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志國
在古代詩歌的學習中,詩圣杜甫的作品是一座不能繞過的山峰。如何引導學生走進杜甫的詩歌世界,讀懂詩圣那一顆偉大而具有悲憫情懷的心靈,是擺在一線教師面前的新課題。
一、問題的提出
不可否認,在唐代眾多杰出的詩人中,杜甫是語文教材中選文量較大的一位詩人,且體裁較為完備,有絕句、律詩,還有古體詩。但有一個不容回避的現(xiàn)實是,自小學到初中,古代詩歌教學都是單篇教學,沒有形成一個序列,杜甫詩歌的教學自然也不例外。這種零散的學習方式,使得學生對詩圣只存有一個憂國憂民的標簽式評價,除此之外就是多會背誦幾首詩而已。學生難以真正走進詩人的內心,不能與詩人產(chǎn)生共情、共鳴,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杜甫詩歌的教學價值。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凝煉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以18個學習任務群統(tǒng)整高中語文課程內容,拉開了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的序幕。在“新課標”新理念的指引下,語文學習方式也要產(chǎn)生相應的轉變?!靶抡n標”在“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加強課程實施的整合,通過主題閱讀、比較閱讀、專題學習、項目學習等方式,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整合,整體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盵1]與這種學習方式遙相呼應的是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全新的編排方式——人文主題和學習任務群雙線結構,從人文主題角度看,每一個單元其實就是主題閱讀和群文閱讀。新教材的單元編排方式強調整合式大單元教學,是在教材層面對“新課標”學習方式轉變的回應。一線教師要做的,不是固執(zhí)地回避,而應該是積極去應對。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學習任務群為“文學閱讀與寫作”,人文主題為“生命的詩意”,第8課輯錄了三首詩: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杜甫《登高》和白居易《琵琶行》,其中前兩首詩是教讀課文,最后一首是自讀課文。按照新教材的大單元教學要求,我們可以將前兩首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從而領略唐代兩位偉大詩人不同的詩歌風格,感悟兩種不同的詩意人生。但筆者認為這樣做,仍然只是重復以前單篇教學的格式,學生對杜甫的認識只不過是多學了一首《登高》而已,無助于學生深入讀懂并理解詩圣其詩其人。
鑒于此,筆者認為可以采用專題教學的方式,整合杜甫重要人生階段的代表作品進行群文閱讀,將一個全面的立體的杜甫推介給學生,指導學生從詩圣身上汲取精神力量,錘煉自己的心性、開闊自己的胸懷,走好腳下的人生路。
二、篇目的選擇
眾所周知,杜甫是一位高產(chǎn)高質的詩人,據(jù)統(tǒng)計,其被保存下來的詩歌約1500首。那么問題隨之而來,在杜甫詩歌專題閱讀教學中,該選擇哪些詩歌呢?或者說哪些詩歌有助于學生認識一個立體的杜甫呢?
