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檔案對自我認同的多維作用探析

2022-05-18 14:18陳堅
檔案與建設 2022年4期
關鍵詞:集體記憶自我認同

陳堅

摘 要:三重自我建構理論作為自我研究的重要成果,為檔案學領域的自我認同研究提供了新視角。在個體自我認同維度,檔案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建構現(xiàn)實自我、塑造應該自我和引導理想自我;在關系自我認同維度,檔案通過聚合今我昔我、完善自我形象和匯合虛實自我,實現(xiàn)家庭、親密他人與網(wǎng)絡社交中關系自我的建構;在集體自我認同維度,檔案通過明確共同身份、固化集體記憶和劃定群體邊界,完成群體身份的正確認知和對自我認同的建構。

關鍵詞:自我認同;三重自我;自我建構;集體記憶

分類號:G270

Exploration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Roles of Archives on Self-identity——Based on Tripartite Self-construal Theory

Chen Jian

( School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achievement of self-study, tripartite self-construal theor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self-identity research in archival science. In the dimension of individual self-identity, the functions of archives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constructing the actual self, shaping the ought self and guiding the ideal self. In the dimension of relational self-identity, archives realize the construction of relational self in family, intimate others and network society by aggregating present and past self, improving self-image and merging virtual and real self. In the dimension of collective self-identity, archives complete group identifications correct cognition and self-identity construction by clarifying common identity, solidifying collective memory and delineating group boundaries.

Keywords: Self-identity; Tripartite Self; Self-construal; Collective Memory

人口社會流動性的增強,以及數(shù)字技術推動個人身份的虛擬化,導致個體以往建立的自我身份參照體系常常處于動態(tài)變化中,這些轉變引發(fā)人們對自我身份的疑問,渴望通過某種途徑完善對自我的理解與認知,形成自我身份認同。檔案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的原始記錄,“以其與歷史、記憶場域的強烈關聯(lián),成為身份認同的合法性、權威性建構資源”。[1]國內外學者發(fā)表了許多關于檔案在各類身份認同建構中的作用發(fā)揮等相關主題的文章,但均主要從個體外部進行分析,忽視了從“自我”這一主觀能動角度去探討檔案在身份認同中具有的價值。

自我認同最早是指個體圍繞著性別、年齡、國籍、階級、職業(yè)等表現(xiàn)出的特質對自我身份的確認與肯定?,F(xiàn)代性的出現(xiàn),導致社會的不確定性增強,為了抵御這些外部風險并尋求安全感,個體開始通過反思有意識地建構自我。安東尼·吉登斯基于現(xiàn)代性背景,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自我認同是“個人依據(jù)其個人經(jīng)歷所形成作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2],認為個體可以通過發(fā)揮能動性利用周圍的資源積極建構自我。柴民權和管健認為認同分為兩個維度,“一個維度是對自我的外表特征和內在特質……稱為‘個體認同;另一維度代表的是‘我—他的關系……可稱之為群體認同”。[3]自我認同既是客觀的,也是主觀能動的,可以認為自我認同存在多個維度。自我認同發(fā)源于個體的自我建構,三重自我建構理論作為自我建構的重要成果,將自我概念分為個體自我、關系自我和集體自我,三維一體共存,體現(xiàn)自我建構的客觀性、能動性與多維性,與自我認同研究存在天然的契合。因此,本文以三重自我建構理論為視角,探究檔案在支撐個體完成自我建構的同時,如何發(fā)揮其在身份認同不同層面的多維作用。

