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蓓
(南陽理工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 河南 南陽 473004)
南陽丹江號子誕生于戰(zhàn)國時期,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發(fā)展歷史。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南陽丹江號子的社會功能有所削弱,傳播空間受到嚴重限制,藝術影響力呈現下降趨勢。傳承、保護和發(fā)展南陽丹江號子不僅是實現其學術、社會、歷史等方面重要價值的必然選擇,也是豐富當地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客觀要求。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數據”和“內容”成為重中之重。對于文藝事業(yè)來說,能否與互聯網成功融合,能否借力“大數據”搶占競爭先機,將直接影響到整體上的發(fā)展趨勢。
本文立足大數據背景,探討其技術特性、思維范式及管理理念與南陽丹江號子傳承發(fā)展的融合,力求探索出一條適合南陽丹江號子當代傳播的新途徑,使其能夠在正確的方向上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
根據《禹貢》一書的記載,戰(zhàn)國時期的南陽丹江就已經是舟車輻輳之地。在四千多年的發(fā)展中,丹江為南陽社會經濟的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與之相應,丹江船工的生產生活也在當地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脫胎于勞動口號的丹江號子記錄了船工們的生活閱歷和情感世界,在南陽一帶經久傳唱。經過歷代文人墨客的加工,丹江號子的藝術色彩更為濃厚,成為當地民歌體系中光彩奪目的一朵奇葩。時至今日,丹江號子依然有著強大的影響力。
南陽丹江號子孕育于南陽淅川一帶,受到了伏牛山、秦嶺與丹江的滋養(yǎng),有著粗獷豪邁而又不失細膩的特殊韻味。
從內容的角度來看,南陽丹江號子主要反映了當地船工的生產生活。根據1981 年出版的《西峽民歌集成》,南陽丹江號子涉及的船工活動主要包括起錨拉纖、撐船行舟、裝卸貨物、推船扛船等。全套的南陽丹江號子包括“起錨”“上水拖號”“下水搖櫓”“穿襠”“灣船拋錨”和“過街”等,能夠全方位地刻畫船工生產生活的形態(tài)。
從歌詞結構的角度來看,南陽丹江號子主要使用自由體結構。有時則根本不使用歌詞,只用“吆嚎咿”“嗬嘮咿”和“嗨哧哈嘮咿嗨呀”等襯詞來形成節(jié)奏和音調[1]。這使南陽丹江號子有著流暢順口的特點,音韻效果“繞梁三日而不絕”。
從音樂藝術特征的角度來看,南陽丹江號子主要采用民族五聲性音階,音調和節(jié)奏則會根據實際場景即興發(fā)揮。在演唱時,船工們會運用腰部力量來增加胸腔的共鳴,形成了簡潔質樸而又氣勢磅礴的風格。
在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南陽丹江號子在娛樂、美育、文化傳承以及社會教化等方面都發(fā)揮了重要功能,深受當地群眾青睞。
為了加深對丹江號子學術價值、實用價值和歷史價值的認識,筆者對其傳承現狀進行了調查,主要結果記錄如下。
首先,從整體上來看,南陽丹江號子的傳承問題已經引起政府與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由于目前在世唱過丹江號子的老船工僅有一位,且年過80,淅川縣文化部門專門從省城請回南陽丹江號子的作曲家,對之進行整理和再創(chuàng)作,丹江號子的完整詞曲得以重現。近年來,南陽社會各界對丹江號子的關注程度有所提高,舞臺藝術形式的丹江號子作品不斷涌現。同時,隨著戲曲表演、專家講堂、非遺教學論壇等多種活動的全面開展,南陽丹江號子逐漸走上了“活性傳承”的道路。
其次,從南陽丹江號子傳承人的角度來看,目前可以稱得上是傳承人的藝術工作者僅有20 余人,年齡主要分布在60 歲-75 歲這個區(qū)間。他們從事南陽丹江號子傳承的時間主要分布在21 年-40 年這個區(qū)間,學歷均在初中以下。每位傳承人所能獲得的專項補貼不足400 元/月,依靠南陽丹江號子所能獲得的月收入也僅在280 元左右,基本的生活條件還沒有得到充分保障。同時,南陽丹江號子非遺保護中心等類似機構在組織設置、資金支持、編制安排、人員配備方面都存在嚴重不足,對其傳承保護構成了負面制約。
再次,南陽丹江號子生存現狀較為嚴峻。超過50%的被調查者反映他們幾乎沒有接觸過南陽丹江號子,僅有18%左右的被調查者表示曾經觀看過南陽丹江號子表演。在南陽丹江號子傳播渠道方面,“網絡”“電視廣播”“家人朋友交談”“其他”所占的比例約為5:3:2:1??梢酝茰y,在工業(yè)化、信息化、娛樂化的時代背景下,南陽丹江號子在娛樂及社會教化等方面的功能受到強力沖擊,生存現狀堪憂。
