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石成 劉冰
2020年12月,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fā)的《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實施方案》指出:組織教師加強教材重點難點的研究,準確把握教材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內容。在當前“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學重點的選擇與突破對高效完成教學任務、助力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起著關鍵性作用。然而在現實的實踐教學中,有教師在教學重點的選擇與突破上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其一,課堂教學重點導向不明晰;其二,課堂教學重點的選擇缺乏依據;其三,課堂教學重點突破不突出。因此,教師在思政課教學實踐過程中應該深入思考教學重點的選擇和突破的問題,從而打造一個質量高、秩序優(yōu)、線索明的思政課堂,提升高中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高中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廣大思政課教師應當全面深入研究教學重點難點問題,不斷總結教學經驗,進一步提高高中思政課教育教學的質量。
新課程改革明確要求教師應當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新課標也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凝練為課程目標,高中思政課教師應當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教學方式,不斷尋找提高教學成效的切入點,繼而提高學生政治學科的學習實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而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必然伴隨著教學重點的選擇與突破,“培養(yǎng)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與“突破思想政治教學重難點”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唯有直面與突破教學重點,立足于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落實,方能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不斷前進。
高中思政課的教學重點涉及這門課程所表述的最重要的概念、原理、規(guī)律、方法等,這些重點知識在知識建構過程中具有其他知識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它們能夠集中體現出高中思政課的主要特色和主要思想。對于教師而言,教學重點是教材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而必須加以解釋和分析的內容。以重點知識為核心點來構建知識框架可以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避免課堂教學偏離主題方向。通過教學重點設計,可以確定教學內容的先后順序,根據不同類型的教學重點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從而達到課堂教學最優(yōu)化。
面對課時有限與知識無限的矛盾,如何取舍課堂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事半功倍地達到教學目標就成為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教師只有真正把握教材重點,才能把握教學主動權,教學時才能得心應手。而且一節(jié)課的時間較為緊迫,教師無法對教材知識的講解做到面面俱到,教學重點的突破則成為把握教學節(jié)奏、達成教學目標的關鍵點。教師若能領會和把握教學重點,則能夠最大限度上避免和克服在教學過程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使教學節(jié)奏在穩(wěn)定的軌道上運行,使課堂教學做到有“輕”有“重”,有“快”有“慢”,井井有條,主次分明,效果明顯。
一般來說,一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可分為知識重點、問題重點以及育人重點。可以基于學科知識結構、學生的學情以及學科立德樹人的目標來選擇一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
知識重點是指在學科知識體系中具有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的學科知識、技能的內容,承接之前所學內容,又啟迪后續(xù)的學習。因此,確定知識重點應當以學科知識結構為依據。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知識結構應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為綱領,呈現學科知識符號與邏輯意義,反映學科知識歷史地位?;趯W科知識結構的把握,教師對知識內容的邏輯關系更明晰,對知識的歷史背景和發(fā)展脈絡更明確,進而圍繞知識重點展開具體教學方案的謀劃。