1 從自我到三重自我建構理論

關于自我概念的討論興起于19世紀末,西方心理學先驅詹姆斯(William James)最早對自我概念做出經(jīng)驗自我與純粹自我的區(qū)分,并進一步將其劃分為物質的、精神的、社會的和純粹的自我概念四成分,使自我具有層次結構性。[4]羅杰斯(Carl Ransom Rogers)認為自我概念是與個人自身有關的內容,“是個人自我知覺的組織系統(tǒng)和看待自身的方式”。[5]傳統(tǒng)西方文化非常崇尚個體的自主性與獨立性,在此影響下,西方哲學家普遍強調個體通過自我身份的關注認識自己。然而,東方哲學家(如儒家)卻強調“仁、義、禮”和“五倫”角色關系,形成了中國人在建構自我過程中的關系取向,即強調自我與他人的關系在認識自我中的重要作用。如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中提出的“差序格局理論”,其核心是以“己”為中心形成一種具有差序的互依自我,對與“己”相關的人賦予具有差異的重要性,將其包含到自我認同的同心圓中,形成對自我的認識。[6]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影響了自我建構理論的發(fā)展。Markus和Kitayama提出的自我建構理論從這一差異出發(fā),認為自我建構包括獨立型和依存型兩種建構方式。[7]前者認為自我與他人是彼此獨立的,主張在脫離一切的同時追求獨立自主,強調自我的差異性;后者認為需要與他人、社會相結合來看待自我,在共存關系中成就自我。Brewer和Gardner在對不同社會自我理論的比較中發(fā)現(xiàn),人際關系取向的自我建構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兩個層面,即來自人際關系和與特定他人的相互依存關系的關系自我,和來自更大、更客觀的集體或社會類別的成員的集體自我。[8]

Sedikides和Brewer進一步發(fā)展以上內容,提出了“三重自我建構理論”,認為需要從個體自我、關系自我和集體自我三個方面,來分析自我建構的過程。個體自我(Individual Self)指從獨立個體角度建構自我,是通過區(qū)別于他人來實現(xiàn)的;關系自我(Relational Self)從親密關系中建構自我,通過與重要他人的交往、同化來定義與理解自我;集體自我(Collective Self)從團隊、群體角度建構自我,通過獲取團隊或群體的身份來理解自我,這些群體可以是象征性的,且群體成員之間不一定存在親密關系。[9]三重自我建構理論認為,三種建構自我的方式共存于每一個個體,即個體對自身的認知是個體自我、關系自我與集體自我的疊加,且不同方式在個體建構自我時的作用程度存在差異。本文將從個體自我、關系自我和集體自我三個角度出發(fā),分析檔案在自我認同建構過程中發(fā)揮的具體作用。

2 檔案與個體自我認同

個體自我構建的關鍵在于體現(xiàn)自身的獨特性,運用檔案完成個體自我建構,既存在客觀性的現(xiàn)實自我建構,也存在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應該自我與理想自我建構。

2.1 依靠個人檔案以建構現(xiàn)實自我

Higgins的自我差異(Self-discrepancy)理論將個體自我定義為現(xiàn)實自我、理想自我與應該自我三個方面。其中現(xiàn)實自我(Actual Self)是指個體自己實際具備的特性表征,是個體自我的客觀表征。[10]個人檔案是個體以往生活經(jīng)歷的客觀記錄與真實憑證,反映了個體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所體現(xiàn)的性格、愛好等特質,記錄了個體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過程,是個體了解自我、思考自我與確認自我的連續(xù)、全面、真實的素材。[11]個體通過回望個人檔案,能夠建構起對自我的整體意象,了解自身具有的獨特品質,為個體自我辨別“我”和“他”之間關系,確認身份和獲得認同提供依據(jù)。

基于覆蓋人民群眾的檔案資源體系的民生檔案服務,便有助于個體通過檔案去建構自我,在完整了解自我的同時形成對自我的認同。因此,各級檔案館要充分發(fā)揮好服務作用,通過出臺規(guī)章制度、推行幫扶措施,積極協(xié)助社會各界人士建立屬于自身的個人檔案體系。目前各檔案館都或多或少開展了一些個人檔案工作,但其工作重心也都在名人檔案,大部分檔案館尚缺乏針對普通人檔案的收集保管或建檔指導方面的工作,[12]個人檔案建檔工作有所缺乏。個人檔案缺失將不利于個體的自我建構,各級檔案館今后應該通過宣講等措施,積極指導與幫助普通人建立個人檔案,豐富國家檔案資源的同時,支撐個體認知自我與自我認同的需要。

