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鐵川
毛澤東指出,領導者“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假如“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1](pp.139、176)筆者認為,毛澤東這里所說的“過河的橋和船”等方法問題,實際上就是實踐創(chuàng)新問題。歷史表明,實踐創(chuàng)新是理論創(chuàng)新的基礎,又是理論創(chuàng)新開花結果的途徑,制度創(chuàng)新則是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的保障。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第一和基本的觀點,實踐創(chuàng)新是不同于以往工作方法的一種創(chuàng)新。關于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法律實踐問題,學術界尚未有過系統(tǒng)和深入的研究。本文不揣淺陋,略做梳理,以期拋磚引玉。
革命權是人民推翻不合理剝削壓迫制度的權利,是被剝削被壓迫人民的一種集體人權。恩格斯說:“不言而喻,我們的外國同志們沒有放棄自己的革命權。須知革命權是唯一的真正歷史權利——是所有現(xiàn)代國家無一例外都以它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唯一的權利?!盵2](p.608)暴力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蘇俄走的是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特點是由中小城市武裝起義擴大到全國中小城鎮(zhèn)和農村地區(qū);在經濟相對落后的資本主義國家單獨取得勝利;經歷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緊密相連、急劇發(fā)展的不同性質的階段等。
中國共產黨人起初曾經照搬蘇俄十月革命道路,工作重心放在上海、廣州、武漢等中心城市,但后來所有以占領中心城市為目標的起義很快失敗。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率先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始了農村包圍城市的創(chuàng)新實踐。毛澤東闡述了這一革命道路的必然性:第一,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內無民主外有強權,因此,中國革命必須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第二,中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農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軍,這決定了中國革命必然要從農村到城市。第三,反革命勢力控制了城市與交通要道,農村是其統(tǒng)治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這決定了中國革命必然要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第四,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國,近代中國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紅色政權有存在和發(fā)展的可能。
中國共產黨人創(chuàng)造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權實現(xiàn)方式,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武裝奪取政權學說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這啟示我們:過去搞革命,要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實際出發(fā);現(xiàn)在搞建設,也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fā),不斷探索,走中國式現(xiàn)代化道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道路。
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實質是政治聯(lián)盟,它又是決定我國國體的階級基礎。近代許多國家的政治聯(lián)盟都是不同政黨、政治力量之間的結盟,中國共產黨在這方面創(chuàng)造了較多形式。
黨的二大決定與其他政黨建立民主的聯(lián)合戰(zhàn)線,但孫中山不接受中國共產黨關于國共以平等地位進行黨外聯(lián)合的主張,而是要求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在國民黨內實行黨內合作。黨的三大同意了孫中山的意見,但同時表明中國共產黨必須在政治、思想、組織上保持獨立性,以這樣的方式把中國國民黨改組為民主革命聯(lián)盟。
