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立 劉曉麗
(黃山學院外國語學院 安徽黃山 245021)
長期以來,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國家依仗強大的經(jīng)濟和政治實力,將白人族群的價值觀和文化置于中心地位,而將其他族群的文化“邊緣化”甚至加以排斥。在“西方中心論”占主導地位的全球文化語境中,西方世界對中國文化乃至整個國家形象都存在著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但是,21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經(jīng)濟持續(xù)發(fā)展,已上升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國家綜合實力日益增強,成為世界經(jīng)濟、政治和社會事務的重要參與者以及改變舊世界格局的中堅力量,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越來越不容小覷。尤其是近年中國的抗疫斗爭,充分展現(xiàn)了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擔當,為全世界樹立了一個團結奮進的大國典范。那么,中國政府如何通過文化外宣傳播來進一步消解西方世界對中國的刻板印象,從而在世界多極化發(fā)展的今天塑造嶄新的國家形象?這是我們當前亟待解決的要務之一。
徽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瘴幕诒彼魏笃卺绕穑纤螘r日漸昌盛,明清時期達到鼎盛,至今約800年之久,極具地方特色。徽州地區(qū)的建筑、飲食和禮儀作為具象化的文化符號,凝聚著徽州人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對客觀世界形成的深刻認知與經(jīng)驗,并因此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豐富的人文資源加上美麗的自然景觀使徽州地區(qū)吸引了無數(shù)游客前來旅游,其中包括眾多西方普通民眾。以此為契機,我們應該積極向西方民眾推介徽文化,使他們以徽文化為“窗口”了解真實的中國,改變其原本對中國的錯誤印象,這也是以實際行動響應黨和政府“塑造國家形象”的號召。而徽州地區(qū)高等院校畢業(yè)生責無旁貸地構成了向西方民眾推介徽文化的主力軍,因為他們是在知識和智力上具有優(yōu)勢的高質量人才,同時畢業(yè)后多服務于徽州地區(qū)的地方經(jīng)濟建設。換言之,時代為他們創(chuàng)造了對外傳播徽文化的機遇,他們理應利用好這個機遇承擔起徽文化國際傳播的職責,讓徽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為地方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添磚加瓦。當然,實現(xiàn)該目標的過程道阻且長,因為有效的徽文化傳播在于使受眾者于內(nèi)心深處認可和接受徽文化的內(nèi)在價值,而不只是停留在對其淺層次的欣賞上。這就需要傳播者本身對徽文化獨特底蘊和魅力進行深刻的理解和挖掘。在日益密切的中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中,發(fā)達國家通過掌控文化傳播載體和傾銷文化產(chǎn)品等多種方式推行西方的價值觀和文化意識形態(tài),導致其他國家年輕人的價值觀與道德標準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生偏移。部分中國大學生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反而對于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文明以及優(yōu)秀的地域傳統(tǒng)文化缺乏了解和熱愛。同樣,徽州地區(qū)高等院校的大學新生對廣博深邃的徽文化也只是停留在表層理解的淺顯狀態(tài),對新安理學的理性主義傳統(tǒng)和自強自立、百折不撓的徽商精神都知之甚少,更談不上傳承和挖掘了。如果不改變這種狀態(tài),未來的大學畢業(yè)生很難具備承擔徽文化國際傳播重任的能力,因此讓徽文化進入大學英語課堂顯得非常有必要。它既是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關鍵步驟,又是讓徽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重要舉措之一。
