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珊珊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年文明沉淀為華夏民族最寶貴的詩文精神財富。古代文學內容豐富,記載了我國古代人民的生活歷程,蘊含著優(yōu)秀的文化精神和不朽的藝術魅力,承載著中華文明的人文情懷和審美教化。我國在文化發(fā)展史上有“詩書之國”的美譽,古人有“以文會友”“以詩傳情”等風雅之事,現(xiàn)代人亦有“吟誦品鑒,人生樂事”的雅趣之舉。古典詩詞以其獨有的藝術特質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fā)展增添了濃重的一筆,在歷史的長河中歷久彌新,熠熠閃光。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美育作為新時代全面發(fā)展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之一,越來越受到重視。古詩詞對于學生的美育來說,的確是一種適宜的媒介。目前我國教育部門對中小學語文教材進行了改革,加大了古詩文在課本中所占的比例,對在古詩詞教學中實現(xiàn)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更為有利。然而就目前的教學情況來說,依然存在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筆者對山東省聊城市5所代表性高中語文課堂古典詩詞教學進行調研,發(fā)現(xiàn)了如下問題。
有將近一半以上的教師要求學生當堂背誦本節(jié)課的詩句,把有限的課堂時間用于檢測成效。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高考至上”“一切為高考服務”的觀念貫穿于整個高中語文古典詩詞教學的課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背誦、默寫重點句,忽視了學生真正想要了解的方面。教師將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歸結于教參上的統(tǒng)一標準,向學生灌輸答案式的結論,以教師的想當然代替了學生的多元理解,以高考的可能考點代替了詩詞理解的重點。這種詩詞教學方法的不合理性顯而易見。高中古典詩詞教學不能局限于考試的框架之中,而應該充分考慮文體特點,既要有利于學生理解詩詞內容,又要促進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提高。
多數(shù)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教法單一,多以串講法或背誦法為主,教學過程程式化,沒有考慮到學生的主體性。筆者在課堂觀察和訪談過程中發(fā)現(xiàn),目前慣用的古典詩詞教學模式基本都是教師站在講臺上“滿堂灌”地講授,將每句詩詞的含義、個別用詞的精妙之處,甚至詩詞傳達出來的深層情感直接告訴學生。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需要動腦,只要記憶就可以,至于是否還需要體會古典詩詞背后的故事、情感則不在考慮范圍內。學生認為如果教師沒有要求,考試中也不會考到,那就不需要在這上面花費心神、精力。這樣的課堂看似重點突出,實則掛一漏萬,由于教師錯誤的授課方式導致學生放錯了重心。以串講法為主要教學方式的教師認為,45分鐘的課堂時間有限,組織學生討論思考的環(huán)節(jié)會浪費大量時間。他們還認為有些知識點如果不幫學生串講,學生體會不到。習慣采用背誦法教學的教師則認為古詩詞背一背,主旨大意記一記就可以了,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和精力。這些教師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無視古詩寫景狀物、抒情明理的表現(xiàn)特點,大多采用“一解題,二釋詞,三釋句,四總結”之類的拼搭組合,忽視了審美情感在課堂中的流動。這種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在品讀古典詩詞的時候,不但沒有收獲古典文學審美技能以及綜合素質的提升,甚至慢慢喪失自己的判斷力和洞察力,不能對古典詩詞傳達出來的情感進行獨立感悟。既然學習者缺少自己的獨立感悟,一味地被要求去記憶去接受,古典詩詞學習也就變得索然無味了。
不可否認,在目前高中古詩詞的實際教學當中,一線教師呈現(xiàn)出來的教學方式較為機械、單一,特別是一些老教師,依然固守多年前的教學模式——首先帶領學生逐字逐句去剖析,然后由教師歸納總結詩詞的中心思想或情感,再圈點勾畫出需要學生背誦的詩句,布置好任務即可。教學的重心和難點都放在了高中生對于字詞、句子的簡單理解和機械翻譯上。至于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是否真正體會到古典詩詞之美,教師并不關心,學生也不知道如何體會。這種逐字逐句的翻譯講解,確實做到了“句句落實,滴水不漏”,但是也破壞了原詩詞豐富深遠的意境之美。對古詩詞教學除了基本知識外,更要注意其整體感、意境美。這樣才能既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又培養(yǎng)其審美能力。
