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瑜
[摘? ?要]“雙減”政策的剛性落地,其根本目的在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全面育人的時代背景下,中小學社會實踐教育的價值和意義亟待被重新認識。應將青少年教育置于宏闊而鮮活的社會生活之中,充分發(fā)揮社會實踐教育的獨特作用,引導中小學生在與自然對話、與生活對話、與社會對話、與生命對話、對心靈對話的過程中,實現(xiàn)個體生命全面而健康的成長。
[關鍵詞]社會實踐教育;全面育人;教育價值;實踐教育基地
“雙減”政策的剛性落地,旨在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形式上是“減負”,本質上是“回歸”,即回歸教育的本原,真正做到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小學社會實踐教育正是實現(xiàn)和確保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不可或缺的基本途徑和重要方式。近年來,雖然推動社會實踐教育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但“重書本學習、輕實踐教育”的問題并未得到根本性解決,社會實踐教育在育人中的應有價值還未得到充分體現(xiàn)。
在全面育人的時代背景下,中小學社會實踐教育的價值和意義亟待被重新認識和積極彰顯。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yǎng)人才,而人才的培養(yǎng)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遵循人才培養(yǎng)規(guī)律,首先就是必須把培養(yǎng)對象作為“人”來對待?!叭说谋举|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1]這一本質決定了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特定前提。只有將青少年教育置于宏闊而鮮活的社會生活之中,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教育活動,實現(xiàn)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等方面的充分對話,才能真正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
一、在探究中與自然對話
個體對世界的認知不僅需要書本和課堂,更需要對自然的實踐探索。“教材不過是為學生提供的溝通現(xiàn)實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教學的終極目的不是習得‘案例本身,而應是習得‘案例之后的某些更有價值的東西”。[2]教材中的“案例”往往自于自然和人類社會,因此,自然情境才是中小學生學習的最鮮活的教材,是中小學生獲取直接經(jīng)驗、習得“更有價值的東西”的重要場所。此外,在學校課堂里學習教材內容時,學生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考試分數(shù)而努力。在這樣的狀態(tài)之下,學生很難建立起學習的主體精神。當學生走出課堂,到大自然去體驗、去驗證、去探究、去發(fā)現(xiàn)的時候,當他們由衷地說出“我知道、我認識、我會做、我懷疑、我發(fā)現(xiàn)”的時候,其學習狀態(tài)也會于潛移默化中發(fā)生質的改變。
中小學生認識世界、探究真理的主體精神,在“與自然對話”的過程中更容易激發(fā)和建立起來。這種主體精神首先是源自于興趣,源自于一種愈來愈強烈的求知欲。例如,愛迪生小時候用自己的體溫去孵蛋,幼年的達爾文用舌頭去舔昆蟲被蟄得痛苦不堪,他們之所以那樣去做,就是受一種好奇心、一種興趣的驅動。所以,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實踐出真知”是重要的,而“實踐出興趣”“實踐出求知欲”更為重要?!皢栴}不在于教他有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yǎng)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紛紛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辦法。毫無疑問,這是所有一切良好教育的基本原則”。[3]為此,近年來重慶市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建設和認定了重慶自然博物館、重慶市園林科普互動體驗中心、重慶市南山植物園、張關水溶洞中小學社會實踐教育基地等160多個市級社會實踐教育基地,形成了豐富的科學實踐類課程,為廣大中小學生提供了親近自然、了解自然、認識自然、探索自然的實踐課堂,引導中小學生增進對自然的了解與認識,可以生動直接地觸摸科學與技術,在自然中發(fā)現(xiàn)和驗證教材中那些“案例”,從而激發(fā)更為濃烈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這樣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顯然是更為深刻、更為持久的。
