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泊禎卿
(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師范)遼寧沈陽 110034)
近幾年,高考語文卷紙的內(nèi)容與形式更加趨向于多樣化,這種多樣化在文學類文本閱讀這一模塊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面對時下靈活多樣的文學類文本閱讀的文章類型與命題形式,在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講授與吸收的過程中,高中教師與學生應該做好自己的角色的工作,攜手同行,攻克難題,把握“萬變不離其宗”的基本命題原則。同時,教師應教導學生去思考問題,學生也應積極配合教師的工作,勤思考,多練習,把對文學類文本閱讀的重視提上日程。本次研究將從三個方面對此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由于近幾年國家正在逐步推行新高考改革政策,所以,本文將全國卷分為老高考模式下(文理綜分科)的“全國課標卷”與新高考模式下(3+3或3+1+2)的“新高考全國課標卷”。就目前我國的高考命題分布來講,省份自主命題仍然占比較小,所以本次調(diào)查僅以使用地區(qū)多,代表性強,能明顯體現(xiàn)出高考命題指向與大趨勢的全國卷為例,個別省份獨立命題的情況不在本次研究的范圍之內(nèi)[1]。
由于新高考模式尚未在全國范圍內(nèi)普及,且高考命題專家組的命題習慣具有一定的繼承性與相似性,所以在此對老高考的命題規(guī)律進行分析,筆者認為仍然有很大的意義。
從文學體裁上來看,在近五年全國課標卷的共14篇文學類文本閱讀中,小說多達10篇,散文僅4篇。這也從側(cè)面證明了,如今全國課標卷的文學類文本閱讀命題傾向仍落在小說上。值得注意的是,小說的題材在高考語文試題中的體現(xiàn)變得更加多樣,國內(nèi)名篇與國外代表性作品均有涉獵,甚至出現(xiàn)了科幻小說題材。這也證明了,高考的文學類文本閱讀的小說命題在趨向廣泛化的同時,每篇作品,不管是從其題材所涉及的領域方面,還是作家的閱歷與名聲方面,都具有極強的代表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我們把眼界放開方廣,同時去關注國內(nèi)外的各個題材的名家名篇無疑是重中之重(表1)。
表1 近五年全國課標卷文學類文本閱讀文體統(tǒng)計
從命題來看,文學類文本閱讀近幾年仍然注重考察學生的應用能力、審美能力與探究能力。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人物分析、文本分析、表達手法分析等,這完全符合《課標》與《考試說明》(以下簡稱《考綱》)中對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與解讀。筆者認為,不管是《課標》還是《考綱》,仍然對語文學科的教學有著很強的指向性作用,如果說高考的語文卷紙是最終的目標與島岸,那么《課標》與《考綱》是就是引導著廣大師生前往這個最終目標的航行線,指路燈,所以,它們是非常值得去進行廣泛地參考與深度地解讀的。
由于新高考剛剛實行不久,所以高考的命題資料相對要少一些(表2)。所以,無法預測出在新高考模式下,究竟是偏重散文還是小說。但可以大膽地說:由于新高考考卷剛有兩年的記載,且這個政策仍在推行過程中,所以,短時間內(nèi)新高考命題也會以老高考命題作為某種指南,以幫助廣大師生度過新舊高考制度的“過渡期”。所以,近兩年并沒有出現(xiàn)除小說、散文之外的文學體裁。但是根據(jù)2021年新發(fā)布的全國新課標語文《考綱》中對文學類文本閱讀所提到的要求“閱讀和鑒賞中外文學作品;了解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來看,未來幾年的新高考命題中可能會出現(xiàn)戲劇等對于高考命題來說題材新穎的文學閱讀。所以,備戰(zhàn)新高考的閱讀不能故步自封,不能形成思維定式,取而代之的則應該是以不變應萬變,以從容面對一切可能發(fā)生在高考語文卷紙上的情況。
表2 新高考地區(qū)課標卷文學類文本閱讀統(tǒng)計
雖然關于新高考考卷的文學類文本閱讀信息可謂是少之又少,但是從這僅有的幾套卷紙中仍然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全新的體制:雙文本對照閱讀體制。