1924 年1 月,國民黨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中國國民黨章程草案》,確認了中國共產黨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原則。孫中山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使其變?yōu)椤靶氯裰髁x”。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政綱與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基本一致,因而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的形成,國民黨成為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聯(lián)盟,這樣的政治聯(lián)盟形式在世界近代史上當屬首創(chuàng),在無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中是一種實踐創(chuàng)新。
1937 年7 月盧溝橋事變第二天,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致電蔣介石,要求全國總動員進行抗日斗爭。7月15日周恩來等將《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送交蔣介石,提出迅速發(fā)動全民族抗戰(zhàn)、實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三項基本要求,重申共產黨為實現(xiàn)國共合作而取消兩個政權敵對、紅軍改變名稱、在革命根據地實行新民主制度和停止沒收地主土地等四項保證。中共中央希望以此作為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1937 年8 月上旬國共經過談判,達成將在西北的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并設總指揮部,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若干城市設立八路軍辦事處和出版《新華日報》等協(xié)議。8 月22 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fā)布命令,將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 月11 日又改稱第18 集團軍,任命朱德為總指揮,彭德懷為副總指揮。共產黨在堅持對紅軍的領導和實行獨立自主的原則下,作出不設政治委員,將政治部改為政訓處等讓步。9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fā)布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的命令。隨后,南方八省的游擊隊也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陜甘寧革命根據地改稱陜甘寧邊區(qū),下轄23個縣,人口約150萬,為中共中央所在地。
1937 年9 月22 日,在中共中央多次催促下,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fā)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以下簡稱《宣言》)。第二天,蔣介石發(fā)表談話,指出團結御侮的必要,實際上承認了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從反蔣抗日、逼蔣抗日到聯(lián)蔣抗日,經過半年多艱難曲折的談判,以中共中央《宣言》和蔣介石談話發(fā)表為標志,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
在“三三制”政權中,如何處理與中間人士的生活、工作關系,成為一個大問題。中國共產黨人在此問題上工作方法的創(chuàng)新,就是“原則必須堅持,方法需要靈活”。
第一,有條件的讓步。例如,當時綏德地區(qū)是未經土地改革的地區(qū),經常發(fā)生農民和地主土地糾紛案。邊區(qū)政府審判委員會副委員長李鼎銘負責這方面工作,他在裁決和審批綏葭地區(qū)農民與地主之間糾紛案件時,有時讓農民吃了虧。對此,當地農民有些意見。邊區(qū)政府領導者也感到為難。林伯渠、李維漢就向毛澤東請示。毛澤東說,和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合作,有些事情,讓點兒步是難免的。你們可以這樣做,如果農民吃了虧,可由邊區(qū)政府給農民做相應的補償,使農民不吃虧。這就是說,吃虧由政府承擔,地主和農民雙方都照顧了。[3](p.376)
第二,擱置爭議。1945年3月5日,李鼎銘主持邊區(qū)政務會議,討論《陜甘寧邊區(qū)土地投資條例》,其中有一條規(guī)定,“投資開墾公荒者,其土地使用權屬于投資者”,對此大家有分歧。李鼎銘主張把土地使用權改為土地所有權,否則人家就不來了。賀連城則主張在數目以下有所有權。李維漢說,開荒有兩種,一是“耕者有其田”,這種是可以私有的;二是大量投資開墾,對這種則需要防止土地過分集中。土地私有是允許的,但是土地過分集中是違反新民主主義政策的。經過反復討論和爭辯,始終未能取得一致意見??墒牵@個問題又是一個原則性分歧,最后,李維漢、劉景范兩位同志商議,原則必須堅持,方法需要靈活。建議暫時取消這一條,留待以后繼續(xù)研究,李鼎銘、賀連城也表同意。[3](p.377)
第三,讓黨外人士有職有權。陜甘寧邊區(qū)政府根據黨組決定的精神,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各廳、處、院定期向政府主席、副主席、參議會正、副議長匯報工作。二是政務會議召開前,有關單位黨員領導人需向李鼎銘匯報會議內容和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征得他同意后開會,不同意便緩期開會,進行協(xié)商。三是若不需要經過政務會議通過,而要由副主席簽署下達的文件,必須由主管負責人向李鼎銘說明內容,征得同意,然后辦理手續(xù)。1944年中外記者團來延安,一位英國記者要求同李鼎銘單獨談話,他在談話時詢問李鼎銘:“你是不是有職有權?”李鼎銘爽朗地笑著回答說:“我有職有權。”這位記者事后對李維漢說:“李鼎銘副主席真正有職有權。他在回答我的問題時,面笑心也笑了?!盵3](p.379)
