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艷光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一片森林
也許我們從來不曾去過
但它一直在那里,總會在那里
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像是飛鳥找到屬于自己的山林,在拼布的世界里,馬鴻(圖1)的靈動與才華盡情揮灑,于針線布藝之間,拼縫出一段又一段華麗飛翔的時光。
圖1 馬鴻
馬鴻出生在山東,畢業(yè)于東華大學服裝藝術設計專業(yè),成立個人工作室“鴻原創(chuàng)美學設計工作室”。畢業(yè)以后她一直在廣州和上海工作,她說自己過著像小鳥一樣遷徙的生活。她擔任過山東科技職業(yè)學院服裝設計專業(yè)教師,澳門回歸舞臺形象設計總監(jiān),上海絲綢進出口公司“LILY”品牌設計總監(jiān),勁霸男裝高級著裝顧問等職務,還在虎門國際服裝節(jié)的專場發(fā)布會“行者·舞者·惑者”獲得金獎,上海時裝周設計師走廊優(yōu)秀設計師獎。
雖然畢業(yè)后一直從事服裝設計的工作,但馬鴻一直對手工藝情有獨鐘。她說這也許是受母親的影響,“從小就看著媽媽給我們手工縫制棉襖,在我心中,做手工的媽媽是最美麗的。媽媽的布藝小雞和布藝馬(圖2)是在陪伴病重的父親時做出來的,還有她做的鉤針小動物們(圖3),每一只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點。媽媽的手作總是陪伴在我的旅途中:西藏納木錯湖畔有媽媽的小紅馬(圖4);登上珠峰大本營時有媽媽的小兔(圖5);在法國巴黎圣母院門前曬太陽的媽媽的小熊(圖6);在意大利威尼斯品嘗披薩的媽媽的小熊(圖7)……它們就像媽媽的愛,如影隨形。”
圖2 布藝小雞和布藝馬
圖3 母親的部分手作作品
圖4 西藏納木錯湖畔的媽媽的小紅馬
圖5 登上珠峰大本營的媽媽的小兔
圖6 法國巴黎圣母院門前曬太陽的媽媽的小熊
圖7 在意大利威尼斯品嘗披薩的媽媽的小熊
耳濡目染之下,馬鴻小時候就會自己動手做一些手工,比如拿帽子改個老虎,用圍巾改個兔子,無師自通卻也有模有樣,還受到親朋好友的贊揚,她的小外甥一直抱著她做的布老虎睡到長大。
馬鴻最初接觸拼布是和母親看《半邊天》欄目,里面正介紹拼布藝術家金媛善的作品,母女倆對金老師的作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馬鴻自己開始動手制作拼布作品卻是在父親去世以后,遠在上海的她沒能見到父親最后一面,在最傷心無助的時候,她辭掉工作開始做拼布小鳥,“我相信我的布藝小鳥可以連接人間和天堂,可以把我沒來得及跟父親說的話帶給他。就這樣,我把我的思念縫進一只只造型各異的小鳥中,專注于手中的針線,全身心地沉浸在里面,慢慢地,感覺呼吸變得悠長而平靜,自己的心情也慢慢平復下來,走出了哀傷。我為這組作品起名《守護》(圖8),父親守護了我,我也會在父親的守護中繼續(xù)走下去?!?/p>
圖8 《守護》
在充滿思念和療愈的《守護》中,鳥兒們各有姿態(tài)和性格,像是一群有著魔法的神話小鳥,生活在一片魔法森林中。
“這只小鳥的一面是花開一面是葉落(圖9),象征著父親陪我走過的那些四季的交替?!?/p>
圖9 小鳥的一面是花開一面是葉落
“用色彩深淺變化的鏈條針和不對稱的構圖來表現(xiàn)云紋的流暢和變幻無窮,尾部的造型每一只都有細節(jié)變化。(圖10)”
圖10 不同的云紋和尾部造型
“漸變的魚鱗紋由八個顏色的繞針繡逐層遞減(圖11)。要保持每一排魚鱗紋繞針同樣大小,就要記住繞針的圈數(shù),從頭到尾逐層遞減。做的時候要一氣呵成,一停下來氣韻變了針腳就亂了?!?/p>
圖11 漸變的魚鱗紋
“這一只胸前用繞針繡做了漸變的效果,她是個愛話癆的好奇寶寶。(圖12)”
圖12 話癆鳥
“側面看是小鳥的翅膀,俯看是一只蝴蝶的造型。她很傲嬌不太愛理人。(圖13)”
圖13 蝴蝶造型的翅膀
“這一只叫“紅臉蛋”(圖14),她比較容易害羞?!八{臉蛋”(圖15)是“紅臉蛋”的好朋友,也是她的傳聲筒?!?/p>
圖14 紅臉蛋
圖15 藍臉蛋
“為了設計出小鳥不同的造型和個性特點,我跑到動物園去觀察小鳥,買關于鳥類的書籍,我把服裝設計中立裁的方法結合到版型設計中,又查閱了很多明清瓷器的紋樣,用兩邊不對稱的構圖表現(xiàn)云紋的流暢和變化無窮。研究自己收藏的老荷包上的刺繡針法,用打籽繡、鎖針繡、繞針繡的方法進行細節(jié)的裝飾。比如用八種顏色的繞針繡表現(xiàn)背部漸變的顏色,繞針繡形成的波浪紋和翅膀上的波紋印花形成呼應。(圖16)”