2.2 編排個人記錄以塑造應該自我

個體對于自我的建構存在主觀能動性,能夠通過對個人記錄進行一定程度的編排,或處理部分檔案消解相關記憶留存,完成對自我的建構。個體這種建構自我的目的來自于個體關于應該自我(Ought Self)的需求,即個體自己認為個體應該具備的特性的表征,通過主觀能動的方式使自己符合應該自我的表現(xiàn)。從檔案學視角來說,通過對個人記錄進行編排來構建自我認同不值得提倡,因為這一過程破壞了檔案的真實性、原始性,使之帶有了主觀色彩,但這卻是自我建構中必然存在的行為。

數(shù)字時代,個人記錄留存在各社交媒體,個體想要通過對個人記錄加以編排,必然繞不過“被遺忘權”的討論。建立被遺忘權的觀點主要涉及三方面:刪除數(shù)據(jù)、個人清白記錄和無拘束的個人表達。其中“個人清白記錄”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犯錯的人可以重新開始,不被過去的負面信息阻礙自我未來的發(fā)展。[13]可以說,刪除以往網(wǎng)絡記錄也是完成自我身份重新塑造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2.3 審視借鑒檔案以引導理想自我

理想自我(Ideal Self)表示個體對自我的想象與期待,指個體自己或他人希望個體理想上應具備的特性的表征,即我想成為的自我。一方面,個體為了成就理想自我,個人檔案作為體現(xiàn)以往社會實踐活動的原始記錄,成為個體審視自我的主要資源,通過對過去各項活動進行分析,改進不足之處,以便在未來生活中為外界展示良好的個人形象。戈夫曼將生活比喻為舞臺,人們在這舞臺上為不同的社會觀眾表演,為此人們需要將自己作為受歡迎的人呈現(xiàn)給他者,這會促使行動者管理他們的行為以向他人呈現(xiàn)令人喜愛的和適當?shù)挠∠蟆14]

另一方面,個體也可以通過內化名人檔案、紅色檔案中蘊含的優(yōu)秀精神等對自我進行規(guī)訓。以紅色檔案為例,紅色檔案記錄了中國共產(chǎn)黨為民族復興而奮斗的光輝事跡。紅色檔案背后體現(xiàn)出的民族精神,對自我未來發(fā)展具有極強的引領作用,通過內化這些精神,能夠引導理想自我的構建。正如曼紐爾·卡斯特所說,“認同盡管能夠從支配性的制度中產(chǎn)生,但只有在社會行動者將之內化,并圍繞這種內在化過程構建其意義的時候,它才能夠成為認同”。[15]

3 檔案與關系自我認同

個人關系按照親疏程度,可以被劃分為與家庭相關的家族關系,和與朋友、同學、同事等他人相關的親密關系。此外,社會的數(shù)字化轉型,在網(wǎng)絡社會中同樣會留下關系交往的虛擬映射記錄。因此,檔案對關系自我的建構可以分為三個角度:家庭關系、親密他人關系及網(wǎng)絡社交關系。

3.1 喚起家族記憶以聚合今我昔我

家族關系是個人關系中最親密的種類,個人在家族中成長的同時,也在家族檔案中留下了個體自我的痕跡。個體由于生物局限性只能接觸到家庭內部前后幾代的歷史,但是家族檔案一般都存在較長時間,能夠讓個體通過家族檔案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自己祖先的生活,幫助個體了解家族的流變,從這些檔案中逐漸構建起關于家族從前至今的記憶。這些記憶有助于了解個體在歷史上所處的位置,即過去的自我。而這些內容早已通過家風、家訓等規(guī)范習俗內化到個體的行為意識中,對現(xiàn)今的自我起到一定的規(guī)制作用,于是“過去的我”與“現(xiàn)在的我”,通過家族檔案與記憶實現(xiàn)在個體層面的聚合。

為了滿足個體通過家族記憶來建構自我的需求,美國、英國、加拿大和丹麥等國家的檔案館,都采取相應措施輔助和鼓勵公民建立自己的家族檔案。全世界最大的家族資源在線網(wǎng)Ancestry.com,現(xiàn)已收錄270億條家庭資源記錄及1億棵家譜樹,通過補充用戶及家庭成員的基本信息就能夠通過該網(wǎng)站獲取關于祖先的信息。我國近年來出現(xiàn)中國家譜網(wǎng)、上海家譜網(wǎng)和中國家譜檔案館等網(wǎng)站,對于個體建構自我、形成自我認同具有重要作用。

