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贊
田山十卐樂是我國古代音樂文化遺存,也稱十盤樂、社盤等,在古代是樂舞詩三位一體的音樂形式,是流傳于以洛陽為中心的伊川、偃師、新安等地一帶的古老樂種。據(jù)民俗志記載:“十卐管子樂是一種古老的唐代宮廷音樂,在洛陽流傳久遠,來源于武則天改唐為周后的洛陽寺院流行后傳入民間?!雹?/p>
洛陽龍門田山十卐樂社現(xiàn)存的演奏樂器主要有管子(古篳篥)、笛、笙、云板、馬蹄號、云鑼、碰鈴、镲、鼓以及清道旗、黃落傘等儀仗用具,其樂器具有一定的歷史,其中管子約有300年左右,笛和笙也有近百年。
樂社現(xiàn)在能演奏的曲目有《尺字剪剪花》、《六字剪剪花》、《四字滿洲》、《工字滿洲》、《尺字滿洲》、《四字喋樂》、《尺字喋樂》、《狀元游街》、《疊斷橋》、《富貴不斷頭》、《打貫》、《上字青天歌》、《六字青天歌》、《背弓》等18首,其中最早的曲牌可以追溯到明嘉靖時期。
據(jù)老年人講當年武則天拿出二十萬兩胭脂錢辦兩件事,一件是以自己的容貌為準在龍門塑造盧舍那大佛,另一件是花十萬兩精心打造了一支規(guī)模龐大的宮廷樂舞,以供朝廷在慶典上使用。由于樂伎年齡的老化以及后來武則天駕崩,十卐樂的樂人流向民間和寺院。宋宣和年間白居易第18代后裔白長樂到汝州風穴寺進香時聽到寺內(nèi)僧人奏樂,懇求傳藝,和尚念其心誠便毫無保留地口教身傳。白長樂在寺中學(xué)藝后回村組建樂社,自此十卐樂被帶入民間并得到發(fā)揚。
歷史文獻中有很多關(guān)于武則天游嵩山封樂以及武皇造字的記載,《唐書藝文志》記載,有“武氏字?!币话倬?,現(xiàn)已亡佚,其中到底有多少字是武氏所造,無人知曉。相關(guān)專家研究認為武皇所造之字20有余,主要有天、地、日、月、星、君、年以及一些頗似道家咒符之類的字如十、井、田、回、米、卍等。③
由此可見,武則天歷史上確實和嵩山很有淵源,洛陽田山十卍樂中的“卐”字應(yīng)該就是武則天當時所造字之一,而且這個在佛教中經(jīng)常使用,與佛教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由此可知,洛陽田山十卍樂與武皇有著一定的關(guān)系。
十卐樂樂隊成員白居易第53代后人白貴來講老人們告訴他們洛陽田山十卐樂為雅樂,來自唐代宮廷,樂社一直沿襲不參加婚喪嫁娶,演出不收取任何報酬的規(guī)定。主要活動于祭祀、宗教、風俗廟會如關(guān)林朝圣大典以及龍王廟祈雨等場合,為個人演出被認為玷污了唐代宮廷雅樂的神圣。從十卐樂的社會功能和演出場合來看,具有古代雅樂的特征。
雅樂的歌詞雖然隨著時代而改變,往往不是當代流行的實體,復(fù)古色彩比較重。在所用樂器方面,雅樂相當注意宮懸樂器鐘磬鼓,講起起組織常以宮懸樂器架數(shù)的多少來計算,如唐太宗初年36架,唐高宗初年72架。④
武則天建周后制作禮樂獨具特色,當時其主要的禮儀活動是親祀南郊、名堂、拜洛神和封嵩岳。后來武皇御制五組郊廟歌詞并確定周十二和雅樂:《昭和》、《敬和》、《欽和》、《齊和》、《德和》、《嬙和》、《通和》、《歸和》等。⑤
通過以上唐代高宗和武則天時期雅樂樂器及樂曲與十卐樂樂器、樂曲的對比我們可以得知“十卐”樂在樂器規(guī)模編制上明顯不同,曲牌中沒有和唐雅樂相同的部分,因此,說十卐樂是唐代宮廷雅樂在材料上是不充分的。十卐樂從武皇駕崩后流入寺院,更不要說保存如此大規(guī)模的樂懸排場,就連樂舞也不具有生存的空間,僅僅留下樂與歌,最后歌詞也失傳僅僅剩下樂而已,關(guān)于十卐樂的不參加婚喪嫁娶,只服務(wù)于鬼神的制度筆者認為應(yīng)當和歲時節(jié)慶音樂有關(guān),老藝人口中的“雅樂”應(yīng)當為“清雅”、“高雅”之樂,并非唐代時期傳統(tǒng)雅樂。