因此,在知識重點的選擇上,首先,教師應該依托新課標,從宏觀到微觀的層次去理解具體的內容要求與教學提示,挖掘與整合可利用的信息,從而確定知識重點。其次,教師應該深入教材,考究教材的編排規(guī)律和層次系統,注意知識點之間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橫向邏輯以及承前啟后、前拉后扯的縱向邏輯。例如在講授必修一時,教師應當以“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為知識重點,因為這一項知識對于學生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性和優(yōu)越性”具有關鍵意義。再次,要回溯歷史,梳理線索。每一個理論知識的產生都有其時代背景,對于知識重點的選擇應該基于其發(fā)展的歷史邏輯,考查知識點在學科發(fā)展過程中的深遠意義,從史實長河中探尋其宏觀影響,以此來作為確定知識重點的依據。以必修一“偉大的改革開放”為例,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如何開辟的問題;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回答了社會主義向何處去的疑問;黨的十四大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同時,這些歷史節(jié)點又是中國實現“站起來”“強起來”的關鍵轉折點,因此應當作為知識重點去講解。
問題重點是指那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起來較為困難但是在學科知識體系中必須解決的問題。這類問題一般抽象程度較高、理論概括性較強,與學生現有的思維和認知水平有一定差距。高中階段的學生已形成了一定的抽象思維,但綜合分析能力以及知識遷移能力有待提升,同時社會經驗不足,當面對高考試題中一些復雜且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科情景下的問題時,就顯得無從下手。因此,高中思政課教師確定問題重點應當以學生學情以及高考高頻考點中的易混易錯點作為依據。
因此,在問題重點的選擇上,首先,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需要,預設學習困難。教師應當充分考慮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和有限的生活經驗,取材于學生在問題認知上的膚淺性、片面性和碎片化,科學地設定知識的起點和高度,預想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惑,經過萃取和凝練后形成問題重點。例如在必修四中,“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等知識比較抽象和復雜,對學生有限的思維以及認知形成一定的挑戰(zhàn),應當作為問題重點。其次,教師要關注高考命題導向,把握“典型情境、學科任務、學科內容”三位一體的高考命題框架。教師可以將歷年高考命題內容作為挖掘學生學習困難的重要思路,尤其是歷年高考中多次出現的知識點,在分析與比較中得出那些對于學生而言的易混易錯點,將其歸納整合后形成問題重點。例如在必修四中,“實踐與認識”的內容在高考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且有關該內容的高考試題題型不定,試題難度中等偏難,學生容易出現誤判和混淆的現象。
育人重點是指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具有重要教育意義,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具有深遠影響的內容。高中思政課是一門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教育的人文綜合性學科,立德樹人是其根本任務,培育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是其落腳點。因此,對于教學重點的考慮不僅應該著眼于靜態(tài)的知識和問題的普及,更應該展望學生潛能的開發(fā)和未來的長遠發(fā)展,發(fā)揮高中思政課引領人、激發(fā)人和成就人的價值功能,思考學科中讓學生終身受益的精神、思想和方法。
因此,在育人重點的選擇上,首先,應該著力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新的歷史方位,立足于當前的世情、國情、黨情,明確我國長期將會面臨的社會主要矛盾。新時代使我們面臨許多新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 而高中思政課就要帶領學生去研究和解決這些新問題,因此,育人重點應該落到研究我國發(fā)展和我們黨執(zhí)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上來, 落到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有效辦法上來。其次,應該著力把握“四個偉大”這一新使命?!八膫€偉大”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是中國未來發(fā)展的頂層設計,展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美好發(fā)展愿景。育人重點應當落在準確認識和理解黨統攬的偉大夢想、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yè)的內涵和價值當中。再次,應當著力把握“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明確青年的責任和使命,練就擔當大任的過硬本領。育人重點應落在準確認識和把握在奮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應該擔負的時代使命和歷史責任。例如在必修二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中,應該讓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優(yōu)越性,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
