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昭春
“讀思達”教學法是閱讀、思考和表達的結合。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將“讀思達”教學法應用于英語教學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加深學生對英語文化、文本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所以,在關于英語閱讀教學展開廣泛探討之際,“讀思達”教學法也被引入英語閱讀教學中。
“讀思達”教學法是由福建師范大學余文森教授提出的一種教學方法,其理論依據來源于認知加工理論。認知加工理論認為,學習本身是一種認知活動,而真正的認知活動應該包括認知輸入、認知加工、認知輸出三部分。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白x思達”教學法繼承了認知加工論的觀點,將認知分為閱讀、思考和表達三個環(huán)節(jié)?!白x思達”教學法中的“閱讀”,其本質是認知輸入和信息吸收。學生不論是學好語言,還是深入學習,都要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和閱讀基礎,因為自由閱讀才能讓學生開闊視野,從閱讀資料中尋找新的思路?!白x思達”教學法中“思考”的功能是加工、建構,即個體通過思考具備自己的想法,形成獨到的觀點和見解,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思考是學習的核心,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深度和質量,而在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同樣是重要的教學任務。思考也為學生學會表達提供了基礎?!白x思達”教學法中的“表達”,其本質是吸收和表達交互作用,促使知識外化的過程。學生的表達能力是其知識呈現(xiàn)、展示、遷移、運用能力的體現(xiàn),也是教學結果的反映?!白x思達”教學法中的“達”不僅指口頭表述,還包括書面語言表達、生活中的人際交流和溝通。在語言學習中,許多學生都過于關注語言知識學習,卻不擅長溝通。許多人即便掌握了大量的知識,在與人交流時還是存在很大的障礙。因此,在語言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1]。
閱讀是英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閱讀教學承載著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任。但是在新課程改革前,傳統(tǒng)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始終停留在知識教學、信息獲取、機械訓練的淺顯層面,詞匯記憶、語法結構學習和語篇分析是英語閱讀教學的重點。在整個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是以高考為“指揮棒”去分析語篇、設置問題、開展訓練的,學生在閱讀教學中非常被動[2]。這種閱讀教學模式雖然有助于教師完成教學任務,但是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也無法為學生達到知識遷移、運用的高級層面提供有力幫助。為此,《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了發(fā)展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要求,要求英語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而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無論語言能力、思維品質,還是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都與英語閱讀、思考和表達有著緊密的關聯(lián)?!白x思達”教學法主張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精細、全面的思考,這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還可以促使學生養(yǎng)成勤學善思、學以致用的好習慣。所以,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師要大膽創(chuàng)新,將“讀思達”教學法積極應用于教學中,使教學變得更有生機與活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教與學的有效性。
閱讀是我們獲取信息、汲取精神營養(yǎng)的重要方式。閱讀不是簡單的口讀、發(fā)聲,它要有欲望和心理活動。沒有讀的欲望和需求,閱讀就變成了“呆讀”,也就沒有讀的意義。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關注閱讀的質量,讓學生有讀的欲望和需求,并確保學生能通過閱讀獲得知識,習得智慧?!白x思達”教學法主張在閱讀中要“讀出內容,讀出內涵,有新的發(fā)展”。而要想達到讀內容、讀內涵、有發(fā)展的目的,教師就需要給予閱讀高度關注,同時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在欲望、興趣的作用下,結合上下文仔細揣摩文意,推敲詞句。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有更多收獲[3]。
例如,在學習The history of cloning 一課時,學生已經通過生物課簡單了解了一些與克隆有關的知識,對克隆很感興趣。為了激發(fā)學生對文本的興趣,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結合課文題目預測文本內容,接下來利用多媒體展示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的一些畫面并引出問題:“相信許多看過電影《侏羅紀公園》的同學應該對這一情節(jié)有印象:一只蚊子吸了恐龍的血,而人類利用這只蚊子克隆了恐龍。那么:What is cloning? And how does it develop? Is it possible that cloning dinosaurs from mosquitoes?”然后,讓學生結合問題略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從文中提取有用、特定、重要的信息,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尋找正確的答案。在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再讓學生精讀課文,理清文本結構,找出文中的關鍵詞和中心句,并結合上下文語境分析一些詞 句,如“I would never accept...”“I'm not bothered about...”“I don't mind but...”的用法,梳理文中的語言知識點,為學生進行更高層次的學習做準備。在閱讀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補充語篇背景知識、多媒體教學等方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讓學生產生置身于文本語境中的感受,更好地理解文意。
學習與思考相輔相成,所以孔子才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不思考,就是“死讀書”,沒有意義;只思考不學習,就是“瞎想”。思維品質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重點是改變過去那種由教師唱獨角戲的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探究、思考的機會,讓學生放下包袱,輕裝上陣,發(fā)散思維?!白x思達”教學法非常認可思考的價值和意義,主張讓學生通過有意義的加工和構建,提高思考、判斷和鑒賞能力。所以,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思考、學習、探究、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