在2021年的新高考II卷中,命題者將廢名先生的《放猖》與《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后》的節(jié)選段放在一起,分別作為文學類文本閱讀中的文本一與文本二。這個行為其實是有點顛覆傳統(tǒng)認知的。因為在從前的思維中,分段式閱讀似乎只在實用類文本閱讀中出現(xiàn)過。所以,這個嘗試對文學類文本閱讀命題體制探究具有很強的積極意義與劃時代性,是文學類文本閱讀命題的一大進步所在,同時也代表著之后會出現(xiàn)的一種命題趨勢[2]。
在本考卷中,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文本二是對文本一的一種補充說明,通過莫須有先生對放猖的獨特情懷來襯托出猖會的有趣與難忘,也使得文本一中描寫的“猖”更加容易理解。筆者認為,雙文本閱讀的出現(xiàn),不僅是一種全新體制的嘗試,實則是一種難度的略微降低。因為在兩段文本相互照應的情況下,它們之間一定會有某種必然的聯(lián)系,就算考生真的某段文字沒有看懂,大部分情況也是可以在后面的文本中得到答案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考生不僅僅要單純地會答題,同時也需要學會建立文本之間的聯(lián)系。這也體現(xiàn)出2021年新《考綱》中對文學類文本閱讀要求的“分析綜合”能力。學會并理解這一點無疑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說是未來新高考體制下的文學類文本閱讀的某種制勝武器。
近幾年的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不管是新高考還是舊高考,它們有一個很強的共同點,就是有很多篇章體現(xiàn)的中心思想是相似的。不管是什么題材,重點幾乎都落在一個字上——人。
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中“人的作用”與“人的精神”是體現(xiàn)得極為明顯的。不管是《天囂》中的科研人員們與蒙古漢子,還是《小步舞》中的年邁夫妻,從他們的身上,都可以體現(xiàn)出那種只有“人”才會擁有的情感與執(zhí)著。這種對于“人”的描寫與對“人性”的突出體現(xiàn),是近幾年來小說題材的文學類文本閱讀中所極力體現(xiàn)與描繪的方面,出題組想要讓學生們領會“人”之鮮活,“人”之溫暖,“人”之強大,所以在近幾年的命題中也就自然而然地體現(xiàn)出來了。
同樣,在為數(shù)不多的作為命題的散文中,林徽因的《窗子以外》體現(xiàn)出的是人對于生活與社會的思考與體悟,李娟的《我們的裁縫店》體現(xiàn)出的是游牧地區(qū)的人的溫情與和善。新高考命題中,也同樣是體現(xiàn)出“人”的主體作用。所以,在高考命題中,“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一直被重視的,每篇文章幾乎都會體現(xiàn)“人”在文本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這也恰好印證了《考綱》中對文學類文本閱讀的一段描述:“理解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與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彼?,文學類文本閱讀中所要著重體現(xiàn)的“人”必然是一個備考過程中的切入點與關注點,人文精神也必然成為文學類文本閱讀高考命題的主流方向。
面對形式多變的文學類文本閱讀,教師在課堂中扮演的角色已經(jīng)不僅僅是講授者與解答者了。筆者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角色應該進一步向引導者偏移。而在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課堂中,教師往往是一名領導者。這兩者的意義是有著一定差別的。當教師作為領導者的時候,課堂的主體在教師,即“言傳身受”,學生主體性不強。往往學生們只需要聽教師的一切觀點,接受教師所傳授給他們的一切答題方法,答題思路,與答題經(jīng)驗,而脫離了自身思考與自我總結得這么一個環(huán)節(jié)。這種教學方式,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易形成固定化思維,就目前整體的形勢來看,明顯對于未來的整個閱讀教學,甚至是整個語文教學都是不利的。
但是在文學類文本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把自己當作“引導者”,是正確引導學生的思路,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應該怎樣做。因此,課堂的主體性就自然而然地從教師轉(zhuǎn)移到學生了。正如《課標》中所說:“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是發(fā)現(xiàn)和建構作品意義的過程?!?/p>