要較為全面地理解一位作家,歷時性地考察其作品是一個可行的方法??v觀杜甫的一生(公元712-770年),一般將其分為四個階段:早年漫游時期(公元731-745年)—長安十年期間(公元745-755年)—任職左拾遺、流亡時期(公元755-759年)—漂泊西南時期(公元759-770年)。在這四個階段中,擇取杜甫每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2到3首作品,指導學生進行專題學習無疑是個捷徑。如前所述,學生從小學到初中已經(jīng)學過杜甫的不少詩歌,但這些詩歌一是分散在各個年級不同單元的教學中,沒有系統(tǒng)性,二是這些詩歌也不是按照杜甫人生階段選編的,呈現(xiàn)出雜亂的狀態(tài)。如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選編了杜甫的《絕句》,此詩寫于公元764年,當時杜甫在成都草堂有了暫時安定的生活,而統(tǒng)編版七年級語文下冊則選編了杜甫早年漫游時創(chuàng)作的詩歌《望岳》。這樣的編排方式、間歇性的學習模式,不利于學生深入全面地讀懂、理解杜甫。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共選了杜甫六首詩歌:《江南逢李龜年》《望岳》《春望》《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月夜憶舍弟》,在時間序列上同樣也是凌亂的。但我們可以此為基礎,再適當?shù)难a充具有代表性的詩歌,從而組合成一個歷時性的杜甫詩歌閱讀專題。
基于上述思考,我們擬選擇如下的詩篇,作為杜甫詩歌專題閱讀的篇目:①《壯游》《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略讀)、《望岳》(精讀);②《憶昔》《春望》《石壕吏》(略讀)、《月夜》《月夜憶舍弟》(精讀);③《登高》《旅夜書懷》(精讀)、《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略讀)、《春夜喜雨》(略讀)。其中一些詩歌雖然學生在初中就接觸過,但站在高中發(fā)展思維的角度來閱讀,肯定與初中時的以感性為主的閱讀不同,故根據(jù)需要采取精讀與略讀相結合的方法。
三、實踐性操作
如果我們只是按照上述擬閱讀的篇目順序來指導學生進行專題閱讀,就只遵循了歷時性的順序,未免顯得單調,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踐中,我們可以采用倒嚼甘蔗法,指導學生從閱讀杜甫的《登高》和《旅夜書懷》開始,讓學生初步感知這是一位怎樣的老者?然后,追根溯源,設置疑問:他曾經(jīng)是一位怎樣的青年?在青年與老年的落差中,學生自然會追問:這中間發(fā)生了什么?他是如何度過的?遵循這樣一條思路,在激發(fā)學生探求好奇的求知欲上,我們指導學生深入學習杜甫詩歌專題,以期能真正走近杜甫,最終走進杜甫詩歌描寫的世界,了解杜甫、體認杜甫,并從杜甫“這一位”身上汲取成長的力量,走好當代年輕人的人生路。
(一)這是一位怎樣的老者
學習任務:精讀《登高》和《旅夜書懷》
1.在誦讀中理解詩歌內容
首先可以讓學生自由朗讀這兩首詩歌,然后談一談自己朗讀時要使用怎樣的節(jié)奏、腔調、語速、輕重音以及表情等等。從詩歌教學的層面看,朗讀就是用聲音感性地理解詩歌,學生讀得如何往往與其理解程度成正比。當學生都能認同要以低沉、壓抑的語調,以悲傷、苦澀的感情,以緩慢、延長的語速來朗讀這兩首詩,這說明學生基本上讀懂了詩歌的內容及情感。其次要指導學生理解這兩首詩中的關鍵詞句。如《登高》中的頸聯(lián):“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宋人羅大經(jīng)在《鶴林玉露》中說此聯(lián)包含八層意思,我們可以據(jù)此設問:你讀出了幾層意思?并指導學生以關鍵詞“作客”為突破口,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再如《旅夜書懷》中的頸聯(lián):“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边@一聯(lián)中的“豈”和“應”該作何解?杜甫在這一聯(lián)中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是什么?這些都要指導學生在閱讀中通過語氣的假想去作貼合文本、作者的解讀。最后,我們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詩,在情感上與杜甫真正達成共鳴、共情。
