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識字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至關重要的任務。然而長期的實踐經(jīng)驗證明,識字教學課堂由于沒有溯源字源識字,學生對字的認識只浮于表面,常常高耗低效。字理識字就是根據(jù)漢字構字的表意性特點,從漢字構字原理對字的形、音、義之間的聯(lián)系進行字理分析,即以字理為中心,使字的形、音、義統(tǒng)一,這樣更明確、更直接地滲透字理,能給學生提供感性材料,從而記憶深刻,提升識字效率。
一、溯源字理 感受神奇
“字之初,本為畫”,畫座“山”代表“山”字,畫個 “石”代表“石”字,這些最初的象形文字非常直觀,十分符合兒童的思維。形聲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等基礎上形成的,它的很多形符都是由象形字來擔當?shù)?。根?jù)這個構字特點,強化偏旁教學的字理意識,做到“教一個得一串”。學生只要掌握了常用的、組字率較高的象形字以及用它作形旁時用于表義的特點,就能形成識字的能力,進而創(chuàng)造性地識記大量的形聲字以及會意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應用圖片或者動畫形象地演示形符的形成過程,讓學生觀察這些偏旁是怎樣從“實物”演變到“甲骨文”以及“現(xiàn)代漢字”的每一個過程,讓形符“活” 起來,從而知道形符所表示的類屬意義?!叭铡迸缘淖峙c太陽和時間有關,日字下面加一橫,就是太陽剛從 地平線上升起,就誕生了“旦”字。太陽和月亮一起高掛在空中,哇,那將是多么亮眼啊,所以日月組合就是“明”。古人眼里的蟲,是一切能動的類屬動物,像小昆蟲,大老虎、長長的蛇……皆是蟲。所以“蟲”旁的字與昆蟲、蛇相似的動物等有關,彩虹多美啊,“虹”為什么是蟲字旁呢?原來,傳說中“虹”是兩個頭的龍正掛在空中弓著身子,把頭伸進河里喝水呢……學生們聆聽著漢字背后的故事,漫游在漢字的樂園里,一個個興趣盎然,沉醉其中。學生的興趣被調(diào)動起來了,他們就會興致勃勃地去了解漢字的前世今生,讓每一 個漢字都鮮活起來。他們發(fā)現(xiàn):從“艸”的多是草本植 物,從“木”的多是木本植物;從“氵”的都與水有關,少的是幾滴“淚”,多到大“?!彼?。我們的祖先知道“火”用來加工食物,還會產(chǎn)生熱量,所以“火”作偏旁時,天氣“炎”熱少不了它,食物“燒烤”它助攻,在字理的探究中,還會發(fā)現(xiàn)調(diào)皮的“火”有時把自己裝扮成“灬”,比如說“蒸”“煮”“熱”“黑”……統(tǒng)統(tǒng)都是“火”的杰作,正所謂四點底,易燙傷,煎蒸烹煮熬熱湯,但是四點底,并非都是火,在古文字中,“燕”的尾巴特別像火,所以書寫時就寫作四點底,;“月”作偏旁,有的字與月亮有關,有的字與身體器官有關。通過這樣的探究,更多的形符在學生的眼中鮮活了起來,他們進一步感受到了漢字世界的豐富神奇。
二、探究字理 提升興趣
當漫游漢字樂園,感受了漢字的豐富神奇,學生們已經(jīng)慢慢地知道每個字的設計都不是孤立的,他們對漢字的構造充滿了探索的興趣,時刻關心著字與字之間的聯(lián)系,在課堂上已經(jīng)能有意識地運用這些本領主動識字了。但是他們也會在一路追尋漢字本源的過程中,遇到絆腳石,這個時候如果他們是屬于“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狀態(tài),那么教師就要幫助學生,一起去探究字理,提升學生的興趣。如止的古文字是“”,是一個腳印的形狀,人們發(fā)現(xiàn)雙腳不動就是?!爸埂?,又另造了趾表示腳趾。仔細觀察這個字,不難看出有兩個腳印的痕跡,兩個腳印是什么意思,通過展示古文字的變化以及講解,學生就明白,原來一前一后兩腳印,表示走了一“步”,后來經(jīng)過字體演變就成了“步”,成語“跬步不離”是形容兩個人的關系非常好,那么跬步到底是幾步呢?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猜測,最后得出跬步就是半步,看!漢字多有意思呢!是一個人踮起腳跟的樣子,即:人+“止”=“企”,原來人在企盼家人歸來的時候就會踮起腳跟張望遠方,企鵝為什么也是這個“企”呢?通過追尋漢字足跡,發(fā)現(xiàn)企鵝走路時都是踮起腳跟,一搖一擺地走,所以就取名為“企鵝”。追尋了漢字的由來,學生覺得特別有意思。這個字符里,上面是一個腳印,下面有一個像盒子一樣的形狀,這又是什么字呢?學生的興趣被調(diào)動起來后,就會興趣盎然地跟隨老師的思路再一路探尋,通過字理溯源和講解,明白是人走出洞穴留下的腳印,下面的那個符號就是表示洞穴,后雙引申為離開,如出發(fā)的出,出門的出。用兒歌串編“止”家族,即是:小小腳丫是止字,雙腳不動表停止,止字加足是腳趾,兩字同音不同義。前后兩止是步字,踮起腳跟又是跟又是企。走出洞穴留腳印,離家出發(fā)去某地。雖然“止”家族的現(xiàn)代字與古文字相距甚遠,但是在追溯的過程中,一切都“水落石出”,學生將大大增強成就感,必然提升他們更多的探究興趣。
三、揭示字理 傳承文化
根據(j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的要求,識字教學的核心是要發(fā)揮漢字的育人功能,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因此,不僅要求學生握一定的漢字數(shù)量,而且通過對漢字的學習,了解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 我們的漢字具有象形表意性,每個字都蘊含著豐富的文 化內(nèi)涵。雖然我國古文字與現(xiàn)代漢字在字形上有一 定的差異,但是通過溯源漢字,探究本源,對文字進 行音、形、義的深入講解,學生也能夠輕松習得漢字,還能夠習得傳統(tǒng)的文化修養(yǎng),如“孝”字,上面是“老”字頭,表示老人、長輩;下面是 個“子”,表示小孩。小孩攙扶或者背負老人走 路,這就是“孝順”的表現(xiàn)。通過圖片和語言的描述,“孝”字就變得有生命了。學生發(fā)現(xiàn)原來每一個漢字都不是隨便創(chuàng)造的,而是都有自己的故事,這就很好地傳遞了中華民族的“孝”道傳統(tǒng)文化。?禮的古文字,(會意。從示,從豊(?lǐ??)。“本義:舉行儀禮,祭神求福),通過一些資料可以看出我們的祖先非常重視祭神求福,有很多的儀式,從內(nèi)心里尊重神靈,祈求祝福。因此,我國作為禮儀之邦,從小就要求每個人都要有“禮”,對長輩有禮,對老師有禮,對同伴有禮,甚至也要有禮對待路人......在每個需要有”禮”的場合,都要以”禮”相待,禮儀之教就這樣滲透在漢字的生命里。
每一次走進漢字學堂,能夠引領學生探索字源,追尋漢字的前世今生,那么看似枯燥無味的漢字,將是一個個立體活躍的課堂音符,師生一起讀“圖畫”,一起研究漢字的規(guī)律,一起回味原始的漢字故事,這樣就能點亮童心,使之盡情地在漢字的樂園里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