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地理課堂上,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是否學到了地理知識,還要關注學生是否具備參與地理實踐活動的能力。本文首先從五個方面闡述了高中地理實踐力的構成要素;其次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相互協作和科學性三方面,分析了培養(yǎng)高中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原則;最后提出了引導學生去探究問題、加強對地理觀察活動的組織和舉辦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的三條有效策略,希望能給高中地理教師一些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高中地理;實踐力;培養(yǎng)途徑
所謂地理實踐力,是指學生在從事地理戶外活動、模擬實驗等實踐活動中所需要具備的能力。作為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內容,地理實踐力對學生學好高中地理學科,擁有牢固的地理知識是非常有幫助的。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高中教師在地理課堂上,不僅要注重對學生地理知識的鞏固,以使其能加深對地理知識點的記憶,為日后學習更加高深的理論知識提供必要的支撐,還要注重對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yǎng),以使學生能夠感受到學習地理知識的樂趣,從而轉變態(tài)度,積極擁抱地理課程,為日后擁有良好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提供必要的支持與助力。
一、高中地理實踐力的構成要素
高中地理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其內容涉及許多考察與調研活動。而學生想要完成這些任務,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就需要具備良好的實踐力。這是學生學習地理學科必備的能力與品質,也是提升他們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因此,需要高中地理教師給予高度的關注。
高中地理實踐內容主要由以下要素構成: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要能夠從教師所提供的各種各樣的材料中,通過科學的方式,及時提取出相應的地理信息,并能夠對這些信息進行有效的整合與歸納,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應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學以致用,即學生能夠將自己所學到的地理知識與當前所參與的地理實踐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能夠借助理論知識去解決實踐中遇到的難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有了明顯的提升,如此學生才能做到對地理知識的靈活應用,并使之成為提升個人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助力;講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學生需要緊跟教師的講課節(jié)奏,嘗試用專業(yè)的地理術語來解釋自己在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地理問題,并且能從地理的角度對問題進行準確的評價,鞏固所學到的地理理論知識;發(fā)現以及論證地理問題的能力——在實踐活動中,地理問題并非是擺在明面上,許多時候需要學生不斷地剖析問題,并能通過小組合作等方式進行有效的探討,以便能得出正確的論證;對地理實踐活動進行科學設計的能力——作為學習地理知識的主體,唯有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現實狀況等對實踐活動做出科學的設計,活動的價值才能得以充分的體現,學生才能受到良好的熏陶與感染,成為優(yōu)秀的地理學習者[1]。
二、培養(yǎng)高中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原則
原則是保證培養(yǎng)效果的關鍵。如果地理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地理實踐力的過程中,能夠遵守一定的原則,那么培養(yǎng)效果就將有所提高,這對學生日后擁有良好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是較為有利的。因此,在開展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地理課堂的主體,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善于從學生的角度開展教學活動,學生學習地理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得以充分發(fā)揮,推動學生克服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朝著更優(yōu)秀的方向努力[2]。教師在地理課堂上應緊緊圍繞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調整自己的授課計劃,并且能立足于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差異,為學生創(chuàng)設不同層次的實踐任務,以便能對學生形成良好的熏陶,促使其對地理實踐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其次,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研究能力、探究能力等,在強化學生實踐力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將想法與見解說出來,以便他們能夠積極地展示自我,并在教師正確地指導下,加深對實踐活動的認識。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學生擔心失誤后可能被別人嘲笑等原因而不愿意配合教師的教學,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師不能以嚴厲的態(tài)度對待,而是要通過多種途徑為其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暢談環(huán)境,讓他們在眾人的影響下,逐漸走出心中的陰影,從而以積極的態(tài)度參與到地理實踐活動中來。