高中思政課教師對教學重點進行突破時,應該以新課標為綱,以知識為源,以學生為本,以高考為導向,進而生成知識的層次邏輯,把握知識的歷史邏輯,融合結構化的情境、導向性的問題、序列化的任務生成高質量課堂,以此達到傳授知識重點、解決問題重點、落實育人重點的目的。
知識重點的突破意味著要把學科中重要的概念、原理、規(guī)律講解清楚,并且把知識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有條理地呈現給學生,因此要求教師準確定位知識在教材體系中的邏輯關系,準確把握知識的時代背景和在歷史長河中的重要意義。
1.以知為源,生成概念邏輯
《美國新一代科學教育標準》圍繞“大概念”設計了未來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學科知識結構“金字塔”,對學科教學“大圖景”進行了整體架構和宏觀把握,實現了學科內容結構化。在知識重點的突破中,教師也可遵循“既見樹木,也見森林”的原則,克服知識的碎片化,架構起高中思政學科知識“系統網”。首先,教師應當對知識進行分層優(yōu)選,明確知識的類型和層次,提煉出具有統攝性、遷移性、聚合性的學科大概念。其次,要優(yōu)化學科大概念的表達,比起詞語、短語,精練的陳述句更能夠表達清楚重要的知識內容,傳遞核心的學科思想。最后,要以大概念為核心,按照學科大概念、核心概念、要素概念、事實性知識的層級建構知識金字塔,為學生梳理知識的脈絡關系。例如在必修一第一課中,“人類社會的演進和發(fā)展趨勢”雖然可以作為大概念的一種表達方式,但是它卻沒有明確表達出人類社會“如何演進”“會發(fā)展成什么樣”,而“人類社會是從低級到高級的演進過程,社會主義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則作出了明確回答。此外,在講授“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時,教師不必對每個史實講解面面俱到,而是要以“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架構起本節(jié)課的大概念,進而延伸出其他重要概念。
2.以史為鑒,溯源時代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和清醒劑。”高中思政課教師要在歷史視野和發(fā)展規(guī)律中思考分析問題、把握前進方向。因此在突破育人重點上,首先,教師對于史料的處理應當分類優(yōu)選、形成脈絡,注意挖掘先鋒人物背后的事跡,引用歷史典故加深學生印象,使學生在重溫歷史回憶中增進歷史感悟,引導學生運用學科思維和視角將豐富的史實資料上升為清晰的學科邏輯。其次,教師應當溯源教材語言的文件出處和理論淵源,凸顯研究味道。教材中的諸多話語體系源于國家領導人的重要講話和相關部門出臺的政策文件,呈現出鮮明的國家意志,例如黨的十八大報告、十九大報告、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等等,教師應從更高的政治站位解析知識背后的政治意蘊和價值內涵。而大學專業(yè)教材則有更透徹的學理分析、更完整的理論體系,例如新時代教育部馬克思主義工程系列重點教材就對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相關內容進行了深入闡釋與拓展延伸,把中國立場、中國經驗、中國智慧凝練在教材當中,對于高中思政課教學的參考價值較大。以必修一的“偉大的改革開放”為例,教師可借助已出版的教育部馬克思主義工程重點教材,例如《中國革命史》《國際政治經濟學》等,為本節(jié)課拓展更多教學資源。此外,鄧小平作為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對中國現代化建設道路影響非凡,教師應當挖掘鄧小平事跡,使學生對知識背后體現的思維邏輯和時代邏輯有更深刻的把握,并以動態(tài)的、系統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
問題重點的突破就是要綜合考慮到學生的思維及其認知特點,理解學生心中的問題與困惑,以高考評價體系內容為導向,將復雜難懂的知識轉化為生動易懂的話語,實現知識符號可視化,促進問題在真實情境中的理解,落實問題在情境任務中的化解。
1.以生為本,落實形象化教學
知識之所以成為學生心中的疑難點,一方面是因為內容上的抽象性和復雜性,另一方面是因為呈現方式缺乏生動形象的表征形式。為了更好地突破問題重點,教師需要促進形象化教學,實現知識可視化,也就是要把抽象的知識實在化,把復雜的知識簡單化,把枯燥的知識生動化,降低知識的難度,達到學生能夠接受和愿意接受的目的。首先,在知識的呈現形式上,教師可以多運用“描述性定義”,少用“本質性定義”,即不過于看重本質屬性,而是讓學生通過情境式體驗、感悟并意會該概念,嘗試刻畫此概念與其他相關事物顯著不同的主要特征,使用類似于白描的解釋性、闡釋性的陳述句。由重視概念定義的教學走向重視概念運用與表達的教學,這樣可以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減輕學生的思維負擔。其次,教師可運用可視化的思維工具去表征知識,例如借助概念圖、思維導圖等構建形象化的知識體系,通過形象化的文字、圖像和顏色,讓學生把相互關聯的知識串聯成整體,由一個核心問題引出一系列問題,使知識構建成一個框架,從而立足整體,統籌全局,形成對知識的立體認識。以必修二的“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為例,對“按勞分配”的定義可以是“與資本主義按資分配相對應的社會主義分配方式,以多勞多得為原則”。教師可以從按勞分配這一中心點出發(fā),讓學生根據思維導圖自由聯想并梳理其他各種分配方式,并用不同顏色表示其他分配方式之間的關系,最終搭建出整體理論知識框架。
2.以考促學,創(chuàng)設情境導向性
