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康豪、楚 倩
筆者調研了現(xiàn)行多個版本的音樂教科書,發(fā)現(xiàn)其中的教學內容均是以單元的形式進行設計與安排。筆者認為,這樣的編排原因主要在于:一是我國的各個學科均是以單元的形式作為教學內容的歸納方式;二是我國的音樂教科書均是嚴格按照音樂課程標準中的相關教材建議進行劃分與編寫的。教育視域下的所謂“單元”大體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以系統(tǒng)化內容為基礎構成的教材單元或學科單元,具體表現(xiàn)為一種有組織的知識模塊;第二類是以學生真實生活經驗為基礎構成的活動單元或經驗單元,具體表現(xiàn)為一種有機的學習過程。①其中的一大特點是,現(xiàn)行的音樂教科書通常是以人文主題來進行單元設計,雖然這種設計思路能夠更好地讓學生得到審美體驗,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也破壞了一部分音樂知識結構自身的發(fā)展邏輯。比如部分音樂史的內容是以個別知識點的形式呈現(xiàn),忽略了發(fā)展脈絡,缺失了對于時間線的梳理,導致學生無法構建自己的知識框架。大單元整合也是在這樣的教育現(xiàn)狀下產生的,其目的在于讓學生對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更具連貫性和發(fā)展性。
大單元整合的音樂教學邏輯并非是單純地使用音樂教科書,而是在對音樂教科書詳細分析的基礎上,根據其編寫的內生邏輯進行知識的重新架構。同時,讓音樂課堂的內容選擇不只是聚焦于某一教學單元,而是在一種全局觀、框架性的視野下,注重學生對相關音樂知識的發(fā)展性、鏈條性來進行教學,是一種課程資源的整合和重組。若想要使大單元整合對音樂教學有實際性的促進作用,就要遵循一定的教育規(guī)律和學科特點,其核心要素為:教學目標——教學活動——教學評價的重要表征和關鍵抓手②。根據課程標準與教材編寫的相關教學目標,筆者以大單元整合為背景,重新設定教學目標,制訂教學計劃,整合教學內容。例如,以“悅唱家鄉(xiāng)”這一教學單元為例,筆者打破原本教學單元結構,將《牧歌》《劃龍船》《楊柳青》《大雁湖》《蕩秋千》《螃蟹歌》等一些具有地方民族音樂特色的歌曲整合為一個教學單元(見表1)。
表1 “悅唱家鄉(xiāng)”教學設計
大單元整合下的教學環(huán)境相較于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而言,更注重對學生能力的發(fā)展,而傳統(tǒng)音樂教學通常采用一首音樂作品一節(jié)課的編排形式進行教學,這種過度平均的教學時長雖然會拓展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寬度,但是缺乏一定的精度。此外,部分欣賞作品的體量較為龐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能點到為止,無法做到知識的鏈接,可以說是各自為營。而運用大單元整合的思想,針對學生的能力進行不同教學時間、內容的安排,則不僅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也是追求“生本課堂”的關鍵一步。
同時,從以上大單元整合案例中不難看出,這一教學模式打破了常規(guī)的“一歌一課”,成為適合學生音樂技能發(fā)展和全面審美感知的系統(tǒng)性音樂課?;诖耍谒囆g素質測評方面也應根據單元整合這一概念做出相應的改變。藝術素質測評模式的變化勢必會引發(fā)教學方式的改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其看作是藝術教育的一種風向。
將大單元整合的教學思想融入藝術素質測評中,是一個學科教學意義的真正轉變,是從“學知識”轉變?yōu)椤坝弥R”,真正將音樂學科內容學以致用。這是音樂教育“實踐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教學效率的不二法寶。通過單元的整合,將零散的知識進行架構重塑,使其更適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水平,以求在有效的教學時間內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在教育部印發(fā)的《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指標體系(試行)》中,包括了三個一級指標和六個二級指標。這一指標體系雖然結合了當下我國的藝術教育現(xiàn)狀,符合當下的教育實際,但也僅僅是較為寬泛地指出了測評范圍、方法建議和相對應的分值,評價方式較為籠統(tǒng)、不夠具體,實際操作過程中必然要面對諸多問題。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個教育現(xiàn)狀,即在目前的教育大環(huán)境下,藝術教育仍然處于比較弱勢的地位,但包括音樂課程在內的藝術課程學科的體量卻不亞于傳統(tǒng)的文化科目,再加上音樂教科書中的教學內容十分豐富,以致產生了藝術素質測評的難度和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情況相差較大,測評方式過于單一、測評內容不夠系統(tǒng)等一系列問題。而采用大單元整合的音樂教學則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當前藝術素質測評的部分問題。
第一,系統(tǒng)化帶來測評內容的框架化。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樣,大單元整合強調大概念、大目標下的單元課?;诖?,藝術素質測評中的相關知識點就不再以零散的方式出現(xiàn),而是要能夠系統(tǒng)化地進行考核。例如,針對旋律的視唱練耳及相關樂理知識的考核,對于本學期學習過的歌曲進行旋律的聽辨,對于裝飾音的聽辨,多種反復記號的綜合運用,以及各種節(jié)奏型的組合。這種知識與技能的條理化,能促使學生對音樂學習的深入化與精細化。
