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壽濤 熊薇
摘要: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社會、政治、文化、宗教等都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因此在美術創(chuàng)作上也呈現(xiàn)出了紛繁多變的特征。這一時期,西班牙出現(xiàn)了一位藝術天才——埃爾·格列柯,他運用自己非凡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譜寫了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佳話。本文以埃爾·格列柯創(chuàng)作于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作品為出發(fā)點,研究他是如何成為西班牙乃至歐洲畫壇代表性人物的。
關鍵詞:西班牙;文藝復興;埃爾·格列柯;美術創(chuàng)作
一、西班牙文藝復興美術概況
14至15世紀,是西班牙文藝復興的早期。這一時期的繪畫藝術大多形成于沿地中海的多個經(jīng)濟比較發(fā)達的地區(qū),當時最重要的兩個畫派為加泰羅尼亞畫派和瓦倫西亞畫派。而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形成大致有兩個因素:一個是國內(nèi)因素,西班牙人民在長達數(shù)百年反擊阿拉伯人的斗爭中逐漸獲得勝利,這為后來西班牙的文藝復興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和環(huán)境;另一個為海外因素,意大利和尼德蘭的文藝復興美術對西班牙藝術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進入15世紀后,西班牙美術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并逐步擺脫歐洲中世紀美術的影響。其中,加泰羅尼亞畫派著名藝術家費爾列爾巴索被稱為“西班牙人的喬托”,他與意大利藝術名家喬托處于同一個時期,二人同樣致力于將宗教主題美術創(chuàng)作帶入世俗化,使作品更加富有生活氣息。16世紀下半葉,特別是在腓力二世當政時期,借用藝術維護帝國的權威,流行羅馬主義藝術。而在這個時期,除宮廷的羅馬主義美術之外,在地方上也產(chǎn)生了樣式主義美術。盡管西班牙的樣式主義美術也受到意大利的影響,但也有不同之處,西班牙的樣式主義美術更具有宗教主義的神秘色彩。
二、藝術天才埃爾·格列柯
埃爾·格列柯(1541—1614)出生于希臘的克里特島,他求學年代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意大利度過的,后在36歲的時候移居西班牙。他是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幻想風格主義畫家,也是一位肖像畫家,特別擅長宗教畫,并為托萊多及其他地方的教堂創(chuàng)作了眾多的祭壇畫。盡管他取得了如此成就,其晚年卻在金錢上接連不斷發(fā)生問題。埃爾·格列柯去世后,他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其作品也一度被認為是“荒唐無聊,不值一提”,因而遭到冷落。直到19世紀以后,其獨特而充滿魅力的繪畫風格才終于被人們廣泛接受和認可,從而在世界美術史上占據(jù)一席之地。
埃爾·格列柯是一個藝術天才,其個人卻又非常復雜。他的經(jīng)歷就像一面多棱鏡,曲折地呈現(xiàn)出了16世紀下半葉動亂的社會以及衰敗的舊貴族精神危機。
本文擬通過對埃爾·格列柯美術作品造型、構圖、色彩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探討他是如何成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性人物,以及又是如何奠定其個人在西班牙以及歐洲畫壇的重要地位的。
三、埃爾·格列柯的作品特點
