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玉珊
(福建師范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7)
近年來,中國在世界舞臺獲得了更大的話語權(quán),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這依托經(jīng)濟實力的發(fā)展,也得益于中華文化的傳播。當今時代,文化已經(jīng)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和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帶一路”和“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推動下,中國文化將以外語為載體,加快步伐在異域綻放光彩。雙語傳播中國文化的使命將落在大學生肩上,經(jīng)過多年系統(tǒng)的英語學習,他們具備了一定的語言基礎。他們作為社會的后浪群體,將更多地參與未來國際交往,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元素,提高學生的雙語文化能力,具備可能性與合理性。
然而僅僅依靠語言基礎,并不能實現(xiàn)有效的思想文化交流。多數(shù)學生在被要求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時既沒辦法找到對應的英文表達,更無法傳遞深層的思想內(nèi)涵。比如筷子的長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欲,提醒人們要節(jié)制欲望,筷子上方下圓,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世界觀。人持筷子,則形成天、地、人“三才之象”。想要進行有效的文化交流,要克服的遠不止詞匯語法層面的困難。這種用目的語介紹中國國文化時的力不從心,就是由南京大學從叢教授提出的“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Cultural Aphasia)[1]。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促進或制約語言的發(fā)展。脫離文化內(nèi)涵的語言學習,是無源之水?;谶@種客觀的認識,進入新世紀以后,在“學習英語不僅要學其語言,更要學其文化”觀念的指導下,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強調(diào)英語文化的學習,大量輸入目的語的人文地理、風土人情,開闊學生的視野,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在一定程度上產(chǎn)生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受母語負遷移作用理論的影響,教師往往緊張于副作用,從而摒棄母語的文化知識,試圖以此來創(chuàng)造一個“純凈”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殊不知,母語對外語學習的影響是一分為二的,外語的思維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的,必定是基于母語的對比學習。因此正遷移的積極作用應該得到肯定。對西方文化的強調(diào)和對母語文化的淡化,導致了學生只會用英語表達目的語文化,而對本族語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較低。
在我國,英語專業(yè)學生在學習期間必須掌握三方面內(nèi)容:英語專業(yè)技能、英語專業(yè)知識和相關(guān)專業(yè)知識。各高校英語專業(yè)的培養(yǎng)方案和課程設置幾乎都側(cè)重前兩方面,學生在聽說讀寫各方面得到系統(tǒng)扎實的訓練。然而在英語專業(yè)教育課程中,與中國文化相關(guān)的課程寥寥無幾,這種不合理的設置造成英語師范專業(yè)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階段,出現(xiàn)中國文化積累的斷層,走上工作崗位后更是專注于英語業(yè)務的進修提高,認為英語教師英語水平足夠就可以了,中國文化是中文系哲學系人員的研究領域,除非本人有堅定的文化意識,否則很難從母語的文化寶藏中汲取寶貴的資源,更無從向?qū)W生傳遞相應的知識。
文化意識是指一種對本民族語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這種理解會影響到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2]。中國歷史上經(jīng)歷兩次“西學東漸”,不管是主動接受還是被動接受,其結(jié)果都對本國傳統(tǒng)文化造成了強烈的沖擊。改革開放以后,外語學習在教育領域得到充分重視,學生外語學習的熱潮高漲,隨之而來的西方文化也逐漸融入日常生活,莎士比亞、萬圣節(jié)、嘻哈音樂、麥當勞等等成為學生們耳熟能詳?shù)氖挛铩V袊咝S⒄Z教育作為一種“外語教育”,“外語”的習得是為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服務的,而并非以“外語”文化覆蓋中國文化[3]。許多學生由于長期推崇和接受西方文化熏陶,逐漸忽略母語文化積淀,文化主體意識淡薄,導致對英語國家文化的認同遠遠超過對母語文化的認同。費孝通先生認為,只有先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了所接觸到的多元文化,才能在世界中找準自己的位置[4]。中國文化倡導“和而不同”,我們可以借鑒包容異域文化,但是如果丟失文化主體意識,必將失去自己的文化底色。
基于以上分析,中國文化失語癥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作為大學英語課程的一線教師,對此應有深刻的認識,自覺預防和糾正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嘗試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將中國文化的融入具體落實到課內(nèi)課外,通過線上線下、傳授與自主學習互補結(jié)合。
1. 中國文化融入閱讀
閱讀是知識的輸入,吸收是表達的基礎。在大學英語課時安排上,通常把教學重點放在精讀和泛讀上。以教學單元主題為主軸,輔以相對的中國文化知識,這種補充既可以通過教師完成,也可以預先布置相關(guān)任務,鼓勵學生自行搜索、整理、對比、思考,并在課堂上分享相關(guān)知識,達到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筆者以《新視野讀寫1》第二單元Text A A child′s clutter awaits an adult′s return為例,展示中國文化與閱讀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式。
首先,在導入階段教師可以同時補充英語漢語里關(guān)于母親的背景知識。比如God could not be everywhere and therefore he made mothers.(猶太諺語)She(mother)is our consolation in sorrow, our hope in misery, and our strength in weakness.(紀伯倫)A mother′s voice is the most beautiful sound in the world.(但?。┑?。請學生回憶中國文化里有哪些跟母親相關(guān)的文學形象、詩詞作品、風俗習慣等,共同回顧《孝經(jīng)》,孟郊的《游子吟》,孔子《論語·里仁》里的句子“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等,并幫助學生用英文進行表達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提供翻譯家的譯文供學生參考學習,如
A Vagrant Son
Tr. Zhao Yanchun
A thread Mom Does run
For her vagrant son.