古典詩詞最大的特點是包含豐富的情感,而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離不開情感的積極參與。情感和審美可以比作一對雙胞胎兄弟,二者心靈相犀,相輔相成,只有投入真摯的情感,自身審美才會有所提升。同樣,審美能力的提升必將進一步促進感情的體會和理解。所以,要想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到美,離不開其自身的情感體驗,教師也應該以此為教學原則開展審美教學活動。“人如果沒有進入某種特定的情感狀態(tài),那么現(xiàn)實的對象就很難滿足他的需求,如一支鋼筆就是鋼筆本身,一本詩集僅是詩集自己。但是假如這支鋼筆伴你多年,由于長期使用而稱呼它為‘朋友’;這本詩集經(jīng)你閱讀之后,發(fā)現(xiàn)其中的詩歌特別能表達你的心聲,于是你稱這詩集為‘知音’?!盵1]你投入了深厚的情感,必然會產(chǎn)生別樣的情緒,學生在詩詞學習中投入自身情感也必定能夠做到與作者對話,哪怕相隔著上千年。
那么在詩詞課堂教學中,如何貫徹這一情感體驗的原則呢?首先,教師在課堂上應該保持飽滿的激情、積極的態(tài)度,根據(jù)不同情感類型的古詩詞營造出相應的情感氛圍,學生因此受到感染,會變得思維活躍、情緒振奮,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順利開展。其次,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積極體會古典詩詞中的情感因素,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利用背景音樂或視頻朗誦,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還可以利用插圖等效果展現(xiàn)詩中豐富的色彩圖景。最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應主動將自身的實際生活經(jīng)歷和詩詞中的情感進行比較,找到相同之處,從而引起共鳴。
古典詩詞教學不應是教師的“獨角戲”,學生也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應該鼓勵學生在自主體驗的過程中主動完成知識的建構和審美能力的提升。高中時期的學生,感性思維慢慢地向理性思考轉變,這個時期學生的辯證思維與邏輯推理也日趨成熟,對于未知充滿了探索和創(chuàng)造的熱情,應適當引導他們獨立思考問題。在古詩詞教學方面也應該放手讓他們主動去探索未知的領域,憑自己的喜好選取不同風格的詩歌,自行去參悟。高中階段古典詩詞教學的其中一個目的也就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提升自學自悟的能力,畢竟教材中所選取的古詩詞僅僅是中國古典詩歌長河中極其微小的幾朵浪花,更多的資源需要學生自覺主動地去搜集、學習。新課改提出教學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過程也應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以學生的實踐活動為主,力求做到“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在古典詩詞的審美教學中,更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教師只需創(chuàng)設有利條件,適當布置任務,放手讓學生盡情去思考,在此基礎上再有目的地引導總結,將大家的思維結果匯總評價即可。比如,課前教師應該讓學生自己針對該詩去查閱相關資料,搜集自己感興趣的素材,包括詩人的生平事跡、詩詞的寫作背景等,然后教師在課上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圍繞作者或相關作品展開思考,合作分享成果,共同解決基礎的詩詞問題,如詩詞大意、思想感情等,最后由教師進行查漏補缺。對學生已經(jīng)明白的問題無需過分強調,對學生遺漏的地方則要具體補充。整個教學過程要求教師把握好“度”,既不能過滿,也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學生才能在教師的引導下感悟到古詩詞蘊含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
