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選峰
韓愈在《師說》中言,“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這里的“習其句讀”,就是教學生斷句。斷句是古代啟蒙教育的第一步,也是考查文言文的傳統(tǒng)方式。中國古時,文章沒有標點符號,無論長短都是一個漢字挨著一個漢字地寫下來的,所以古人讀書時都要自己斷句,常常在一句話的末了用“?!睌嚅_,叫“句”;在一句之內(nèi)語氣停頓的地方用“、”斷開,叫“讀”(dòu)。給古書斷句也可以叫斷句讀。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文言斷句是對句意理解、實詞和虛詞知識、語法知識、文化常識、歷史等的綜合考查,要夯實這方面的知識基礎,并掌握必備的斷句技巧?!薄吨袊呖荚u價體系》講到,文言文斷句題涉及對考生學科文化素養(yǎng)的考查,旨在讓考生了解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提高自主閱讀古詩文的能力。近幾年,高考全國卷對文言文斷句的考查一直采用四選一的形式,文言文斷句是文言文考查的熱點。筆者結合新高考的考查要求及教學實踐,總結出文言文斷句的“五定法”。
一、找對話,定句讀
高考文言文斷句一般是選取篇幅不長、內(nèi)容淺易的文言文,要求考生用“/”把句子斷開,把原文的結構、停頓、語氣清晰而準確地再現(xiàn)出來。文言文在敘述人物的對話時,經(jīng)常用“曰”“云”“言”等字,這為正確斷句提供了依據(jù)。遇到“曰”“云”“言”等字時,我們很容易根據(jù)上下文語境判斷出說話人以及所說的內(nèi)容。如《塞翁失馬》中多次出現(xiàn)的“其父曰”“此何遽不為……乎”。
再如: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齊桓晉文之事》)
規(guī)律小結:
《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對文言文閱讀能力要求指出,能準確理解文意,正確標點文言文,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建構素養(yǎng)。上述文段中“曰”后是齊宣王說的話,“曰”后應該斷開?!八擞行?予忖度之”是引自《詩經(jīng)》中的詩句,“云”后也應該斷開。
二、找名詞(代詞),定句讀
和現(xiàn)代漢語一樣, 文言文中名詞(代詞)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名詞或代詞,就可以確定停頓的位置。閱讀中,要隨時標出文段中重要的名詞,特別是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族名、國名、器物名、動物名、植物名、朝代名、官職名等。名詞(代詞)常作句子的主語或賓語,主、謂、賓之間一般斷開。找準動詞,向前找發(fā)出動作的主語,向后找動詞支配的中心語,將句段切分為幾個意義單位。
例如:周室既衰/諸侯恣行/仲尼悼禮廢樂崩/追脩經(jīng)術/以達王道/匡亂世反之于正/見其文辭/為天下制儀法。(《史記·太史公自序》)
規(guī)律小結:名詞“周室”“諸侯”“仲尼”分別作各自句子的主語,動詞“衰”“行”“悼”“追脩”“達”“匡”“見”“制”分別是各自句子的謂語,名詞“經(jīng)術”“王道”“亂世”“文辭”“儀法”等分別作各自句子的賓語。
再如: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文言文中常見代詞基本有下面三種:
一是人稱代詞。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詞,代說話或寫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謂第一人稱代詞。爾、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閣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話人,是第二人稱代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你”“您”。
二是疑問代詞。文言中的疑問代詞里,問人:誰、孰、何;問事:奚、胡、曷、惡、安、焉、何等。
三是指示代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這、那、這些、那些”等。古文中常見的指示代詞有“此、是、斯、茲、夫”等,“之、其、彼”除作人稱代詞外,還常作指示代詞。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xiàn)時往往用全稱,以后再出現(xiàn)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三、找虛詞,定句讀
文言文中的虛詞特別多,文言虛詞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語法關系和語氣,往往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志。尤其是介詞、語氣詞和一些連詞,它們的前后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議論性語段,不像傳記文字那樣可借助情境去定句讀,因而顯得難度大,但是巧用虛詞就會使斷句化難為易。