Stitch, stitch she does sew;
Far, far he may go.
How can grass requite
The spring sun′s warm light?
在學生介紹Mother′s Day的由來后,從母親節(jié)贈送的康乃馨引出問題Traditionally, what kind of flower is associated with mothers in China? 介紹萱草在中國文化中的象征意義。萱草即黃花菜,也稱忘憂草,英語是tiger lily。唐朝詩人孟郊寫了一首詩“萱草生堂階,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從此萱草的意象也就與母親聯(lián)系起來。到了宋元時期,更多的詩詞作品中出現(xiàn)了萱草和母親溫馨書寫,人們便用萱草代稱母親,用萱堂代稱母親的居所。中國文化的融入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又增強了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內(nèi)容的能力。
再者,在精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總結(jié)文章重點,基于作者的觀點提出反映中西文化差異的問題。如第四段:Today she′s gone, off to be an adult far away from me. I′m glad she′s gone. It means she made it,and that I′m finally free of 18 years of responsibilities. And yet I wonder if she could take good care of herself.在西方國家父母對子女的責任通常盡到孩子18歲即可,以后孩子就要獨立面對生活。子女離巢遠去,父母雖然心有憂慮,總體來說還是鼓勵他們?nèi)?chuàng)造自己的世界,這體現(xiàn)出西方崇尚獨立、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觀念。
在中國文化里,親子關(guān)系與西方既有共性,也存在截然不同的差異,故而應讓學生加以關(guān)注。孔子說: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兜茏右?guī)》(Guidelines for Children)里有: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When your parents call you, answer them right away. When they command you to do something, do it quickly.When your parents instruct you, listen respectfully. When reproach you, obey and accept their reproach.在補充中國文化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比如:What do you think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n China and western society? What factors might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differences? What can you do to forge a harmonious tie with your parents?中國傳統(tǒng)的孝有廣義狹義之分,強調(diào)孝是德之根本,狹義的孝體現(xiàn)在對父母的順從、恭敬、贍養(yǎng)。所以要全面理解孝文化,就要結(jié)合特定的時代背景,避免斷章取義,既要肯定其精隨又要意識到其局限性,達到批判和繼承的和諧統(tǒng)一。在中西方文化概念對比中,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分析問題時能夠保持一分為二的客觀立場,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也得到增強。
2.中國文化結(jié)合翻譯教學
在“大思政”時代背景下,要將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播出去,以凸顯英語課堂的人文性和國際性,教師需打破大學英語翻譯課堂的僵化模式[5]。將母語文化在詞匯、翻譯方法及背景知識三方面融入外語教學,不僅可以切實提高學生的文化翻譯能力,還可以培養(yǎng)跨文化雙向交流人才[6]?!缎乱曇按髮W英語讀寫3》Unit 5課后段落翻譯的主題是茶文化。英譯漢介紹英式下午茶的發(fā)展演變,漢譯英講述茶與中國人生活的關(guān)系。課前布置學生搜索英國下午茶里high tea和low tea的特點和區(qū)別;查找茶葉品種英語表達,如綠茶green tea, 紅茶black tea,烏龍茶Oolong tea,陳放普洱age-puer,武夷茶Bohea tea等;了解制茶工藝,發(fā)酵fermentation,殺青fixation,蒸青steaming,氧化oxidation等專業(yè)術(shù)語;思考茶為什么成為文人雅事以及平民百姓必備的生活品?茶禮儀主要包括哪些步驟?茶文化與國人民族性格有什么樣的關(guān)系?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知識資源的獲取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查找相關(guān)詞匯表達的工作由學生完成而不是由教師填鴨式輸入,既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實踐的過程中對查找信息進行初步的分析、甄選,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也能激發(fā)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求知欲。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語言因為思維習慣的不同造成具體表達的語法規(guī)則差異,因此教師在教授中國文化融入內(nèi)容的翻譯時,必須先有意識地通過漢英兩種語言的差異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跨語言思維。漢語屬于漢藏語系,習慣先敘述再總結(jié),而英語為印歐語系,傾向先結(jié)論后闡釋。因此在翻譯琴棋書畫、柴米油鹽時要先增詞seven daily necessities,否則會造成頭重腳輕、修飾成分冗長的問題。漢語句子多重復表達,而英語除了修辭需要外,一般盡量避免重復。文人墨客平民百姓都需要“茶”,除了第一處用necessities外,第二處用代詞ones避免重復,第三處同義替換為a must。參考譯文如下:In both the Chinese scholar′seven daily necessities, namely music, chess, calligraphy,painting, poetry, wine and tea and common people′s seven ones, namely firewood, rice, oil, salt, soy sauce, vinegar and tea, tea is viewed as a must.