(二)相互協作
地理教學活動并非是“教師說,學生聽”,而是授課者與學習者就地理教材中的知識進行良性互動的過程[3]。地理教師要摒棄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加強與學生的互動。這里的相互協作包含兩方面: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協作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協作。前者要求地理教師在開展實踐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要將自己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兩者相互協作完成所制訂的地理實踐活動任務;后者要求教師要注重學生之間的通力合作。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教學等方式,讓學生在完成實踐任務的過程中,始終與周圍學生形成有效的互動,以便他們能借助團隊的力量解決所遇到的各種困難。
(三)科學性
科學性是教師開展實踐活動的前提[4]。唯有科學的任務,才能讓學生逐漸突破自我,向更加困難的任務發(fā)起挑戰(zhàn),最終實現個人地理實踐力的有效提升。所謂科學性,是指教師所布置的實踐任務以及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要具備科學性。通常情況下,實踐任務既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是他們伸伸手就可以完成的,又要能體現出地理實踐活動的特點,夯實學生的地理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力,使其能夠在完成的過程中獲得探究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的提升,為其日后形成自主學習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此外,地理實踐活動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等,不能盲目開展,否則就失去了意義,也無法對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形成有效的推動。
三、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實踐力的有效途徑
(一)引導學生去探究問題
探究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步驟[5]。如果在地理實踐活動中,學生無法發(fā)現問題,更不知道如何去探究問題,那么他們根本無法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任務,其地理實踐力提升也將是空談。因此,在開展地理實踐活動中,教師要注重通過各種有效的方式,引導學生去探究問題、分析問題,以便能夠找出最科學的解決之策,為日后擁有良好的實踐力奠定牢固的基礎。
比如,在學習“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時。通過學習,學生對地球運動的規(guī)律等概念有了一定的認識,知道在地球上最富動力的兩大因子是大氣和水,而這一章節(jié)的內容是希望學生能夠進一步加強對這兩大因子的認識與理解,并懂得造就地表形態(tài)的主要力量,不僅有外因,還有內因,以辯證的目光看待營造地表形成的各種力量。這一階段的高中學生具備一些與地貌有關的知識,也能根據書上所給資料等進行有機的整合,然后從中找出自己想要的信息。然而分析地貌的能力、地理實踐力等有所欠缺。為了改善這種狀況,教師可以拓展教學方式,注重引導學生去探究問題、分析問題。譬如,在講授黃土高原的地貌時,教師不直接告訴學生地貌形成的原因,而是從黃土高原的氣候特點、板塊活動等方面入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其中的因果關系,去尋找問題的關鍵所在。其間,他們的分析能力、觀察能力等得到了有效的提升,為日后進行實踐活動奠定了基礎。
需要注意的是,地理實踐力并非在短時間內就能形成。多數學生已經適應了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被動學習方式,在這種情況下,讓他們去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對他們來說,是相對較難的。最初學生可能會出現無法參與的情況,有時即便參與其中,也很難發(fā)現問題。以“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為例,也許地理教師將所有造成黃土高原地貌的因素都逐一講完了,學生依然不能在頭腦中形成因果關系,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對此,地理教師要給予高度的理解與耐心,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如果學生實在不能掌握課程的重難點,教師就需要及時提供幫助,譬如,通過創(chuàng)設與學生實際情況有關的問題等來引導學生走出思維的局限,從而以更為開闊的目光看待地理知識。
(二)加強對地理觀察活動的組織