最后,對于南陽丹江號子的傳承前景,80%以上的受調查者選擇了“悲觀,可能被淘汰”這一選項。在南陽丹江號子的傳承策略上,被調查者提供的建議主要包括“設計南陽丹江號子周邊產品”“開發(fā)區(qū)域特色的手機游戲”“進入學校音樂課堂”等。
根據本次調查,結合國內學者在相關領域的研究,可以將南陽丹江號子傳承中的問題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1)傳承人“青黃不接”。目前,南陽丹江號子傳承人平均年齡在62 歲以上,他們的健康狀況、記憶力、音樂技能均不容樂觀。多數傳承人只有四五名弟子,這些弟子在南陽丹江號子傳承方面的內容掌握不夠全面,技藝也不夠純熟,能登臺演唱者比例不足50%。從總體上來看,南陽丹江號子面臨嚴峻的傳承困境,這也導致相關數據的采集、整理非常困難。(2)傳承模式不科學,這表現在傳承方式局限于家族傳承和村鎮(zhèn)傳承、傳承群體內部存在無序競爭、傳承秩序缺乏合理規(guī)劃、傳承方式落后于社會經濟發(fā)展等。正因為如此,南陽丹江號子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數據主要是非結構化的數據。這些以文本、圖像、聲音、影視、超媒體為載體的數據沒有統(tǒng)一的結構形式,對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構成嚴峻挑戰(zhàn)。(3)表演形式單一,文化競爭力有所欠缺。南陽丹江號子有著深刻的勞動和生活背景,其表演方式較為單一,對服飾、輔助樂器及其他設施的要求也很低,這對其整體上的文化競爭力構成了嚴重制約,商業(yè)推廣較為困難。(4)資金支撐力度不夠。目前,南陽丹江號子所能獲得的資金支撐主要來自財政扶持和民間零星捐獻,滿足生存已是不易,在資料數據庫打造、博物場館建設、品牌塑造、整體推廣方面的資金保障嚴重不足。
出現以上問題的原因可以從主觀和客觀兩個角度來進行分析。從主觀的角度來看,當地年輕一代普遍對南陽丹江號子缺乏興趣,學習和傳承的動機較弱。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南陽丹江號子的傳承面臨著受眾生活方式變革、現代娛樂方式沖擊、商業(yè)化程度不高等現實困難。
“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一直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重要方針。在大數據時代,南陽丹江號子的傳承保護將得到空前的技術性支持,同時也需要應對艱巨的挑戰(zhàn)。
結合國內學者的研究,可以將大數據對南陽丹江號子傳承的價值總結為三個方面,即技術特性、思維范式和管理理念[2]71-73。
首先,大數據的技術特性為南陽丹江號子的傳承提供有力支持。根據國際國內學者的總結歸納,大數據相關技術主要涉及數據的采集、導入/預處理、統(tǒng)計/分析、挖掘等四個方面。合理發(fā)揮大數據技術上的特性與優(yōu)勢,可以為南陽丹江號子的傳承提供有力支持[3]193-194。(1)從信息采集的角度來看,大數據技術的引入能夠全方位地搜集南陽丹江號子發(fā)展歷程中所形成的各類信息,進而通過清洗、轉換、集成等手段加載到數據庫、數據倉庫、數據集市等數據中心中去,為數字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奠定基礎。(2)從信息儲存的角度來看,關系數據庫、SQL、NoSQL、Hadoop、Spark 等技術的引入可以使南陽丹江號子的信息數據得到結構化的、分布式的儲存,這將使其生命力得到長期意義上的存續(xù)。(3)從信息處理的角度來看,統(tǒng)計分析、數據挖掘、模型預測、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算法、數據可視化等相關技術的引入可以幫助南陽丹江號子實現更精確的受眾定位、受眾需求分析和作品創(chuàng)造,這將為其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大數據的思維范式為南陽丹江號子的傳承提供新的路徑。例如:在傳統(tǒng)時代,南陽丹江號子的傳承以自動自發(fā)為主,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思路和規(guī)劃。在大數據背景下,數據驅動成為各行各業(yè)的重要思維范式,南陽丹江號子的傳承也因為數據信息搜集、整理、挖掘和應用而走上科學規(guī)范的發(fā)展道路。