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亞俊 / 龔倩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進行考察,并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重要論述。2020年9月27日,以“精準扶貧首倡地”十八洞村為原型的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在長沙首演。該劇由湖南省委宣傳部主辦,湖南省演藝集團、湖南廣播影視集團等聯(lián)合出品的,將真實人物和典型事例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以小見大地展示了湖南乃至中國脫貧攻堅的歷史畫卷。
《大地頌歌》的音樂是全劇不容忽視的一大亮點,在豐富的肢體語言和舞臺元素背后,音樂擔任著烘托故事背景、推進情節(jié)演迸、刻畫人物形象、深化主題思想的重要角色。正是在音樂之中,湘西的人文歷史、民俗風情,扶貧之路的難題難關,十八洞村村民的豐富情感以及扶貧人的崇高理想,被生動清晰地雕琢出來?!洞蟮仨灨琛返囊魳房偙O(jiān)是湘籍作曲家劉岳,他將自己對故土家園的深厚感情和對扶貧事業(yè)的崇高敬意傾注于這一作品,以交響樂為主軸,并充分融合湖湘民歌、紅色經典音樂與現(xiàn)代原創(chuàng)音樂,一方面浸潤山野之風的音調貫穿全劇,使之富有濃郁湖南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加入時尚的旋律元素,貼合年輕觀眾的審美情趣。
歌舞劇的音樂創(chuàng)作,是依據對劇本所規(guī)定的內容和情節(jié)來進行音樂構思的?!洞蟮仨灨琛返囊魳方Y構貼合劇本結構,劇本呈現(xiàn)為“6+2”模式,由引子、尾聲和六幕組成,六幕內容分別是《風起十八洞》《奮斗》《夜空中最亮的星》《一步千年》《幸福山歌》《大地赤子》,講述了作為“精準扶貧首倡地”的十八洞村是怎樣在扶貧干部和村民們的共同努力下,從一個偏遠貧瘠的古老村落到人人脫貧的幸福村落,修路開田建設獼猴桃產業(yè)、解決留守兒童教育、扶持居民異地搬遷、幫助單身青年相親脫單、聚焦扶貧人的奉獻與犧牲,每個故事都取材于現(xiàn)實,感染人心。而每一幕音樂都通過豐富的表現(xiàn)手法,準確地同戲劇情節(jié)、舞蹈動作相結合,進而生動而深刻地表達劇作的思想與內容?!洞蟮仨灨琛芬魳房偙O(jiān)/作曲劉岳在訪談中曾談及其音樂創(chuàng)作過程,不同于以往寫好劇本后,作曲家再根據已完成的劇本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大地頌歌》從源頭開始便是大家一起來結構文學、結構音樂。這種共同構思的合作方式有效地增強了作曲家與劇組其他成員的思想交流,進而奠定了這一大型歌舞劇音樂與劇本的緊密切合度。而縱觀劇作整體音樂結構,不難發(fā)現(xiàn)其“起承轉合”的音樂結構形態(tài)。
“起承轉合”的結構本源于中國傳統(tǒng)文論,于元代明確提出,在《詩法正論》中傅若金轉述了范梈對起承轉合要義的總結,“大抵起處要平直,承處要從容,轉處要變化,結處要淵永。”這符合一般藝術表現(xiàn)規(guī)律,既體現(xiàn)對稱、平衡之原則,又具變化和層次?!捌鸪修D合”不僅是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構建原則之一,也是音樂創(chuàng)作的結構方式之一,至今仍是許多音樂作品中常用的一種邏輯化結構形式?!洞蟮仨灨琛返恼w音樂形態(tài)便符合“起承轉合”的創(chuàng)作結構,第一幕《風起十八洞》為起部,是全劇樂思的初步呈現(xiàn),從音樂《開山》到《故土難離》不僅展示了古老湘西大地的神秘與貧瘠,而且交代了這片土地上的“貧困”危機,再到《使命》和《承諾》,為扶貧干部的形象主題奠定基調,也為扶貧事業(yè)的開展進行鋪墊;第二——四幕《奮斗》《夜空中最亮的星》《一步千年》是承部,承接“起部”主題,并進行發(fā)展,一方面展示了十八洞村從艱難處境走向脫貧社會的崎嶇歷程,另一方面更立體地刻畫了扶貧書記與村民們的交互關系。