(一)意象變形的造型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創(chuàng)作已經(jīng)突破了歐洲“黑暗時代”的神學束縛,重新找回希臘、羅馬時代的寫實主義精神,賦予藝術作品以人文主義內(nèi)涵。如米開朗基羅的《創(chuàng)世紀》,是這位偉大藝術家的繪畫藝術豐碑,為他一生最有代表性的巨制,也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盛期最偉大的藝術貢獻。其嚴謹?shù)脑煨妥屓梭@嘆不已,每一個細節(jié)處都充分顯示出米開朗基羅對于形體構造與透視關系之間微妙變換、轉折的深刻洞察力。然而,埃爾·格列柯雖然癡迷于米開朗基羅等前輩大師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但他并不只是單純地學習,而是憑借自身獨到的觀察力另辟蹊徑,不再尋求含蓄、飄逸的美感,轉而追求意象變形的獨特藝術效果。埃爾·格列柯所刻畫的人物形象大都枯瘦纖長,人物比例通常較為夸大。在其《花園里的痛苦》這幅作品(圖1)中,天使、圣徒以及紅衣基督的身體比例都被進行了主觀意象的變形。藝術家將大比例的奇特人物形象置于畫面的視覺中心位置,并通過空間與光束的安排映照整個畫面,營造出奇妙無窮的意境。
到了晚年,埃爾·格列柯創(chuàng)造的人物形態(tài)開始趨向抽象化,如其畫作《惡魔拜訪》中的人物面部形象模糊不清,且整個畫面的藍色調(diào)顯現(xiàn)出神秘與虛幻之感,兩個人物正在對視,衣袍遮蓋住了大部分的身體。在整個畫面的氛圍營造中,給人一種同一個人在照鏡子的感覺。這幅作品非常典型地體現(xiàn)了埃爾·格列柯獨特的意象變形造型特點。
(二)扭曲的構圖與比例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多數(shù)畫家嚴格遵循傳統(tǒng),在創(chuàng)作當中多采用科學的透視比例法。在整體的應用當中,通過不同的視角會產(chǎn)生獨特的三維空間錯覺。而埃爾·格列柯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勇于打破既有的創(chuàng)作法則,完全摒棄了傳統(tǒng)透視法“一個畫面、一個視點”的創(chuàng)作觀念。在埃爾·格列柯的美術作品當中,畫面多采用的是散點透視法。且其作品的構圖不僅繼承了意大利拜占庭中的大對稱式構圖,還利用自身獨具特色的創(chuàng)作手法,使畫面整體更加具有神秘感與敘事性,每一幅畫都像是在講故事一樣,畫面當中有不同的場景呈現(xiàn),具有強烈的敘事情結,更加引人入勝。如在其作品《對耶穌之名的崇拜》(圖2)中,畫面被分割為若干個空間,在畫面下部,基督教徒在祈禱,盼望著奇跡的出現(xiàn)。畫面右下角的基督教徒們,有的開心、有的興奮,有的悲傷,但都盼望著耶穌的降臨。在整幅畫面的中間部分,則表現(xiàn)了各個時代的基督教徒對耶穌的崇拜之情。畫作的上部則記錄了天使們也都在盼望著耶穌的降臨。整幅畫作,運用由下往上的創(chuàng)作手法,使觀賞者從地面的場景逐漸地根據(jù)畫面的指向往上看,并采用成角透視與散點透視的手法,使整體畫面展現(xiàn)出奇特的藝術效果,而畫面在融合了如此之多的故事情結卻并不顯得突兀,足見作者的藝術功底之深厚。埃爾·格列柯通過意象變形、扭曲的構圖和神秘絢麗的色彩,使畫面的主題內(nèi)容顯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三)神秘炫目的色彩
色彩是能引起人們共同審美的愉悅的、最為敏感的形式要素,在再現(xiàn)藝術中,色彩真實再現(xiàn)對象,創(chuàng)造幻覺空間的效果。而埃爾·格列柯受樣式主義美術的影響,通過其作品當中獨特的色彩表現(xiàn),從而成為西班牙樣式主義美術的代表人物。光源是表現(xiàn)色彩多樣性必不可少的因素,在歐洲文藝復興發(fā)展史中,許多繪畫者只是滿足對自然光的模仿表現(xiàn),且在畫面表現(xiàn)中基本使用的是固定光源。而在16世紀下半葉,埃爾·格列柯卻運用了獨特的非現(xiàn)實性光源,使得其作品具有神秘的光源之感。特別在其宗教題材作品當中,有很大一部分便是應用了這種表現(xiàn)手法,因為在基督教當中,教徒們不知道如何表現(xiàn)上帝的形象,所以他們常常把“光”當作上帝的象征和隱喻。因此,我們總能在埃爾·格列柯的宗教題材作品當中看到萬丈光芒的畫面,那種非自然的光源。