古羅馬詩人、批評家賀拉斯曾在《詩藝》中提出一個重要觀點,“寓教于樂,既勸諭讀者,又使他喜愛,才能符合眾望”[2]。也就是說文學作品應寓思想內容于藝術形式之中,使人們在藝術享受的時候受到教益。這一點在古人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們將詩詞譜曲演奏、唱誦,在享受樂音之時又感受到古詩詞的文字之美。孔子也曾有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3]正如孔夫子所說,對于學習這件事,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理解得快,然而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趣的人接受得快。因此學習最好的方式就是將它融入自己的興趣當中,既可以提高速度又能夠記憶深刻。在現(xiàn)代高中階段的古詩詞教學中,要使學生提升自身審美,不僅僅需要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更需要教師精心安排課程,運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和途徑將他們引入到學習情境當中,使學生以樂學的態(tài)度去感悟,以求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寓教于樂則正是這樣一種教學方式。古詩詞屬于文言體裁,其中典故的運用、語言的凝練、意境的含蓄,這些構成詩詞優(yōu)美蘊藉的特點,正是中學生理解的障礙。以他們簡單的生活經(jīng)歷和有限的知識積累對詩詞理解有一定難度,處理不好,他們就會知難而退。這就要求教師盡可能選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編排教學環(huán)節(jié)激發(fā)他們對學習的興趣,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力。具體來說,可以注意以下幾點:首先,給學生提供一個安全的學習詩歌的環(huán)境,這里的“安全”是指學生心理的安全。換句話說,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允許學生犯錯,大膽表達自己對古詩的想法,積極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詩意的想象。其次,巧妙設計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在古詩詞的導入、新授、鞏固練習和課堂小結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做到精心設計,充分利用多種教學資源,例如多媒體播放詩詞名家朗誦、學生自主設計古詩擴充等。寓教于樂作為一種教學理念,應該貫穿古詩詞教學的始終,才能使學生更快樂地學古詩,從詩詞字句中感受到美好。
古典詩歌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需要在交流中生發(fā)其審美意義。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產(chǎn)生的審美感受不可能通過說教實現(xiàn),審美理論也不應僅進行簡單灌輸,越是強加于學生則越容易被他們丟棄。作為高中階段的學生,他們渴望被理解、被尊重,在教學方式上也一樣。學習古典詩詞,教師和學生以古詩詞作為主要媒介就詩詞內容和情感交流想法,教和學的主體在人格上應當是平等的,不存在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過程中師生的差別,良好的師生關系也是影響詩詞審美教學效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新課程教學理念強調教學應該是動態(tài)生成的,教學是教師、學生、教材和環(huán)境四要素相互作用的過程,學生通過和教師對話、和詩詞作品對話獲得豐富的感知素材和情感體驗。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應建立一種平等對話的關系,教師不應一板一眼地強行灌輸,而應像知心朋友一般帶領學生去體驗古人美好的思想情趣,時刻關注學生對詩句的所思所想所悟,站在學生的角度,以學生為主體去調整詩詞的教學方式。只有這樣,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時候才不會帶著考試的緊張、背誦的壓力、老師檢查的命令去被動接受,他們會以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去和老師探討,暢所欲言。教師和學生在平等愉快的交流中,互為啟發(fā),教學相長。
根據(jù)古典詩詞獨特的藝術美感和高中生的年齡特點,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營造良好的審美情境,以求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在古詩詞的審美教學中,學生可以依據(jù)自我的審美體驗,理解體味詩詞所表達的思想精神和情感意境。教師盡可能給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利用多種方式提高審美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通過反復誦讀、音樂配合和畫面呈現(xiàn)等多種方式在古典詩詞課堂上完成對審美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將課本上枯燥的文字進行畫面還原之后對學生進行呈現(xiàn),給學生以“身臨情景”“感同身受”的教學效果。