第四,尊重中間人士的一些生活習慣。中間分子到政府參議會工作,其待遇與其他干部不一樣,多為薪金制,保證中間人士及其家屬的生活。至于其他一切私生活的自由,只要不十分妨害政府工作,邊區(qū)政府一概不加干涉。[3](p.380)
抗戰(zhàn)時期,我們黨不僅明確提出了利用外資的理論,而且還為吸引華僑和外商投資采取了一些重大措施。[4]
第一,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利用外資的政策。1941 年11 月,陜甘寧邊區(qū)參議會通過了歡迎和獎勵海外華僑及外地工商界來邊區(qū)投資的提案。1942 年初,《陜甘寧邊區(qū)三十一年度經濟建設計劃大綱》要求邊區(qū)各級政府積極歡迎海外華僑來邊區(qū)投資,頒布優(yōu)待華僑投資辦法,幫助在延安華僑興辦工商實業(yè),造就便利華僑來邊區(qū)投資的基礎。接著,邊區(qū)第六次政務會議討論了華僑救國聯(lián)合會呈請幫助西北華僑實業(yè)公司并設工廠的建議,決定在本年度一千萬投資額內,調整5萬元到10萬元資金借給該公司作為投資。1945年3月,陜甘寧邊區(qū)政府制定頒布《陜甘寧邊區(qū)獎助實業(yè)投資暫行條例》,明確宣布凡自愿投資邊區(qū)經營各項實業(yè)之人民,無論邊區(qū)內外或回國華僑,一律依照有關規(guī)定給予獎勵。
黨的七大閉幕后,1945 年9 月2 日,《中共中央關于新解放城市中的工作的指示》強調,對于外資企業(yè)要慎重,英美投資的重要企業(yè)(例如開平煤礦)不應破壞。解放區(qū)所需要之器材,應與英洽商或買或捐不加強迫。在抗戰(zhàn)勝利后不久,1946 年5 月3 日,《中共中央關于解放區(qū)外交方針的指示》指出,解放區(qū)應采取直接與美國及英法等國政府及其廣大個別商人進行經濟合作的方針,在兩利原則下,我們政府及商業(yè)機關應和外國商人以至外國政府直接訂立一些經濟契約,吸收外資來開發(fā)山東的資源,建立工廠,發(fā)展交通,進行海外貿易與提高農業(yè)和手工業(yè)。
在中共中央和邊區(qū)政府關懷下,1940 年9月5 日華僑救國聯(lián)合會在延安成立,救聯(lián)會中設專人負責經濟建設,經常研究改進華僑工廠的經費管理。朱德十分重視發(fā)展延安的華僑經濟。1941年初,救聯(lián)會舉行第二次大會時,朱德親臨會議并發(fā)表講話。同年10月5日,朱德再次參加救聯(lián)會第三次大會,對邊區(qū)華僑籌辦的西北華僑公司倍加贊勉。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華僑在延安投資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十分顯著。以延安華僑毛織廠為例,1942年建廠投產,當年即獲凈利50萬元。該廠生產的大批毛毯、毛呢、紡毛線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延安及邊區(qū)軍民的生活需要,繁榮了邊區(qū)的工商業(yè)。
第二,注重投資環(huán)境的改善。1940 年3 月11日,《新華日報》發(fā)表了題為“后方投資問題”的社論。強調要取消吸引投資的障礙;要禁止投機商人的操縱壟斷;要根絕敵人漢奸之走私。1943年10月6日,《新華日報》再次發(fā)表社論強調指出,為吸收外資,必須提高經濟、行政的效率。經濟、行政效率的提高,是發(fā)展經濟事業(yè)的前提,是招引外資不可缺少的條件。
第三,提出過美國是爭取外資合作國家對象的觀點。1945 年8 月23 日,毛澤東在與美國外交官謝維思談話時指出,蘇聯(lián)人在戰(zhàn)爭中已遭到巨大犧牲,我們并不期望蘇聯(lián)的幫助,而只有美國有經濟實力在中國投資。美國在中國投資,只會使得中美雙方在經濟上取長補短,不會發(fā)生競爭。因為我們并不具備大規(guī)模重工業(yè)的條件,不可能在高級的特制品上與美國競爭,我們是要建立輕工業(yè)以滿足本國市場的需要,最終是向遠東其他國家提供這類產品。[5]
第四,強調利用外資要堅持平等互利、獨立自主的原則。早在1936 年,毛澤東在同斯諾談話時就指出,讓外國資本投資或我們借取外債,都必須以獲得真正的獨立和民主為前提。[6](p.129)1944 年8 月18 日,《中央關于外交工作的指示》指出,經濟方面,在雙方有利原則下,我們歡迎國際投資與技術合作。一方面,要加強民族自尊的自信心,而不是排外;另一方面,要學習人家長處,并善于與人家合作,但絕不是懼外媚外。這就是我們正確的民族立場。毛澤東在和謝偉思的談話中,也談到利用外資時我們依然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毛澤東說,我們對美國的壟斷官僚資本主義制度不感興趣,因為這種壟斷的官僚資本主義制度窒息了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僅使官僚們發(fā)財致富,而我們所關心的是在建設和生產的方針上,使國家有可能獲得最迅速的發(fā)展,首先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充分注重保障科技人才,制定了相關法規(guī),重在提升他們的生活水平,激勵他們發(fā)明創(chuàng)造。相關措施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制定保障科技人才優(yōu)厚待遇法規(guī)。1940 年4 月13 日,邊區(qū)政府舉行政府委員會議,主要討論優(yōu)待技術人員問題。會議決定如下:1.對技術人員增加津貼,2.調整、改善技術人員之住房及辦公條件,3.給技術部門增加公用馬匹和勤務員;4.政府機關之非黨技術人員可以參加各廳行政會議。1941 年4 月23 日,中共中央軍委發(fā)出《關于軍隊中吸收和對待專門家的政策指示》,強調對于科技專家應在工作上充分信任,在安全上提供保證,在物質上,以其能力學識給以特別優(yōu)待,對特殊人才不惜重價延聘。1942年以后,邊區(qū)政府根據《中共中央書記處關于文化技術干部待遇條例》精神,先后制定和頒布了許多重要法規(guī)。例如,1942 年5月9日,《陜甘寧邊區(qū)政府關于技術干部待遇問題的批答》規(guī)定,為爭取外來技術人員,所以對于聘請的技術人員及特殊技術者,不僅要優(yōu)待,而且要和邊區(qū)以外的待遇一樣或更高。該文件詳細規(guī)定了技術人員的津貼、衣服住宿、出差、飲食、書報供給等標準。[7](pp.142-143)
