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爬山虎的腳》是統(tǒng)編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教學重點是感受作者的連續(xù)觀察,體會作者對爬山虎的喜愛。教學時,可聯(lián)結舊知,整體梳理內容;聯(lián)結主題,具身理解方法;聯(lián)結作者,遷移實踐表達。通過多元聯(lián)結,提升學生的概括力、觀察力、情感力。
關鍵詞:《爬山虎的腳》;聯(lián)結;閱讀教學
【課前思考】
《爬山虎的腳》是統(tǒng)編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作者是葉圣陶。葉圣陶先生將他對生活的熱愛,化在日常的觀察里,留在鮮活的文字里。讓學生跟隨文章準確生動的筆觸去認識爬山虎,去感受作者的連續(xù)觀察,以及作者對爬山虎的喜愛是本課的重點。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讓新知與舊知聯(lián)結,讓單篇與單元主題聯(lián)結,讓學生與作者聯(lián)結,在持續(xù)進階的學習歷程中促進學生能力的生長和情感的豐盈。
【教學過程】
一、聯(lián)結舊知,整體梳理,提升概括力
(一)回顧爬山虎的“葉”
師:上節(jié)課,我們知道了葉圣陶爺爺家小院的西墻上有一大片爬山虎,(板書:爬山虎) “虎”是一個生字,回憶一下怎么寫。
(教師范寫,學生書空。)
師:作者首先為我們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還記得它們的特點嗎?
生:葉子很綠。
生:長得很多、很密集。
師:作者把這些特點寫得準確又生動,課后大家都進行了摘抄,來分享一下吧!
(展示學生摘抄的句子,指名配樂朗讀,并請學生簡要說說生動之處。)
師:葉子在不同的時候有著不同的樣子,真好看。
(二)感知爬山虎的“腳”
師:這節(jié)課,我們重點學習有關爬山虎的腳的內容。(板書:腳)作者寫了關于“腳”的哪些內容呢?打開書本,讀讀課文第3—5自然段吧!
(學生自由朗讀相關段落。)
師:課前,你們已經(jīng)在先學單上嘗試概括了這幾個自然段的內容,一起來看一下。
(展示幾份學生梳理的段落內容概括圖。)
師:從圖上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學都認為第3自然段是在寫腳的——
生:樣子。
(板書:樣子。)
師:第4自然段呢?
生:是寫爬山虎怎么爬墻的。
(板書:爬墻。)
師:對于第5自然段,大家意見不一。(指向學生概括的不同之處)有同學說是寫爬山虎的腳在墻上很牢固,有同學說是在寫它怎么爬的,還有同學認為是在寫爬山虎的腳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不同。我們應該如何來準確概括一段話的主要內容呢?三年級學過的概括方法還記得嗎?
生:記得,找關鍵句。
師:找一找每一段中特別重要的詞語或句子。那我們一起來找找看。
(出示第5自然段,引導學生逐句思考。)
師:第1句寫了什么?
生:腳沒觸著墻會枯萎。
師:第2句呢?
生:觸著墻后會變成灰色。
師:也就是說,不管有沒有觸著墻,爬山虎的腳都會發(fā)生變化。第3句呢?
生:這些灰色的腳巴在墻上很牢固。
師:之前有同學覺得這一自然段就是在寫灰色的腳,現(xiàn)在你們還這么認為嗎?
生:我覺得不是,第3句話是緊接著第2句話寫的,是在補充第2句關于灰色的腳的內容。
師:能前后聯(lián)系起來思考,真棒!逐句分析后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一自然段的前面兩句話才是關鍵,連起來我們可以概括為——
生:爬山虎腳的變化。
(板書:變化。)
師:看來概括段落內容時需要一句一句思考,找到關鍵句,然后將關鍵內容整合起來。
師:(指向板書)看,這篇課文的大部分段落在寫爬山虎腳的樣子,寫它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以及腳的變化,難怪課文題目是——
生:爬山虎的腳。
[思考:從回顧爬山虎葉子部分的描寫,到學習“腳”這一部分的主要內容,能讓學生形成對文本整體結構的感知。在概括主要內容時,充分尊重真實的學情,并以此為起點聯(lián)結舊知,引導學生深入辨析,提升概括能力。]
二、聯(lián)結主題,具身理解,提升觀察力
(一)結合“樣子”,學習細致觀察
師:先來看看腳的樣子,誰來讀?