俗樂,古代“世俗之樂”的簡稱,即與“雅樂”相對而言的各種民間音樂,用于宮廷宴會的俗樂又稱“燕樂”。⑥通過詞典我們可以得知俗樂包括民間俗樂和宮廷俗樂兩個部分,而后者即是燕樂。
據(jù)有關(guān)學(xué)者調(diào)研認為洛陽田山十卐樂使用樂器與樂譜與唐代接近,樂曲為套曲形式,分為四大套,樂曲中運用犯調(diào)、散板、煞尾等手法,有著唐代大曲的痕跡,認為應(yīng)當對其持十卐樂為唐代宮廷燕樂一說。⑦有些學(xué)者認為十卐樂演奏形式有坐立樂和行走樂兩種,讓人不禁想起唐代宮廷燕樂,懷疑這和唐代宮廷燕樂的坐立部伎有關(guān)。⑧筆者就此問題特意請教老藝人,但說法不一,有的老藝人的回答是樂曲是為統(tǒng)治者和神服務(wù)的,應(yīng)該是站立演奏的,后來考慮有些藝人年齡較大,怕他們身體吃不消,沒有辦法所以才有坐著演奏的;有的老藝人則說不知道為什么,師傅就是這樣傳下來的,是規(guī)矩。筆者還本著通過樂器來辨別雅燕樂的目的采訪了邙山鎮(zhèn)溝上村為十卐樂制笙的老笙匠毛天坤的后人,從笙匠處得知當時十卐樂用笙與其他用笙區(qū)別不大,僅僅是為十卐樂制作圓笙時由于害怕沖撞神靈比較莊重認真而已。
唐代燕樂的樂器包括雅樂以外的所有樂器,若省略同類樂器的變異形式,這一時期燕樂所用樂器主要如下:
管樂器——笛、篪、篳篥、笙、貝、葉、笳、角等;
弦樂器——琴、瑟、三弦琴、箏、箜篌、琵琶、五弦、筑、擊琴等;
擊樂器——方響、鐘、鉦、鐸、鐃、鈴、鈸、磬、拍板、節(jié)鼓、腰鼓、羯鼓、毛員鼓、雞婁鼓、齊鼓、擔鼓、銅鼓以及鼓吹樂所用的另一些鼓等。⑨
唐代燕樂大曲,是從漢魏時期的相和歌、清商大曲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的。但是在已有的基礎(chǔ)上,唐大曲較之漢魏大曲的旋法、曲式結(jié)構(gòu)、音樂表現(xiàn)力上已有著更高級的發(fā)展。唐代的燕樂樂曲名稱主要有:《綠腰》、《涼州》、《薄媚》、《伊州》、《甘州》、《霓裳羽衣》、《雨霖鈴》、《拓枝》、《三臺》、《渾脫》、《熙州》、《石州》、《水調(diào)》、《破陣樂》、《春鶯囀》等。⑩
以上唐代燕樂樂器配置和十卐樂的樂隊編制有雷同現(xiàn)象,而在音樂本體樂曲上看不出兩者有什么關(guān)系。因而,僅從樂器配置上并不能辨別十卐樂就是唐代燕樂,最多也就是能推出“十卐”樂的樂隊有著唐代宮廷燕樂的樂隊遺制。但是據(jù)潘國強老師《洛陽十盤音樂》中記載洛陽十盤音樂中保留了少量的唐代樂曲如《上韻》《下韻》等的材料。?我們可以知道十卐樂中存有唐代雅樂和宮廷俗樂(燕樂)中都沒有的民間俗樂,而這些民間俗樂的樂器編制上宮廷俗樂、以及佛教音樂有著極大的相似。
十卐樂編制和唐代佛教音樂編制也很相似,有考古資料可證。唐代是龍門石窟雕像成熟時期,尤其是在唐高宗和武則天時,唐代窟刊和造像約占龍門石窟的造像總數(shù)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是奉仙寺是大型群像的雕造,其中伎樂飛天16人,其中樂舞飛天左右各8人。右側(cè)有上及下的形象依次可為舞人、吹笙彈琵琶、吹排簫、吹豎笛、左側(cè)順序為舞人擊鼓、橫笛、彈箜篌、彈阮咸、吹排簫、吹排簫、吹篳篥。其中有篳篥、笙等樂器的還有龍門龍華洞伎樂人、龍門北市絲行龕伎樂人、龍門極南洞伎樂人、龍門趙客師洞伎樂人、擂鼓臺院佛樂伎樂人以及禹王池北院內(nèi)圓盤狀的陀羅尼經(jīng)幢座周圍刻有的伎樂。?燕樂的編制既然可以傳到佛教傳到民間也是合情合理。