3.2 借助他者檔案以完善自我形象

個體要實現(xiàn)自我認同,需要將自我反映在他人身上,才能獲取關于自我的整體意象。[16]個體在社會中需要進行交往,在這些活動中會留下相應的歷史記錄。個人所保存的檔案并不是個體的完整記錄,僅利用個人檔案無法形成全面、完整的自我認識,需要結合交往活動中與他者共同形成的歷史記錄和個人檔案,才能建構個體真實和豐滿的形象。在社會關系網(wǎng)中,作為與個體具有親密關系的“他者”,一定程度會保留關于個體的歷史記錄,這些記錄從“他者”視角出發(fā),十分客觀地記錄了個體在社會活動中的相關行為和角色,對于個體塑造、形成自我的整體意象具有重要補充和借鑒價值。

2008年,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啟動“我是誰?讓記錄變得有意義”項目,其目的是調查檔案在這些“被遺忘者”身份建構過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這些人在幼年時期從原生家庭中被接到福利機構撫養(yǎng)并度過艱難的童年。通過獲取他們在福利機構照料期間的檔案,可以幫助解決他們對身份的困惑,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這些檔案來拼湊他們的身份感,并與他們的過去達成一致。[17]

3.3 利用網(wǎng)絡記錄以匯合虛實自我

信息時代,社會交往關系從現(xiàn)實場景擴展到數(shù)字空間,社交軟件成為虛擬世界的交流場所。隨著與他人結成網(wǎng)友關系進行交流,個體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留下了海量社交記錄,這些網(wǎng)絡資源是個體行為和意識在數(shù)字空間的真實反映,是自我的表征。社交網(wǎng)絡在滿足人們社交需求的同時,還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相比于現(xiàn)實世界而言,由于存在虛擬距離,自我的展現(xiàn)會更加全面,“個體常常會不斷地訴諸‘化身的塑造及其交往實踐,來嘗試扮演不同的角色,演繹不同的興趣愛好與社會行動,以此探尋多重的自我”。[18]

因此,在社交網(wǎng)絡中,“人們呈現(xiàn)的自我往往是想讓別人看到的部分,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自我可能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盵19]在現(xiàn)實世界與虛擬網(wǎng)絡中反復以不一致的自我對外進行交往,會導致個體現(xiàn)實世界中的自我身份遭受沖擊,自我逐漸被碎片化,迫切需要通過檔案資源建構起穩(wěn)定、完整的自我。為了能夠更好對自我形象進行定義和理解,需要將留存在虛擬世界中的社交媒體記錄用于構建自我。其雖然無法成為自我構建資源的核心部分,但是這些資源通過保留、記錄現(xiàn)實世界中表現(xiàn)出虛擬自我的傾向,可以將其作為構建自我的特殊材料,加深個體對自我的認識及認同。

4 檔案與集體自我認同

在社會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集體自我作為自我建構中最復雜的環(huán)節(jié),主要通過明確共同身份、固化集體記憶和劃定群體邊界完成建構。

4.1 接收群體信息以明確共同身份

“人們會用自己在某些社群的成員資格來建構自己的認同”[20],其前提是個體能夠明確自身所屬群體。由于群體成員間關系不一定密切,個體可能未意識到本身擁有的群體身份。當個體接觸到該群體形成的檔案記錄并了解其特征時,群體身份信息就會實現(xiàn)傳導,個體才會發(fā)現(xiàn)自己屬于該群體,“主體只有在與他者認同的交互關系中才能確立自身”[21],加強自身歸屬本社群的身份認同和主體意識。就如南非同性戀記憶行動的現(xiàn)任負責人凱瓦爾·哈里,他是在了解有關LGBTQ成員的資料和參加社群活動后,才開始確認自己也是LGBTQ社群的一員。