第二,綜合化帶來測評方式的多樣化。大單元整合下的音樂教育可以就某一音樂題材進行深入的學習,并在充分掌握基礎音樂知識后,在相關的基礎上進行音樂表現(xiàn)活動,甚至音樂創(chuàng)作活動。多年來,在我國的音樂教育中,學生的表現(xiàn)能力和創(chuàng)作能力都遠不符合課程標準中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學生對相關音樂知識的掌握不夠充分與全面,導致其在音樂課堂中不知“如何表現(xiàn)”“怎么創(chuàng)作”。而傳統(tǒng)的“一歌一課”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很難對相關知識進行深入學習。所以,進行大單元整合教學才能夠促使藝術素質測評更為多元化。
第三,促使藝術素質測評審美化。藝術素質測評關注的是藝術學科的育人特點和育人價值,實現(xiàn)的是以美育人、以美啟智、優(yōu)化教育環(huán)境、提高學生藝術素質、促進區(qū)域藝術教育均衡發(fā)展、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③國家要求進行藝術素質評測的根本目的并非測評本身,而是以測評為手段,“反哺”學校美育。而大單元整合能夠使評測更有具象性和針對性?;谠u測結果,可以對原本的單元設計與教育內容進行修正或者提高,也可以根據相關數據,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以設計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真正將測評審美化,而不是為了測評而測評。
基于上述內容,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大單元整合能夠促進藝術素質測評規(guī)范化、精細化和審美化。而藝術素質測評能夠同時促進大單元整合的設計框架以提升教學質量。為此,筆者對藝術素質測評實施建議如下: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 年版)》中明確要求,學生應“說出某些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和國家的代表性音樂作品”④。綜合分析多個版本的小學音樂教科書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涉及從西方巴洛克時期到中國近現(xiàn)代的諸多音樂家。此外,筆者也發(fā)現(xiàn)盡管大多數教科書會對個別音樂家的音樂作品進行介紹,卻沒有提出相應的歷史時期。同時,教材的編寫邏輯也并不能夠讓學生建立起完整的音樂史的知識框架,而在實際的測評中,部分題目又是以歷史階段為視角進行設計的。那么,不了解音樂作品的人文歷史背景,如何更好地進行賞析?又何談“審美感知”呢?所以,筆者建議在大單元整合的背景下,創(chuàng)設音樂史相關教學單元,或者參考國外教科書中的做法,在附錄中呈現(xiàn)西方音樂史時間線與本國音樂史時間線的對比表格,以幫助學生深入學習。同時,在樂理知識上也應注重知識的連貫性,畢竟樂理是和聲的基礎,也是作曲的基礎。如若樂理知識掌握得不夠扎實,我們又如何要求學生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活動呢?!
進行大單元整合后,學生對于某種音樂題材的學習會更為深入?,F(xiàn)如今的藝術素質評價方式大多是試卷考核加上學生表現(xiàn)。其中,試卷考核多以視聽選擇題為主,且知識點十分零散,而進行大單元整合后,考核方式可以更為多元化。以“影視音樂”為例,這一教學單元主要是學唱、欣賞電影音樂和影視音樂。在考核方式上,建議以學生自主編創(chuàng)音樂劇的方式進行考核。同時,在欣賞一些經典的西方古典音樂,如“巴洛克時期的華麗的音樂”這一教學單元時,可以讓學生以撰寫樂評的方式進行考核,以改變當下藝術素質測評形式單一的現(xiàn)狀。
“測評是快樂展示,不是痛苦應試”⑤,這是郭聲健教授所提出的藝術素質測評的基本原則之一。我們應該認識到,藝術素質測評針對的是學校美育課程,而非傳統(tǒng)的文化課程。在整個測評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感受到,這是學生與測評委員、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的平臺,而非機械化的應試。在大單元整合之下,應設計符合學生自身興趣和相關教學要求的系統(tǒng)課程,并在測評中逐步強化這一概念,讓學生真正融入進來,做到測評為教育服務,促進學校美育建設工作。
近年來,我國各地在逐步將音樂測評納入中考的同時,音樂課程監(jiān)測也開展得如火如荼。但藝術素質測評的評價體系、考察方式、數據分析與利用等仍然處于探索階段。筆者始終相信,教學評價的真正價值在于能夠反作用于音樂教學,促進音樂教學質量的提升。大單元整合教學的內核是整合教學資源,將現(xiàn)有的教學內容進行重構、組合,以達到“以美育人”的教學目的。厘清教學與評價的共生關系能夠幫助音樂教師對音樂教學目標進行精準定位,對音樂教學過程進行合理設計,對音樂教學效果進行有效評價。
小學階段是構建學生藝術審美的關鍵時期,所設定的評價指標體系應對于學生后續(xù)審美觀發(fā)展起到推進的作用。同時,也應體現(xiàn)音樂課程的審美性、人文性與實踐性。音樂課程獨具的實踐性和創(chuàng)新性是傳統(tǒng)紙筆測評無法完全體現(xiàn)的,因此藝術素質測評應該著眼于音樂課程的價值,突出人文學科情感價值特點,鼓勵學生參與藝術創(chuàng)造。本文從大單元教學視域對藝術素質測評構建及實施兩個方面進行了一定設想和初步實施,但仍有尚待補充和完善之處。構建藝術素質測評體系是一個長期工程,望本文能起到拋磚引玉之效,筆者也將在后續(xù)的工作中不斷地完善、豐富,以實現(xiàn)教育與評價動態(tài)互動,完成“以美育人,以情感人”的育人目標。
注 釋
① 鐘啟泉《學會單元設計》,《新教育》2017 年第14 期。
② 劉飛《語文統(tǒng)編教材大單元教學設計框架構建及其運用》,《基礎教育課程》2020 年第23 期。
③ 于偉《“以美育人”視角下的中小學生藝術素質評價研究(上)》,《中國音樂教育》2019 年第8 期。
④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 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年版,第25 頁。
⑤ 郭聲健《論“學生藝術素質測評”的實施背景與基本原則》,《課程·教材·教法》2017 年第7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