圖16 設計稿
在亞洲拼布節(jié)上,馬鴻見到了金媛善老師,“她是大賽的評委,她很喜歡我的作品,鼓勵我打開思路繼續(xù)創(chuàng)作更多的原創(chuàng)作品。后來在網上看到金老師在北京服裝學院開辦拼布研修班,于是就有了我和金老師八年后的重逢(圖17),我有幸成為拼布班第五期的學員。期間金老師帶我們學習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拜訪服飾收藏家(圖18),從藏品中學習和體會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參觀博物館;學習植物染……我覺得在這個過程中仿佛打開了一扇窗,讓我窺見了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中的手工技藝。”
圖17 馬鴻和金媛善老師
圖18 拼布班的同學們在金老師的帶領下拜訪民間工藝收藏家
“那些褪色的藏品靜靜地展示著歲月流逝后不變的美,那些精致的針腳和細節(jié)設計震撼了我,我想象那時的人們是在怎樣的心情下,把自己對生活和親人的愛一針一線縫進手中小小的布片里面的。從生活用品到家居飾物,拼布和手作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被那么自然地創(chuàng)作出來,就像四時有序,萬物有時,就像音樂家用音樂,畫家用畫筆,舞者用他們的肢體。這些默默無聞的民間藝術家們也一代代用手中的針線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愛和贊美,那么樸實,那么真誠。”
“他們讓我體會到拼布應該是貼近我們生活的、有溫度的藝術形式,它的美就在孩子們給喜歡的書設計的布書衣里(圖19),在母親節(jié)和教師節(jié)親手制作的布藝康乃馨里(圖20),在開學前孩子們縫制的小魚筆袋和背包里(圖21)?!?/p>
圖19 孩子們設計的創(chuàng)意布書衣
圖20 為教師節(jié)和母親節(jié)設計的布藝康乃馨
圖21 為孩子們開學設計的小魚筆袋和背包、小貓書袋
“我尤其喜歡金老師教的苗族的堆繡(圖22),堆繡是把上過漿的絲綢小碎片折疊成三角形,通過重疊的方法堆出想要表現(xiàn)的圖案。在后來設計拼布作品《朱雀》和《飛鳥與魚》時,我就想到了用堆繡的方法來表現(xiàn)層層疊疊的羽翼和魚鱗?!?/p>
圖22 課堂上的堆繡練習作品
“《朱雀》(圖23)靈感來源于和女兒在博物館看到的漢代朱雀圖案的畫像石(圖24),為了表現(xiàn)朱雀動感的尾翼,版型和材質也是幾經修改?!?/p>
圖23 《朱雀》
圖24 朱雀漢畫像石
“《飛鳥與魚》(圖25)設計靈感來自泰戈爾的詩歌,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飛鳥與魚的距離,一個翱翔天際,一個卻深潛海底。世界上最近的距離是心與心的距離,只要我們向往的是同樣湛藍清澈的廣闊天空,不管我們身處何地,一樣可以一起乘風破浪,去到心靈想要到達的遠方。”
圖25 《飛鳥與魚》
“在制作工藝上運用了堆繡和拼布表現(xiàn)出色彩漸變的層次感,我根據(jù)自己的設計把堆繡堆砌的方法進行了變化,比如飛鳥和魚的堆繡方法就做了不同的處理(圖26)。為了表現(xiàn)出飛鳥和魚呼之欲出的立體感,我把它們填充后做成半立體的造型。小鳥的翅膀、尾部用透明的真絲綃來表現(xiàn)出輕盈的感覺,再加入金屬絲可以做出任意的造型(圖27),用手工刺繡雕琢細節(jié)。底布也在反復嘗試后決定用手繪加絎縫的方法來表現(xiàn)出肌理感(圖28)。這件作品獲得了‘川水杯’第四屆中國北京拼布大賽小物類銀獎。”
圖26 魚和飛鳥用了兩種不同的堆繡方法
圖27 小鳥的翅膀、尾部用透明的真絲綃來表現(xiàn)出輕盈感
圖28 底布用手繪加絎縫的方法表現(xiàn)肌理感
“《為你讀詩》是中國首個以詩歌為起點的人文藝術平臺,《為你讀詩》世界詩歌日在全球征集分場地,喜愛讀詩的我提交了申請策劃案。這次活動的主題是‘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就是大自然的循環(huán)和再生嗎!于是申請成功后我用女兒小時候的衣服做成一只只布藝小鳥來切合環(huán)保的主題,也寓意我對女兒的祝福:在藝術的天地里能如鳥一般自由飛翔。在制作過程中,女兒小時候的樣子歷歷在目——這件是她三歲去幼兒園拍照時穿的,這件是她小學時的校服,這件是我們倆的親子裝……這個過程如此溫馨美好,我把這個作品命名為《記憶的小鳥》(圖29)?!稙槟阕x詩》光合作用全球朗誦會濰坊站一樹的布藝小鳥成了當天的亮點,也因此獲得《為你讀詩》頒發(fā)的唯一一個最佳創(chuàng)意獎?!?/p>