1.反復誦讀初步感知
古典詩詞句式整齊、結構嚴謹、韻律感強,學生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思索其背后的深意,初步體會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心情。朱光潛曾說:“讀有讀的道理,就是從字句中抓住聲音節(jié)奏,從聲音節(jié)奏抓住作者的情趣、‘氣勢’或‘神韻’?!盵4]也就是說誦讀過程不是簡單的死記硬背,而是在誦讀過程中調動自己多方面的能動性,運用想象、聯(lián)想,還原出詩詞所表現(xiàn)的情境和意境,從而對詩詞做出細致、到位的理解。
2.音樂配合深入理解
在誦讀的過程中如果輔之與詩詞內容相符的音樂,再加上教師的適當引導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音樂作為聽覺藝術能夠給人的聽覺神經(jīng)造成沖擊,音樂和詩詞相配合,能夠給學生一種全新的體驗,學生更容易入情入境,畫面也會更生動形象。古詩詞學習中若能將音樂美和文學美結合得恰到好處,不僅能讓學生高效地學習理解詩詞,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
3.畫面呈現(xiàn)引發(fā)高潮
在創(chuàng)設詩詞審美情境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學生自身的反復誦讀和教師播放相符音樂激發(fā)引導,適時呈現(xiàn)古典詩詞內容的畫面情境更能將學生的想象引向高潮。如學習王之渙的《涼州詞》,可以在大屏幕上呈現(xiàn)黃河與遠山相結合的圖片,將自然環(huán)境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學習李白的《蜀道難》,可以結合四川地勢特征將山路崎嶇陡峭之勢播放相關視頻,讓學生更真實地去體會。古典詩詞也講究以詩歌的意境入畫,或畫作之上題詩明志。字畫二者完美結合,是古典詩詞的特點,也是學習古典詩詞的捷徑。如: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唐·王維《山居秋暝》)
詩中描繪了一幅充滿情趣的山中景物圖。學生容易在頭腦中形成影像,但詩中獨特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則需要教師調動學生的聯(lián)想和審美想象力,去細細體會。
古典詩詞作為一種集合了多種審美要素的文學表現(xiàn)形式,可以帶給學生多樣化的審美體驗,成為培養(yǎng)中學生的審美能力最適宜的媒介。古典詩詞教學應該立足于詩詞最根本的特征,挖掘作品背后豐富的審美要素,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提升審美能力。古代詩詞所蘊含的審美要素大致可分為四大類:精練簡約的語言之美、博大精深的繪畫之美、朦朧萬變的意象之美、旋律悠揚的音樂之美。
1.精練簡約的語言之美
詩詞是以高度凝練的藝術語言承載著深摯情感的有韻律的文學樣式,它所表達的情感比散文更濃烈、更醇厚,它追求言簡意賅,語近情遙,具有一種簡約含蓄之美。[5]古典詩詞有較為嚴格的字數(shù)限制,要求通過凝練深刻的文字實現(xiàn)詩人所要表達的豐富情感。詩詞以簡約含蓄為貴,這種言簡意賅的特質帶給學生的直接感受就是無窮的想象空間和無盡的審美體驗。一般來說,豪放詩詞需要表現(xiàn)出壯美,常選用激越、強勁的詞語來展現(xiàn)。試讀“亂世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可以體會到磅礴的氣勢。婉約詩詞,常選擇輕柔、含蓄的詞語來表現(xiàn)內在思緒。如“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等,不勝枚舉。
2.博大精深的繪畫之美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博學家達·芬奇曾說過:“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边@與我國古典詩論中“詩中有畫”的美學原則不謀而合,都說明了古典詩歌具有繪畫美的特點。詩人通過語言描繪畫意,融入大量的主觀情感,使詩與畫達到調和,呈現(xiàn)出或對酒當歌,或舉杯邀月,或大漠孤煙,或淚眼相看的多層次畫面。如: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唐·王昌齡《從軍行》)
在詩人的筆端,我們看到飽經(jīng)沙場的戰(zhàn)士,獨坐在黃昏的秋風中,思念千里之外的妻子。這樣一幅極盡戰(zhàn)爭之苦的悲涼畫面,滿載詩人的哀怨和凄苦,給人以震撼心靈的魅力。