(出示第3自然段,指名讀。)
師:讀完之后,你們知道了什么呀?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
師:這是爬山虎腳的位置。
生:我知道了它是嫩紅色的。
師:哦,顏色知道了。腳是什么形狀的呢?
生:六七根細絲狀的,像蝸牛的觸角。
師:看來作者主要是從腳的位置、形狀和顏色三方面來寫它的樣子的。
師:(展示學生先學單上的畫作)這是你們在先學時畫的爬山虎腳的樣子,對照段落,看看誰畫得最準確?
(指名交流。期間穿插學習字詞“莖、葉柄”;對比爬山虎的腳和蝸牛觸角的相似之處。)
師:老師這兒有一片爬山虎的葉子(將葉片圖貼到黑板上),誰能上來一邊介紹一邊畫一下它的腳呢?
(一名學生上臺邊畫邊介紹,教師和其他學生評價、補充。)
師:(出示葉片實物)大家看,這就是爬山虎,你能看清它的腳嗎?
生:看不到。
師:是呀,好小呀,只能湊近了才能看到。葉圣陶爺爺怎么能把這么微小的東西寫得這么清楚的呢?
生:因為他觀察得很細致。
師:哦,他好像拿著一把放大鏡在看。(展示放大鏡圖片)看得仔細,才會寫得準確啊!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感受一下。
[思考:本環(huán)節(jié)從基于文本內容理解“樣子”,到結合對先學單的評析強化認知,再到學生具身演繹嘗試復述,最后在與自我的比對里體悟作者觀察的細致,學生的觀察力經(jīng)歷了多次訓練。]
(二)結合“爬墻”和“變化”,學習連續(xù)觀察
師:爬山虎的腳非常厲害,會爬墻,我們來看看。
(出示第4自然段,指名讀。)
師:如果要把這段話縮成幾個字,來說明它是怎么爬的,你覺得是哪幾個呢?在書上找一找、圈一圈。
(學生瀏覽段落,自主圈畫。)
生:我覺得是“觸,巴住,拉一把,緊貼,往上爬”。
師:真厲害,把一段文字壓縮成了幾個關鍵字詞。再簡約點可以概括為——
(引導學生齊說,教師板書:觸、巴、拉、貼。)
師:爬的時候先是觸著墻,“觸”是什么樣動作?
生:就是碰到。
師:對,(動作演示)觸碰。觸著之后,它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了,然后呢?
生:它會巴住墻。
師:怎么巴呢?誰能上臺演示一下?
(學生上臺演示“巴”。)
師:巴住后細絲由直變彎,就會把莖往上拉,再然后呢?
生:莖會貼在墻上。
師:來,表演一下怎么貼。(學生繼續(xù)演示)哦,完全附在了墻上。
師:原來呀,爬山虎爬墻的時候會有一系列的變化,真是太神奇了!配上動作,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思考:這一部分聚焦爬山虎爬墻時的動作。學生經(jīng)歷了從整體建構,到分步理解,再到整合升華的學習過程,既有效突破了文章重難點,又自然提升了感受力。]
師:這樣的生長變化是一下子發(fā)生的嗎?
生:不是的。
師:有可能今天去看,會看到——
生:會看到頭上變出了小圓片。
師:明天去看呢?
生:小圓片巴在墻上了。
師:再過兩天去看呢?
生:細絲變彎了,莖貼在墻上了。
師:每一天去看都會發(fā)現(xiàn)新的變化??梢韵胂?,再過幾天去看,莖上可能又會長出新的葉子,后面也長出了細絲,于是,新的變化開始啦!
(教師邊說邊貼示葉片并板畫細絲。指名復述第4自然段。)
師:再過幾天去看呢?