徽文化特色詞語展現(xiàn)了徽州地區(qū)建筑、飲食和禮儀文化的精髓,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意象。何為文化意象?文化意象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是民族智慧、歷史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在認知主體頭腦中的重現(xiàn)、重組和概括?;瘴幕绻獙崿F(xiàn)切實有效的國際化傳播,其特色詞語的英譯就不能只滿足于表層概念的傳達,而是要力求將其中的深層文化意象自信而準確地傳遞出去。但目前相當一部分徽文化特色詞語的外宣譯文都未能充分挖掘其文化內(nèi)涵和審美意蘊,仍停留在傳達表象的粗淺階段,從而降低了徽文化對外傳播的影響力。那么在進行徽文化特色詞語翻譯時,譯者應該怎樣將滲透于徽文化特色詞語中的意識形態(tài)、文化內(nèi)涵和審美意蘊盡量再現(xiàn)于譯文中,從而架起中西文化溝通的橋梁呢?筆者立足徽文化國際化傳播,以徽文化特色詞語中文化意象的翻譯為例,進行了一次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踐。
1.“清明粿”
在清明前后,徽州地區(qū)的人們會制作一種傳統(tǒng)小吃——清明粿。清明粿通常用艾草和米粉作為原料加工成皮子,餡料以春筍丁為主料,臘肉丁和豆腐干等為輔料。清明粿被人們當作春天的時令點心,用以款待或饋贈親友。目前,在介紹徽州地區(qū)特色小吃的英譯文本中,清明粿通常被直譯為“QINGMING GREEN RICE PIES”。春筍和具有藥用價值的艾草等原料被省略不譯,以達到簡潔明了的效果,但正是艾草和春筍這樣的食材體現(xiàn)了徽州地區(qū)“順應自然”“藥食同源”的飲食文化智慧。筆者在大學英語課堂的翻譯實踐中以此為例,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為了實現(xiàn)譯文的簡潔性而犧牲對外譯介中徽州飲食文化內(nèi)涵的傳播,是否違背對外有效傳播徽文化的初心?同時筆者進一步指出,徽州飲食文化也是對主張“宇宙天地間萬事萬物均效法、遵循‘道’”的徽州哲學思想的一種映射。其中,“以食為藥、以食代藥”或“遵循季節(jié)時令選擇食材”的飲食觀念雖然只是該哲學理論體系中的滄海一粟,但依然為博大精深的徽文化提供了一個注腳。最終學生經(jīng)過集體討論,得出如下結論:為了實現(xiàn)譯文簡潔而放棄傳播徽州飲食文化內(nèi)涵不是明智之舉,在對外譯介中有效傳遞“清明粿”蘊含的飲食文化意象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現(xiàn),所以譯文中艾草和春筍這兩種食材需要被清晰呈現(xiàn)——“QINGMING WORMWOOD RICE PIES WITH BAMBOO SHOOTS”,然后通過注釋說明其中的飲食文化智慧——CHINESE WORMWOOD AND SPRING BAMBOO SHOOTS ARE THE MOST NUTRITIOUS BEFORE AND AFTER QINGMING ( A SOLAR TERM), ESPECIALLY WORMWOOD CAN IMPROVE PEOPLE’S RESISTANCE TO DISEASES.
2.“臭鱖魚”
“臭鱖魚”是徽州傳統(tǒng)名菜,制作手法獨特,咸鮮味美。每年春水初漲,江岸桃花盛開之時,江中的鱖魚肉質也最為肥嫩。這種“桃花鱖”歷來負有盛名,唐代詩人張志和的詩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也曾提及。徽州百姓為了一年四季都能享用肥美的“桃花鱖”,用鹽或濃鮮的肉鹵將其腌制,食用時經(jīng)熱油稍煎,細火烹調(diào),反而形成獨特風味,比新鮮鱖魚更加鮮香,“臭鱖魚”于是成為膾炙人口的佳肴延續(xù)下來。目前關于“臭鱖魚”的翻譯,譯者聚焦于“臭”字是否可以直譯,大多數(shù)譯者不贊成把“臭”直譯為“SMELLY”或“STINKY”,因為“SMELLY”或“STINKY”這類詞語在英文中形容食物發(fā)出腐敗氣味,反而會令西方人不敢嘗試這道菜,所以“SMELLY”或“STINKY”通常被建議替換成描述其制作手法的詞——“SALTED”(腌制的)。針對目前廣泛使用的“SALTED MANDARIN FISH”這樣的譯文,筆者在大學英語課堂翻譯實踐中提出如下問題:從實現(xiàn)徽文化對外有效傳播的角度出發(fā),目前的譯文應該如何改進?學生們商討后一致認為:我們在翻譯“臭鱖魚”時應該聚焦于如何傳遞“桃花流水鱖魚”之中充滿情趣的飲食文化意象。因此,“臭鱖魚”中的“鱖魚”不能簡單地譯為“MANDARIN FISH”,而是應該把桃花盛開時節(jié)的時令食物“桃花鱖”推介給西方讀者,將其譯為“MANDARIN FISH OF PEACH BLOSSOM SEASON”,再通過注釋展現(xiàn)“桃花鱖”的特色——MANDARIN FISH TASTES MOST TENDER AND DELICIOUS IN THE SEASON OF PEACH BLOSSOM,以此彰顯徽州先民“順應自然”“賞花食魚”的飲食文化內(nèi)涵及其所蘊含的審美意趣。
