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華
(魯東大學 文學院,山東 煙臺 264025)
關于初唐名臣魏徵的籍貫,學界至今沒有定論,而對其郡望,唐宋時期的公私文獻則沒有異議。《北史》稱徵父長賢為鉅鹿下曲陽人,新、舊《唐書·魏徵傳》作鉅鹿曲城人,《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作郡望鉅鹿,籍貫館陶,張說為魏徵子叔瑜所作碑文亦作鉅鹿曲陽人,近年出土魏徵后裔唐代墓志4方,皆言郡望鉅鹿。最早對魏徵郡望提出質(zhì)疑的是著名史學家汪篯先生,其依據(jù)《魏書》和《北齊書》未曾言及魏徵先輩事跡及唐太宗所用山東宰相多出身微族,認為魏徵非出自中古次等高門士族鉅鹿魏氏,而是小族[1]。因汪篯先生之說僅限于推理,且并非專論魏徵,故此說并未引起學界的重視,后學論及魏徵郡望,仍皆言鉅鹿?!缎绿茣ぴ紫嗍老当怼访餮晕横缒藵h魏聞人魏衡之后,而王隱《晉書》、唐修《晉書》皆載魏衡乃任城人氏。任城魏氏在漢晉時期頗有影響,南北朝之后銷匿于史跡,而鉅鹿魏氏則在北朝隋唐時期異?;钴S,屬于次等高門士族。魏徵一族究竟出于鉅鹿魏氏,還是久已沒落的任城魏氏,本文擬就此作專題考索。
作為初唐功臣,魏徵并沒有顯赫的家世,其父魏長賢僅為北齊的屯留令,祖魏彥也不過是驃騎長史,且魏徵乃其父晚年所生,年少而孤。李延壽《北史》最早留下了關于其家史的詳細記錄,李氏將《魏長賢傳》與《魏收傳》錄于同卷,稱“魏收字伯起,小字佛助,鉅鹿下曲陽人也”“魏長賢,收之族叔也”。魏收是北朝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其所撰《魏書》對其姓氏來源、家族遷移、世系等記載甚為清晰,鉅鹿下曲陽不僅是其占籍,也是其郡望。魏收乃鉅鹿曲陽人,作為魏收之族叔,魏長賢自然也是鉅鹿下曲陽人,至少郡望鉅鹿是沒有問題的。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世人尊崇名族,士子以郡望自矜,遷離故土數(shù)百年,言及籍貫仍言其舊,故中古史籍之籍貫實為郡望者甚為常見。今存唐宋時期文獻,關于魏徵的郡望和占籍問題記載如下:吳兢《貞觀政要》卷2《任賢》曰:“魏徵,鉅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內(nèi)黃。”[2]32《舊唐書》卷71《魏徵傳》曰:“魏徵字玄成,鉅鹿曲城人也?!薄秲愿敗肪?72《志節(jié)》曰:“魏徵字元成,鉅鹿曲城人也。”[3]《新唐書》卷97《魏徵傳》曰:“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薄缎绿茣肪?2中《宰相世系表·魏氏》系魏徵一族為鉅鹿魏氏分支館陶魏氏。
上述五種記載,《貞觀政要》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顯然視鉅鹿為郡望,而占籍另有它屬?!杜f唐書》《冊府元龜》《新唐書·魏徵傳》與《北史》相比,所屬縣域有曲城與下曲陽之別。遍檢古籍,郡縣名“曲城”者僅有齊地之萊州曲成縣,位于今膠東半島之招遠縣境內(nèi),據(jù)《漢書·郊祀志五》顏師古注和《舊唐書·地理志一》,曲城縣乃西漢置,初唐武德六年(623)縣廢。鉅鹿郡和魏州所轄皆無名曲城之縣者,此曲城顯系下曲陽城之省稱。盛唐著名文學家、宰相張說為魏徵子叔瑜所撰《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佐證此說:“公諱叔瑜,字思瑾,曰魏氏,鉅鹿曲陽人也。考太師鄭文貞公,致君皇極,配神清廟,故祖德胄系敘于太宗之先碑矣。”[4]由此可知,魏徵郡望“鉅鹿曲城”之說,《北史》開其端,《舊唐書》《冊府元龜》和《新唐書》沿襲之,但《新唐書》改鉅鹿郡為魏州,蓋因隋唐時期下曲陽縣所屬州郡反復更換而致誤(案:先后歷經(jīng)鉅鹿郡、廉州、定州、恒州管轄)。