2.在描述中感知詩人形象
不可否認,景與情、象與意是古典詩詞中兩對很重要的概念,從一定意義上說,解讀古典詩歌就是要理清、讀懂兩對概念之間的關系,當然,這一切都要建立在對語言的理解和讀懂的基礎之上。
具體而言,在感知詩人形象時,要抓住兩首詩中的主要景象和意象,并以此作為突破口。在《登高》中,主要的景象體現(xiàn)在前兩聯(lián)的登臺所見所聞,主要意象有“鳥”“落木”。在這里,我們指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緣景明情,置身詩境,在想象中去還原詩人描繪的境界,體會詩人的情意,感知詩人的形象。我們可以要求以散文化的語言,將凝練的詩歌語言“泡開”——展開描寫性寫作。如對首聯(lián)可以這樣展開描寫:一位老人獨自站在長江之濱的高臺之上,一陣陣秋風席卷而來,吹散了他凌亂的花白頭發(fā),吹動著他破舊的衣裳,一股股寒意侵入皮膚;仰頭望去,是碧凈高遠的天空,目力難以窮盡;在呼呼作響的秋風中,耳畔傳來猿猴一聲聲凄厲的長嘯。他慢慢地移動視線,在水清沙白的江渚上空,有一只迎風飛翔、盤旋徘徊的飛鳥,在匆忙地找尋歸巢的路。首聯(lián)中重要的意象“鳥”,被學生描述成一只孤單的飛鳥,雖然不一定準確,但卻能與詩人的形象吻合,并能引人遐想:這只在苦苦找回歸巢之途的飛鳥,何嘗不是詩人現(xiàn)實處境的真實寫照呢?經(jīng)由這種讀寫結合的方式,學生不僅讀懂了詩歌首聯(lián)的內容,更感知了詩人杜甫登高望遠時的孤寂和悲凄。
在《旅夜書懷》中,我們指導學生抓住前兩聯(lián)“旅夜”的“景語”去體會詩人“書懷”的“情語”。當然,也可以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讓學生換一種方式來表達本詩的前兩聯(lián)的“景語”,比如用速寫的方式勾勒出詩句的內容。當然,這種“跨界”不是亂彈琴,因為學生選擇什么入畫,增加或刪減什么,其前提是讀懂了詩中的意象、認同了詩人的情感。其次,緊扣頷聯(lián)詩人“反語”的表達,讀出詩人內心的不平和憤懣。最后點撥學習抓住尾聯(lián)中的意象“沙鷗”,去揣摩和體味詩人的情意,并整體感知詩人飄零者的孤獨形象。
在解讀詩人形象的環(huán)節(jié),我們既可以采用讀寫結合的方式,借用“學習性寫作”支架,完成對詩歌內容的理性解讀和對詩人形象的認知;還可以通過“跨界”閱讀的方式,完成“詩畫”轉化,從而達到激趣和準確解讀的效果。但值得強調的是,這些學習方式都是語文性的,即建立在對詩歌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的基礎之上。
3.在探討中分析藝術風格
在學情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都知道并能脫口而出杜甫詩歌的風格特征——沉郁頓挫,但“沉郁頓挫”是什么意思?以及其在這兩首詩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學生則一頭霧水。
高中語文教學中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就是思維訓練,知識的獲得、能力的養(yǎng)成等需要學生思維活動的參與,在探究中提升和發(fā)展自己的思維水平,以往那種結論灌輸型的教學方式必將被無情遺棄。在分析杜甫詩歌風格中,我們可以指導學生用歸納法、比較法等思維方法來加以概括。具體操作可以分以下步驟:一、通讀杜甫的《登高》和《旅夜書懷》,嘗試概括作者情感表達上的特點。二、在詩歌境界的呈現(xiàn)上,兩首詩有什么共同點?三、試著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杜甫詩歌的風格。四、用得出的結論,分析杜甫的詩歌《登岳陽樓》。
經(jīng)過討論,師生大致得出如下學習成果。一是杜甫詩歌中表達情感有深沉郁積蒼涼的特點,此可以稱之為“沉郁”;這種“沉郁”情感的表達不是一瀉千里,而是由高到低,由歷史到個人,從境界的闊大到狹小,從而形成一種跌宕起伏的態(tài)勢,此可稱之為“頓挫”。二是,在《登高》中,詩歌前兩聯(lián)由空間的闊大、意境的雄渾,到后兩聯(lián)對個人命運的描述上,境界由大到小,由開到合,情緒由高昂到低沉,是為“沉郁頓挫”。在《旅夜書懷》中,詩歌首聯(lián)聚焦個人卑微的命運;頷聯(lián)轉到寫旅夜中所見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璀璨的星月,寫景雄渾壯闊;后兩聯(lián)又回到個人悲苦的人生際遇和漂泊無依的凄涼歸宿上,境界整體呈現(xiàn)出“小—大—小”的起伏變化。三是,杜甫這兩首詩表達的情感總體上是悲涼的,情緒是壓抑、低沉的;但在表達上,力求呈現(xiàn)出一種變化感,不是一味地低沉郁積,也不是一味地雄渾壯闊,而是兩者交叉使用。原因在于,詩人原本強烈的情感在理性思維和矛盾心理的調控下,并非汪洋恣肆,噴涌而出,而是頓挫有變化。四是,《登岳陽樓》也是杜甫“沉郁頓挫”詩風的一個典范。