例如,在教學Animals and plants under the sea 一課時,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用對話、口語練習的方式,讓學生思考并討論問題:“Today,we're going to take a look at the world under the sea.Now,we are snorkeling trip under the sea.Guess what we'll see? What plants and animals can you see under the sea? Have you seen plants and animals that live under the sea? Where did you see them? Do you have any favorite sea plants or animals?”讓學生借助問題開啟海底浮潛之旅。然后,教師讓學生在問題指引下閱讀課文:“Do you know about whales?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killer whales and the baleen whales?”并讓學生閱讀過課文后根據屏幕上的表格填空,或者將一些重要的句子按照正確的順序排列。這樣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作者的觀點、篇章結構、語言特征有更深的認識。在講述v.-ing 形式的被動語態(tài)、有關海底動植物的詞匯和表達時,教師可以先借助英語釋義的方式,對文中的詞匯進行解釋和分析,讓學生在英語語境中思考問題;然后借助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以海洋館引導員的身份,結合課文內容介紹海底的動物和植物。這樣“趁熱打鐵”的語言實踐活動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強化學生的探究能力。
表達是一項綜合性的語言輸出活動。在英語教學中,表達的方式有說、寫,表達不僅是檢測學生思考深度、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標志,也是促使學生順利進行知識和能力遷移的重要路徑。在英語教學中,讓學生去說英語、用英語,為學生交際、生活和發(fā)展服務,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關于表達,“讀思達”教學法主張將吸收和表達結合到一起,讓學生在吸收的基礎上輸出知識,進行能力遷移。讀寫結合是一種與“讀思達”教學法相契合的教學理念,既保證了讀的基礎地位,又為學生提供了表達和展示自己的機會。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讀寫結合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
以Travelling abroad 一課為例,本課主要講述了中國女孩謝蕾去國外進預科班學習時,因為文化差異和環(huán)境問題而在學習和生活方面所遇到的問題。而對生活的不適應、學習的壓力、文化差異,是高中生較熟悉也較感興趣的話題。關于這幾點,高中生應該有許多話要說。對此,教師可以在課文分析、詞語用法講解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自己從往年高考真題、英語雜志上找的有關旅游、留學生生活的英文作品,讓學生進行閱讀理解練習,在特定的語境中掌握與本文所學的一些單詞(如qualification、recommend、substitute、acknowledge、requirements、occupy、comfort 等)有關的詞的詞義、用法,知道游記類文章該如何寫,使學生積累更多的語言知識、語用知識、文化知識。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從“A pleasant trip”和“Unforgettable travel experience”中任選一題,參考范文,聯(lián)系生活,進行寫作練習,充分展示自己。在學生寫作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讀寫能力,為學生搭建寫作支架,如為學生提供關鍵詞、開頭語,或者在內容線索設計、情境創(chuàng)設方面給予學生以啟發(fā)和提示,或者鼓勵學生與同伴合作開展互助式學習。這樣讀寫互為手段,讓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和理解性輸出,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表現(xiàn)欲,同時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應該是讀者將自己所看到的內容進行整合與思考,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否動腦,是否形成邏輯思維,非常重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邏輯,讓學生形成一整套科學完整的思維方式,是教師的責任。那么,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呢?筆者認為,重點是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積極的引導和啟發(fā),讓他們主動參與到閱讀活動中。此外,教師要及時進行教學評價、總結和反思,給學生以暗示和鼓勵,讓學生正視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以正確的方式提高自己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例如,在Natural disasters 一課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告一段落后,提出幾個簡單的問題,如某段的主題句是什么?大地震的先兆有哪些?如何將地震造成的損失降至最低?在地震時如何保護自己?或者讓學生針對“l(fā)eave+賓語+賓語補足語”的復合結構和everywhere 引導的從句進行練習,或者結合例句讓學生歸納總結everywhere 引導地點狀語從句的用法;或者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簡單進行課文復述,目的是借助問題和簡單的檢測手段看學生是否有戰(zhàn)勝自然災害的信心,是否掌握了重要的知識點。然后,教師應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習態(tài)度等加以點評,并鼓勵學生對遇到生詞時不知如何猜測詞義,怎樣全面把握文章結構和脈絡等問題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討論解決普遍性問題的策略。最后,教師及時總結。
綜上所述,“讀思達”教學是一種新穎科學的教學方法,它不僅關注閱讀、思考和表達,還強調在教學中通過教師的介入、師生對話、學生互動發(fā)掘學生的閱讀興趣。所以它能促使學生深度思考,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而這與《課程標準》相契合,也能充分滿足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學要求。鑒于此,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展開對“讀思達”教學法的研究和應用,讓學生通過閱讀和思考獲得有用的知識,通過表達進行知識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