1.“天井”
徽派建筑中的“天井”連接著大門與廳堂,兼具采光、通風和排水功能。在徽州文化中,水寓意著“財富”,“天井”是徽商“寓財于水”“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財富意識形態(tài)在建筑形式上的一種表達。下雨時,雨水順著向下傾斜的屋頂落入天井下方的水槽,寓意著財富從四面八方源源不斷地匯集于此,被稱作“四水歸堂”,同時蘊含著“落雨流銀”之審美意蘊。在目前徽派建筑的翻譯文本中,“天井”通常被翻譯成“skylight”(天窗),雖然“天窗”在“通風”和“透光”的功能上與“天井”有部分重合,但“天窗”是一種窗戶,而“天井”究其根本還是屬于建筑物內(nèi)部的敞頂式空間,兩者在概念上差別很大。也有學者認為既然“天井”這種建筑形式在英文中沒有直接對應的詞語,不如獨創(chuàng)“sky well”一詞進行直譯,保留其狀如“天空開一口井”的生動形象,反而能激發(fā)西方讀者的想象力。筆者在大學英語課堂上引導學生對這些譯文進行思考:以上兩種譯文能否傳達出“天井”這種徽州建筑結構中凝聚的文化意象?同時,筆者引述德國學者費米爾提出的翻譯理論“目的論”的核心內(nèi)容——譯者可根據(jù)翻譯目的和讀者期望適度地調(diào)整源語文本內(nèi)容。在筆者的啟發(fā)下,學生們查閱資料,認真研究“天井”這種徽派建筑形式,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積極的翻譯實踐。他們認為基于徽文化有效傳播的翻譯目的,可以將“天井”增譯為“wealth sky well”,然后加上注釋闡明蘊含于“天井”排水功能中與“財富意象”相關的審美意蘊——An interior courtyard with a drainage function,meanwhile in Hui Culture a symbol of flowing wealth with falling rain,從而向西方人呈現(xiàn)出徽州人是如何巧妙地將財富觀及審美情趣融入建筑結構中的。
2.“新安人家”
“新安人家”作為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其實際功能是一家主營徽菜的餐廳,其經(jīng)營者祖祖輩輩居于新安江北岸碼頭一帶,因為擅長烹制臭鱖魚而遠近聞名,遂于清朝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開始在新安江漁埠頭西側開飯莊。就地理位置而言,其位于新安江、率水、橫江三江匯聚之地,西接老大橋,風景如畫。但“新安人家”作為餐廳名稱并不僅僅是對地理位置的表述,其“小橋、流水、人家”之畫面蘊含著獨特的文化意象,即“風景秀麗、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新安人家”目前被直譯為“Xin’an People’s Home”,譯文非常粗略,“新安”的語義指代并不清晰,但即便是把譯文調(diào)整為“People’s Home on Xin’an River”,也依然平淡乏味。針對這樣的現(xiàn)狀,筆者在大學英語課堂上向學生提出以下疑問:怎樣調(diào)整譯文才能夠確切傳遞原名稱“新安人家”所包含的地域風情和文化審美意蘊?學生經(jīng)過思考后認為:此處可以借用英文中表示世外桃源的“SHANGRILA”一詞,將“新安人家”意譯為“SHANGRILA on River”,從而傳達出其中富含美學意蘊的“江邊桃花源”的聯(lián)想。
目前,徽文化元素融入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踐已取得一定成果。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徽州地區(qū)高校的大學生經(jīng)過多方位、立體化的學習、訓練和思考,完全可以達到“以英語學習促進徽文化學習、以徽文化學習提升專業(yè)能力”的目標,并最終成為助力徽文化國際化傳播的優(yōu)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