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時間異化:異化詮釋的新模式
——羅薩異化理論評析

2022-10-31 05:14崔嘉晟
理論月刊 2022年1期
關鍵詞:異化生活

□姜 華,崔嘉晟

(黑龍江大學 哲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哈特穆特·羅薩(Hartmut Rosa)以其獨到的方式從時間維度對異化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異化理論。羅薩指出,“新異化”是一種時間異化,即在時間維度展開的異化。一方面,時間異化指由于時間結構的改變而產生的異化;另一方面,時間異化也指人之時間性的生存結構本身所發(fā)生的異化,人的生活不再“對他自己說話”。

一、時間異化的產生

羅薩認為,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因素導致時間異化的產生,分別是社會層面的社會加速邏輯和文化層面的資源積累式的生活價值取向。這兩個方面構成了時間異化的社會動因和文化動因。

(一)社會動因

羅薩指出,社會加速邏輯包括兩個相互聯(lián)系的判斷:一是現(xiàn)代性即“加速”,二是資本主義社會有著動態(tài)穩(wěn)定的增長結構。這兩個判斷揭示的是人在當代社會中的異化生存的社會基礎。

1.現(xiàn)代性即“加速”。對現(xiàn)代性的討論由來已久,人們圍繞現(xiàn)代性本身的存在與否,當前所處的現(xiàn)代性階段和現(xiàn)代性本身的特性爭議不休。對于這一問題,羅薩借彼得·康納德之語指出:“現(xiàn)代性就是時間的加速?!蓖ㄟ^這一斷言,現(xiàn)代性被規(guī)定為時間維度上的加速進程,亦即事件的時間不斷縮短的過程。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結構的升級、生活習慣的改變都將被時間這一軸線整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具有方向性的整體進程。這一進程顯然不會完結,沒有終點,但是當它在“晚期現(xiàn)代”中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以至于突破了某個臨界點的時候,社會的時間結構就會被徹底打碎,社會同步化的嘗試將徹底停止,社會將邁進另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社會與個人的時間序列將完全失去對同步化的需求,從而導致生活的情景化,進而導致整體規(guī)劃與發(fā)展的停滯。

在結構層面,動態(tài)穩(wěn)定指社會穩(wěn)定需要通過不斷的內部升級來實現(xiàn)。這是由現(xiàn)代社會的加速結構和資本主義的增殖邏輯共同決定的,除非保持增長,否則社會的穩(wěn)定狀況就會受到威脅,徹底地失去穩(wěn)定。加速的基本目的就是節(jié)省時間,為了實現(xiàn)數(shù)量的增長和支配范圍的擴大,就要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事務。也就是說,當下資本主義社會呈現(xiàn)出動態(tài)穩(wěn)定的結構特性。

2.加速的三個維度。在羅薩看來,社會結構中有三個加速維度——技術的加速、社會變遷的加速、日常生活的加速,其代表性現(xiàn)象分別是高速機器的運用,社會競爭中日益增強的緊迫感與焦慮感,以及多任務同時進行的生活方式。這三種加速相互促進、相互推動,形成一種由淺入深的結構,共同構成了晚期資本社會全面加速的圖景。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三種社會加速組成了一種內循環(huán)模式:技術發(fā)展促進社會變遷與日常生活的提速,社會變遷與日常生活的提速為技術加速提供了運用場所,而社會變遷與日常生活的加速則具有相互促進的特點。

3.去同步化與“疾速靜止”。三個維度的加速現(xiàn)象導致社會本身的分化和人的原子化,這是社會共同體的時間觀念逐漸喪失的過程。人與人之間時間觀念日益巨大的差異使維系一個社會性的總體時間觀逐漸成為不可能的事情,結果便是人與社會的進一步割裂,這種割裂表現(xiàn)為去同步化。對于人的生存而言,去同步化意味著進步本身顯現(xiàn)出與初衷相悖的情狀。在社會失調的情況下,人的自我發(fā)展進程趕不上社會生存需要。在這種情況下,社會日趨瘋狂的加速塑造了一個極度分化和復雜的社會。在前所未有的復雜性面前,人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加強自己的認知和應對能力,從而適應更高速度的社會;二是隨波逐流,接受不確定性的人生,讓偶然性成為主導自我生存的法則。隨著新技術的不斷出現(xiàn),人的自我成長速度越發(fā)跟不上新事物出現(xiàn)的速度,人的生活逐漸向不確定性偏斜,這種狀況成為新異化的現(xiàn)實根源。