第二,生活上給予優(yōu)厚待遇。1941 年前后,邊區(qū)財政經濟處于極端困難時期,但是黨中央和邊區(qū)政府仍盡量為知識分子創(chuàng)造生活條件使其安心工作,在物質上想辦法給予優(yōu)先照顧。為了對各種技術人員分情況制定各種行之有效的供給標準,邊區(qū)政府專門成立了技術干部資格審查機構,并根據中共中央有關優(yōu)待技術干部的“物質優(yōu)待的標準依照其能力學識的程度規(guī)定之,要使他們及其家屬無生活顧慮,專心工作。對于特殊的人才,不惜重價延聘”之規(guī)定精神,邊區(qū)政府對技術人員提出了分類及優(yōu)待標準:按“實際能力、現(xiàn)在職務、服務年限”三者為主要根據。在關于資歷一節(jié)中還特別強調“主要根據其實際知識能力,而非機械的看出身”。同時明確規(guī)定,一般技術人員的待遇均高于同級黨政機關干部。
為切實保證科技人員的生活待遇標準,1943 年邊區(qū)政府對所有技術干部優(yōu)待辦法明確了三條意見:一是技術干部提調負責工作仍然熟練掌握技術工作者,則仍受此條件優(yōu)待,如兼負行政工作且仍實際參加技術工作者,得按原有規(guī)定酌量增加;二是帶病工作經醫(yī)生證明者,另發(fā)病員補助費或保健費,三是凡參加夜間工作則另發(fā)夜餐費,而對生老病死及家屬遭遇特殊困難者,適當給予補助等規(guī)定。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對于提高知識分子生產熱情,團結各階層、各專業(yè)的技術人才一道工作,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第三,獎勵科技人員發(fā)明創(chuàng)造。1938 年,在延安舉辦的首屆工廠產品競賽展覽會上,兵器工廠的正副廠長獲得特別榮譽獎狀,另有100 多名科技工作者和技術工人得了獎,毛澤東在獎狀上親筆題詞“國防經濟建設的先鋒”。同期舉辦的邊區(qū)工業(yè)展覽會上,評判委員會制定了獎勵條件:(1)制造精巧合于當前實用者;(2)對國防工業(yè)有特殊貢獻者;(3)對邊區(qū)工作有特殊貢獻者;(4)對改善人民生活有貢獻者。符合這些條件者給予獎勵。
1943年,邊區(qū)選出勞動英雄和模范工作者200人,其中就有多名科技工作者,然后再選出特等勞模25位。特等獎每人獎金3萬元,甲等獎2萬元,乙等獎1萬元。[8]
《華北區(qū)獎勵科學發(fā)明及技術改進暫行條例》和《華北區(qū)獎勵科學發(fā)明及技術改進暫行條例執(zhí)行辦法》規(guī)定,各種發(fā)明由發(fā)明者向政府提出申請獎勵,政府轉交有關評定委員會評定,呈請華北人民政府主席核準后,發(fā)表公告。獎金由政府逐年撥發(fā),1949年的獎金定為小米150 萬斤,其中工礦業(yè)領域60 萬斤,農林畜牧業(yè)領域30萬斤,交通領域20萬斤,水利醫(yī)藥各15萬斤,科學儀器10萬斤。[9](pp.309-311)
我們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創(chuàng)造了多種多樣的調解方式,形成了多種策略,積累了豐富經驗。
第一,民間調解。民間調解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群眾的疙瘩群眾解,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在民間調解實踐中,參與調解工作的有勞動英雄、有威望的公正人士、德高望重的長者、主持公道的老人,此外還有四鄰、地鄰、親友、戶族長等。最主要的是勞動英雄和有威望的公正人士。
第二,群眾團體調解。群眾團體進行調解工作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不建立專門調解組織,遇到群眾糾紛,由群眾團體負責人出面調解,二是建立專門組織(如調解委員會或調解小組)開展工作。
第三,政府調解。政府調解是各級政府指定特定部門(一般為民政部門)承擔調解職責,特別是區(qū)、鄉(xiāng)基層政府。區(qū)、鄉(xiāng)基層政府的調解組織形式有三種,一是區(qū)長、鄉(xiāng)長、區(qū)委書記和鄉(xiāng)支書親自出面調解,二是區(qū)、鄉(xiāng)政府邀請勞動英雄和有威望的公正人士進行調解,三是在區(qū)、鄉(xiāng)政府領導下成立調解委員會,專門負責調解工作。
第四,司法調解。在調解方式中,司法調解以調解水平高、解決問題徹底而群眾信任度最高。司法調解分庭內調解和庭外調解兩種。所謂庭內調解,即對于法律允許調解的案件,由法庭直接調解。審判人員先將案情全部了解,得出是非曲直所在,弄清當事人的心理和生活狀況之后酌定調解方案,獲得雙方當事人的自愿承諾。庭外調解是由司法干部和群眾相結合,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多種辦法,主要有:一是法庭指定雙方當事人的鄰居、親友、當地公正人士、群眾組織等進行調節(jié)。二是法庭指定區(qū)、鄉(xiāng)政府調解。三是審判人員會同區(qū)、鄉(xiāng)干部,當地群眾代表人物及雙方親屬,鄰里共同進行調解。
第二,群眾評理,共同辦案。通過吸收鄉(xiāng)村權威人士參與民事糾紛評理,減少了鄉(xiāng)村群眾對于外來強制力量的抵制,也使“案結事了”易于實現(xiàn)。