生:又會長出新的葉子和細絲。
(教師再貼葉片并板畫細絲。)
師:誰能看著板書來說一說爬山虎新的爬墻之旅?
(指名復述爬墻變化過程。)
師:好有趣呀!這些生長變化就像動畫片一樣在我們眼前閃過。你們看到過這種變化嗎?
生:沒有。
師:葉圣陶爺爺怎么會看到的呀?
生:因為葉圣陶爺爺很細心。
師:嗯,還有嗎?
生:他長期在看,他對爬山虎很好奇。
師:是呀,他一定很好奇爬山虎的腳到底是怎么爬的,于是一直去看一直去看,再把每一次看到的變化記錄下來,就像扛了一臺攝像機在拍攝似的,(展示攝像機圖片)所以才寫出了這么準確而生動的文字。
[思考:本環(huán)節(jié)教學以情境化的方式讓學生不斷經(jīng)歷重點內容的復現(xiàn),在加深對內容理解的基礎上,更在動態(tài)畫面的想象與復述中明白了何謂“連續(xù)觀察”。]
師:像這樣連續(xù)觀察的畫面在文中還有很多,比如,寫爬山虎腳的樣子。
生:是的,一開始寫腳的樣子像蝸牛的觸角。
(展示相關句子和圖片,指名讀。)
師:后來呢?
生:變成了像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展示句子和圖片,指名讀。)
師:在這樣的連續(xù)觀察中,我們可以感覺到什么?
生:爬山虎的腳在一點一點地長大。
師:是啊,充滿了生命力。
師:這樣的連續(xù)觀察哪里還有?
生:課文的最后一部分也有。
師:讀一讀,找找看。
生: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安粠滋臁笨梢钥闯鲎髡咭恢痹谟^察。
(穿插學習生字“萎”。)
師:哦,要是觸著墻的呢?
生:會逐漸變成灰色。
師:(指向“不幾天”“后來”“逐漸變成”)短短兩句話,作者就把連續(xù)觀察的內容準確地寫了出來,一起來讀一讀。
師:其實,在葉圣陶爺爺其他的文章里,這樣的連續(xù)觀察也隨處可見。
(出示《牽?;ā菲危呵耙煌碇皇蔷G豆般大一粒嫩頭,早起看時,便已透出二三寸長的新條,綴一兩張長滿細白絨毛的小葉子,葉柄處是僅能辨認形狀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綠豆般大一粒嫩頭。學生自由朗讀。)
師:發(fā)現(xiàn)了嗎?
生:發(fā)現(xiàn)了。先是“前一晚”去看,然后“早起”又去看。
師:僅僅隔了一個晚上,作者就發(fā)現(xiàn)了這么多變化,真是太細致了!
師:有同學也觀察記錄了一種植物,我們來看看,他有沒有在連續(xù)觀察呢?
(展示學生習作片段:日子一天天過去了,我去看月季花的時候,它不再是一個矮個子了,現(xiàn)在比我的大腿還高了,以前的花骨朵兒也變成了漂亮的月季花。我來到它的面前,用水灑到月季花上,月季花向我揮手,好像在說:“謝謝你把我養(yǎng)大!”)
生:我覺得他在連續(xù)觀察,他說“日子一天天過去了”,還說“月季花在長大”。
師:確實。那么在表現(xiàn)連續(xù)觀察方面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呢?
生:他寫得好像有點太快了。
師:你覺得要怎么寫呢?
生:可以寫寫第一天看到了什么,第二天看到了什么,再過兩天又看到了什么……
師:這個建議太好了,能更好地體現(xiàn)連續(xù)觀察。還有建議嗎?
生:他說花骨朵兒變成了月季花,到底怎么變的呢?