第五幕《幸福山歌》為轉部,仍在“起部”主題的基調上,但不同于前幾幕音樂的沉重緊張、舒緩抒情或激昂振奮,該幕音樂洋溢著悠揚與諧趣、灑脫與豁達,表現(xiàn)了人民脫貧后的喜悅之情。第六幕《大地赤子》為合部,是對全劇樂思的總結的升華,前五幕一直聚焦扶貧書記與村民們如何脫貧攻堅的故事,第六幕則將視點落在扶貧人家屬上,通過家屬的言說與歌唱以講述扶貧英烈的事跡。這些扶貧英烈與其說是一個個平凡的“英雄”,毋寧說是全國扶貧一線干部的縮影,是中國脫貧攻堅精神的寫照。因此在這一幕,創(chuàng)作者將全劇的核心立意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而音樂《大地交子》便是融合主題樂思的原創(chuàng)表達。尾聲《在燦爛陽光下》,三首歌曲《苗嶺的早晨》、《萬語千言》、《在燦爛的陽光下》配合結尾劇情,傳達了鄉(xiāng)親們分紅的喜悅之情、對黨和國家以及扶貧干部的無盡感激之情、對扶貧事業(yè)的無盡崇敬之情。三首歌曲進一步引申了全劇未盡之意,為整部歌舞劇畫上完滿的句號。
綜上所述,該劇作音樂結構清晰,設計精巧,貼合劇情,聚焦古老又貧瘠的是十八洞村脫貧攻堅歷程,展現(xiàn)產業(yè)扶貧、教育扶貧、醫(yī)療扶貧、易地扶貧搬遷,以及婚戀扶貧等多樣而全面的扶貧方式,謳歌扶貧干部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
就劇作音樂風格而言,貫穿全劇的湖湘民族氣息融合現(xiàn)代音樂的流行元素,碰撞出別樣的審美意趣。作曲家在歌曲選擇與創(chuàng)作中,有意地加入民族五聲調式及湖南民歌特有的音程:升三級,如《瀏陽河》《又唱瀏陽河》《根在土地》《馬桑樹兒搭燈臺》《思情鬼歌》等等極具湖湘風味。同時,一些現(xiàn)代音樂元素——流行、搖滾、重金屬元素也被適當?shù)剡\用進來,如《使命》《奮斗之歌》《怎么辦》《夜空中最亮的星》等等充滿流行元素,又如《開山》、《來不及說愛你》中皆有搖滾的因子。除此之外,還有經典紅色歌曲的引入,如《瀏陽河》《苗嶺連北京》《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在燦爛陽光下》等等,下面筆者以幾首代表性歌曲、樂曲為例,分析其音樂風格。
古老美麗的湘西孕育了獨特的地域音樂文化,桑植民歌《馬桑樹兒搭燈臺》就是一首取材于當?shù)厣钏夭亩鴦?chuàng)作的地方性民歌。歌曲采用五聲羽調式,旋律婉轉,清亮動聽,整段歌共五句,語言純樸,感情真摯,其以男女之間美好的愛情為題材,句與句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旋律進行正如纏綿的情思從心底流出。湘西民間音樂素材的運用,使音樂主題個性鮮明,突出湘西音樂風格和精神氣息,從而塑造出生動的藝術形象。同時運用了大量方言唱詞,表達感情直接質樸,毫不嬌柔做作。這一民歌運用于第五幕《幸福山歌》,聚焦的是“婚戀扶貧”,一方面呈現(xiàn)了男女間生死相依、不離不棄的綿綿情意,另一方面展現(xiàn)了當?shù)卮迕駱銓崍载懙膼矍橛^。
2011年逃跑計劃填詞譜曲并演唱了一首搖滾歌曲《夜空中最亮的星》,歌唱著青春的夢想,洋溢著一股不為現(xiàn)實擊垮的沖勁與頑強向上的活力,為年輕一代所熟知喜愛。這一歌曲被運用于該劇的第三幕,這一幕講述的是“教育扶貧”,為照顧奶奶身體的小雅含淚別離校園,憧憬知識卻苦于現(xiàn)狀,而在支教老師與扶貧書記的努力下,她重新獲得了夢想的力量,這首《夜空中最亮的星》正是小雅為夢想與未來充滿希望的內心寫照。不同于樂隊的原唱,在劇中它所采用的是童聲合唱的表現(xiàn)形式。童聲合唱是合唱藝術的一種,演唱成員多為6-12歲兒童組成,這一年齡段孩子音色清脆、純凈、稚嫩、明亮,給人以天使飛向人間之感。以童聲合唱形式演唱《夜空中最亮的星》,一方面孩子純美的音色、豐滿的和聲豐富了歌曲的音樂表現(xiàn)力;另一方面,以孩子作為演唱者唱出對夢想的堅定追求與未來的無限希望。