通過以上唐代燕樂樂器及樂曲與十卐樂樂器、樂曲的對比我們可以得知十卐樂在樂隊編制和唐代俗樂有極大相似,并在音樂本體中存有著唐代俗曲。因此,筆者認為十卐樂有可能是唐代燕樂的遺制。
《宋史·樂志》記載:春秋圣節(jié),篳篥首吹,樂眾和之。“東西班樂,亦太平興國中選東西樂班者,樂器獨用管子篳篥、小笛、小笙?!?/p>
在洛陽洛寧縣介村考古發(fā)現(xiàn)金墓散樂雜劇磚雕中有演奏篳篥、杖鼓、平面鼓等樂器形象。洛陽北宋畫像石棺散樂圖有一人吹篳篥、一人吹簫、二人細腰伴奏,一人表演的畫面是北宋民間的小型散樂樂隊表演形式。?
《元史·禮樂志》所述安和樂樂隊編制為:“札鼓六、為二重,前四后二。次和鼓一,中道。次板二,分左右。次龍笛四,次頭管四并為二重。次羌管二,并分左右。次云王敖一,中道。次二,分左右?!?/p>
從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十卐樂極為接近宋元時期樂器配置,篳篥在樂隊中處于領(lǐng)奏地位比唐代時地位明顯重要。
十卐樂現(xiàn)存的樂曲如《滿州》《剪剪花》《疊斷橋》等曲牌大部分都在此時期出現(xiàn),其中最早的曲牌《滿州》是明嘉、隆間汴梁興起的小曲之一。
文獻記載:明清時期,每當元宵節(jié)日、迎神賽會,清明掃墓等大型活動都要用樂。明張岱.《陶庵夢憶》記虎邱中秋之夜的情景說:“天暝日上,鼓吹千百處,大吹大擂,十番鐃鈸……”文中所謂“十番”又叫“十番鑼鼓”和“十番鼓”,是明清及清中葉廣泛流傳于南北的一個鼓吹樂種。它以雙笛為主奏樂器,通常配以管、三弦、胡琴、云鑼、木魚、檀板、打鼓管弦樂器及輕型打擊樂器。?可見,在明清時期十番樂在南方已經(jīng)較為普遍,而由南到北的傳播也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因此,筆者認為田山十卐樂在北方的流傳應(yīng)該在作者張岱所描述的明代之前。
洛陽伊川十盤樂隊用的清代龍鳳旗,上有“清統(tǒng)治六年十一月上皖馬鼻灣社”字樣以及洛陽龍門田山村藝人(張俊廷)演奏管子的圖像。?據(jù)洛陽郊區(qū)志記載:田山十卐樂隊清代嘉慶張氏13代老藝人張作仁掌管吹奏50余年,后傳張善堂、張銀合。民國時期傳給17代張俊廷。由張氏家譜記載張作仁老先生于1820年,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推斷:如果十卐樂不是張作仁老先生所創(chuàng),十卐樂存在的歷史年代應(yīng)當在張老先生出生前,至少應(yīng)在1800年左右。
如前所述,田山十卐樂是流傳于以洛陽為中心的伊川、偃師、新安、澠池等地的古老樂種。其中澠池一地和洛陽緊密相聯(lián),文獻記載:“清乾隆時期設(shè)河南府共轄:洛陽、偃師、鞏縣、孟津、宜陽、登封、永寧、新安、澠池、嵩縣十縣?!?而這個轄區(qū)除了澠池縣基本就是現(xiàn)代的洛陽,為什么只是流傳到澠池一帶而不是其他距離洛陽較進的地區(qū)。筆者認為澠池縣之所以有十卐樂很有可能就是在這一時期,如果筆者的假設(shè)成立那么十卐樂的年代就又可以推到乾隆時期。
通過以上論述,筆者有以下五個理由認為洛陽龍門田山十卐樂是古代音樂遺存,1.武皇造字;2.民間傳說;3.地方志文獻;4.樂制、樂曲比較;5.地方管轄,6.明張岱《陶庵夢憶》。其中理由3、5可以斷定田山十卐樂是乾隆時期或1800年左右的音樂遺存,理由4、6可以證明田山十卐樂在明代時就已流行,理由1、2、3、4印證了田山十卐樂是唐代俗樂遺存。