(二)文化動因

社會加速邏輯使文化層面的異化動因成為可能,而文化動因也是異化的重要推動力和直接原因。羅薩指出,動態(tài)穩(wěn)定的社會結構在文化上表現(xiàn)為文化領域范圍的擴大,“讓這個世界更能被調遣、被支配、被觸及”。問題的關鍵在于,文化領域范圍的擴大使人產生了對于資源積累的病態(tài)追求。

加速邏輯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美好生活的幻象,那就是隨著量的不斷堆積和參與范圍的逐漸擴大,人就能得到越來越多的幸福。這一關系將資源的積累和人的美好生活掛鉤,構成了加速社會中異化的文化動因。人們將占有更多的外在對象視為達到幸福生活的必要基礎,這就加劇了人們對并不富余的各種自然與社會資源的爭奪。資源的積累本質上就是資本的積累。人們擁有了豐厚的資本,才能在社會中占據(jù)有利的地位,從而在下一輪的競爭中取得優(yōu)勢,獲得更多的資源。這一過程周而復始,但是人總是會發(fā)現(xiàn),不論積累了多少資源,身邊總是有野心勃勃的競爭者還在勞作,只要稍不留神自己就會被放逐到更低的階層。這種類似于新教工作倫理的自我推動的心理機制催促人像滾輪里的倉鼠一樣竭力奔跑。

這一現(xiàn)象解釋了一個現(xiàn)實矛盾:現(xiàn)代社會的一切都在不斷地加速,人類可支配的世界不斷地擴大,但是人們并沒有變得更幸福,反而更忙碌了。時間沒有被新技術或新制度從束縛中解放出來,而是越發(fā)緊縮。從資源積累的角度來說,時間成為最重要的資源,人們通過各種手段爭奪可以用于休閑的時間,卻把爭來的時間投入下一輪競爭,然后在無盡的工作中忘卻了追求幸福的最初目的,只記得為了賺取資源而繼續(xù)工作。羅薩指出,這一矛盾便是時間異化的典型外顯形式之一。

(三)時空關系的五種異化

羅薩認為,隨著資本的進一步滲透和社會結構的改變,人“與他們的時間和空間相異化開來”。在這一基礎上他整理出了當代社會的五種異化,它們依次是空間異化、物界異化、行動異化、時間異化以及自我與社會異化,分別指人的生活場所、被生產與消費的物、人的行為、生活體驗以及社會關系的異化。

人與空間的關系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而逐漸疏遠,人逐漸缺乏對場所產生感情的時間條件,導致人與空間的陌生感,即空間異化。對于物來說,隨著技術更新,物品頻繁迭代,人們開始將物僅僅視為單純的物,即一種資源或工具,缺乏對物的情感,使物無法作為人之本質的外化形式而存在,最終導致物的異化。然后是人的行為本身,在加速社會中人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理解自身行為的意義或真實價值,這造成了價值與行為的剝離,使人不斷在無意義的事情上投入精力。最終,時間作為人之存在的基本結構也就偏離了其真實狀態(tài),人在時間體驗中得不到能夠真正轉化為自我發(fā)展材料的經驗,而是在碎片化的消費中不斷地度過無意義的時間,導致時間異化。時間的異化從另一維度看便是人與世界之關系的全面異化。人在面對世界的時候,只能感受到僵硬、冰冷,人與世界之間只存在資源置換的關系,而沒有意義或價值維度的聯(lián)系。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是其社會關系的總和。然而社會關系在異化狀態(tài)下僅僅是資源的組合方式,而不是連接人與世界的中介,這種狀況就是自我異化或社會異化。

