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1.因材施教:激發(fā)兒童學習動能。二年級的學生具有旺盛的探知欲,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較強的模仿能力,伴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自我意識逐漸覺醒。在這一年齡階段,孩子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往往具有更強的個性,對于自己和他人的認識也發(fā)生著潛移默化的轉(zhuǎn)變,由具體變?yōu)槌橄?。觀照現(xiàn)實表現(xiàn),他們通常以自我為中心,無法猜測他人的想法,也不會關注他人的想法,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任性”。面對二年級學生這樣的心理特點,如果簡單地用成人的手法去勸導他們往往收效甚微。一方面,身處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不能理解教師和家長勸導背后的良苦用心;另一方面,如果勸導時用力過猛,還會導致不少學生產(chǎn)生抵觸情緒。這時候,教師如果借助同齡人的故事,用生活化的、饒有趣味的方式在整本書閱讀中加以引導,從教師“要我變”的外在施壓,轉(zhuǎn)變成學生“我要變”的內(nèi)在訴求,就會使學生的成長變得水到渠成。
2.因勢利導:溯源課程標準初衷。《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整本書閱讀任務群針對第一學段的學習內(nèi)容提出:要“閱讀富有童趣的圖畫書等淺易的讀物,體會讀書的快樂”。童話是孩子喜聞樂見的文學體裁,可以通過整本書閱讀任務群讓他們猜故事情節(jié),猜角色形象,比一比誰的童話書最有趣等,讓學生在真實情境和語文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對童話故事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愛上閱讀童話故事,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糾正言行上存在的不足。
基于這樣的思考, 筆者圍繞新課標設計了“《聽我講“沒頭腦”與“不高興”的故事》整本書閱讀任務”。
3.因機而變:喚醒兒童成長共情?!丁皼]頭腦”與“不高興”》是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任溶溶的代表作。書中的兩個主人公:一個叫“沒頭腦”,做起事來總是“丟三落四”“洋相百出”;一個叫“不高興”,因其口頭禪而得名,情緒總是不受控制,要他往東,他偏往西。人們?yōu)榱艘?guī)勸他們改正身上的缺點,改掉壞脾氣,讓他們穿梭時空變成了大人,發(fā)生了一連串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整本書氛圍輕松,語言通俗易懂,巧妙地運用了夸張和想象的手法,充滿了一種詼諧的張力。“角色都從生活中來”,學生走進故事,沉浸在情節(jié)之中,他們一起分享、演繹“沒頭腦”與“不高興”的故事,感受閱讀的樂趣。在體驗故事的過程中,學生關聯(lián)生活,被啟發(fā),也被喚醒,學會了區(qū)分“公開自我”與“私下自我”的意識,通過觀察別人對自己行為的反應來改正自己行為上的錯誤。
一是成長進階:尋找閱讀與生活的連接點。
“沒頭腦”與“不高興”是很多孩子童年的縮影,遇到批評時,他們總是不服氣,認為這是小事,不需要小題大做。最后可能帶著這些小缺點長大,變成大人后去做大事,就會出洋相。這是屬于孩子最獨特的成長體驗,也是與生活高度關聯(lián)的學習歷程。
以“聽我講“沒頭腦”與“不高興”的故事”為主題,建構(gòu)整本書閱讀“任務”,引導學生在讀懂成長、演繹成長、回味成長的過程中全面深入地認識社會、認識世界,體會童年的精彩,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感受整本書閱讀的樂趣。同時,在閱讀、講述、觀影、演繹、分享的實踐中,感受作品的情境、節(jié)奏和韻味,提升整本書閱讀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是活動進階:找準讀者與作者的契合點。
在任務的設計過程中,閱讀活動與閱讀評價相伴而生,學生在自主閱讀、分享展示、交互評價后,積累閱讀知識,習得閱讀方法,沉淀閱讀心得。在與作者、文本、自己、伙伴的對話中,看到語文學習之路上的風景。整本書閱讀,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建構(gòu)學生的語言經(jīng)驗、閱讀方法,培養(yǎng)閱讀的興趣,為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1.制訂閱讀計劃,指向的是學生開展整本書閱讀前的構(gòu)想。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閱讀伊始,引導學生對閱讀的全過程進行系統(tǒng)規(guī)劃,是在起點處著力。靜心思考自己個性化的閱讀如何開展:一本書需要多長時間讀完?每天閱讀多久?在什么時間閱讀?……在明確一連串的問題之后,學生為自己做好了閱讀的準備。
2.給“沒頭腦”和“不高興”畫像,指向的是整本書閱讀啟動后的第一印象。本書的兩個主人公個性鮮明,貼近學習生活,從人物入手走進文本,是制訂計劃之后閱讀的第一次進階。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繪畫形式,把人物用最直觀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規(guī)律。“獨畫”只是開始,“共賞”才是余味。在給人物畫像的過程中,學生會形成共鳴,發(fā)現(xiàn)許多書中的表層敘述;也會產(chǎn)生思維的碰撞,發(fā)現(xiàn)人物外形背后的性格,如“沒頭腦”的眼睛是畫得炯炯有神,還是沒精打采?“不高興”的嘴是畫成微笑狀還是歪向一邊?從“畫”到“議”,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以發(fā)展。