魏徵爵封鄭國公,謚號文貞,其功業(yè)受到唐人推崇,子孫繁茂,遷移四方,乃唐宋時期魏氏最顯赫之家族,但言及郡望,皆曰鉅鹿。除張說所撰《魏叔瑜碑》外,劉長卿為魏徵曾孫魏系墓志題名為“唐故伊闕縣令鉅鹿魏府君墓志銘”[5],據(jù)墓志,至少從魏系父親起,其家族已居住于洛陽。新出土的葬于唐宣宗大中八年(854)的魏徵五世孫魏湘夫妻合葬志題作“鉅鹿魏府君夫人隴西李氏合祔墓志銘”[6],安陽博物館館藏葬于唐僖宗光啟二年(886)的魏徵七世孫夫婦合葬志題作“唐故鉅鹿魏府君滎陽鄭氏夫人合祔墓志名”[7],據(jù)二墓志,至少從魏徵曾孫魏萬起,該支魏氏已落籍相州安陽縣。北宋詩人陳師道為魏徵十三世孫下蔡魏氏魏紹所撰《魏嘉州墓銘》曰:“魏氏望鉅鹿,自漢兗州刺史衡之曾孫始居魏之館陶,五世而至鄭公,辯毅慈明,為唐宗臣,館陶之魏始大,甲于國譜?!?1)陳師道《后山集》卷16,欽定四庫全書本。
魏徵家族往上追溯,最早著錄于史籍者乃漢魏時期的魏衡?!缎绿茣ぴ紫嗍老当怼の菏稀吩唬骸梆^陶魏氏本出漢兗州刺史衡曾孫珉,始居館陶。珉孫彥?!标悗煹馈段杭沃菽怪尽匪d與此相同(見上文)?!端螘ざY志一》載曹魏明帝初即位,欲改正朔,公卿博議,“侍中繆襲、散騎常侍王肅、尚書郎魏衡、太子舍人黃史嗣以為不宜改。”蕭方等《三十國春秋》和唐修《晉書·魏舒?zhèn)鳌酚钟形豪舨坷晌汉?俱見下文引用)。魏氏并非大姓,兗州刺史乃封疆大吏,而尚書郎和吏部郎在魏晉皆屬清要之職,三者所處的時間相接,故漢兗州刺史魏衡、魏尚書郎魏衡和魏吏部郎魏衡當是一人,兗州刺史和尚書郎、吏部郎當是其在漢、魏二朝所蒞不同官職。
東晉王隱《晉書》、梁蕭方等《三十國春秋》和初唐房玄齡《晉書》之《魏舒?zhèn)鳌肪约拔汉?,為了解魏衡家族提供了準確、詳細的信息:
王隱《晉書》曰:“魏舒字陽元,任城人。幼孤,為外氏甯家所養(yǎng)。甯氏起宅,相者曰:‘當出貴甥。’外祖母意以盛氏甥小而惠,謂應相也。舒曰:‘當為外氏成此宅相?!倜t鈍,叔父衡使守水碓,每言‘舒堪八百戶長,我愿畢矣?!娌灰越橐??!瓰楹髮④婄娯归L史,累遷侍中、司徒。”[8]
蕭方等《三十國春秋》曰:“晉吏部郎魏衡謂侄舒曰(2)“晉吏部郎”當為“魏吏部郎”之訛。據(jù)唐修《晉書·魏舒?zhèn)鳌?,舒卒于晉武帝太熙元年(290),年八十二,則生于漢獻帝建安十四年(209),魏晉禪代(265年),舒年已五十七,位列朝廷要職。觀魏衡之意,顯系魏舒未入仕之言,時正為曹魏時期。魏舒年少時魏衡已有名當世,且在漢末已為兗州刺史,則曹魏末已是耄耋之齡,或不及入晉。稱魏衡為晉吏部郎,顯然不妥。:‘汝后得為小縣長?!嬖唬骸鞍税賾糸L。將老,便入官舍,即斯愿畢矣。’”[9]2353
唐修《晉書》卷41《魏舒?zhèn)鳌吩唬?/p>
字陽元,任城樊人也。少孤,為外家甯氏所養(yǎng)。甯氏起宅,相宅者云:“當出貴甥。”外祖母以魏氏甥小而慧,意謂應之。舒曰:“當為外氏成此宅相。”……從叔父吏部郎衡,有名當世,亦不之知,使守水碓,每嘆曰:“舒堪數(shù)百戶長,我愿畢矣!”舒亦不以介意。……舒三娶妻皆亡,是歲自表乞假還本郡葬妻,詔賜葬地一頃,錢五十萬?!吧綕?,以舒領司徒,有頃即真。舒有威重德望,祿賜散之九族,家無馀財。