3.朦朧萬變的意象之美
古典詩詞簡約、含蓄,作者很少直抒胸臆,更多的是通過寥寥幾筆、委婉寄情,真正的感情常常寄情言外,假借某事物來抒發(fā)情懷。比如古代詩人經(jīng)常喜歡以花喻人,梅花象征品質堅韌高潔的人,菊花象征隱者高士,松柏象征孤直頑強的君子……再比如最常見的意象月亮象征著思念,柳枝代表著惜別,鴻雁聯(lián)想到游子……古典詩詞的意象表現(xiàn)使得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常常如霧里看花、水中望月,朦朧多變。詩人用象征性的語言去暗示更為深遠的意境或感情,需要學生深入體會。對于古詩詞作品的解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一首古詩可以有不同的理解,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給予點撥引導。
4.旋律悠揚的音樂之美
古典詩詞用詞精練,對仗規(guī)范,結構統(tǒng)一,聲韻諧婉。詩歌的韻律和內在情感相呼應,其情感表達宛如凄婉優(yōu)美或氣勢磅礴的樂章。中國古典詩歌的音樂性主要體現(xiàn)在格律、押韻、疊音等語言形式中,易操作且傳唱度高,顯示出原始音樂的美感。早在西周之前,人們就將民間詩歌譜曲加以演唱,從《詩經(jīng)》到《楚辭》,以至律、絕、詞、散曲,都清晰地展現(xiàn)了我國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中對于音樂美的追求與進步的足跡。
古典詩詞中包含多種審美因素,表現(xiàn)在字里行間,擴展到時序空間。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充分挖掘豐富獨特的審美要素,針對每一首古詩詞的特點進行有效地講解,既要注意詩詞的語法技巧,又要兼顧特定的情感表達,以期讓高中生不僅掌握基本知識,而且能真正懂得詩詞的獨特美感。
古典詩詞教學想要在高中生審美能力提升上發(fā)揮積極的作用,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需要對課堂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精心的設計,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入手,打造最適合學生接受的審美課堂。
1.教學目標的審美設計
教學目標是衡量教學成效的重要參考指標,準確合理的教學目標可以指導每一次課堂活動的順利展開。教學目標中審美內涵的體現(xiàn)主要集中于教師審美觀念的轉變,教師需要重新認識、定位目標,改變以往過于強調科學主義的觀念,嘗試將“人文精神”引入教學目標的設計。同時,教師還應尊重學生的差異,預設分層的教學目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獲得不同的審美體驗。
2.教學過程的審美設計
教學過程即教學活動組織實施的過程,其中教學內容的組織與教學方法的運用又是古典詩詞教學的重要部分。教學內容的審美設計主要集中于作品本身,語文課本中收錄的古典詩詞大都屬于歷代傳頌的名篇精品,其中蘊藏著豐富的審美素材。教師在講解詩詞內容時應深入剖析,幫助學生感悟體會。教學方法的審美設計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的結構和組織形式、教學語言、教師教態(tài)、教學媒體的線條和色彩、信息傳輸?shù)牧鲿?、教學環(huán)境的情感氛圍以及學生學法上。教學過程審美設計講究教學流程的動態(tài)美,設計巧妙、導入恰當、提問合適、應變及時、語言優(yōu)美、板書精致,這是基本的要求。
3.教學評價的審美設計
完整的教學活動離不開教學評價環(huán)節(jié),準確得當?shù)脑u價對課堂教學具有診斷、調節(jié)、激勵的作用。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評價,實現(xiàn)審美學習的正確引導。在評價理念上,教師要由關注學生群體轉變?yōu)殛P注學生個體,實現(xiàn)由注重共性到尊重個性的轉變。詩詞偏重個體的審美體驗,教學環(huán)節(jié)應照顧到每個學生的獨特感受,評價也應因生而異。在評價形式上,不應該對學生進行單純的終結性評價,僅以分數(shù)去評判學生的審美得失,而應該關注學生的審美發(fā)展過程,進行形成性評價。在具體措施上,對詩詞學習效果的考查方式應由復雜生澀的知識測驗轉向一般能力測驗,比起應對考試的知識技能,詩詞更關注自主鑒賞能力的提升。
教學設計不僅僅是教師對課堂45分鐘教學過程的梳理,還需要對理念、形式和評價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精心設計,注重模塊的自然過渡,避免生硬轉場影響美感體驗,最終實現(xiàn)高中生在古典詩詞課堂學習中審美能力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