當然,杜甫的詩歌并非全部“沉郁頓挫”,也有輕松喜悅、細膩動人的詩作,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和《春夜喜雨》等。
(二)他曾經(jīng)是怎樣的青年
學習任務:略讀《壯游》《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精讀《望岳》
在了解了杜甫晚年多病凄苦、漂泊無依的真實處境后,學生不僅要問:詩人曾經(jīng)是一位怎樣的青年?年輕時的杜甫具有怎樣的風采?
1.略讀《壯游》,認識少年杜甫
《壯游》一詩大約作于大歷元年(公元766年),當時杜甫臥病在夔州。這是一篇自傳性的敘事詩,詩歌從幼年學詩寫起,歷敘漫游齊、趙,洛陽失第,長安十年,經(jīng)安史之亂到滯留巴蜀的生活全過程。從詩歌的前半部分看,年幼的杜甫“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幼年早慧,才思敏捷;“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場”,可見其所交往的朋友都是當時的文人雅士,生活相當優(yōu)游優(yōu)越,能夠全方位地接受各種藝術的熏陶?!靶院罉I(yè)嗜酒,嫉惡懷剛腸”,性格豪放,愛好飲酒,嫉惡如仇,為人剛正。
2.略讀《奉贈》,了解杜甫政治理想
本詩作于天寶七載(公元748年),杜甫時年37歲,居于長安。而天寶六載,唐玄宗下詔天下有一技之長的人入京赴試,宰相李林甫命尚書省試,對所有應試之人一律不予錄取,并表賀朝廷上演了一出野無遺賢的鬧劇。杜甫此時應試落第,困守長安,心情落寞,想離京出游,于是就寫了這首詩向韋濟告別。在詩中杜甫陳述了自己的才能和抱負,也傾吐了仕途失意、生活潦倒的苦況,并對黑暗的現(xiàn)實有所抨擊。在本詩中,杜甫毫不遮掩地向尚書省左丞韋濟表達了自己的志向:“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倍鸥M懷信心,自認為能很快身居要職,并且有才華輔佐當世君王,使他在堯舜之上,要使社會風尚變得敦厚、樸淳,然而黑暗的現(xiàn)實卻讓他四處碰壁。
3.精讀《望岳》,了解杜甫理想情懷
上述兩首詩都是古體詩,篇幅較長,不宜在課堂精讀;我們可以選杜甫早年的一首詩作《望岳》來解讀杜甫的理想和情懷。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杜甫到洛陽應進士舉,結果落第而歸。第二年,二十四歲的杜甫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游生活。杜甫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望岳》即在漫游途中所作。一般認為,這首詩通過對泰山雄偉磅礴景象的描繪,高度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壯麗的景色,流露出對祖國秀麗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體現(xiàn)出其早期詩風昂揚向上的特點。
因為《望岳》學生在初中學習過,所以此次精讀我們不在詩歌內容和表達情感上過多糾纏,而是將重點放在“煉字”上,從“凌”與“臨”表意上的差異,推敲尾聯(lián)用哪個詞更恰切、更能切合詩人的本意。這樣的處理,既彰顯了語文課的特質,也與要體會青年杜甫的心胸情懷的教學目標一致,還能體現(xiàn)高中語文教學注重學生思維歷練的特點。據(jù)此,我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學習任務: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杜甫早年詩作《望岳》中尾聯(lián),歷來為人稱道,流露出詩人青年時代遠大的志向。但有的詩集版本將尾聯(lián)寫作“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小明同學贊同這一觀點。請結合所學古詩文,談談你的理解。