總體上看,羅薩的異化敘述雖未完全脫離馬克思異化理論的總體框架,但是具有明確的時間分析特征。在異化研究的對象上,羅薩接受了耶基將異化闡釋為“無關系的關系”的觀點,將異化規(guī)定為一種不和諧的共處狀態(tài),并通過對這種狀態(tài)的批判,來實現(xiàn)對引發(fā)這種狀態(tài)的社會的批判。從經驗上來看,羅薩將主體體驗到的疏離、反對、對抗擴大到了冷漠、僵硬、沉寂。這也就是說,在他看來,異化狀態(tài)并不一定是一種直接的壓制或強迫行為,而可以是一種“冷遇”。這是一個重要轉變,它意味著異化不一定需要一個操縱異化或是從中得益的外在對象,而是可以成為一種與占有行為不那么緊密關聯(lián)的自我的生存狀態(tài)。

二、時間異化理論的主要內容

在羅薩提出的異化理論中,更為根本性的問題不是資源占有或分配的矛盾,而是時間的剝離,即作為時間性存在的人對自我的否定。隨著速度的加快,時間結構的變化具有兩種趨勢——時間的并置與時間的堆疊。前者導致整體規(guī)劃的時間化,從而允許人為的重新排列,但也導致潛在規(guī)范對人的更多干預;后者導致時間之間的相互侵占、擠壓,從而造成事件的偶然化和生活的零散化。

(一)基本內涵

時間異化至少應該包含兩個方面的內涵:其一,作為主體的人在對時間的感知中感覺到了異化,對時間的使用或消耗違背了自我的真實意愿或處于一種不良的關系之中;其二,時間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限度,人在世的過程中失去了感知時間的能力,也就失去了自主選擇的能力,人就會處于一種受動的、無目的的生活之中。前者表明的是作為外部性特征的時間與人的異化,也就是說,時間與作為主體的人失去聯(lián)系,從而導致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和時間性從人之中脫離。后者指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失去了對生活的認識,對于自我的時間或存在失去控制,從而對生活產生無能為力感。在這種加速社會中,速度加快使世界形象的無盡堆積和對世界控制能力的強化這兩條并行的軸線產生了錯位,人進入了一種異化生存的狀態(tài)。人在這種生活模式中不僅無法處置自己的時間,而且感覺不到自己“在生活”,人成了以占有更多資源為唯一目的而陷入永久勞作的機器。

羅薩指出,“時間并非只是一個特殊的社會領域,而是所有社會領域的核心構成要素”。從時間視域來看,加速是時間序列的縮短,它的極端情況就是對象的全面原子化。原先用特定時間才能完成的事情,用更少的時間就能辦到,而隨著速度的加快,對象或事件在時間上的留存不斷縮減,最終呈現(xiàn)出點狀的時間特征。這是速度變快這一現(xiàn)象最直觀的后果,加速理論也是這一趨勢的呈現(xiàn)。事物或事件所蘊含的必要時間被逐步壓縮導致生活方方面面的原子化,從外部世界到時間本身都表現(xiàn)出一種冷漠,人之在世的場域中沒有什么東西真正能夠給予人回應,也沒有確定性的東西向人發(fā)出召喚,人的生活變得沒有實感,被隨機性占據(jù),這便是當下人面臨的生存危機。

(二)時間異化的主要表現(xiàn)

從時間結構的角度來看,人的生存危機由兩種變化形式而產生,即時間縮短導致的時間并置和由加速引發(fā)的時間堆疊。加速社會在超越了一定的閾值之后,即社會變革的速度超越了代際更換的速度后,“時間感知和時間處理的模式被迫被描寫為時間自身的時間化和因之出現(xiàn)的生活、歷史和社會的去時間化”。

1.時間并置。通過技術升級、流程優(yōu)化等手段,加速社會中的時間表現(xiàn)為時間化,即時間本身通過某種刻度而被重新衡量、構造,從而失去了穩(wěn)定的秩序。

(1)時間的非同步體驗。時間并置增加了社會同步化的不可能性。加速使時間進程全面縮短,同時,不同模塊中的縮短幾乎不可能是相互一致的,不同的社會成員之間一定會有快慢之分。與此同時,人的社會性特征使人無法徹底地脫離群體而獨自生存。這就導致人與人之間被迫的等待和無意義的消耗。在所有人都在追逐一種“快”的時候,等待就成了對快慢雙方的折磨。較快的人會產生焦慮感,因為等待會導致他落后于原先處于同一位置的競爭對手。較慢的人則會產生負罪感,因為他影響了整體的效率。這種狀態(tài)來源于時間體驗對不同的人產生的不同影響,在加速不斷進行的社會中外顯為社會去同步化的加深。