師:對呀,我也很想知道,它是怎么一點一點長大的,長成的月季花到底有多漂亮??磥恚覀兗纫翱钢鴶z像機”連續(xù)看,也要“拿著放大鏡”仔細看,這樣才能把文章寫得準確生動。
[思考:由體會細致觀察到感受連續(xù)且細致的觀察,是這篇課文承載的單元語文要素。本環(huán)節(jié)緊緊圍繞這一重點,聯(lián)結文本內容、拓展資料、學生實際等,讓學生從形式上的感知,走向認知上的強化,再走向實踐上的運用,促進了觀察力的真實提升。]
三、聯(lián)結作者,遷移實踐,提升情感力
師:葉圣陶爺爺怎么會一直去看的呀?
生:因為他很想知道爬山虎是怎樣生長的。
師:對。還有嗎?
生:他對爬山虎是怎么一腳一腳地爬的非常好奇。
師:對,他肯定充滿了興趣,他心里一定非?!?/p>
生:喜歡爬山虎。
師:是呀,要是他不喜歡,他會今天去看,明天去看嗎?
生:不會。
師:曹老師讀的時候也感覺,雖然葉圣陶爺爺沒有直接寫對爬山虎的喜歡,但是這種喜歡藏在了文中很多很多地方。再去讀讀課文,看看你能在哪里感受到。
(學生自由讀文,圈畫標注,并配樂朗讀分享。)
師:聽出來了,文章的每一句話其實都藏著葉圣陶爺爺對爬山虎的喜愛、對生活的熱愛。正因為有一顆熱愛的心,(展示愛心圖片)作者才會把文章寫得這么好!
[思考: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往往包含了作者真實的生活和情感。教學中讓學生與作者充分聯(lián)結,讓他們透過文字看到作者的情思,能讓學生積淀豐富的情感體驗,也能更好地觀照自己的內心。]
師:你們喜歡什么植物呀?
生:我喜歡含羞草,只要一碰它,它就會卷起來,很害羞的樣子。
生:我喜歡多肉植物,因為它很容易生長。
師:對,它生命力很強。
生:我喜歡薰衣草,我覺得薰衣草很香。
師:如果讓你也來把自己喜歡的植物寫出來,你打算怎么做?
生:我打算每天去看,還要仔細地看。
生:我要每天看,還要摸一摸,聞一聞。
師:真是個好方法,觀察的時候不光要用眼睛,還可以用手、鼻子等各種感官,這樣就能全方位地了解了。
師:課后的“資料袋”也給了我們一些示范。(出示“資料袋”中“圖文結合”內容)看看是怎么觀察記錄的?
生:每一天都觀察,把觀察的時間記錄下來。
生:把每一次看到的樣子畫下來,還要把植物顏色的變化寫下來。
師:以圖畫和文字結合的方式來記錄,非常生動,這叫“圖文結合”。(出示“資料袋”中的“做表格”內容)還可以這樣記錄,你能看明白嗎?
生:他把觀察的時間、植物的狀態(tài)和顏色寫在表格里。
師:對,分類記錄,很清晰,這叫“表格式”。“資料袋”只是給我們舉了兩個例子,每個同學都可以有自己的記錄方法,課后愿不愿意去試一試?
生:愿意。
師:期待你們的作品。
師:曹老師想,正因為葉圣陶爺爺處處留心,所以他會發(fā)現(xiàn)爬山虎的腳是那么神奇;正因為作者吳然處處留心,所以他會發(fā)現(xiàn)走月亮的夜晚是那么奇妙;正因為法布爾處處留心,所以他居然連蟋蟀是怎么造房子的都能看到。看來,處處留心才會發(fā)現(xiàn)世界的奇妙、生命的美好,這里邊藏著深深的學問呢!希望你們都做一個處處留心、熱愛生活的好孩子!
(出示:處處留心皆學問。)
師:最后,讓我們欣賞著美麗的爬山虎,結束今天的課吧!
(出示爬山虎圖片,配樂欣賞。)
[思考: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將文本與讀者、作者與讀者、學習與生活等充分融合,讓學生在遷移實踐的同時,更形成對單元人文主題“處處留心皆學問”的情感認同,生發(fā)留意生活、熱愛生活的感情。]
(曹麗秋,特級教師,江蘇省常熟市琴湖小學,郵編:2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