盡管如此,當下的應試模式仍然讓很多教師選擇做一名“領導者”而不是“引導者”。竟然知道“領導者”的缺點所在,那么為什么還要執(zhí)著于這種教學法與教學模式呢?原因很簡單,按著模板來教學也能使學生取得比較好的成績。再者,學生學習時間緊張,沒有更多的心思,或者被認為學生不應該一點一點地思考文章的真正意義。但是,就目前的形勢來看,這種古舊的教學法很顯然就要失效了。高考的文學類文本閱讀的命題愈發(fā)地變幻莫測,教師仍堅持背模板式教學就將無法取得較好的教學效率[3]。
當然,這里并不是說閱讀題答題模板已經(jīng)變得一無是處,沒有教學意義了。實際上,它們早就變成了回答文學類文本閱讀題的“基底”,即必須要熟知這些定式的“模板”,同時還要加入更加深妙的個人理解。所以,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己總結的能力。學生只有在平時養(yǎng)成讓獨立思考的習慣,在將來的考試當中,無論面對什么樣的題,才能處變不驚,從容應對,學會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知識遷移”,從而進行正確的解答。
學生群體身為教育的主體部分,更應該明確自己重要的定位,即“思考者”。近幾年,有一部分學生把語文的學習時間大大壓縮,文學類文本閱讀就更不必談。在他們的眼里,花費一定的時間去讀這些冗長的文章,去回答這些問題似乎是一種浪費時間。顯然,這種思維是極不正確的。由于這個問題是學生自身的思想指向問題,所以在本次研究中不做討論。那么,學生在備戰(zhàn)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時,應采取怎樣的方式與態(tài)度呢?
上文中雖然提到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獨立解決問題,但是這種“思考”是建立在一定的方向性之上的,絕不是那種毫無邏輯,沒頭沒腦地想什么就是什么。所以,學生一定要避免對自己過于自信,完全拋棄老師的思維。尤其是文學類文本閱讀這種思維開放性較強的題型,一不小心思路就會跑偏。誠然,一篇文本可以有多種多樣的主題解讀角度,但是就高考這一個關卡上來講,還是要根據(jù)無限接近參考答案的角度進行作答。而這個時候教師所講授的思考方式與閱讀方式就顯得極為重要了,何為“正軌”,何為“偏門”,在文學類文本閱讀題中是有較為明顯的界定的。而學生在這種“靈活但有原則”的情況下更應該加強同教師的溝通,以求更好地理解文本,從而進一步解答相關問題,理解文章中心含義。
毫不夸張地說,在文學類文本閱讀中,每一個細節(jié)之處都有可能是解題的關鍵。在高考閱讀題的推薦時間分配中,文學類文本閱讀仍然是穩(wěn)坐頭牌的20—30分鐘。在可以說得上是寬裕的時間之下,如果說想要把題做好,拿到更多的分數(shù),就更應該仔細地探究文本。
那么,如何做到閱讀的時候既快速又精準呢?這就是關乎平時做題的質(zhì)量與做題的習慣了。刷題的過程固然重要,但是刷題在精而不在多。在遇到一篇文本的時候,應該沉下心來,仔細閱讀,保質(zhì)保量地完成每一道題,尤其是與近幾年文學類文本閱讀命題趨勢相關的題,更應該著重理解與品味。同時,應多關注近幾年的高考真題,好題反復做,反復練,每一次都力求得到不一樣的收獲。而不是木訥地“為了完成任務而完成任務”,“為了寫完作業(yè)而寫作業(yè)?!边@樣無意義的機械運動對提高自身語文水平?jīng)]有任何幫助,同時也是對優(yōu)秀的題目資源的一種浪費。好題細做,好題精做,進而自己去從各種各樣的類型題中總結一些答題的思路,筆者認為,這才是文學類文本閱讀課外刷題的意義所在。
對于近幾年的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的多樣變化與復雜形式,其實不必為此感到緊張或者是慌亂??此坪翢o規(guī)律的命題體制實則是有很強的規(guī)律性可循的。而《課標》《大綱》與高考真題就是找尋規(guī)律,總結規(guī)律的關鍵所在。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與學生應該站好自己的位置,給自己一個合適的定位,共同攻克難關,攜手攻破難題。這樣,在教學新洪流的推動下而不斷創(chuàng)新的文學類文本閱讀解題中,各教育界群體才會得心應手,才可以從容面對各種教育改革,進而助推中國教育愈走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