第三,思想教化和法紀宣傳相結合。馬錫五在回憶邊區(qū)司法工作時表示,我們的調解工作,是增強人民內部相互團結、便利生產、教育人民愛國守法、減少訴爭的有效方法。謝覺哉也認為,我們不但要辦理案子,而且要把案子發(fā)生的原因以及對于社會各方面的影響加以注意和研究,求出整治社會的方法。我們一面辦案子,一面考察社會原因,就可以得出哪是治標的,哪是治本的。[10](p.226)
第四。組織動員,樹立典型?!督夥湃請蟆泛汀哆厖^(qū)群眾報》不斷刊文介紹調解模范的事跡,登載他們的調解范例。文藝工作者還把調解模范的事跡和案例編成故事、秧歌,在群眾中宣傳,擴大影響,并號召廣大人民群眾尊敬調解模范,向他們學習,支持他們的工作。1946年春,陜甘寧邊區(qū)米脂中學秧歌隊的快板《贊調解》就對調解的優(yōu)點做出了這樣的描述:調解好,調解好,群眾鬧糾紛,法官找上門來調。省時、省錢、不跑路,省下時間把生產搞。有理擺在桌面上,法官給咱評公道,有錯當眾承認了,該怎處理大家吵。十年糾紛一朝了,和和氣氣重歸好。
第五,加強指導,總結經驗。邊區(qū)政府、邊區(qū)高等法院就加強調解工作的經驗總結,多次進行指示。除發(fā)布指示信、及時指導外,邊區(qū)政府還專門編輯了各種小冊子,如《邊政叢書》之六《調解為主,審判為輔》一書,內容包括《陜甘寧邊區(qū)民刑事件調解條例》、調解原則、調解的經驗、司法調解的模范人物和范例、民間調解的模范和案例等,提倡并普及以雙方自愿為原則的民間調解。
第一,調解工作自始至終要依靠群眾。首先,要發(fā)動群眾進行調查研究,如實地勘察、審閱契據等,弄清是非曲直。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依靠當地積極而公正的群眾。其次,依靠群眾做好調解工作。在實際工作中有兩種方式,一是個別進行工作,根據糾紛的特點和需要,邀請基層干部、地鄰親友、公正人士主持或參與雙方當事人的說服教育和勸解。達成協(xié)議后,再到群眾中聽取意見和反映,驗證調解結果是否合適。二是對案情復雜、有典型教育意義、同一類型的多起糾紛或當事人一方蠻橫耍賴等疑難復雜案件,召開群眾會議,發(fā)動群眾,通過輿論壓力加以解決。從實踐來看,在調解中貫徹好群眾路線,要注意處理好兩個關系,一是民主與集中的關系。讓群眾不同的意見都能表達出來,但主持人要善于集中其中正確的意見。二是依靠和教育的關系。農村群眾的意見有時難以擺脫四鄰親友、宗族血緣關系的影響,所以要依靠他們,又要教育他們樹立公共道德意識,客觀公正發(fā)表意見。
第二,調解工作要做到三個結合。一是調解工作必須與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相結合,如擴兵、征糧、支前、選舉等。二是調解與生產相結合。例如:在紡織組、搭工組等生產組織中建立調解制度,每個生產組織的領頭必須肩負起調解職責;調解要盡可能不妨礙群眾生產,最好在雨天或晚間進行;調解人到達出事地點,抽空與群眾一起參加勞動,幫助群眾做活,在說閑話中了解情況和對解決糾紛的意見。三是調解與改造“二溜子”相結合。所謂“二溜子”,是指那些好吃懶做、游手好閑、小偷小摸、惹是生非的人,許多爭端往往就是由這些人挑起的。當糾紛的一方是“二流子”時,調解工作要與改造“二流子”結合起來。
第三,說服教育是調解工作的關鍵。要動員親友進行規(guī)勸;發(fā)動群眾,評論是非;樹立典型事例,啟發(fā)教育;要曉以利害,勸其息爭;摸透心理,對癥下藥;分頭說服,一塊和解。
第四,注意選拔和培養(yǎng)調解人才,尊重和獎勵調解模范。調解戰(zhàn)線的先進人物和模范,都具有和群眾聯(lián)系密切、在群眾中有較高威信、公正無私和奉獻精神等共同特點。
由沿海三個風塔的時間序列資料可以更清晰地反映第Ⅱ類海風鋒的風場時變特點(圖12)。Ⅱ類海風鋒090604個例的風塔記錄資料與Ⅰ類風塔資料的顯著不同在于風向風速突變。Ⅱ類海風鋒風向和風速均有兩次顯著的突變。蘇北風塔發(fā)生在05:00和14:30。蘇中風塔在03:00和14:30,特別是凌晨風速短時增大到10 m/s以上。下午風速增強也達到8 m/s以上。蘇南風塔則在06:30和15:00,早晨短時增大到13 m/s,下午增大到13 m/s,并且是各層整體增速,大風持續(xù)時間達5~6 h。可見,海風鋒與內陸強對流系統(tǒng)的激發(fā)與匯合,使能量迅速增強,造成較深厚的風速風向突變。
第五,加強領導是搞好調解工作的保證。要教育干部,提高認識;動員干部,學會和搞好調解;要宣傳政策法令,交流調解經驗;要建立各種制度,保證調解工作經常化。
第六,調解人必須奉公守法,遵守紀律。例如,調解人決不可以在當事人家里吃住,以免響公正形象。①參見楊永華、方克勤:《陜甘寧邊區(qū)法制史稿(訴訟獄政篇)》,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188—239頁。
第七,注意創(chuàng)造一些既合法律又合善良風俗人情的調解方式。例如:一是互請吃飯或裝煙。這種調解方式多用于同族或親鄰之間矛盾時間長、隔閡深的糾紛。這一類糾紛和解之后互請吃飯或互相敬煙,易于消除前嫌,恢復舊誼。二是幫工。這種調解方式多用于一方吃了些虧,又不便于賠償,多由另一方幫幾天工,這樣做既能使占便宜一方擺脫窘境,又能使另一方得到一定補償,還可使雙方在接觸中交流思想,消除隔閡。三是幫錢(補償一些錢)、幫米(補償一些米)。這種調解方式多用于離婚糾紛,由女方對男方幫米或幫錢。娶媳婦要花費大量金錢,以致男方債臺高筑。一旦離婚,男方往往人財兩空,但又不能禁止離婚,所以由女方給予男方一定幫助,合乎情理。
中國古代“性善論”居于主導地位,認為人性本善,出現(xiàn)犯罪是后天某些因素導致,人的犯罪具有偶然性。因此,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罪犯是可以改造的,這與馬克思主義觀點比較接近。正是基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結合,中國共產黨人在民主革命時期就創(chuàng)立了罪犯改造制度。
抗日戰(zhàn)爭時期,陜甘寧邊區(qū)監(jiān)所對犯人進行政治、文化和勞動三大教育改造。政治教育處于主導地位,文化和勞動教育次之。