二、在體驗中與生活對話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指出:“義務教育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是中小學生負擔太重,短視化、功利化問題沒有根本解決。”[4]這種“短視化、功利化”的問題,其表現(xiàn)就是“以分為本、以人為末”,把學生當作盛裝知識的容器、當作考試做題的工具,導致“過于偏重知識教育,忘記了作為一個人的基本生活態(tài)度和對待事物方式的教育”。[5]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把教育對象作為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來對待,用人學的觀點去理解教育,“從孩子的立場出發(fā),從孩子身心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關注孩子的生活世界和鮮活的生活體驗”,[6]讓他們在鮮活生動的生活體驗中成長。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育才二十三常能”,包括會洗補衣服、會燒飯菜、會修理、會種園、會管賬目等,就是其生活教育理論的具體實踐。開展中小學社會實踐教育,旨在讓教育回歸生活,同實際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讓中小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充分感受生活的“煙火氣息”,建立起與生活對話的“管道”,從而樹立起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為生活而向前向上”的主體意識。
“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五彩繽紛的生活”。[7]通過社會實踐教育與生活對話,其核心就是引導中小學生熱愛生活,學會與人相處,學會共同生活。近年來,中小學生自殺事件頻發(fā),其原因比較復雜,但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知識學習的單一維度目標追求,導致中小學生缺乏對美好生活的充分體驗和感受;獨生子女的特殊成長環(huán)境,導致中小學生缺乏同伴之間沖突與妥協(xié)的交往經(jīng)驗和心理承受?!坝捎诋斍暗纳鐣魬?zhàn),學習的四大支柱正面臨嚴重的威脅,特別是學會做人和學會共處這兩大支柱?!盵8]無論是“學會做人”還是“學會共處”,都需要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去習得。在重慶市教委認定的市級中小學社會實踐教育基地中,如張飛古道中小學教育實踐基地、重慶農(nóng)博園等,都設置了手工技藝、重慶美食(重慶火鍋、重慶小面)、生活技能等方面的生活類實踐教育課程,讓中小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不僅“玩”得有滋有味、樂不知疲,習得積極而負責的生活態(tài)度,而且還能在學生之間建立起與學校生活里不一樣的同伴友誼?!吧钤诟疽饬x上是一種體驗而不是知識,對美好生活的體驗要優(yōu)于美好的知識”。[9]而這種生活體驗,對于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在參與中與社會對話
陶行知先生提出“社會即學?!钡闹鲝?,強調要以社會為學校,在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中教育學生。中小學生最終都是要離開校園、進入社會的,“畢竟教育從整體上來說,是為了使受教育者做好準備,去迎接現(xiàn)實生活中的種種經(jīng)歷,用相關的思想和適當?shù)男袆尤睹繒r每刻發(fā)生的情況?!盵10]中小學社會實踐教育的一個非常突出的特征就是其“社會性”,即旨在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把社會生活引入到教育活動中來,讓學生貼近社會實際,建立起“與社會對話”的通道,通過親身參與社會活動,接觸和感知社會實際生活,逐步培養(yǎng)和形成社會參與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社會認知能力、社會適應能力。
組織中小學生在社會實踐教育活動中“與社會對話”,最重要的就是使學生在了解和感知社會生活的基礎上,建立和形成責任意識和規(guī)則意識。一個人的社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僅僅依靠課堂和課本是難以真正建立和形成起來的,只有在具體的社會角色體驗中才會生根發(fā)芽。“天才夢工場”是重慶市教委認定的首批市級中小學社會實踐教育基地,該實踐基地模擬構建了比較完善的社會體系、金融體系、服務體系和教育體系,學生在60多個場館里可以像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一樣,參與體驗蛋糕師、服裝設計、育嬰師、記者、空乘服務、警察、消防員、形象設計、醫(yī)生、飛行員等80多種職業(yè),體會不同社會角色的樂趣與艱辛,初步感悟和認識社會角色與工作崗位的意義和責任。在很多市級社會實踐教育基地里,還設置了模擬法庭、毒品預防教育課程、環(huán)境保護等一系列社會生活體驗課程,幫助學生在參與和體驗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社會生活的“邊界意識”,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這種參與和體驗,是在真切的情境中“與社會對話”,對于中小學生建立起對自己、對家庭、對集體以及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潛移默化地感知和形成社會規(guī)則意識所產(chǎn)生的教育效果,無疑是枯燥的說教所不能相比的。
四、在磨礪中與生命對話
勞動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勞動,就沒有真正的教育”[11],“勞動的樂趣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每一個兒童都應當在童年時代深深地體驗這種高尚的情感。[12]”當前,中小學生參加勞動的時間和機會都很有限,這對于他們的健康成長顯然是非常不利的。組織中小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教育活動,必不可少的就是參加體力勞動,讓他們動手操作、動手勞作,這是中小學生“與生命對話”的重要渠道,是他們感知自己的身體機能和生命力量的過程,也是他們真切地面對困難、體會艱辛、錘煉意志、砥礪品格的過程。