再如:在大數據背景下,數據信息之間的關聯關系更為人們所重視,這為南陽丹江號子傳承信息的發(fā)布、交流、整合、維護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最后,大數據的管理理念為南陽丹江號子的傳承提供有益參考。通過對南陽丹江號子傳承歷程的考察可以發(fā)現,其發(fā)展軌跡是非常平緩的,一個重要原因即在于自發(fā)自生式的發(fā)展缺乏科學管理。在大數據時代,文化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各種新的管理理念可以為南陽丹江號子的傳承提供有益參考。例如:可以使用大數據技術來對南陽丹江號子在網絡上的搜索關鍵詞、播放次數、評論內容等進行統(tǒng)計分析,這樣就可以對南陽丹江號子的生存現狀和發(fā)展軌跡形成更準確的把握。再如:在作品創(chuàng)作方面,改變過去那種“閉門造車”的做法,積極利用大數據對受眾進行來源地域、消費層次、審美偏好等方面的分析,進而針對不同類型的受眾創(chuàng)作更貼近其精神需求的丹江號子作品。進一步地,還可以通過網絡途徑邀請95 后、00 后等年輕一代受眾參與到丹江號子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來,使其創(chuàng)新更具受眾基礎。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對于南陽丹江號子的傳承來說,大數據同樣也意味著不容回避的艱巨挑戰(zhàn),融入過程中需要面對以下難點。
南陽丹江號子傳承過程中“大數據”的融入難點之一是如何跨越技術性門檻。大數據的應用有著技術密集、智力密集、資金密集等特點。換言之,大數據的應用需要跨越多個維度的“門檻”[4]。南陽丹江號子傳承過程中,數據的采集及引用、硬件設施的投入、相關技術的研發(fā)推廣、創(chuàng)作及商業(yè)運營模式的使用、人才培養(yǎng)都意味著嚴峻的挑戰(zhàn)。
南陽丹江號子傳承過程中“大數據”的融入難點之二是如何把握經濟利益與藝術特質之間的平衡。在新時期,大數據并不是虛擬的“空中樓閣”。相反,圍繞大數據已經出現了企業(yè)、中介組織、科研機構等利益集體[5]152-156。在商業(yè)氛圍較為濃厚的大環(huán)境下,南陽丹江號子的傳承不僅需要弘揚其藝術特質,也需要對各方的利益進行合理權衡。否則,它有可能湮沒于經濟及技術發(fā)展的浪潮之中。
南陽丹江號子傳承過程中“大數據”的融入難點之三是如何保障其文化競爭力。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公眾對精神文化類產品的審美能力和消費層次也水漲船高。在大數據時代的文化語境中,南陽丹江號子面臨著國際國內不同音樂文化的強力沖擊。如果不能具備一定的文化競爭力,就有可能被削弱、覆蓋甚至是代替。這也在客觀上要求南陽丹江號子在藝術創(chuàng)造及技術應用上不斷推陳出新,盡可能地掌握音樂文化傳播方面的“話語權”和“主動權”。
根據葛劍雄的研究,文化的傳承包括“傳(延續(xù))”和“承(創(chuàng)新)”兩個方面。大數據背景下南陽丹江號子的傳承也應該從這兩個方面入手,在此以此為切入點對其走向的初步分析。
從藝術本身的角度來看,南陽丹江號子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都將走上技術化的路徑。揚·阿斯曼曾經指出:“目前各種視頻與音頻技術的運用所導致的文字向‘超文本’邁進的趨勢已是勢不可擋。”[6]27在掌握了大數據核心理論與關鍵技術的前提下,音樂藝術與新技術的結合本身就構成了音樂發(fā)展創(chuàng)新方向。目前,我國許多地區(qū)的民間音樂都面臨著諸多困境。但是,政府文化管理部門對相關問題的把握不夠深入,也就難以制定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只有充分利用大數據及相關媒體技術,才能掌握真實、全面、系統(tǒng)的民間音樂傳播情況與數據。進一步地利用大數據及相關媒體技術對這些數據進行文化、社會、產業(yè)等不同維度的分析歸納,有助于改善其傳播困境,走上科學化、規(guī)范化、技術化的發(fā)展道路。
從整體意義上的文化元素的角度來看,南陽丹江號子將成為區(qū)域發(fā)展的“名片”。在21 世紀,經濟是社會發(fā)展的主流,文化等軟實力元素的重要性也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通過對國際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普遍規(guī)律的考察可以發(fā)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多地成為當地社會發(fā)展的“標志”和“名片”[7]111-115。以南陽兄弟城市為例,洛陽有“河洛大鼓”、平頂山有“馬街書會”、安陽有“內黃落腔”等。對于南陽丹江號子來說,其整體發(fā)展與當地城鄉(xiāng)發(fā)展大局相輔相成。具體來說,南陽丹江號子的傳承可以提升南陽市文化內涵,與其他領域的建設交相輝映,從而對南陽市的整體進步提供文化層面的支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發(fā)揮南陽丹江號子在音樂藝術及產業(yè)方面的潛力,將有助于區(qū)域文化資源的合理開發(fā),起到服務社會、惠及全民的作用。