在政治理論教育中,1943年以前是每天平均兩小時。1943年以后制度化,規(guī)定每周上政治理論課兩次,每次兩小時,內容包括:一是講授國際國內政治形勢,促進犯人民族意識的覺醒和階級覺悟的提高,增強其思想改造的自覺性。二是講授新民主主義法律的精神和政策,啟發(fā)犯人深刻認識犯罪根源,徹底轉變錯誤。三是講述新民主主義理論和政權建設,幫助犯人認識和理解新社會,自愿做一個擁護人民政權、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文化教育是幫助犯人學文化,增長自然和社會科學知識,有識字課、算術課、常識課、法律課和讀報課。識字課主要是教漢字,以掃除文盲為中心。算術課按程度不同,分甲、乙、丙、丁四組集體上課。常識課一是衛(wèi)生常識課,二是科學常識課,三是法律常識課,四是地理常識課,還有中國歷史常識課。上述課程每周上一到兩次,采取問答晚會的形式進行。課堂生動活潑,帶有娛樂性質,使犯人既增長了知識,又消除了苦悶。
勞動教育的目的,一是要糾正罪犯輕視勞動的觀念,消除犯罪邪念。犯人中“二流子”性質犯罪居多數。這些人向往不勞而獲的舒適生活,因此必須首先對他們講解勞動創(chuàng)造了世界,勞動是偉大的事業(yè)。二是要教給他們勞動技能,使其獲得謀生手段。三是要設法幫助他們解決出獄后的生產條件問題。為此,監(jiān)所設立了分紅制度和獎金制度。
分紅制的做法是:每月規(guī)定生產定額,多于定額的超產部分,由犯人分紅,發(fā)給現(xiàn)金。1946 年至1947 年,監(jiān)所各項生產都實行分紅制度,按二八分成,即犯人生產所得利潤80%歸公,解決監(jiān)獄的經費問題,減輕人民的負擔,其余20%歸犯人。分紅按照技術高低、工作日和積極性大小來實施。這個制度的實施和推廣,激發(fā)了犯人的生產熱忱。他們把錢積蓄起來,存放監(jiān)所,作為出獄后建立家務之用。1948年實行正三七分紅制,把犯人分紅部分由20%提高到30%。1949 年發(fā)展為倒三七分紅制,即每個犯人生產一年,年終結算,其所得收獲除去生產成本和他一年內吃糧外,再行分紅,公家得三分,犯人得七分。犯人多分紅,就為其出獄后的生產條件打下基礎。
關于獎金制度,按照有關規(guī)定,獎金分三種,一是定額獎,根據每個人的技術進步與工具條件,每月定出個人生產任務,能完成規(guī)定任務者就有授獎資格,超額完成任務累進計獎。如彈花,完成任務獎米五升,超過一斤增米一升。二是不定額獎。對雜工、修理工等不能計算定額的工種,按工作好壞,由大家民主評定給獎。三是普通獎。本人工作努力,但由于特殊原因未能完成任務的,酌情給予普通獎。監(jiān)所和各服役部門都建立了獎金保管制度。犯人要購置日用必需品,補助家庭生活費,或其他正當使用,應準予領取。其余認真保管,待犯人釋放時發(fā)還。同時,法規(guī)還規(guī)定,服役犯人有消極怠工及其他不良行為,如無故不能完成任務、違反工房紀律、浪費原料、曠工、每月病假三日以上、有貪污偷竊行為等,按照情節(jié)輕重給予批評(個人及小組批評)、全體大會斗爭、停止和撤銷獎金之一部或全部之處罰。服役犯人損壞工具時,得斟酌情形賠償工具價格之一部或全部。實行懲罰時,應本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精神,著重采用談話、批評等個別教育方式。被懲罰犯人不服,可向高等法院申訴。
馬克思主義認為,在一定條件下,消極因素可以轉變?yōu)榉e極因素;政策和方法正確,罪犯是可以改造的;世界觀的轉變是一個根本的轉變,監(jiān)獄就是限制人自由的地方,同時還是改造罪犯的學校、工廠、農場。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改造罪犯的理論,結合中國古代“性善論”為基礎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了世界獨有的罪犯改造制度,與西方原罪論為基礎的“天生犯罪人”文化形成了鮮明對比。
民主是人類社會的公理,但實現(xiàn)民主的形式因時因地而多種多樣。陜甘寧邊區(qū)在各級公務人員選舉工作中實行了通常的無記名投票原則,難能可貴的是,結合地廣人稀、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的邊區(qū)實際,邊區(qū)創(chuàng)立了前所未有的選舉方式,切實保障了人民選舉權利的實現(xiàn)。[3](pp.210-212)
第一,看人畫票法。在1941 年選舉中,綏德縣薛家坪村首創(chuàng)了這個辦法。此法是先讓候選人按選票上名字順序對坐在選民面前,這樣,不識字或不知道候選人名字的人,可以看人畫票。這個辦法被推廣于各鄉(xiāng)市,受到選民歡迎。
第二,燒洞法。此法是給每個選民發(fā)一張選票和一個香頭,大會主席團主席詳細介紹候選人,由選民自由選擇。同意誰,就在其名字上燒一個洞,投入票箱。屬于此種辦法之類的還有兩種方式,一是大票燒洞法,就是將候選人名字寫在大紙上,選民按自然村分成若干小組,各組排成順序,一個個叫到大票面前,主席團主席讀候選人名單,由選民自由選擇,贊成誰就在誰的名字下用香燒一個洞。二是編號燒洞法。就是將候選人編成號碼,將他們的名字連同號碼寫在一張大紙上,然后每個選民發(fā)一張印有候選人號碼的選票,由主席團主席宣讀大紙上的候選人具體號碼,讀畢,選民自由選擇,同意誰就在其名字下燒一個洞,投入票箱。這兩種方式適合人口密集地區(qū),對于沒有文化的選民參加鄉(xiāng)市選舉最為方便。
第三,投豆法。此法是選舉委員會根據本選舉單位有幾個候選人,就準備幾個碗,在每個碗上貼一個候選人的名字,將這些候選人的票碗擺在桌子上。監(jiān)票員監(jiān)場,司票員按照選民名冊順序邊叫每個選民到桌前,邊按應投幾票即交給選民幾粒豆子,并同時告訴他某碗是某候選人的,愿選某人就投豆到某個碗里。這種方式適合人口較為集中的小村莊,對于目不識丁的選民參加縣市選舉最為方便。