3.講“沒頭腦”蓋高樓與“不高興”打武松的故事,指向的是閱讀內(nèi)化后的輸出。兩個人物帶來了許多有意思的故事,從對故事的閱讀、吸收,到建構(gòu)自己的語言體系向外輸出,是人物畫像之后閱讀的第二次進階。通過前期的調(diào)查統(tǒng)計,“沒頭腦”蓋高樓與“不高興”打武松是學生最喜歡的兩個故事。因為喜歡,才想分享。講故事,其實就是整本書閱讀后分享的過程。復述故事是從作者語言到讀者語言的轉(zhuǎn)換過程,是表達能力訓練的過程。在同學之間彼此“講”和“聽”的互動中,學生不僅豐實了自己的閱讀體驗,更收獲了他人的閱讀智慧。
4.“沒頭腦”與“不高興”成長小劇場,指向的是閱讀成果的綜合展示。伴隨著人物形象的日益清晰,故事情節(jié)的成竹于胸,進行充滿藝術張力的戲劇演繹,是閱讀的第三次進階。講故事的一個片段,相對于整本書閱讀而言只是管中窺豹,雖是個性化的理解表達,卻也是相對單一的。當學生形成閱讀共同體后,可以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用戲劇的形式呈現(xiàn)閱讀成果,這是對學生的思維張力、語言表達、團隊配合等的一次綜合訓練。如何分工,如何制作道具,如何舞臺走位……當學生可以經(jīng)受住這樣綜合性的“考驗”,閱讀又向上進行了延伸。
1.初遇階段:制訂計劃互相點贊,讓評價更立體。
【活動一】制訂“我”的《“沒頭腦”與“不高興”》閱讀計劃
二年級的學生多在閑暇時間看書,書看得零散,不成系統(tǒng)。每學期初,教師布置完閱讀要求之后,中期反饋中總是暴露出“量”的不足。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可以列好閱讀計劃,形成閱讀體系:每天拿出固定的時間來閱讀,每次閱讀規(guī)劃好閱讀量,長此以往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具體操作時可以依托如下閱讀計劃單:
如果說列閱讀計劃是為整本書閱讀定好目標,給出路徑,那在完成閱讀計劃的過程中發(fā)布朋友圈、點贊,便是整本書閱讀的加油站。教師可以通過這樣的加油站,對學生的閱讀歷程給予相對客觀的評價,幫助他們將閱讀不斷向縱深延展。教師借助微信平臺對學生的閱讀過程進行點贊或評價,可以幫助他們建立信心,在彼此的交流中發(fā)現(xiàn)書本中更深的文學價值與教育價值。
2.啟動階段:人物手繪可視表達,讓評價更生動。
【活動二】畫一畫我眼中的“沒頭腦”和“不高興”
在推進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讀一讀,畫一畫,以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深化學生的閱讀認知,不失為有益之法。而以教材為出發(fā)點觀之,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中便提及“借助圖片,了解課文的內(nèi)容”。在基于教材的日常學習中,學生已經(jīng)有過圖文對照學習的體驗,這樣的閱讀方法也已埋在心底。在此基礎上開展整本書閱讀,學以致用,畫一畫書中的人物,實則有助于深入閱讀。
教師可借機開展班級畫像展覽,在觀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根據(jù)文字與畫作的匹配程度,點評畫像,評選最佳畫作。閱讀到繪畫再到表達的學習過程,正形成了“文字(書面)—繪畫—文字(口頭)”的閉環(huán)結(jié)構(gòu)評價,是沉浸式閱讀之后的內(nèi)化寫照。
3.推進階段:片段講述外化輸出,讓評價更有效。
【活動三】聽我講“沒頭腦”蓋高樓與“不高興”打武松的故事
童話是低年段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學題材,童話通過借助豐富的人物、特定的環(huán)境,用個性化的、生動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貼合低年段學生的學習需求?!丁皼]頭腦”與“不高興”》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接近他們生活實際又具有“虛擬”色彩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有時空穿梭的超現(xiàn)實內(nèi)容,也有荒誕陸離的“蓋高樓”“打武松”情節(jié)。“蓋高樓”的畫面學生是見過的,“武松打虎”的故事學生是了解的,在披上童話的外衣之后,他們閱讀的興趣被真正激發(fā)出來,顛覆性的故事情節(jié)與曾經(jīng)的認知形成沖突,學生被深深吸引。在這樣的認知基礎上,或是一人分享,或是多人合作,講故事的背后,潛藏著對學生整本書閱讀的有效評價。
4.匯報階段:戲劇演繹全員參與,讓評價更權威。
【活動四】“沒頭腦”與“不高興”成長小劇場
閱讀、背誦等機械性鞏固方式成為當下不少學校在追求教育質(zhì)量的過程中達成的“共識”。由此,學生的閱讀生態(tài)從應然的彩色,退化成單調(diào)的灰色?;趩卧w設計的整本書閱讀實踐聚焦表達與體驗,學生在虛擬的劇情場域中沉浸式體驗,自己的觀察、想象、創(chuàng)造與反思,在實踐和體驗中學習。學生在《“沒頭腦”與“不高興”》的整本書閱讀和同名動畫觀影的基礎上,自由組合,形成“戲劇小組”,確定角色分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排演“戲劇”。學生自發(fā)組織并舉行戲劇“百花獎”評選活動,邀請同學、老師、家長、社區(qū)居民、媒體代表等組建評委會,評選最佳團隊與個人獎項。匯聚多方力量的“權威”評價,是對學生演繹參與的肯定,是對他們自信表達的肯定,有助于學生在真實的任務情境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
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中,開展深度學習,摒棄“快學”“多學”的安全區(qū),盡可能地獲取并親自“啃”讀一手知識,盡可能用自己的語言把所學知識表達出來,這才是真正的以生為本的學習過程?!?/p>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重點課題“義務教育階段‘整本書閱讀任務群學習的設計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C-b/2021/02/13]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qū)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