檔案作為觸媒喚醒記憶,向成員傳遞“主體信息”,并引導成員不斷明確自身擁有該群體的身份,通過學習與群體資格有關的集體記憶和社會知識,個體逐漸獲取了群體資格。個體明確自己擁有該群體的身份后,就會渴望更深入地了解該群體的相關信息,要成為社群的一個成員,必須知悉其角色的意涵?!坝捎谖覀兛释@樣的成員資格,因此就促使自己接受這些符號,并將其融入我們的行為和參照體系中?!盵22]當個體在內化群體的行為、價值觀時,這些內容開始成為自我的一部分,自我也就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群體身份的建構。

4.2 建立社群檔案以固化集體記憶

記憶與人類文明相伴,對個人而言,它是一切認知、情感、行為的源泉,對集體而言,是認同、歸屬、族群文化的基礎。[23]但是記憶是極其復雜的,復雜性開啟了記憶指向的多種可能性,這意味著記憶可以被改寫和重寫?!坝洃洝北取皺n案”更原始,但“檔案”是記錄的,“記憶”不是,這與中國傳統(tǒng)的“立字為據(jù)”意識有異曲同工之妙。[24]通過建設社群檔案,將社群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的瞬時記憶與短時記憶進行捕捉,并以檔案形式固化成文,將瞬時與短時記憶轉換為長時記憶,社群成員借助這些檔案資源能夠習得往日的記憶,完成自我集體身份的構建。為了滿足群體成員借助記憶素材建構集體自我的需要,各群體應該積極建設具有本群體或團隊特征的檔案記錄。

“檔案工作者鑒定、收集和保存用來建立身份概念的道具,歷史文獻以其所有的權威性作為‘證據(jù)驗證了如此構建的身份故事,身份概念得到確認和證明?!盵25]歐美國家對邊緣群體、少數(shù)族裔較為關注,一些社群組織通過與政府合作或自發(fā)籌集資金,開展了一系列社群檔案建檔實踐。如南亞裔美國人數(shù)字檔案館、黑人文化檔案館等,為社群集體記憶的延續(xù)提供支撐資源,確保社群成員可以借助其中反映的事實與情感形成自我的身份認同。

4.3 通過檔案比較以劃定本群邊界

開展社群檔案的建設,可以將本群體的行為、價值觀等特質予以固化,潛在群體成員能通過接觸這些檔案喚起自我對該群體的認同。但是由于社會群體數(shù)量眾多且存在相似之處,個體在確認自我從屬于何群體時可能會面臨困擾。拉康認為,可以通過劃定“本群”與“他群體”之間的界限來明確自我。[26]社群檔案反映了該社群的方方面面,對社群檔案的內容進行比較,能夠對各社群的特質進行更加深入的理解與把握,從而基于群體所表現(xiàn)的獨特品質,劃定“我群”與“他群”的界限。通過明確社群檔案中反映的核心元素,即社群成員的身份和承擔的社會角色,在歸納總結的基礎上,借助不同群體形成的社群檔案在核心特征上的不同表現(xiàn)進行對比,并將自我反映的特質與這些特征進行匹配,從而合理確認與歸屬自我的身份。

以“飯圈”現(xiàn)象為例,其實質是一群相同愛好的人共同形成的群體,“每個‘飯圈都有一條無形的群體邊界,有嚴苛的粉絲入會制度,這不但能保證同好的質量,保持群體的邊界,而且能強化獲取群體成員資格的個人的群體認同感”。[27]群體也能強化自我認同,因為如果找不到共同愛好、形成不了規(guī)模,很容易被當作異類而不被社會認同,這無疑會動搖自我認同。通過明確群體之間的界限,個體接觸到群體信息的同時,基于可以進行區(qū)分的特質,便能順利找到自我從屬的族群,借助這些群體的身份來構建自我認同。

5 結 語

三重自我構建理論認為每個人都由三部分構成。在個體自我層面,個體借助個人檔案可以對自我有實際的認知與建構,在對個人檔案進行能動編排與借鑒內涵豐富檔案資源的基礎上,實現(xiàn)應該自我的塑造和理想自我的導向;在關系自我層面,借助家族檔案、親密他者保存的關于個體的檔案以及數(shù)字虛擬世界的社交記錄,能夠從多維角度形成關于自我的整體意象;在集體自我層面,借助社群檔案習得社群成員資格,并且在建設社群檔案的同時將記憶予以固化以及比較不同社群檔案的核心特征,為個體獲取社群身份提供支撐資源與明確指引。檔案通過支撐三重自我的構建,讓個體形成對自我全面、深入了解的同時,進一步形成自我認同。文章的不足之處在于未探析個體自我、關系自我與集體自我三者對于自我認同影響重要程度的主次之分,這也是未來研究需要進一步論證的方面。

注釋與參考文獻

[1]陸陽,蔡之玲.檔案與身份認同研究現(xiàn)狀考察與進路展望[J].檔案學研究,2021(1):32-39.