如作品《復活》《報喜》《洗禮》《基督降生》等,埃爾·格列柯都運用了發(fā)散型光源的創(chuàng)作手法。其中,作品《圣母瑪利亞和圣艾格尼絲的圣母子》(圖3)運用多點發(fā)散性光源的表現(xiàn)手法,這件作品在托萊多圣約瑟夫教堂被發(fā)現(xiàn)時,放置在《圣馬丁與乞丐》的對面,描繪的是懷抱著孩子的麥當娜和天使圣瑪?shù)倌取⑹グ衲峤z。畫中圣母瑪利亞和孩童時的耶穌坐在天空中的松軟云朵上,被云下左右兩側的天使圣瑪?shù)倌群褪グ衲峤z圍繞著。埃爾·格列柯通過扭曲的構圖手法,整個畫面由下往上引導,使觀賞者將視覺中心轉移到了圣母瑪利亞懷里的圣嬰。圣母瑪利亞抱著圣嬰,散發(fā)出神圣的光芒,她低頭凝視著圣嬰,希望其平安健康地成長。圣嬰雖然占據(jù)畫面的空間不大,但是作者運用明亮的處理手法,使得圣嬰成為畫面的中心。在繪畫色彩上,埃爾·格列柯運用了他最具代表性的鮮艷色彩,包括粉紅、綠、藍、黃以及橘紅色,使整個畫面營造出了一種神秘感和對比度。埃爾·格列柯還運用了大量的互補關系,讓那個整個畫面顯得毫無違和感,這種高明的創(chuàng)作手法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四、埃爾·格列柯對歐洲文藝復興的貢獻
西班牙在文藝復興時期還未能徹底脫離中世紀的狀態(tài),文藝復興運動作為當時的先進思潮遭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與破壞。但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埃爾·格列柯通過自己的繪畫天賦和高超的創(chuàng)作技巧,幫助西班牙文藝復興美術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為西班牙的樣式主義美術增添了一抹獨特而神秘的色彩。他通過獨特的觀察視角對人物塑造進行了意象變形,并通過扭曲的構圖與比例,使畫面具有獨特的樣式主義美術風格,加上神秘炫目的色彩使用,這就使得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西班牙乃至歐洲畫壇都表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面貌,可謂獨樹一幟。
五、總結
埃爾·格列柯被譽為西班牙文藝復興“畫圣”,也是歐洲文藝復興后期畫壇的巨匠。其藝術創(chuàng)作方式是極其特殊的,以至于在他之后的數(shù)百年時間里無人繼承,直到現(xiàn)代,人們重新發(fā)現(xiàn)他的藝術杰作并進行了深入的發(fā)掘和研究,才促使全世界真正認識和欣賞到其藝術才華??梢哉f,埃爾·格列柯在美術創(chuàng)作上的各種探索和實踐,是他利用自己非凡的才能,打破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加泰羅尼亞畫派和瓦倫西亞畫派的束縛,開創(chuàng)出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這為他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西班牙乃至歐洲畫壇占據(jù)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也為后來現(xiàn)實主義的蓬勃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海濤.格列柯的手 ——淺析形,(形態(tài))在架上繪畫中的意義[D].中央美術學院,2008.
[2]金蕾.文藝復興繪畫中的“神圣之光”與“自然之光”[J].美術觀察,2018(10):150-154.
[3]伊戈爾·多爾格波洛夫,殷小苓.關于埃爾·格列柯[J].世界美術,1980(04):60.
作者簡介:
馬壽濤(1999—),男,漢族,甘肅酒泉人。吉首大學美術學院2021級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油畫表現(xiàn)。
熊薇(1995—),女,土家族,湖南張家界人。吉首大學美術學院2021級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油畫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