對比三文,魏衡與魏舒的關系略有差異:從叔父和叔父。從二家《晉書》宅相魏舒和宅相盛氏的不同來看,唐修《晉書》關于魏舒的記載并非直接襲用自王隱《晉書》。也就是說,王隱《晉書》與唐修《晉書》關于魏舒生平事跡的記載并非同一史源,但二者在魏舒籍貫任城這一點上是一致的。魏舒是西晉少有的忠臣,于晉武帝太熙元年(290),以82歲高齡謝世。王隱《晉書》是永嘉南渡后最早成書的紀傳體晉史,據(jù)《晉書·王隱傳》,其國史乃王隱與其父王銓兩代人之智慧結晶。王銓與魏舒同朝為官,年齡相近,其所載魏舒籍貫當不會有錯。
那么,魏舒家族是不是新遷入任城的呢?唐修《晉書·魏舒?zhèn)鳌范嗵幖毠?jié)否認了這一點?!拔菏鏋榧街荽淌罚綕秊槭讨?,為尚書。三娶妻皆亡,是歲自表求還本郡葬妻?!甭淙~歸根、魂歸故里是國人之傳統(tǒng),此舉表明任城是魏舒墳塋所在?!澳晁氖?,郡上計掾察孝廉。宗黨以舒無學業(yè),勸令不就,可以為高耳。……從叔父吏部郎衡,有名當世?!庇信e孝廉的資質(zhì),且云宗黨勸解,表明魏舒家族在任城頗有規(guī)模和影響,而魏衡在東漢末期已入仕更加印證了這一推斷。
中古大族枝繁葉茂,遷徙繁衍,形成新的郡望也是常見之事,如清河崔氏衍生出鄭州崔氏、鄢陵崔氏,趙郡李氏有江夏李氏、漢中李氏、遼東李氏等衍脈。那么是否存在一種可能,即任城魏氏乃鉅鹿魏氏之分支,《元和姓纂》否定了此點。關于任城魏氏的來歷,該書曰:“(魏公子無忌孫)無知曾孫不害,生漢任城太守,因家焉。不害孫相,漢丞相、高平侯。裔孫舒,晉司徒。族詠之,宋荊州刺史。今絕?!盵10]1199魏不害于《史記》《漢書》雖無傳,但其名屢見于《漢書》,封當涂侯,活躍于景帝、武帝、昭帝時,則任城魏氏郡望當形成于這一時期?!逗鬂h書·儒林傳》載東漢前期有著名的《魯詩》學者任城魏應,或正為魏不害后裔。關于鉅鹿魏氏的相關記載則曰:“公子無忌孫無知,無知五代孫歆。曲陽侯、漢鉅鹿太守歆,居鉅鹿。”[11]1191魏收《魏書·自序》所敘更為詳細:“漢初,魏無知封高良侯,子均,均子恢,恢子彥。彥子歆,字子胡,幼孤有志操,博洽經(jīng)史,成帝世,位終鉅鹿太守,仍家焉?!薄缎绿茣肪?2《宰相世系表·魏氏》所言鉅鹿魏氏情況與之相同。據(jù)此可知,任城魏氏和鉅鹿魏氏同出于漢初魏無知,但二者并不存在派生關系,任城魏氏郡望的形成時間較鉅鹿魏氏至少早半個世紀。
自魏徵孫輩起,其家族開始走向衰敗,直至中唐后期方重新崛起,其關鍵人物是魏謩。謩乃魏徵五世孫,因魏徵后裔身份受到文宗重視,最終成為宣宗朝的知名宰相,南宋詩人舒邦佐對其有“大蘇文章繼老蘇,魏徵勛業(yè)付魏謩”的贊譽。岑仲勉先生認為,作為唐代魏氏最煊赫的家族,魏徵一族在成書于憲宗元和七年(812)的譜牒姓氏專著——《元和姓纂》中必然占據(jù)一定的篇幅,然因該書在北宋散佚,故今傳輯本并無魏徵一族的記載(3)參見岑仲勉《貞石證史》,《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39年第4期,第561頁。其《四校記自序》復申此說(《元和姓纂四校記》自序,第26頁)。。今存關于魏徵家族在漢晉時期世系的記載唯見于崔玙為宰相魏謩撰寫的《魏公先廟碑》,碑文磨泐,其可視者曰:“派緒滋廣,因自別為西祖,暨諸戎盜華,晉鼎凌□,舉宗隨遷,世仕中朝,頓丘四世之孫曰釗,樹勛捍難?!盵11]細讀此文,其與官修史籍乖誤者有三:
其一,鉅鹿魏氏西祖魏植官頓丘太守與《元和姓纂》官御史中丞不同。據(jù)《元和姓纂》,鉅鹿魏氏顯赫者有東祖支和西祖支二派,皆出自魏歆后裔紞,“紞長子儔,為‘東祖’;次子植,為‘西祖’也?!?,晉御史中丞。”[10]1191-1195《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除未載魏植官職外,余皆同之。魏植其人,正史唯見于《晉書·茍晞傳》:“頓丘太守魏植為流人所逼,眾五六萬,大掠兗州。晞出屯無鹽,以弟純領青州,刑殺更甚于晞,百姓號‘小茍酷于大茍’。晞尋破植?!毕挛臅x懷帝《詔茍晞統(tǒng)六州軍事》和茍晞《上討司馬越表》皆言及魏植。《魏公先廟碑》關于魏徵先世的記載當來自《魏徵家譜》,《元和姓纂》所記與此相左,那么后者涉及魏植及其先世的記載定然非源自《魏徵家譜》。《元和姓纂》乃林寶奉敕編纂,屬官修典籍,其材料有肇自私家譜牒者,在面臨相異記載時,必然擇優(yōu)而從之,以此推之,該書關于魏植及其先世的記載當來自鉅鹿魏氏的嫡系家族——魏收后裔或魏蘭根后裔。據(jù)《唐六典》,御史中丞乃五品官,太守為正四品,以級別而論,頓丘太守高于御史中丞,而《晉書》只有魏植出任頓丘太守的記錄,我們完全有理由懷疑《魏徵家譜》的這一記載抄錄自先唐《晉書》。
其二,永嘉之亂,史籍所載南渡士女有任城魏氏,而無鉅鹿魏氏?!段汗葟R碑》稱“諸戎盜華,晉鼎凌□,舉宗隨遷,世仕中朝”,然遍檢六朝史籍,永嘉南渡之魏氏只有出身任城魏氏的魏詠之家族和魏休家族,后者裔孫魏承祖在梁初北歸。與之相呼應,《魏書》《北史》《元和姓纂》所載鉅鹿魏氏各房支均未有南渡之記錄,出土的不見于傳世文獻的鉅鹿魏氏衍支寧州魏氏魏哲家族則遷移至西北地區(qū)[12]。東晉在朝廷活躍的臣僚多籍隸青、徐、兗、豫諸州,這一局面緣何形成,研究者普遍認為“永嘉以來籍隸黃河以南的諸士族以路近而多南奔,籍隸黃河以北的諸士族則否”[13]。鉅鹿地處河北腹地,任城則屬南渡的核心地帶——兗州。綜合地緣、文獻記載等因素,《魏公先廟碑》所敘南渡之事與任城魏氏之經(jīng)歷高度契合,而與鉅鹿魏氏無干。
其三,魏植與魏衡不存在直系血親關系,此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魏徵乃魏衡后裔的記載矛盾。魏植在漢魏時期的先祖世系,《元和姓纂》記載相對完整:“(鉅鹿太守魏歆)五代孫宣,漢封北海公。宣孫紞,紞長子儔,為‘東祖’;次子植,為‘西祖’也。”[10]1191《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與之基本相同。魏衡其人雖不見于《元和姓纂》,但“任城魏氏”條曰:“(魏無知)裔孫舒,晉司徒?!盵10]1199魏衡是魏舒的叔父,唐修《晉書》、王隱《晉書》等史籍有明文記載。魏植之祖名字失載,據(jù)此可知絕非漢魏時期歷任要職的魏衡。魏徵乃魏衡后裔,見于《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且明言其為館陶魏氏之祖,北宋學者陳師道為魏徵十二世孫魏紹所作墓志銘所載同之,此說當可信。以《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為信史,那么將魏植系為魏徵七世祖當系捏造(據(jù)《北史·魏長賢傳》,魏長賢祖名釗,而魏長賢乃魏徵之父)。