(2)身份的原子化。由于時間秩序的重組,“所有(促成身份確定的)地位和決定似乎是與時間有關的而不再是與存在相關的”。羅薩基于鮑曼對現(xiàn)代性之流動特性的觀察指出,流動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主要特征,而人的社會存在在加速中不斷被流動性所侵蝕,人的身份也進一步失去了穩(wěn)定性和歸屬感。在前加速社會,人們的身份往往是由其生活方式來決定的,身份的轉變意味著職業(yè)、生活習慣乃至社會地位的轉換。然而,在當前社會中,人的身份之穩(wěn)固性不斷地受到侵蝕。人的身份認定呈現(xiàn)出一種混亂的多元特征,人們不斷嘗試和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往往擁有多重身份甚至無固定身份。這就導致人之自我認同的模糊甚至缺失,人不再根據(jù)自我把握自己的身份,而是根據(jù)當下的情景臨時地為自己樹立一種“人設”。

(3)時間的時間化。“時間的時間化是指行為、事件和聯(lián)系首先通過期限、順序、節(jié)奏和速度才能得以執(zhí)行,也就是說:行為、事件和聯(lián)系在時間中決定自身,它們不再遵循預先確定的時間計劃。”它將引起時間上的紊亂和不適感,由此時間也就缺乏一種“秩序化的韻律”,這是當下社會的病狀之一。一方面,作為整體的時間序列消融了,這導致時間計劃的不可能性;另一方面,事件本身呈現(xiàn)出在時間中不斷改變的趨勢。兩者共同導致生活不可控性的增強,人在這樣的社會中生存缺乏真實體驗和切實的對生活的“觸碰”,人變成了“勞動的動物”。

2.時間堆疊。時間并置與舊時間秩序的破壞構成了當代時間異化的一部分,時間的相互擠壓與侵占則構成了另一部分。人在事件中的參與模式是時間性的,時間堆疊的主要后果是斷裂的出現(xiàn),人之過去、現(xiàn)在、未來都呈現(xiàn)出零散的碎片化樣態(tài)。

(1)歷史感的消失。時間堆疊首先意味著遺忘過去,人的過去不再成為今后生活的經驗與參考,經驗逐漸喪失了價值。時間的點狀呈現(xiàn)讓人無法找到事物的關聯(lián)性,人的經驗也就成了某種特有的經驗,而無法作為歷史性的參考材料。時間異化勢必造成人和物的時間序列的內部斷裂。這一斷裂使構成世界的諸多要素重新劃分歷史與現(xiàn)實,并且由于這些要素在后現(xiàn)代可以并置,甚至相互重疊,各種政治、文化領域中的“主義”在時間上似乎也就不再具有不可逆性了?!靶聲r代的所有的歷史形式、元素和沖突都以混亂的順序再次回到似乎是新的靜態(tài)的同時性和情境化的政治的空間中來。”

此外,遺忘歷史也就意味著對未來的失控。隨著歷史的逐漸消失,未來在某種意義上自然也就消失了。在后現(xiàn)代的社會中,人不再具有歷時性的使命感,因此也就不可能具有生活的目的性。這便是時間理解中未來維度之消失,它是無歷史感在另一方向上的延伸,并與之共同組成了當代人在時間維度中茫然無措的生存境況。沒有人能確保在一個長期的未來中擁有穩(wěn)定性和安全感,人們只能不停工作,不停積累資源,未來作為一種開放性的向度對人封閉了。