經(jīng)過筆者師生查閱資料,集思廣益,最終我們得出如下結論:通常意義上都將“凌”理解為“登到高處”,但事實上“凌”并無此意。王力先生的《古漢語詞典》中“凌”的義項有:①積冰(名詞);②冒(動詞)?!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第七版)》中“凌”的義項有:①侵犯;欺侮。②逼近。③升高,在空中。考察這三個義項均與詩意不協(xié)。而“臨”有“從上往下看”的義項,如王勃《滕王閣序》:“飛閣流丹,下臨無地?!边€有今天仍在使用的詞語“居高臨下”。曹操《觀滄?!返氖拙洹皷|臨碣石,以觀滄?!彼坪踝钅苷f明問題。詩句中的“臨”若理解為“到達、登上”可能不準確,應解讀為“居高望遠”,惟其如此,“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的海上壯闊之景才能盡收眼底。同樣的道理,杜甫唯有“會當臨絕頂”,在泰山之巔居高望遠,才能“一覽眾山小”,甚至“一覽小天下”。如此,詩人的年輕氣盛和壯志豪情就能與巍峨雄渾的泰山相得益彰。概言之,就杜詩尾聯(lián)所抒發(fā)的情感以及整首詩的意境來說,用“臨”似比“凌”更為準確。
至此,通過三首詩的略讀與精讀,學生大致了解了杜甫的政治理想和心胸情懷,并能在胸懷壯志的青年杜甫和飄零無依的暮年杜甫的對比中,油然而生疑問:他的一生還經(jīng)歷了什么?到底是什么一直在打擊一顆豪情萬丈的心?由此自然過渡到第三環(huán)節(jié)。
(三)他的人生經(jīng)歷了什么
學習任務:略讀《憶昔·其二》《春望》《石壕吏》、精讀《月夜》《月夜憶舍弟》
1.《憶昔·其二》《春望》《石壕吏》聯(lián)讀:對比中見證社會變化
《憶昔·其二》作于廣德二年(公元764年),詩題雖為《憶昔》,其實是借古諷今之作?!皯浳糸_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宮中圣人奏云門,天下朋友皆膠漆?!边@十句追述了開元年間(公元712-741年)國強民富,盜亂息止,民風淳厚,政治清明,一片天下太平、和樂安定的盛世景象。
《春望》作于至德二年春,即公元757年春,此時安史之亂已經(jīng)開始了三年。身處淪陷區(qū)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感慨萬千,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詩中作者通過“草木深”表達了強烈的黍離之悲;通過“花濺淚”“鳥驚心”等描寫,以樂景襯哀情的手法,移情于物,表現(xiàn)了詩人憂時傷世的深沉感情;通過“家書抵萬金”敘述,反映了詩人在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同時也反映出廣大人民反對戰(zhàn)爭,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鞍最^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則相當于一個特寫鏡頭。眼前都城一片衰頹景象,詩人內心焦慮至極,卻無力改變這一切,只能搔首徘徊,意志躊躇,青絲變成短淺的白發(fā)。頭發(fā)變化的背后,折射的是詩人內心的痛苦和愁怨,此時讀者能體會到一位傷時憂國、思念家人的真切詩人形象?!妒纠簟穭t作于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這首五言古詩通過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的殘暴和冷酷,反映了因安史之亂引起的戰(zhàn)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通過以上三首詩的聯(lián)讀,學生會發(fā)現(xiàn)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轉折點,經(jīng)此轉折唐王朝開始走下坡路,也能感知詩圣用自己的筆觸忠實地記錄歷史的大家風范。當然,有條件的話,可以指導學生閱讀《兵車行》和“三吏三別”中其他詩篇,進一步了解安史之亂給社會經(jīng)濟等帶來的破壞,并具體感知杜甫詩歌在思想內容上呈現(xiàn)出的四個特點——“嚴肅的寫實精神;在忠誠于唐王朝和君主的前提下,對統(tǒng)治集團中的腐朽現(xiàn)象給予嚴厲的批判;對民生疾苦的深厚同情;對國家與民族命運的深沉憂念”[2]。