合以上三點觀之,可知《魏公先廟碑》關于漢晉時期魏徵先世的記載系任城魏氏與鉅鹿魏氏之嫁接,而這些記載又來自《魏徵家譜》,結合《北史·魏長賢傳》已稱魏徵父長賢為鉅鹿魏氏的記錄,這種情況至少在唐貞觀時已存在。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門閥制度深刻影響了政治和社會生活。毛漢光先生曰:“士族乃具有時間縱度的血緣單位,其強調(diào)郡望以別于他族,又如一家百年老店強調(diào)其金字招牌一般,故郡望與士族相始終。”[14]政治察門第,婚姻看世系,譜牒之學長盛不衰,在利益的誘惑下,假冒同姓望族也屢見不鮮。南齊的賈淵曾因幫別人攀附高門被削官,《梁書·武帝紀上》載齊和帝中興二年(502)二月梁王蕭衍上表曰:“夫譜牒訛誤,詐偽多緒,人物雅俗,莫肯留心。是以冒襲良家,即成冠族;妄修邊幅,便為雅士?!蓖晁脑拢捬芊Q帝,故此表實同詔書,足證當時假冒望族之事多有發(fā)生。攀附先祖和偽冒士籍在北朝更為常見,甚至有改姓冒籍者[15]。為遏制此風,貞觀六年(633),朝廷“刊正姓氏,普責天下譜諜,兼據(jù)憑史、傳,剪其浮華,定其真?zhèn)?,……撰為《氏族志》?!盵2]226即便如此,當代研究者通過傳世文獻和出土碑志合勘,發(fā)現(xiàn)南北朝隋唐時期高門大族如太原王氏、南陽張氏、汝南袁氏、弘農(nóng)楊氏、渤海高氏等均存在此類情況(4)相關論文如仇鹿鳴《“攀附先世”與“偽冒士籍”——以渤海高氏為中心的研究》,載于《歷史研究》2008年第2期;仇鹿鳴《制作郡望:中古南陽張氏的形成》,載于《歷史研究》2016年第3期;范兆飛《中古郡望的成立與崩潰——以太原王氏的譜系塑造為中心》,載于《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郭偉濤《論北魏楊播、楊鈞家族祖先譜系的構建——兼及隋唐弘農(nóng)楊氏相關問題》,載于《中華文史論叢》2017年第4期等。。
南北朝隋唐時期,魏氏列于門閥階層者唯有鉅鹿一脈,漢晉時期頗有影響的任城魏氏僅有北周的魏玄見于史籍,位居會稽四姓的會稽魏氏更是蹤跡難覓,故唐代著名地理學家李吉甫在言及鉅鹿曲陽縣名人魏收時曰:“后魏、北齊貴族諸魏,皆此邑人也,所云‘鉅鹿曲陽人’者是矣?!盵16]李氏所言乃入唐之后世人的普遍認知,是否經(jīng)得起考證,則另當別論。在假冒士籍司空見慣的北朝,受時代熏染偽冒鉅鹿魏氏者當不止魏徵一族?!对托兆搿匪e魏氏郡望有鉅鹿、清河、宜陽、任城四族,宜陽和任城二家魏氏入唐之后均“已絕”,清河魏氏亦甚為寥落,鉅鹿魏氏則蔚為壯觀:玄宗宰相魏知古家族、肅宗代宗朝四領京尹的魏少游家族、北齊尚書左仆射魏收家族后裔、武后宰相魏玄同家族皆出自該支[10]1191-1199。至《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鉅鹿魏氏派生出館陶魏氏、宋城魏氏、鹿城魏氏三支,《元和姓纂》失收的魏徵家族出自館陶、魏元忠家族源自宋城、籍貫同州澄城的宣宗朝宰相魏扶家族亦郡望鉅鹿?!对托兆搿烦蓵谔茟椬谠推吣辏牧蟻碜怨俜绞芳退郊易V牒,據(jù)岑仲勉先生研究,《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主要依據(jù)《元和姓纂》而成[10]63,由此可知,“天下魏氏盡出鉅鹿”是唐人鮮有夸張色彩的認識。