要獲得“與生命對話”的真切的生命體驗,首先就是要吃苦受累,就是要在勞動實踐中流汗,干得滿頭大汗、揮汗如雨、汗流浹背。假如沒有這種勞動體驗,不僅難以體會“盤中餐”的“粒粒皆辛苦”,也難以明白“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勞動帶來快樂”等道理。在勞動中吃苦受累,不僅意味著要流汗,也意味著會流血。在正常的生產(chǎn)勞動中,哪怕就是切菜劈柴做清潔,受傷流血都是有可能的。但無論是在勞動中流汗,還是在勞動中流血,對于中小學生而言都是一種難得的生命成長經(jīng)驗。“通過艱苦勞動獲得的歡樂,是培養(yǎng)良心的強大力量”,[13]“只有通過有汗水、有老繭和有疲勞的勞動,人的心靈才會變得敏感、溫柔?!盵14]正是在這種“有汗水”“有老繭”“有疲勞”的磨礪和鍛打中,學生們不僅能夠增強對社會生活的了解,體會到生產(chǎn)勞動的快樂與艱辛,還能夠真切地觸摸到自己生命的活力與美好,從而培養(yǎng)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的健康情感?;谶@樣的認識,重慶市十分重視勞動勞作類社會實踐教育課程的建構,例如,張飛古道中小學教育實踐基地、重慶農(nóng)博園、長安汽車歐尚二工廠實踐教育基地等一大批社會實踐教育基地,都建構了豐富的農(nóng)業(yè)勞動實踐、工業(yè)勞動實踐等一系列勞動實踐課程,深受中小學生的歡迎和喜愛,同時充分發(fā)揮了勞動育人的重要作用。
五、在濡染中與心靈對話
“教育性”是中小學社會實踐教育的本質屬性。這種“教育性”,不僅要體現(xiàn)在知識、技能、經(jīng)驗等方面的習得上,更應體現(xiàn)在意識、情感、意志、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的形成上,從而實現(xiàn)人的全面成長的自我建構。“課程不只是傳遞知識的工具,也是創(chuàng)造和重新創(chuàng)造我們文化的工具?!盵15]中小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教育活動,不僅要流汗和流血,也還應當流淚。這里所說的流淚,并不僅僅是一種傷心的哭泣,而是一種直達靈魂深處的觸動與感化,在實踐課程的情境體驗過程中,自由自覺地“與心靈對話”,實現(xiàn)情感與精神的培育和升華。
革命傳統(tǒng)教育、傳統(tǒng)美德教育、國情鄉(xiāng)情教育等主題教育活動,是中小學社會實踐教育的重要課程內容。組織學生參加這些實踐教育活動,就是要在增強中小學生對家鄉(xiāng)、對國家、對民族以及對中國共產(chǎn)黨、對社會主義制度等方面的了解的基礎上,培養(yǎng)中小學生的價值認同與道德情感。例如,重慶有著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如體現(xiàn)“紅巖精神”的紅巖革命紀念館、八路軍重慶辦事處舊址、歌樂山烈士陵園、渣滓洞、白公館等紅色教育基地,都是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良好載體,能夠生動具體地讓中小學生深刻感知新中國的來之不易,深刻體會什么叫信仰、什么叫忠誠、什么叫崇高、什么叫偉大、什么叫壯烈等情感,深刻認識“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通過在實踐教育活動中的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學生就會情動于衷,思之于心,使情感和信仰在“與心靈對話”的過程中生發(fā)與滋長,使“課程不再是一個事物,也不僅是一個過程。它成為一個動詞,一種行動,一種社會實踐,一種私人的意義,一種公共的希希望”。[16]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2][9]殷世東,龔寶成.中小學社會實踐研究[M].合肥:黃山書社,2012:111,18.
[3]盧梭.愛彌兒(上卷)[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223,19.
[4]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深化醫(yī)療服務價格改革 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EB/OL].(2021-5-22)[2021-10-18].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110444.
[5]池田大作,奧銳里歐·貝恰.21世紀的警鐘[M].卞立強,譯.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8:152.
[6]馬克斯·范梅南,李樹英.教育的情調[M].李樹英,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9:162.
[7]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12.
[8]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M].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31.
[10]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莊蓮平,王立中,譯.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49.
[11][12][13][14]蘇霍姆林斯基.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智慧格言[C].肖甦,主編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15]小威廉姆·E·多爾.后現(xiàn)代課程觀[M].王紅宇,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88.
[16]W.F.Pinar, W.M.Reynolds, P.Slattery, P.M.Taubmen.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M].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1995:848.
(責任編輯 姚力寧? ?校對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