觀察是學生完成實踐任務不可或缺的能力[6]。如果學生具備良好的觀察能力,那么就能從教師所給的地理信息中找到內在聯系的方式,這有助于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因此,在地理課堂上,教師首先要注重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組織各種觀察活動,讓學生對所要觀察的對象做出全面的分析。其次,教師還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地理觀察活動的科學指導,要求他們明確觀察的目的、步驟等,并認真記錄觀察的地點、次數等相關信息,便于他們更加順利、更加有效地完成觀察任務。最后,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對所觀察的結果進行整理與總結。最初學生整理數據是相對較慢的,做出的總結也是相對片面的。但隨著他們觀察能力的增長,隨著他們實踐力的提升,他們整理數據的速度與效果也將有所提升。因此,教師要以發(fā)展的目光看待學生。
比如,在學習“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時,教師可以首先借助地球儀向學生展示地球的自轉與公轉,然后請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記錄地球自轉的方向、轉動的特點、公轉的方式等,并請學生對兩組數據進行仔細的比對,以便他們能夠找出地球自轉與公轉的不同之處。當學生得出結論以后,教師可以請學生用自然界中的現象,論證自己的總結,看其是否具備科學性。對此,部分學生可能會想到太陽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的現象,這會加深他們理論與實際之間的聯系,對于其日后擁有良好的實踐力、自主探究能力是非常有幫助的。
(三)舉辦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
高中地理教師需要深刻意識到,實踐力的提升要依賴實踐活動,否則再多的講述都是沒有用的。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根據高中學生的具體情況與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實踐活動,比如,調查類、觀測類等,以便能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實踐活動,便于他們在不斷的參與中,獲得各種能力的提升,為日后形成地理實踐能力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7]。
為了保證實踐活動的作用得以有效地發(fā)揮,對學生形成積極的熏陶,教師所組織的實踐活動,要符合學生的具體情況,要緊扣地理課程的教學目標,要圍繞主要知識設計活動的具體內容。必要的情況下,還需要提供及時科學的幫助。
比如在學完“人口遷移”以后,教師可以舉辦“班級家庭人口遷移狀況調查”的實踐活動。要求學生通過所學到的知識搜集與這個班級家庭人口遷移有關的所有信息。高中學生要面對高考,可供他們開展實踐活動的時間相對有限,教師可以將實踐活動時間定為課下或者是放學以后。活動前,學生要相互交流彼此所知道的信息,并查閱與之相關的各種資料,明確所要完成的調查任務。在實踐活動中,請每位學生利用所學過的統計方式對人口遷移信息進行準確的記錄,然后匯總所有調查結果,編制一個班級家庭人口遷移的表格,并要求學生以此繪制一幅人口遷移的地圖,以便能直觀地看到所有人的遷移情況。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會讓學生將與之有關的地理知識進行認真的梳理,實現鞏固地理知識的目標,還能讓他們在實踐過程中找到自己欠缺的地方,并進行科學的改進。這對他們獲得地理實踐力是非常有幫助的。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地理實踐力對于高中學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既是學好地理知識的關鍵,又是提升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根本,因此需要地理教師高度重視。在培養(yǎng)學生地理實踐力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為其創(chuàng)設科學的實踐活動,以便他們能夠從被動學習的模式中走出來,開始主動朝著更為優(yōu)秀的方向努力。需要注意的是,實踐力的培養(yǎng)絕非在朝夕間就能完成,因此教師要保持高度的耐心,無論出現什么問題都積極尋找解決之道。唯有如此,學生才能從地理課堂上獲取探究的力量,從而轉變態(tài)度,積極參與實踐活動中,為日后提升個人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提供有力的支撐。
參考文獻
[1]汪建國.基于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高中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yǎng)[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2.
[2]張迪.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高中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yǎng)策略[J].動漫先鋒,2020(8):53.
[3]陳澤珍.核心素養(yǎng)下高中地理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好日子,2021(33):1.
[4]劉一明.例談培養(yǎng)高中生地理實踐力素養(yǎng)的教學策略[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19(4):5.
[5]吳迎曉.基于實踐力培養(yǎng)的高中地理教學策略芻議[J].讀與寫(上旬),2021(12):350.
[6]代立鋒.核心素養(yǎng)下高中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yǎng)分析[J].高考,2019(12):1.
[7]葉良煊.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高中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yǎng)策略[J].新課程研究(上旬),2017(12):2.
作者簡介:范曉燕(1979— ),女,漢族,福建莆田人,福建省莆田市第四中學,中學一級,本科。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