傳世和近代以來出土的金石文獻也呈現(xiàn)出“天下魏氏盡出鉅鹿”的局面。筆者據(jù)《唐代墓志匯編》《全唐文補遺》《中國民間藏志識讀》《邙洛碑志三百種》《西安碑林博物館新藏墓志匯編》《長安新出墓志》《洛陽新獲七朝墓志》《新出唐墓志百種》《秦晉豫新出墓志搜佚》《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志》《安陽墓志選編》《洛陽流散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和新近發(fā)表的金石文獻論文(5)新近發(fā)表不見于墓志專著的魏氏墓志共5方:《魏哲墓志》(張存良《新出〈魏哲墓志銘〉及其相關問題》,載于《敦煌學輯刊》2014年第1期);《魏協(xié)墓志》和《魏協(xié)妻盧貞墓志》(鄧新波《洛陽唐魏協(xié)夫婦墓志淺析》,載于《洛陽考古》2016年第2期);《王雄誕妻魏氏墓志》(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陽唐代王雄誕夫人魏氏墓發(fā)掘簡報》,載于《華夏考古》2018年第3期);《魏遠望墓志》(王慶昱、楊富學《新見唐瓜州刺史魏遠望墓志考屑》,載于《敦煌研究》2018年第5期)。,共得魏氏碑志47方。此外,筆者所見私人收藏未曾公布的唐代魏氏碑志有《魏兼慈墓志》《魏敏魏端昆季墓志》《魏讜墓志》《楊份妻魏夫人墓志》4方,傳世文獻涉及唐代魏氏碑刻墓志者尚有張說《魏叔瑜碑》、柳宗元《魏弘簡墓志》(分別見《文苑英華》卷821,卷944)。上述53方墓志碑刻,籍貫和郡望鉅鹿者多達46方,另有一方《魏君墓志》,不知何故,姓名、郡望和籍貫均未言及;余6方,籍貫或郡望分別為河東安邑、洛陽偃師、京兆華原、任城樊縣、南陽西苑、三輔京兆(6)此6方碑志分別為《魏嵩禮墓志》《魏文德墓志》《魏成仁墓志》《魏法師碑》《李君彥妻魏氏墓志》,收入?yún)卿摗度莆难a遺》第2輯,三秦出版社1999年版,第98、88、247、10、261頁;《魏德壽墓志》收入《西安碑林博物館新藏墓志匯編》,線裝書局2007年版,第234頁。,皆為基層官吏和普通百姓。檢索53方魏氏碑志的篆刻時間,發(fā)現(xiàn)在唐代各個時期基本均衡,然6方郡望非鉅鹿的魏氏碑志所涉下葬時間分別為貞觀十年(636)、貞觀二十年(646)、永徽五年(654)、上元三年(676)、上元三年、證圣元年(695),也就是說,自武后萬歲登封二年(696)起,傳世和出土唐代魏氏碑志所載魏氏皆出自鉅鹿一系,“天下魏氏盡出鉅鹿”的局面徹底形成。
《舊唐書》卷71《魏徵傳》載,太宗初即位,爵魏徵“鉅鹿縣男”。貞觀五年(631),魏徵等奉命選輯的《群書治要》成書,序言編者一欄題作“秘書監(jiān)鉅鹿男臣魏徵等奉敕撰”[17]。貞觀六年(632),“秘書監(jiān)檢校侍中鉅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18]《九成宮醴泉銘》,經(jīng)歐陽詢書丹成為書法珍品。檢尋兩《唐書》,初唐高祖、太宗二朝以鉅鹿為封爵地名者僅魏徵一人,且這一時期無以任城為封爵地名者。宗室和公主外,封爵地名與受封者籍貫或郡望雖然并非完全等同,但多數(shù)存在對應關系。魏晉隋唐時期文士撰文題名習慣以郡望加姓名稱之,而魏徵的兩次撰文題名皆言及“鉅鹿”,顯然系封爵地名和郡望合而言之。魏徵之封爵地名棄任城而選鉅鹿,表明其時已以鉅鹿魏氏自居,也就是說,魏徵家族自稱鉅鹿魏氏這一事實至少在唐高祖時期已經(jīng)存在。
唐人林寶奉命編纂《元和姓纂》,必然盡其可能地搜檢天下公私譜牒,而漢晉時期的名族任城魏氏竟然“已絕”,感慨三十年河東河西變遷之外,更多的是匪夷所思,魏徵家族郡望的偽冒,無疑為我們解開了這一隱情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