圖29 《記憶的小鳥》
“你問我為什么我一直喜歡小鳥,或許因為鳥類象征著自由、遼闊和遠方。生命太短暫,所以不能空手走過,你必須對某樣東西傾注你的深情。如同我們生命中那些不改的初心,如鳥一般飛翔的信念,無論我們身處何地,始終指引我們前行,最終一定可以到達它可以到達的遠方?!?/p>
靈動的拼布鳥詮釋著馬鴻對拼布和生活乃至生命的理解,也引領她走向更廣闊的拼布天空。
“現(xiàn)階段我的工作室除了服裝、服飾的定制設計,還有針對喜歡服裝設計和拼布手作的成人及孩子們的課程。課程結合了繪畫、服裝設計、傳統(tǒng)手工藝、色彩搭配、服裝平面和立體剪裁等。課程都是原創(chuàng)的,開發(fā)起來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做準備,我希望自己這么多年的工作經歷可以支撐自己開發(fā)出更多系統(tǒng)性多維度的課程,呵護和引導好每一個來到我工作室學習的學員獨特的創(chuàng)意和風格,讓他們有信心去盡情地表達出自己的設計理念和態(tài)度。我希望他們能真正從興趣出發(fā)學到專業(yè)知識的同時,還能在美學修養(yǎng)方面得到綜合性的提升,而不是僅僅定位在手工課的范圍里?!?/p>
“我很開心的一點是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有人愿意放慢腳步,學習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在喧囂塵世中尋找一種優(yōu)雅而細膩的生活方式,卸下繃緊的弦,用一份溫柔的自洽放松自 己?!?/p>
“手作的過程就是將心意傾注在材料上與物品對話的方式,比如讓孩子們畫完紙上的服裝設計稿,再制作出結合拼布、刺繡等技法的立體服裝畫(圖30),最后做出小模特身上可以穿脫的服裝。這樣從平面到二維、三維空間的創(chuàng)作過程,既能體現(xiàn)出孩子們在藝術設計上的創(chuàng)造力也能激發(fā)他們的空間想象力?!?/p>
圖30 小設計師們設計的立體拼布服裝畫
“我最近的作品在嘗試把民間技藝融合到自己的設計中,如‘藍色海豚’系列(圖31),用嶗山海洋元素呈現(xiàn)地域海洋文化,榮獲青島首屆‘山情海韻’文創(chuàng)設計大賽三等獎;還沒完工的‘福虎’拼布老虎系列(圖32),把傳統(tǒng)的布老虎用立體剪裁的方式進行了版型的變化,加入堆繡、三藍繡等裝飾方法;水田衣風格的拼布長裙(圖33),接縫處全部用倒三針裝飾;還有小設計師的漢服課作品(圖34)了?!?/p>
圖31 “藍色海豚”系列
圖32 還沒完工的“?;ⅰ逼床祭匣⑾盗?/p>
圖33 水田衣風格的拼布長裙
圖34 小設計師的漢服課作品
“既要創(chuàng)新又要保持自己的風格其實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我喜歡這樣的挑戰(zhàn)。我一直記得金老師鼓勵我的話:你是學設計的出身,一定要設計出原創(chuàng)的有咱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作品來。我把這作為自己的目標?!?/p>
“我喜歡針線在布料上穿梭時的節(jié)奏,那些針跡就像一個人一步一個腳印地走著路,緩慢而堅定——這就是我對待拼布藝術的態(tài)度?!?/p>
“你問我愿望是什么,那就是跟身邊的朋友們一起,做一點我們熱愛的事情,然后把圓缺交給時光。我相信,跟荊棘鳥一樣,那些從生命流淌而出的,終將傾滿各自人生。”
最后,是馬鴻的一首詩,《我們的月光》。借著這首詩,祝愿我們都能找到自己遼闊的天空,自由翱翔。
《我們的月光》
——馬鴻
如果那些愛讓你醉了
不如 把一切交給月光
飲一杯皎白入腸
把心緒照亮
天空上 排成行
你看
音樂響起時 我們的羽翅
會朝著月光的方向一起綻放
且歌且舞
在琴聲里找尋遼闊
仿佛一起沐浴著草原的月亮
不如一起流浪啊
窗口唱著鴻雁的姑娘
順著你長發(fā)編成的月光
落入夢境的馬背上
走吧
跟我一起去我們的遠方
把愛交給遼闊
把圓缺交給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