(2)日常生活的賭博化。就個人的日常生活而言,時間重疊使人的生活被社會的時間規(guī)范所主導,變得更加無法把握。人常常意識到“我不得不去做這個事情”,然而卻并不真正知道這件事情,也不是真正想要去做。人在加速社會之中幾乎不再對世界有概括性的認識,而是在不斷變化與更新的世界中不斷被迫行動,以至于停止了思考。這意味著人最終失去了把握對象的時間性的能力,進而失去了理解世界的能力,成為無盡運轉的社會機器的一個部件。此外,這種異化并不僅僅發(fā)生在社會領域或外部世界。羅薩強調,人是自我解釋的動物,這就意味著人必須實現(xiàn)對自我的照視,再基于此進行自我解釋。然而不論是對自我的“照視”還是“解釋”,其實都需要真正自主的時間,解釋行為更是本身就在時間中展開。加速及其伴生的焦慮使這種展開受到了阻滯,變得極為困難。人的自我形成中缺少了關鍵的時間要素,只能在外部對于自身的要求和誘導中形成異化的自我。因此,人往往難以把握自我存在,對自己的生存狀況感到疑惑,導致眩暈和盲從。在后現(xiàn)代,人們只能接受一種游戲化、賭博化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確定性已經無可挽回地失去了,接受冒險是唯一的出路。

綜合來看,社會加速在人的生存領域中的反映是社會差異的擴大和確定性生存的日漸消失。從資源積累的角度看,原子化的時間體驗使一種追求豐富人生的價值觀成為可能,技術使世界觸手可及,身份多樣化使人可以體驗多樣人生。但問題的關鍵在于,這些都是以豐厚的資產為支撐的。也就是說,金錢或資本以一種隱蔽的形式成為支撐人生的根本物質基礎,從而把資源占有和人的幸福生活完全關聯(lián)起來了。在此基礎上,人們不斷地強迫自己做得更多、更快,在殘酷的社會競爭中相互敵視、搶奪,因為這樣才能保障自我的存在與實現(xiàn)自我的可能性。至此,社會加速帶來的并非人的發(fā)展,而是物的發(fā)展、資本的發(fā)展。在羅薩看來,加速其實無可避免,將資源積累與美好生活綁定才是異化的真正根源。在資源競賽當中,時間本身構成了一切多樣性的基石。時間的資源化意味著人的全面資源化,亦即異化。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羅薩提出了共鳴理論。

(三)超越時間異化的嘗試:共鳴

在異化的生存狀況中人并不是按照人的主張和需要在生活,而是按照資本增殖的需要追逐積累的多樣形式。此種異化的癥結在于人對資源的盲目崇拜,要消解這種癥結,就需要恢復真正的價值取向。為此,羅薩選擇了“共鳴”這一概念。

1.“共鳴”概念的提出?!肮缠Q”被羅薩視為異化的“他者”,正是共鳴讓異化更具體地顯現(xiàn)。羅薩指出,鑒于人類的歷史可塑性,人的真實本性、實際需要或正確生活方式是無法被預先假設或決定的,“因此,真正的人性不能被定義為異化的‘他者’”。甚至可以說,所謂的“真正的人性”是否存在或是否能夠被人把握都要存疑。

于是,對異化的研究必須要解決一個前置問題——異化之“他者”到底為何物。按照異化的概念,如果一個主體異化了,那就意味著有一個外在性的對象“剝奪”了主體所具有的某種權利或狀態(tài),而主體對此無能為力。也就是說,我們除了要對異化的外部根源即加速社會進行界定之外,還要對“前異化”狀態(tài)或“非異化”狀態(tài)進行界定。為了解決本質主義問題,前異化的概念已經被排除了,那么就需要一種對“非異化”狀態(tài)的敘述。羅薩討論了幾種其他學者對異化的“他者”進行定義的嘗試——從自主性意義上提出的“自由”,從意義的概念上提出的“有意義的生活”,布爾迪厄所謂的慣習與場域之間的“對應”以及霍耐特承認理論所強調的“承認”,他認為這些說法都不構成異化的真正“他者”。因為自由、慣習的文化環(huán)境、承認等,都不能保證人不會經歷異化,至于“有意義的……”這種提法,羅薩認為它正是異化的副產品。于是,羅薩提出了他自己的主張——以共鳴的概念作為異化的對立面。

2.建立共鳴軸。建立共鳴需要在至少三個維度上對共鳴軸進行重構。羅薩認為,對他人、對物和對內在性體驗的關系分別構成了水平、對角、垂直共鳴軸,分別對應了人的社會關系、物界關系和超自然關系。水平共鳴軸表示人與自己的家人、朋友以及在政治活動場合中他人之間的關系。對角共鳴軸表示人與身邊的物質世界、物體、場景以及自我的身體之間的關系。垂直共鳴軸則表示人與宗教、自然、藝術等超越性對象的關系。