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陽丹江號子的傳承必然要經歷“自然狀態(tài)→政府統(tǒng)籌引導→產業(yè)化運營→整體推進”的歷程。這是一個從原始到現代、從自發(fā)演進到規(guī)范管理、從萎縮到繁榮的漫長過程,切不可急功近利。
在大數據背景下,南陽丹江號子的傳承既需要納入技術的考量,更需要具備全局性的觀念,從整體上把握其發(fā)展走向。在此,結合相關領域研究成果及對實踐體會,提出大數據助推南陽丹江號子傳承創(chuàng)新的一些具體策略。
(1)建設電子數據庫
根據國際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經驗,建設電子數據庫是一項基礎性強而且非常關鍵的工作[8]95-97。首先,組織專業(yè)人員隊伍,利用大數據技術做好南陽丹江號子的信息數據普查工作,對文化領域及市場方面的需求也要準確掌握,為數據庫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全面性奠定基礎;其次,借鑒其他地區(qū)在這一領域的經驗,以文本、圖片、音頻、視頻、三維及虛擬現實數據為載體,以“綜述”“政策法規(guī)”“歌詞曲譜”“傳承人”“學術科研”“非遺保護動態(tài)”“產業(yè)開發(fā)”“信息檢索”“網際互動”“網絡課堂”等為模塊打造分工科學、分類明確、使用便捷的基礎信息數據庫;最后,以南陽丹江號子基礎信息庫為基礎,引入數據挖掘技術,加強地方資源數據庫、專項研究數據庫、普查成果庫與潛力資源數據庫的開發(fā)建設。
(2)打造智能分析平臺
如前所述,南陽丹江號子的傳承不僅包括對傳統(tǒng)音樂文化成果的繼承,更離不開開拓創(chuàng)新。因此,引入大數據技術打造智能化的信息分析平臺并進行內容制作、管理、運營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是十分必要的。例如,使用python 爬蟲技術,從音樂論壇、文化新聞、微博、微信和APP 所產生的海量數據中挖掘當代民間音樂傳承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發(fā)現用戶興趣點所在,準確把握南陽丹江號子藝術文化發(fā)展方向。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南陽丹江號子傳承人等受眾關注的相關熱點,更要深度挖掘來自網絡空間的數據,加強持續(xù)而全面的檢測與數據采集,準確掌握這一領域受眾信息的動態(tài)變化情況,為南陽丹江號子作品創(chuàng)造、產業(yè)運營方面的創(chuàng)新奠定邏輯基礎。
(3)發(fā)展立體化的人才培訓體系
針對南陽丹江號子傳承方面人力資本較為困乏的現狀,有必要加快制定傳承人培養(yǎng)制度、傳承獎勵制度,打造規(guī)范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首先,在傳承人的選擇范圍上,利用大數據技術從社區(qū)或鄉(xiāng)鎮(zhèn)、學校、企業(yè)、行業(yè)機構等來源搜尋合適的傳承人。其次,在傳承人能力的發(fā)展方向方面,借鑒國際國內先進經驗,形成社會傳承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市場拓展能力、文化傳播能力、理論研究能力、數據分析能力、文化創(chuàng)新能力等形成的綜合體系,同時,加強內容制作、演唱演出、網絡及APP 工具運用等方面的專項技能培養(yǎng)。最后,立足大數據平臺,組織南陽丹江號子傳承人在培訓展覽、學術研討會、項目申報、市場經驗等方面的交流,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整體態(tài)勢。
在大數據背景下,我們應當積極樹立技術服務于音樂藝術的觀念。對于大調曲子來說,引入大數據思維,設計并落實針對性的傳播策略,是保存其文化價值、拓展其服務空間、提升其整體影響力的必由之路。本文從現狀、外在環(huán)境、未來走向及具體策略等維度進行了初步探討,對南陽丹江號子當代傳播的理論構建不無裨益。在實踐中,還需要相關各方群策群力,為南陽丹江號子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