洛陽龍門田山十卐樂在口述歷史上具有武皇賜樂等傳說、功能上具有雅樂特征、形式上帶有唐代燕樂痕跡,是唐代音樂制度的延續(xù)。因此,經(jīng)過由1800年——乾隆時期——明代——唐代的推論,筆者認為洛陽龍門田山十卐樂應(yīng)當被認定為是一種音樂制度源自于唐代、經(jīng)歷佛教音樂同化在宋代流入民間、音樂本體內(nèi)容多為明清時期民間小調(diào)的綜合性樂種,在沒有新史料發(fā)掘之前,認為它是與佛教音樂有著一定關(guān)系的唐代民間俗樂遺存較為合理。筆者認為此觀點比較客觀,十卐樂有文獻記載的歷史就已經(jīng)有200多年,在時空上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可以延伸,它是璀璨的中原古代音樂文化在現(xiàn)實生活中鮮活的實物印證,改變了洛陽以往只有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的洛陽“化石”音樂史的尷尬境地。洛陽田山十卍樂體現(xiàn)了古代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中國音樂史中具有比較珍貴的研究價值。■
注釋:
① 注:音“萬”武則天時所造字之一,見《新華字典》,因文獻中使用“卐”字,筆者使用此字,一是為與文獻保持一致,二是此字本身就能體現(xiàn)研究對象的歷史悠久.本文談到的洛陽田山十卐樂即整個洛陽的十盤、社盤、十番音樂。
② 洛陽地方志編纂辦公室.洛陽民俗志,第十七卷(第八章)[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6.
③ 岑仲勉.隋唐史[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2.
④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上冊)[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⑤ 孫曉輝.兩唐樂志研究[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6.
⑥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商務(wù)印刷館,2002,5.
⑦ 常麗梅.洛陽“十卐”樂的初步考察與研究[J].西安音樂學(xué)院學(xué)報,2002.
⑧ 孫敏.洛陽古代音樂文化史跡[M].文物出版社,2004,5.
⑨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上冊)[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3.
⑩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上冊)[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3.
? 潘國強.洛陽十盤音樂[J].中央音樂學(xué)院學(xué)報,2002.
? 孫敏.洛陽古代音樂文化史跡[M].文物出版社,2004,5.
? 孫敏.洛陽古代音樂文化史跡[M].文物出版社,2004,5.
? 夏野.中國古代音樂史簡編[M].上海音樂出版社,1989,2.
? 洛陽市民族民間音樂器樂曲集成編輯委員會.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河南卷(上)[M].1988,8.
? 洛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洛陽郊區(qū)志下冊,第七章,790頁[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