重建共鳴軸首要的是時間上的投入,然后是內在性的鏈接,最后則是不可控的偶然性遭遇。這一切可以被概括為場所、身體和精神上的豐富的時間體驗,它們依賴于人與對象之間“積極性的互動與工作”,其中包含一層重要的時間結構。乍看之下,共鳴似乎指的是一種共時性的體驗,忽略了時間的地位,然而,就共鳴本身的特質而言,共鳴與無意義的“雜響”、權力操控下的“回聲”或“合唱”不同,天然地包含充分的歷時性經驗。一個人是否經歷了共鳴,是需要時間來判斷和驗證的。這種時間未必意味著歷史樣態(tài)的時間經歷,它同時是一種面向未來的開放性。人既需要充足的時間來建立共鳴,也需要在體驗共鳴后擁有在時間上進行解釋的可能性。

在加速社會中,時間日趨緊張,建立共鳴所需要的時間投入無法得到滿足,共鳴體驗也會隨著時間結構的壓縮而被壓縮。共鳴缺失使人們以資源積累為唯一目的,催生了自我封閉與無力感:“抑郁或倦怠指的是所有共鳴軸都變得沉默和失聰?shù)臓顟B(tài)。一個人可能‘擁有’家庭、工作、社交俱樂部或宗教等等,但這些不再與他們‘說話’。人不再能夠被觸摸或影響,并且缺乏任何自我效能感。因此,世界和主體都顯得毫無生氣和貧乏空虛?!?/p>

在這個意義上,異化關系可以用“沉默”這一特質來概括,“沉默”指某種內在聯(lián)系的缺失。也就是說,外部的交往、“擁有”等關系并不決定主體異化與否,內在性的交往模式決定了異化。正如福斯在其研究中所指出的,羅薩的共鳴關系體現(xiàn)了一種具有心物二元論特質的異化觀。這種沉默不僅是對于外部世界的,更重要的是它還包括同已經被占有的或內生于人之中的東西產生的分歧。這一分歧導致生存本身的危機。在羅薩看來,我們可能已經擁有了很多諸如工作、家庭、信仰、財富之類的現(xiàn)實社會資源,但是如果未能與這一切建立起合適的共鳴軸,它們便不能回應我們的需要或向我們傳遞感受,那么異化狀態(tài)依然會主導我們的生活。

3.共鳴狀態(tài)作為對異化的揚棄。共鳴狀態(tài)具有四個必要的組成元素——刺←激(af←fect)、感→動(e→motion)、轉變(Transformation)、不可控性(Uncontrollability)。這四個元素共同使共鳴體驗成為可能?!按獭ぁ焙汀案小鷦印笔橇_薩闡釋共鳴的專門術語,用于描述主體與世界的相互關系,表達主體面對世界產生的“受召喚”的感覺和對世界作出的回應。轉變意味著主體與世界在共鳴中都發(fā)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并非調和,而是開放性的轉化,在共鳴關系中,人與世界會建立起新的相處模式。不可控性是共鳴最重要的特質,它是自發(fā)的共鳴與受到權力挾制的回聲的最主要的差異。共鳴為了保有它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其發(fā)生和產生的后果必然是不可預測的。

由此,共鳴構成了對異化的揚棄,不僅作為異化的對立面而存在,而且包含著對異化的超越?!笆ス缠Q”的狀態(tài)實際上無法被徹底消除,因為如果人的生活完全“無異化”,與世界保持高度的共鳴,那其實意味著另一種意義上的異化。這就意味著異化在羅薩的語境中不僅無法完全消除,甚至與此相反,異化關系是共鳴的前提條件,也是好生活所必須包含的組成部分。共鳴實則是“作為黑格爾意義上二者矛盾的揚棄”,并成為構建“世界關系社會學”的開端。在羅薩看來,這種新社會學與以往的“只關注資源不平等的社會學”不同,那種常規(guī)的社會學對資源分配投入了過多關注,“通過強化這一觀點而成為它的無意中的幫兇”。共鳴理論則寄希望于在持續(xù)加速的社會中重塑一套評估好壞的價值體系,直面資本主義社會所塑造的異化價值觀,在意義層面上揭示資源積累與美好生活的虛假關聯(lián)并將之重構。時間在這里仍然居于中心地位。