[2][英]安東尼·吉登斯.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M].趙旭東,方文,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58.

[3]柴民權,管健.從個體認同到國家認同:一個社會心理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18(11):76-81+87.

[4]劉岸英.自我概念的理論回顧及發(fā)展走向[J].心理科學,2004(1):248-249.

[5]金盛華.自我概念及其發(fā)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1):30-36.

[6]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大家小書·第4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29-40.

[7]MARKUS H R,KITAYAMA S.Culture and the self: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emotion,and motiva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1991(2):224-253.

[8]BREWER M B,GARDNER W . Who is this “we”?Levels of collective identity and self-represent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1):83-93.

[9]SEDIKIDES C,BREWER M B. Individual self,relational self,and collective self:partners,opponents or strangers?[M]//Sedikides C,Brewer M B. Individual self,Relational self,collective self. Philadelphia:Psychology Press,2001:1-4.

[10]HIGGINS E T. Self-discrepancy:a theory relating self and affect.[J].Psychological Review,1987(3):319-340.

[11]馮惠玲.當代身份認同中的檔案價值[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5(1):96-103.

[12]徐欣欣.個人數(shù)字文件保存挑戰(zhàn)與檔案館對策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6:42.

[13]張濤.網(wǎng)絡信息存檔中被遺忘權適用的沖突與平衡[J].檔案學研究,2020(5):126-133.

[14][加]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xiàn)[M].黃愛華,馮鋼,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6-7.

[15][西]曼紐爾·卡斯特.認同的力量[M].夏鑄九,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3.

[16][斯洛文尼亞]斯拉沃熱·齊澤克.意識形態(tài)的崇高客體[M].季廣茂,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34.

[17]JONES M,ONEILL C. Identity,records and archival evidence:exploring the needs of Forgotten Australians and Former Child Migrants[J].Archives and Records,2014(2):110-125.

[18]杜丹,陳霖.自定義“化身”:社交媒體中的自我建構——以微信重度用戶為考察對象[J].江蘇社會科學,2020(5):169-178+239-240.

[19]王紅.社交媒體中的自我呈現(xiàn)困境[J].傳媒,2019(18):88-90.

[20]孫頻捷.身份認同研究淺析[J].前沿,2010(2):68-70.

[21][法]拉康.拉康選集[M].褚孝泉,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268.

[22][美]阿爾伯特·科恩.亞文化的一般理論[M]//陶東風,胡疆鋒.亞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7.

[23]馮惠玲.數(shù)字記憶:文化記憶的數(shù)字宮殿[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0(3):4-16.

[24]洪佳惠.檔案認同的構成:證據(jù)和記憶[J].檔案管理,2020(5):10-12.

[25]SCHWARTZ J M,COOK T. Archives, records,and power:the making of modern memory[J].Archival Science,2002(2):1-19.

[26]黃霄羽,何雅妮.社群口述檔案對成員身份認同的作用表現(xiàn)[J].北京檔案,2020(4):4-8.

[27]曾慶香.“飯圈”的認同邏輯:從個人到共同體[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0(19):14-23.

猜你喜歡
集體記憶自我認同
強制個體化的風險:女性自我認同危機與生活困境
學校場域中的教師標定
當代大學生自我認同問題的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
民族傳統(tǒng)體育儀式的文化解讀
炫耀性消費對中學生自我認同的影響研究
“網(wǎng)紅”微博廣告研究
古裝電視劇與大學生的集體記憶
新聞社群的“情懷”策略建構
論夏宇愛情詩中的浪漫精神
自我認同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