高考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導向教學,隨著新課標改革的推動,高考政治試卷命題取向由考查結論性知識向考查知識生成過程轉變。高中思政課教師應該精準把握高考的問題重點導向,研究本學科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備考趨勢和命題特點,以此作為突破重點的切口。因此,教師在突破問題重點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首先應該注意情境的真實性,立足于學生的生活邏輯和知識邏輯,將學科知識同生活、社會和現實情境有機聯系起來,在當下生活與未來生活、學科生活與日常生活、個體生活與集體生活、虛擬生活與現實生活的分歧點、交匯點上選擇情境,創(chuàng)設開放性、思辨性、探究性的結構化情景線。其次,教師要注意情境中的問題設置,要科學合理、貼切入微,高考題型多為意義類、原因類、措施類,并且設問往往限制知識點的范圍,規(guī)定了學生思考的方向和角度。因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應該參考高考試題中的情境和設問方式,培養(yǎng)學生閱讀材料、深挖材料的能力,引導學生形成“內容—思維—語言”三維融合的分析邏輯,進而整理出思路完整、邏輯通順的語言表述。以必修四的“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矛盾的相關知識去進行復雜情境下的觀點選擇,擇取本課的哲學依據進行觀點的論證演繹,比如“信息繭房中的利與弊”“刷臉支付中的機遇與挑戰(zhàn)”“生活中‘躺平’與奮斗的矛盾”,等等。融合時政熱點的元素更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在復雜的思辨情境中助力突破問題重點。
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高中思政課要以更加鮮活、更加直觀的方式指導學生認識“發(fā)生著的世界”。高中思政課教師應當以問題導向一以貫之,融合時代背景,讓學生基于中國立場,研究中國問題,回答時代之問。
1.融情于景,把握問題導向性
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文化多元深入發(fā)展。中國也前所未有地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因此,在育人重點的突破上,首先,教師應當注重引導學生加強自主辨析的思考、價值引領的判斷,以黨的奮斗歷程、民族的偉大復興、國家的偉大成就的主題情境為依托,從縱向和橫向兩個視域去拓展學生的政治認同寬度??v向視域即梳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歷程,讓學生能夠領會馬克思主義是如何深刻改變中國、改變世界,真切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力量。橫向視域即從國家角度探究政治體制的異同,領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特色、理論特色、制度特色、文化特色。其次,教師應當注重情境中問題設置的導向性,以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為目標,突出正面引導和積極引領,比如“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主題是什么”“新時代中國的奮斗目標和宏偉藍圖是什么”“為什么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發(fā)展中國”。
2.寓思于學,突出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
要突破育人重點,關鍵在于尋找教法與學法之間的對接點,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樂于實踐的精神,適應新時代對綜合素質人才、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需要。首先,教師在高中政治課堂的教學實踐中應當強調對概念的抽象過程、原理的形成過程、問題的推理和論證過程的探索,尤其應重視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突出思維的敏銳性;落實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事物、分析問題,形成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矛盾的能力。其次,教師應該重視活動的激趣過程和互動過程。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小劇場表演、人物訪談、闖關答題等適用性相對廣泛的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辯論、模擬政協、模擬聯合國等學術性較強的活動,調動學生思維的活躍度。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從點撥嘗試、辨析提升、有機關聯三個維度的互動過程中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使得探究教學的成果真正內化在學生的知識結構當中,構建學科能力和學科方法。以必修二的“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采用中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議題主線,凸顯時代性特征。此外,還可以在情境中設置解釋與論證的任務,讓學生結合圖表數據以及文本信息去探究中國取得經濟成就的原因。在講解“市場缺陷”時,教師可以組織開展小型辯論會活動,以“市場派”和“技術派”為正反雙方開展辯論活動,引領學生在親歷辨識、分析判斷中將育人成果真正內化于學生的知識結構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