第四,背箱法。就是選舉委員會于選舉前,推定若干忠誠可靠的司票員,把選票照名冊發(fā)給各選民,待選舉之日,準備若干箱子,上鎖貼封,由司票員分途收票。這個方式是延川縣創(chuàng)造的,因適合某些選民的需要而很快推廣于各縣。這種方式適合于地廣人稀和國民黨頑固派經常騷擾的邊境地區(qū),對于小腳婦女、老弱病殘選民參加縣選、邊區(qū)選最為方便。其優(yōu)點是收票到家,保證絕大多數人投票,事先發(fā)票,選民有充分的思考時間。
第五,舉拳法。此法是唱一個候選人,舉一次拳。每個選民有幾票就舉幾次拳。這種方式適合人口集中的小村莊,對識字很少的選民參加縣選,手續(xù)簡便。古希臘雅典有按團體選民贊成或反對的口號聲高低選舉法、貝殼放逐法等,但遠沒有陜甘寧邊區(qū)的選舉方法豐富多樣,這表明民主的實現(xiàn)形式一定要因時因地因事而宜。
抗戰(zhàn)時期,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法院采用的是“坐大堂問案”方式,而我們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則創(chuàng)造了體現(xiàn)群眾路線的馬錫五審判方式。1943年,馬錫五擔任陜甘寧邊區(qū)隴東分區(qū)專員兼邊區(qū)高等法院分庭庭長后,親自審理案件,經常攜卷下鄉(xiāng),深入調查研究,進行巡回審判,及時糾正一些錯案,解決了一些纏訟多年的疑難案件,因而受到群眾歡迎。人們把這種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實行審判與調解相結合的辦案方法,稱為“馬錫五審判方式”。
第一,深入農村,調查研究,實事求是,了解案情。例如,這集中體現(xiàn)在馬錫五對華池縣封捧兒、張柏兒婚姻案的審理上。1928 年,三歲的封捧兒由其父封彥貴包辦,與張金才次子張柏兒訂婚。后因彩禮大增,封父企圖賴婚,要求解除婚約。1942年5月,封父暗中以法幣和銀元將捧兒賣給張某某之子為妻。張金才告發(fā),華池縣司法處判決買賣婚姻無效。1943年2 月,封捧兒、張柏兒在中家喝喜酒相見,雙方表示自愿結合。這年3 月,封父又將捧兒賣給慶陽縣地主兒子朱某某為妻。封捧兒不屈服于封建禮教的壓力,違抗父命,暗中串通柏兒,張金才糾集其弟等20 余人,于3 月13 日深夜,攜棍棒等闖入封家搶親。封彥貴告到縣司法處,該處不調查不研究,偏聽偏信封彥貴的控告,未追究封父反復出賣女兒的不法行徑,僅處罰了張父搶親的違法行為,處徒刑六個月,并錯誤地判決封、張自主婚姻無效。馬錫五親赴溫臺區(qū)四鄉(xiāng)封家園子深入了解問題的始末,全面分析案情,依據法律,既處罰了非法搶親,又制裁了買賣婚姻,最主要的是堅持婚姻自主原則,成全了封、張的美滿婚姻。后來文藝工作者根據這一案例,編寫了說唱《劉巧團圓》、劇本《劉巧告狀》、評劇《劉巧兒》和電影《劉巧兒》,在全國產生了廣泛影響。
第二,依靠群眾,尊重群眾意見,教育群眾,依法合理處理案件。馬錫五常常親自到爭訟地點和區(qū)、鄉(xiāng)干部一起征求群眾意見,召集群眾。大家評理,如果群眾輿論符合邊區(qū)政策和法律,就以此判決,否則就要用政策和法律精神教育群眾,提高他們判斷是非的能力和法律觀念,力求做到群眾的輿論和法律融為一體,使案件解決既符合法理,又合乎人情;既符合政府法律原則,又為當地輿論所贊助。馬錫五說,真正群眾的意見比法律還厲害。馬錫五善于依靠在群眾中有威望、有能力的人物參與處理案件,這對解決家務糾紛和土地糾紛尤為重要。這是因為,在群眾中有威信的人物最了解鄰里關系、家庭糾葛的歷史和現(xiàn)狀,發(fā)動他們向爭論雙方進行耐心的說服解釋工作,講理說法,明辨是非,能夠使大家心平氣和地解決紛爭。在物色公正人士時,馬錫五重視這些人的作用,一要熟悉雙方當事人和案情,二要在群眾中有威信,三要和雙方當事人沒有親屬關系,與案件沒有利害關系。馬錫五對于民事案件的處理,無論調解還是判決,在符合法律精神的條件下充分尊重群眾的意見,務必使群眾滿意。對于刑事案件,馬錫五認為,我們雖也尊重群眾意見,在群眾幫助下發(fā)現(xiàn)最重要的物證,但也要認識到群眾不是法律專家,不熟練于偵查技術,他們的意見可能一時為犯罪者所造的假象所迷惑,所以不是無條件采用,必須以政策法令做依據,必須以科學的檢查技術加以審查驗證。[11](p.139)
第三,方便群眾訴訟,審判不拘形式。1939年4月4日,《陜甘寧邊區(qū)抗戰(zhàn)時期施政綱領》提出,建立便利于人民的司法制度。馬錫五認識到邊區(qū)大半是農村環(huán)境,行政區(qū)域遼闊,人民常常要到數百里以外的法庭進行訴訟,雖然具有不收訟費、不識字的農民無須找人代書狀紙、口訴有同等效力的便利條件,但花錢財、誤農時還是當事人很大的負擔。同時很多鄉(xiāng)民怕出遠門,受到冤屈寧肯埋在心頭,也不去申訴,或在初審判決時不公平,同樣不愿上訴。
為保障人民的訴訟權利,馬錫五在司法實踐中采取了一系列“簡單輕便”的訴訟形式。他帶卷下鄉(xiāng),親赴出事地點,依靠群眾就地審判;他組織巡回法庭,定期巡視所屬各縣,傾聽群眾意見,檢查司法工作,隨時隨地受理上訴案件;他審理案件,沒有架子,沒有官氣,詢問和氣,耐心說服,不敷衍,不拖延,沒有“推事主義”和“了事主義”作風;他不拘形式,不怕麻煩,不論早上、晚上,山頭、地邊,群眾都可以找他告狀。“他是真正民間的,而不是衙門的;真正替人民服務。而不是替人民制造麻煩?!雹賲⒁姟恶R錫五同志的審判方式》,《解放日報》1944年3月13日。1943年12月10日,邊區(qū)政府秘書長羅邁曾經形象地描述了馬錫五辦案的簡便形式,他說,馬錫五問案子就到區(qū)上去,把區(qū)長、鄉(xiāng)長和老百姓都召集來,在中間放一個桌子,一問就解決了。我們要提倡司法人員到群眾中去,露天審判。陜甘邊區(qū)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chuàng)建者和領導者之一習仲勛指出,馬錫五審判方式是群眾審判方式,是很民主的,走群眾路線的。邊區(qū)高等法院代院長王子宜對馬錫五審判方式做了科學闡述和總結。他說,馬錫五審判方式的總精神就是聯(lián)系群眾,調查、審訊都有群眾參加,竭力求得全面正確,是非曲直擺在明處,然后把調查研究過的情況在群眾中醞釀,使多數人認識一致,覺得公平合理,再行宣判,既合原則又通人情,不僅雙方當事人服判,其他事外人也表示滿意。②轉引自楊永華、方克勤著:《陜甘寧邊區(qū)法制史稿(訴訟獄政篇)》,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140—141頁。