本劇呈現(xiàn)了不勝枚舉的優(yōu)秀原創(chuàng)音樂作品,如《開山》《承諾》《怎么辦》《使命》《一步千年》《來不及說愛你》《萬語千言》《大地交子》等等,其中出現(xiàn)在第六篇末尾處的《大地交子》極具代表性地展現(xiàn)了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融合。這一幕主題是致敬犧牲在扶貧一線和仍在為扶貧事業(yè)奮斗的無數(shù)扶貧人及其家屬,怎樣的音樂才能表現(xiàn)這一肅穆沉重,宏偉激昂的主題呢?作曲家劉岳在訪談中提到莫扎特、勃拉姆斯等西方音樂家創(chuàng)作的《安魂曲》給了他靈感,在維護好宮、商、角、徵、羽的民族音樂語境的基礎上,他充分吸收西方《安魂曲》創(chuàng)作手法,低沉緩慢的音樂進行,氣勢宏大的交響樂伴奏,勾勒出宏大敘事的史詩感。這是一首以死亡叩問生命意義的頌歌,是脫貧攻堅犧牲奉獻的扶貧干部用生命譜寫華美樂章。
《瀏陽河》是一首地道湖湘紅色民歌,歌曲創(chuàng)作于1951年,最初取材自湖南花鼓戲選段,富有湘域民歌風味,如“咿呀咿子喲”等襯詞展現(xiàn)了湖南特有腔調,在烘托氛圍表達情感上透徹深入。清新明亮的曲調結合簡單質樸的歌詞使得這一民歌廣為傳唱,穿越幾代時空,依舊毫不褪色,深受人民喜愛,引發(fā)聽眾共鳴。而《又唱瀏陽河》是1996年依托《瀏陽河》改編的聲樂作品,在原作詞曲基礎上,保留其地方民歌音調和歌詞內容,又創(chuàng)新性加入現(xiàn)代音樂的時尚元素。一方面暗示了湖南這塊土地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引以為傲的紅色歷史;另一方面,這是一首謳歌新時代的新型民族聲樂作品,其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稙g陽河》與《再唱瀏陽河》是新舊兩個時代的對話,用于引子和尾聲,是人們對歷史的回憶與故土的眷戀,更是一種建設家園的奮斗熱情與擁抱未來的美好希冀。
總之,《大地頌歌》以其龐大的體量包含了風格各異的各類音樂,或地域風情濃郁,或流行元素豐富,或紅色經典薈萃,或多重風格混融,這些音樂有力量、有亮度、接地氣、有生氣、樹正氣、揚志氣,演繹了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歷程,震撼觀眾心靈,引起共鳴與共情。
宏觀來看,音樂從屬于劇作臺本,然而,好的歌舞劇音樂不是僵化地去“圖解”戲劇情節(jié)和舞蹈動作,而是作曲家通過對劇作主題思想、人物性格、情節(jié)推演、敘事方式等多方面要素的理解,把音樂素材轉化為舞臺語言,和戲劇情節(jié)、舞蹈動作相結合,進而更生動而深刻地表達劇本的內容?!洞蟮仨灨琛返囊魳穭?chuàng)作與選擇貼合時代背景與劇情需要,用藝術的手段書寫扶貧史詩,在推動戲劇情節(jié)發(fā)展、塑造扶貧人物形象、深化“脫貧攻堅”主題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在《大地頌歌》中,歌曲不僅成功地渲染氣氛,增添氣勢,而且參與了敘事,為戲劇發(fā)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在第一幕《風氣十八洞》,一首《開山》掀起全篇的序幕,氣勢宏大的管弦樂交響曲配合鏗鏘有力的勞動號子,展現(xiàn)面朝土地背朝天的勞動者粗獷質樸的精神面貌。緊接著由這群勞動人民做敘述者,用堅實的聲音講述這片美麗、古老又貧瘠的土地上的不易生活。由小雅爸爸獨唱的《故土難離》將貧苦苗寨普通百姓的生活困境深刻表現(xiàn),一面是被貧困扼住的生活和看不清的明天的路,一面是根扎于此的故土家園和血脈親人,二者的矛盾在歌聲中富有張力地顯現(xiàn)出來。接下來,敘事視角一轉,下基層的扶貧干部帶著《使命》而來,并留下一定幫助村民脫貧致富的《承諾》。在扶貧干部的承諾與當?shù)卮迕竦拿撠毿拍钪?,劇情自然地轉至第二幕《奮斗》。一首《奮斗之歌》唱出了村民們熱烈的情緒與充沛的動力,音樂配合舞蹈,刻畫了一幅幅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描述的是十八洞村四季耕耘的奮斗征程。接下來的戲劇沖突是禾苗急需及時灌溉的需求與貨款難以到位形成的困境,在扶貧干部決定用自己的積蓄填補貨款不足時,一曲《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唱出了扶貧人的甘于奉獻的心聲,也結束了第二幕??v觀《大地頌歌》各幕中的音樂,都如這兩幕一樣,用歌聲引出劇情,又在各種中結束劇目,并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幕。