漢語重形合,英語重意合,因此在漢譯英的過程中,須仔細分析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補充必要連接詞。文本中“同時,中國又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凡是來了客人或朋友,沏茶、敬茶的禮儀必不可少。”譯成兩個獨立句子的話,單句語法正確,但是句間欠缺語義連貫性,兩句間存在因果關(guān)系,需在前一句增加since,as或后一句補充therefore, thus等連接詞?;谝陨峡紤],參考譯文為Meanwhile,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ncient civilization and a land of courtesy, thus the practice of making and serving tea is essential whenever there are guests.
除了字詞、技巧層面的推敲,教師應該在茶所體現(xiàn)的情感和文化角度進行延伸。茶,微苦回甘,清雅高潔。用心品茶,能讓人淡泊寧靜,茶因而成了文人反復吟誦的意象。詩人盧仝的《玉川茶歌》,從飲茶的生理和心理感受,聯(lián)想到茶農(nóng)的巔崖勞作,到最后希望為蒼生請命,全詩圍繞“茶”創(chuàng)造了浪漫的飲中世界,也體現(xiàn)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情感。其中幾句膾炙人口“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可以作為翻譯訓練由學生嘗試理解并完成。教師強調(diào)省略的技巧,提供英語里面有關(guān)于酒的諺語的類似翻譯以供參考:一杯解渴,兩杯營養(yǎng),三杯盡頭,四輩癲狂。(The first glass for thirst, the second for nourishment, the third for pleasure and the fourth for madness.)同時,引用英語下午茶的名言作為英漢互譯練習,如There are few hours in life more agreeable than the hour dedicated to the ceremony known as afternoon tea.能在生命中花一些時間享用一頓下午茶,便是人生中少有的快樂時光了。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poetry and fine sentiment in a chest of tea.一斗茶中蘊含了很多詩意以及精妙的情感。把文化和語言學習結(jié)合起來,體現(xiàn)跨文化交流的需求。通過英國下午茶和中國的茶文化對比,適當增加中國文化的比重,逐步緩解學生的畏難情緒,同時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因此也需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加大對漢語文化學習內(nèi)容的評價[7]。
大學英語作為非英語專業(yè)的公共必修課,教學安排課時有限,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想要取其精華必然需要在學生發(fā)揮主觀學習積極性,在課后進行深入持久的投入。以課堂涉及的知識點為中心,鼓勵學生開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雙語學習,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
1.學生自學與師生共讀。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學習詩詞、國樂、書畫、茶道、武術(shù)、中醫(yī)等方面的雙語內(nèi)容。充分利用在線資源,比如微信公眾號“百人百譯” 、“經(jīng)濟學人雙語精讀筆記”等。各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超星學習通APP提供海量學習資源,通過“學習強國”《中華文化專詞雙譯》欄目,慕課《英語話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與翻譯》等內(nèi)容的系統(tǒng)學習,學生既可以提升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也可以雙語對比中掌握文化翻譯的原則和技巧,為未來向外傳播中國文化打下堅實基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由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和學生組成共讀小組,按照主題分類,由淺入深,共同探討交流心得。教師要在過程中起到領讀,把握思想的作用。
2.開展社團活動。教師可以指導成立傳統(tǒng)文化社團,開展第二課堂中英文化融合的活動。例如,用英語演講的方式講述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學作品、藝術(shù)形式;以辯論賽的形式探討中西方教育、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觀點;用英文戲劇展示中國歷史故事;舉辦中國詩詞文化的英語翻譯賽等。同時也可以邀請本校海外學院或其他院校的留學生一起參與課外活動,讓學生切身感受中西文化的交流切磋,這對提高學生英語交流能力、營造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氛圍、增強文化自信,必定產(chǎn)生極大的推動力。
縱觀歷史,世界四大文明只有華夏文明賡續(xù)至今,這證明了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和先進。近年來中國的“一帶一路”戰(zhàn)略和“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要求我們改變長久以來的文化交流“逆差”,堅定自己的文化自信。在大學英語的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認識到“中國文化失語癥”的負面影響,有意識地在課內(nèi)課外融入中國文化信息,幫助學生形成對人類社會“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認知格局和國際視野。讓學生重新審視新時代背景下學習英語的目的,不僅在于以英語為媒介學習西方文化,更在于用英語把中華文明的精髓傳播到世界上的各個角落。在學英語的同時,更要深刻理解中國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