馬錫五審判方式是在繼承蘇維埃時期就地審判、巡回審判的基礎上,結合邊區(qū)實際,總結群眾的經驗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這種新的方式,使摸索數年的新民主主義司法制度有了實際內容。馬錫五審判方式是新民主主義審判制度的創(chuàng)舉,尤其體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群眾和政府共同辦案,人民直接行使司法權。蘇維埃時期,工農民主政府也為人民參與司法活動提供條件。比如,人民可以通過各個群眾組織選舉陪審員,參與案件陪審;人民群眾可以旁聽巡回法庭的審判活動,但這是少數人的事情。這種做法,一則限于比較有重要意義的案件,二則群眾系旁聽者,沒有發(fā)言權。馬錫五審判方式則不然,它是司法干部、區(qū)鄉(xiāng)干部和人民群眾一起審理案件。在馬錫五審判方式中,老百姓參與辦案,實習民主,增強了主人翁感。廣大人民群眾學到了法律,懂得了道理,提高了法制觀念,從而使新民主主義法制在邊區(qū)群眾中打下基礎。政府吸收人民群眾參與處理案件,直接行使司法權,在中國歷史上是沒有先例的。
第二,不受形式束縛,一切便利群眾。馬錫五審判方式依靠群眾辦案,帶卷下鄉(xiāng),就地審判,調判結合,司法民主,迅速解決糾紛,使當事人不因拖延而受訟累,特別是大量減少上訴案件和纏訟,使邊區(qū)民刑案有所減少。據邊區(qū)高等法院統(tǒng)計,1942年全邊區(qū)共發(fā)生民刑案件1832件,1943年推行了馬錫五審判方式,到1944 年全年案件共1244 件,與1942 年相比減少了1/3①轉引自《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人民法院報》2010年4月27日。。
第三,馬錫五審判方式的推廣,為邊區(qū)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司法干部。這一審判方式把關起門來“把玩舊法條”的同志從教條主義精神枷鎖中解放出來,下鄉(xiāng)鍛煉,彌補了基層司法干部能力較弱、閱歷較淺的不足。
馬錫五審判方式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引起了反響。有些進步人士來邊區(qū)參觀訪問馬錫五。1944 年6 月29 日,重慶國民公報記者周本源,參觀邊區(qū)司法工作展覽后寫道:“實行馬錫五審判方式,是邊區(qū)司法的新猷?!?946 年,國民黨一位有影響的法律學者同馬錫五親切交談,詢問了馬錫五審判方式的特點,考察了邊區(qū)司法制度。這位學者深有感觸地說:“馬先生這樣謙虛地向我敘述了他們的辦法,毫不自滿,但我愈覺得他是一個熱心為老百姓做事的人,使我看到司法界最踏實的杰出人才,做出了光輝可貴的成績。”②轉引自楊永華、方克勤著:《陜甘寧邊區(qū)法制史稿(訴訟獄政篇)》,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144—145頁。馬錫五審判方式影響深遠,至今還為老區(qū)廣大人民群眾愛戴和思念。1983 年7 月13 日《人民日報》發(fā)表家在曲子的楊子林同志的來信《馬專員,你在哪里?》,反映了廣大人民的呼聲??梢?,各級司法干部有必要學習馬錫五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繼承和發(fā)揚延安時代的光榮傳統(tǒng)和作風。
由上可知,中國共產黨人在民主革命時期創(chuàng)造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權實現(xiàn)新形式、國體方面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組織形式;對外招商引資的政策、保障科技人才優(yōu)厚待遇、多樣化的人民調解工作方式、罪犯改造制度、獨特的民主選舉方法、馬錫五審判方式等八大實踐創(chuàng)新,既具國際意義,又具有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
中國共產黨人在民主革命時期的實踐創(chuàng)新,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人民民主革命斗爭提供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智慧和方案。它表明馬克思列寧主義不是教條,蘇聯(lián)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權實現(xiàn)方式、土地國有制模式、國體與政體形式、民主選舉方式等,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一成不變的模式。每個國家民主革命的工作方式,都必須從本國實際出發(fā),因地因時因事而變。
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創(chuàng)造了中國特色的罪犯改造方式、人民調解方式等,表明中華法系可以與時俱進,在現(xiàn)代化法治建設中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內容。
中國共產黨人在民主革命時期創(chuàng)造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人民調解方式、對外招商引資政策、保障科技人才優(yōu)厚待遇、積極改造罪犯、馬錫五審判方式等法律實踐,今天依然是法治建設所要堅持和不斷創(chuàng)新的課題,依然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智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