文言文中常見放在句首的發(fā)語詞如“夫、蓋、故、惟、凡、且、竊、至若、若夫”等,其前一般要斷開。常用于句尾表示陳述語氣的“者、也、矣、焉、耳”等,表示疑問語氣的“與、耶、邪、乎”等,表示感嘆語氣的“哉、夫”等,其后一般斷開。常用于句中的“以、于、為、則、而”等,其前一般斷開。復句中的關聯(lián)詞“雖然、且夫、向使、縱使、然而、然則、茍、是故”等,其前一般斷開。常用于句首相對獨立的嘆詞“嗟夫、嗚呼”等,前后都可斷開。
例如: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規(guī)律小結:
句首的“夫”,句首虛詞“以、則、而、故”,句末虛詞“焉、也”等,這一段有10處可依據(jù)以上虛詞斷開,“游者眾”后的分號,可根據(jù)文言句式整齊的特點斷開,“非常之觀”是由于主語較長而作的停頓。當然,我們在抓虛詞標志斷句時,也要注意靈活性,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詞,詞性變了;“也”,用在句中舒緩語氣,可點斷,也可不點斷。
四、找修辭,定句讀
古人行文,十分講究對仗工整,講究對應、互相照應,擅用對偶句、排比句、反復句,這也為我們正確斷句提供了依據(jù)。比如《塞翁失馬》中的“其父曰”“此何遽不為……乎”反復出現(xiàn)了三次,對我們理解內(nèi)容和斷開文句都有很大的幫助。
古文中兩個相同詞語連用,如果不屬于形容詞、名詞的重疊形式,一般來說,它們分屬兩句話,應當從中間斷開。例如《塞翁失馬》中的“故福之為禍/禍之為?!?,又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p>
《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指出,現(xiàn)代漢語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理解表達效果的能力,其中頂真、排比、對偶、反復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手法。利用這些修辭手法,常能收到斷開一處,接著觸類旁通斷開幾處的效果。
例如: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規(guī)律小結:
上文中,“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是對偶;“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笔桥疟?“內(nèi)”“外”是對照。根據(jù)這樣的語言特點,確定句讀也就輕而易舉了。這就要求,學生要學會運用現(xiàn)代修辭格來準確判斷古代文言句,從而實現(xiàn)現(xiàn)代語言文化與古代文化的巧妙融合。
五、找句式,定句讀
《中國考試》公布了2022年的高考命題導向,給考生們的備考指明了方向。新高考指出,無情境不命題。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熟悉這些固定句式,對文言斷句很有幫助。
下面幾種文言文的習慣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不亦……乎”(不亦說乎);“何……之為”(秦則無禮,何施之為);“無乃……乎”(無乃不可乎);“可得……歟”(可得聞歟);“得無……乎”(得無異乎)等,牢記后可以幫助我們正確句讀。記住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詞組,可以減少斷句失誤。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無”“無乃”“何以”“于是”“然則”等。
例如: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諫太宗十思疏》)
規(guī)律小結:
這段文字中“殷憂而道著”和“功成而德衰”相對,“有善始者實繁”和“能克終者蓋寡”相對,“豈……乎”是固定句式,意為“難道是……嗎”,可據(jù)此進行斷句。
總之,新高考更加注重考查學生的“調(diào)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它是指考生在獲取相關的古文信息后,根據(jù)試題創(chuàng)設的新情境(固定句式、特殊句式等),啟動原有的知識儲備,迅速與相關知識內(nèi)容建立起準確而有效的聯(lián)系,經(jīng)過分析、判斷等思維過程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以課本為本,牢固掌握實詞、虛詞、文言句法,培養(yǎng)扎實的文言功底及文言語言的建構素養(yǎng)。這里講的“五定法”,只是文言學習入門的階梯。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唯有熟能生巧,千錘百煉,正確斷句的能力才會在閱讀中形成,在實踐中成熟,在運用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