興義縣或貞豐州等個別州縣者,大體可視為本地特產(chǎn)類藥材,如“產(chǎn)府親轄境”的黃精、土茯苓、白芨、香附、水檳榔、茱萸、薺苨、百部、仙茅、劉寄奴草、續(xù)斷、射干、覆盆子、蛇莓、金毛狗脊等,產(chǎn)興義縣的石斛、沙參、天門冬、威靈仙、羊桃、四塊瓦等,產(chǎn)貞豐州的桑寄生等。[8]具體而言,諸如紅水河沿岸的何首烏、興義縣石斛、列當驛列當?shù)?,應屬“產(chǎn)物精于他郡者”[8]之類。其中,何首烏“產(chǎn)全郡之紅水江濱,大者如盎如斗,重二三十斤”[8];石斛“產(chǎn)興義縣”,“邑人呼為黃草,邑治舊名黃草壩,以此得名也”[8];列當“產(chǎn)安南縣之列當廢驛,其地以此得名”。[8]至于鹿銜草,“產(chǎn)府親轄境及興義縣,歷代本草所未載”[8],則被認為是他郡所無,因而屬于“物之稍異者”[8]。
五府名志詳志物產(chǎn),對于一些藥材的藥用價值及藥用禁忌、炮制方法等,也有一定記載,為地方中藥材的應用提供了鄉(xiāng)土經(jīng)驗。道光《貴陽府志》記述“藥屬”之苦參,引陳念祖《醫(yī)書》云:“下血及血痢火盛者,用苦參子去殼,無破仁,外以龍眼肉包之,空腹以蒼術湯送下九粒,一日二三服,漸加至十四粒,二日效”[5]。咸豐《興義府志》對何首烏性狀、炮制及藥用方法等的記載更為詳盡,僅引述文獻就有《本草綱目》及其他本草方劑諸書8種以上,并附有唐李翱《何首烏傳》、唐李遠《書何首烏傳后》、明李時珍《何首烏說》諸文[8]。
此外,五府名志有關中藥材并不僅僅載入“藥”類。例如,道光《遵義府志》將扁竹根列入“草類”,并引他書云“此草味辛,性沉,有積食者掘根和酒服之效,多服殺人”[4]。我們在依據(jù)地方志物產(chǎn)志檢索地方藥用文獻時,又不能局限于“藥”類記載的查閱。
3.3為地方推廣中藥材種植提供了參考
對于具有較高經(jīng)濟價值的地方道地中藥材,五府名志也會記述種植它們的技術要點。例如,道光《遵義府志》記載當歸的種植,言“今川蜀皆以畦種,尤肥好多脂”[4], “以畦種”三字對當歸的種植技術作了最簡要的概括。
又若石斛,《興義府志》也詳細記載了它的植株特征、培植要點及藥用之方,引述相關文獻稱:“石斛生石上,以?;椅种?,“以砂石栽之,或以物盛掛屋下,頻澆以水,經(jīng)年不死,俗稱為千年潤”[8]等,表明石斛喜水而惡澇等,對于石斛培植無疑具有參考價值。
及至清代晚期,以中藥材為代表的地方物產(chǎn)的記述,在地方志中已有相對穩(wěn)定的體例,物產(chǎn)分類相對科學且完備,其利濟民生的記述原則在知識書寫方面至今仍有指導價值。以五府名志為代表的晚清貴州諸府志表明,當時的地方志尤其重視“地方性知識”的記述,對于地方物產(chǎn)關乎民生者皆非常重視,諸如糧食、蔬菜、竹木、花草、藥材、貨物、禽獸、魚蟲等物產(chǎn),往往不憚筆墨,這對于當代地方種質資源保護開發(fā)、經(jīng)濟作物的種植推廣、野生動物的保護等無疑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