4.對生活價值的重塑:共鳴的理論目的。前現(xiàn)代以至現(xiàn)代的經典生活模式可以被稱為時間積累式的人生規(guī)劃,這種模式下人通過在時間中的勞動來實現(xiàn)資源的積累,并以這種積累保障生活。加速社會在豐富了人的積累方式,加快了人的上升速率的同時,實質上破壞了整個時間積累的模式。從時間積累的角度來看,人們年輕時積攢的財富與資源會因為社會總財富的瘋狂增長而相對貶值,修習的技能也會因為技術更新而落后;從社會的角度來看,不斷加快的速度使“變慢”本身成為一種原罪,而人的生理性衰老似乎就是遭到淘汰的合理理由,“永遠年輕”才是唯一的出路;從人的日常生活來看,資源積累產生的并非是保障幸福的安全感,而是更大的壓力,社會結構日漸軟化導致的“流動”使資源不再被人絕對占有;最后,就人的文化實踐來說,經驗價值的貶值與理性知識的橫行,使人對于機器高度依賴,從而被徹底捆綁在技術換代的車輪之上。這些都可以視為時間存在或時間理解錯位的結果,而這種錯位就是在資本主義動態(tài)穩(wěn)定的升級結構中產生的。羅薩指出,共鳴的最終目的在于實現(xiàn)“后增長社會”。“共鳴理論提出了一種文化范式的轉變。不是影響范圍,而是我們與世界關系的質量應該成為衡量政治和個人行動的標尺。另一方面,不是升級,而是建立和維持共鳴軸的能力和可能性應該作為質量的衡量標準,而異化(在主體方面)和物化(在客體方面)可以作為批判的測震儀。”

很顯然,共鳴理論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異化問題的解決方案,而是關于人如何在產生異化的加速社會中生存以及尋求幸福的生活方案。在以共鳴為價值追求的條件下,人能夠重構與世界在時間上的關聯(lián)性。最終,通過對個人生存價值的重構,社會價值才有可能實現(xiàn)進一步的重組,新社會所需的開放性才有可能產生,社會整體的轉變才有可能實現(xiàn)。從另一個角度說,羅薩的出路可以被視為一種委婉的“變速請求”。也就是說,通過對人的基本生存方式的重塑,共鳴的世界將生產出一種相對而言不那么激烈的競爭形式,人將從病態(tài)的競爭中解脫出來,重新找回生活的價值和意義。

三、羅薩時間異化思想評析

(一)時間異化理論的意義

首先,羅薩異化的理論體現(xiàn)了其對于人的社會性的高度關注,強調了自我與世界的關系的重要性。這一點延續(xù)了自馬克思以來的社會批判理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通過把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從“對抗”擴大到“沉默”,羅薩接納了從“勞動異化”到“關系異化”的轉向。通過對世界關系失諧的分析,異化從一種激烈的剝奪轉向相對平和也更為冷酷的喪失。人在新的異化狀態(tài)中不是被他者“奪走”了什么,而是在自我的生活中“失去”了什么。很顯然,人所失去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他的時間。于是,這種“失去”又被內化到了人的基本生存結構之中,成為一種時間上的“剝離”。異化由一種關系性的失諧深化為人的生存結構的畸變。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時間異化成為人之生存的不良狀態(tài)。

其次,從異化理論本身來說,時間異化補充了經典異化理論在時間上的局限性,構成了對異化理論時間維度的延展。這樣一來,異化也就意味著對人的全部生存的根本性扭曲。這種扭曲來自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運行邏輯,即物的增殖邏輯,人在這種環(huán)境中被塑造成了服從物之邏輯的人。此種扭曲的真正危害在于,它本質上是不顧及人的,換句話說,在所謂的人與世界的承認關系中,物化的世界并不會承認人的價值。

最后,從現(xiàn)實的角度來看,羅薩討論的世界是前所未有的信息社會。尤其是近年來移動互聯(lián)網的全面興起,使時間結構上的變化更為復雜。內化于人的生存的時間在自我與世界的交錯中堆疊、擠壓,大部分時間里,人們都面臨著無從下手的信息洪流不知所措。在這種條件下,羅薩的理論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