同時,歌詞本身具有敘述功能,在講述故事情節(jié)??傊?,就敘事角度而言,各幕中的音樂皆呈現(xiàn)了故事脈絡,又推動了情節(jié)發(fā)展。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無論是扶貧者如龍書記,以及無數(shù)像他一樣的扶貧工作者,還是被扶貧者如田二毛、小雅一家等為貧困所羈絆之人,都在音樂的渲染與表達中變得有血有肉。龍書記是全劇核心人物,他是十八洞村扶貧書記,不遺余力帶領全村群眾脫貧。剛到十八洞村,他所獨唱的《使命》到《承諾》,將他共產黨人的擔當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在將自己的10萬元積蓄用以填補買電泵的空缺,一首《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將其奉獻精神渲染得令人感動敬佩。留守兒童小雅則是本劇另一重要人物,她本應在校園接受知識的熏陶,然而奶奶病重,父母外出打工,殘酷的現(xiàn)實讓這個弱小可憐的女孩只能含淚告別校園,她只能在心底渴望父母歸來,依偎在愛的懷抱。小雅用稚嫩清澈的嗓音唱著《做個好夢就回家》,歌聲將一個對生活感到無助與對未來滿懷憧憬的貧困地區(qū)小姑娘形象深刻地刻畫。而在支教老師和扶貧書記的幫助下,她重新獲得了追逐夢想的權力。此時,童聲合唱《夜空中最亮的星》情緒高漲地喊出:“請你相信,有一天我會改變我曾經的命運,我祈禱擁有一顆堅強的心靈,和眺望未來的眼睛,給我再去憧憬的勇氣,在希望中擁抱自己?!备枨鷮o數(shù)像小雅一樣的孩子內心的堅強與追夢的勇氣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此外,還有諸如《奮斗之歌》《一步千年》《馬桑樹兒搭燈臺》等歌曲將當?shù)卮迕竦臉銓嵓兇?、勤勞奮進形象生動描摹。
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決戰(zhàn)之年,在這片東方熱土開展扶貧工作的數(shù)年間,在人民艱苦卓絕的實踐與非凡的努力下,中國扶貧事業(yè)取得矚目成績。“脫貧攻堅”的時代主題在這部史詩級歌舞劇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其音樂緊密配合戲劇主題,并用藝術的表現(xiàn)力進一步深化主題。宏觀來看《大地頌歌》的音樂設計蘊含了扶貧攻堅的堅定無畏氣質,以及干群團結一心的精神,立體地呈現(xiàn)了一幅波瀾壯闊又飽含溫情的精準扶貧中國畫卷。微觀來看,《開山》《使命》《根在土地》《一步千年》《馬桑樹兒搭燈臺》《大地赤子》《萬語千言》等等一首首或喜悅幸福,或莊嚴沉重,或熱烈奔放的歌曲,將思想扶貧、經濟扶貧、教育醫(yī)療扶貧、易地搬遷的扶貧故事渲染得精彩動人,具有一種震撼心靈的力量,進而使得《大地頌歌》不僅僅停留在獻給扶貧人的贊歌,而是升華成為一曲真正獻給神州大地的頌歌。
《大地頌歌》是一部精神內核與藝術表達上皆立得住的史詩級歌舞劇,其音樂結構清晰嚴密,藝術語言生動流暢,將民族意蘊與現(xiàn)代氣息有機地融合,全面而深刻地展示了“脫貧攻堅”這一宏大厚重的時代主題。“脫貧攻堅”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創(chuàng)舉,也是前所未有重大主題。在扶貧題材文藝創(chuàng)作的潮流中,如何講好扶貧故事,弘揚扶貧精神,是廣大文藝工作者需要深思和引起注意的。我們需要的不是粗制濫造的機械式藝術表現(xiàn),而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寫照,一方面要具有歷史透視感和現(xiàn)實表現(xiàn)力,另一方面要引起社會共鳴度和觀眾共情度,《大地頌歌》的成功無疑為現(xiàn)實題材文藝創(chuàng)作提供了一條可供借鑒的路徑,具有重要啟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