(二)時間異化理論的局限

不過,羅薩的理論也具有一些局限。這主要體現(xiàn)在共鳴的理論有效性和批判異化的不徹底性兩個方面。羅薩在對馬克思的異化理論進行拓展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馬克思的批判路徑。

共鳴理論面臨的最廣泛的質疑就是其理論的普適性。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只有“世界對他歌唱的人”才能感受到共鳴的存在。而且,共鳴對新的群體邊界的確定,使共鳴成為一個危險的身份識別方式。在社會實踐層面共鳴的價值重塑效果飽受質疑,還有待人們進行嘗試,但是追求共鳴這一主張本身實際上反映了羅薩從文化角度提出社會解決方案的基本路徑,這一路徑難免會嚴格地受限于社會權力的運作機制。

從社會批判的理論傳統(tǒng)來看,羅薩的批判與斗爭毫無疑問是更加委婉的,“尋求個人生活的共鳴”遠不如“革命”或“文化大拒絕”看上去有力。這其實是羅薩希望通過文化手段來解決時間異化問題的后果。羅薩顯然并未忽略對社會結構的關注,他非常注重社會分析和對社會結構性問題的探討,但他并未探究社會經濟結構本身。在其理論中,社會是由人的生活世界相互結合而成的,人的日常生活決定了社會的形態(tài)。這就導致其理論體現(xiàn)出一種聚焦于個人生活的婉轉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實則是一種調和的意愿,在立場上體現(xiàn)出不堅定性。簡單來說,羅薩不是要以某種直接手段重新建立社會分配的合理性,而是要通過價值重構的方式創(chuàng)造有可能實現(xiàn)合理分配的人。他認為,只有人的價值取向被轉變,社會才具有轉變的可能性。

正因如此,基于時間的異化批判也可以被詮釋為略帶犬儒色彩的生存哲學,馬克思以及法蘭克福學派的異化批判和建立美好社會的愿望被具象化為實現(xiàn)個人美好生活的愿望。在羅薩的理論中,資源占有和共鳴是脫鉤的,人們可以在資源缺乏的情況下獲得共鳴體驗,也可以在掌握了大量社會資源的情況下完全異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馬克思對經濟基礎的強調,擴大了文化因素在幸福生活中的地位。很不幸的是,對于當前資本主義世界來說,按照羅薩的理論,大部分人都不得不在捉襟見肘的生存條件下尋求一種與當下生存境遇共鳴的自我滿足式的體驗。這不僅限制了反抗與斗爭力量的增長,而且恐怕很難真正改變結構性的事實,與馬克思解放全人類的理想背道而馳。

綜上所述,羅薩在時間維度上對異化理論進行了拓展,在社會理論層面毫無疑問具有重要價值。其重構共鳴價值的理論構想傳遞了樂觀主義的社會態(tài)度,但是也使其理論呈現(xiàn)出折中與調和的風格,他所主張的共鳴更像是一種超越性的美學體驗。這種試圖通過個人的生活模式來干預和改變資本主義社會的整體結構的策略對于人的生存而言或許有所助益,但對于社會結構轉型和變革來說則帶有理想化的色彩。

猜你喜歡
異化生活
馬克思的異化觀及現(xiàn)代西方學者對它的拓展
淺論馬克思異化理論
拒絕異化的人性之光
對《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異化勞動”的探析
生活感悟
無厘頭生活
水煮生活樂趣十足
瘋狂讓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竅門
“社會主義異化”論與精神污染
军事| 宁阳县| 安顺市| 自贡市| 岳西县| 玉屏| 富锦市| 沙坪坝区| 开封市| 麦盖提县| 滨海县| 上林县| 扶风县| 武安市| 朝阳市| 内黄县| 大竹县| 丰都县| 雅江县| 凤凰县| 闽侯县| 五寨县| 菏泽市| 怀宁县| 庆元县| 西吉县| 增城市| 民和| 勃利县| 庆阳市| 贺州市| 延寿县| 定西市| 固阳县| 姜堰市| 聊城市| 宁远县| 遵义县| 泸州市| 三门峡市| 泰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