2.《月夜》《月夜憶舍弟》聯(lián)讀:走近真實的“這一個”
精讀《月夜》的主要方法,我們擬采用設疑激思法。大致流程為:先提供本詩創(chuàng)作背景:公元756年六月叛軍攻進潼關,杜甫攜帶妻小逃亡到鄜州,寄居羌村。七月,唐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于八月間北上延州,打算趕到靈武,替朝廷出力。但是當時叛軍的勢力已經(jīng)延伸到鄜州以北的區(qū)域。杜甫啟程不久,就被叛軍抓住,送往淪陷的長安。在一個月夜,杜甫對月懷人,寫下這一名作。
然后指導學生通讀詩歌,初步讀出矛盾——詩人在長安,看到的是長安之月,并由此生發(fā)思鄉(xiāng)念家之情,所以首聯(lián)應為“今夜長安月,羈中只獨看”,而不應該是“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在學生了解了古典詩歌有從對面著筆的寫法后,我們可以補充類似的詩歌,加深學生對這一寫法的理解,比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和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最后,指導學生聚焦詩眼“獨看”和“雙照”,并與《述懷》中詩句“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寄書問三川,不知家在否”“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參讀,則不難發(fā)現(xiàn)“‘獨看’的淚痕里浸透著天下亂離的悲哀,‘雙照’的清輝中閃耀著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間,時代的脈搏是清晰可辨的”[3]。當然,我們還可以指導學生參讀《羌村三首(其一)》,亂世之中,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是常態(tài),親人團聚、骨肉重逢反而讓人不可思議,杜甫用生動的語言,將其與家人在戰(zhàn)亂中重新聚首時,悲喜交加、恍如在夢中(“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的情感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來,從而感動了一代代讀者。
而同為月夜懷人的作品《月夜憶舍弟》,在寫法上則呈現(xiàn)出不同的面貌。本詩在精讀中,我們著重要求學生讀懂兩點:詩家語的無理而妙和反常,這主要體現(xiàn)在詩歌的頷聯(lián)。眾所周知,普天下共享一輪明月,事實上在任何地方其亮度是無區(qū)別的,但詩人卻說故鄉(xiāng)的月亮最明最亮。將自己的心理幻覺甚至是錯覺,說得如此地肯定和不容置疑,于事實捍格不入,但它卻極為真切地表現(xiàn)了作者思鄉(xiāng)、思念兄弟的情感。于事理不合,于情理卻無違,是為無理而妙。這與金昌緒《春怨》以及李益的《江南曲》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此外,頷聯(lián)在句法運用上非常老道。詩家語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反常,而倒置則是詩家語的一個常見表達方式。頷聯(lián)要表達的意思是“今夜露白”和“故鄉(xiāng)月明”,然而杜甫將語序改變了,語氣語勢便為之一振,化常態(tài)為神奇,成了詩家語。將“露”和“月”前置,突出了詩人與眾不同的心理感受,自然而合乎情理。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為了夯實學生對詩家語中倒置表達的理解,我們可以補充杜甫《秋興八首(其八)》中的名句“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和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名句“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等實例。當然,學習這首詩,除了感知杜甫高超的藝術才華之外,還要讓學生從此詩中感知杜甫在安史之亂中的心靈軌跡?!霸诎彩分畞y中,杜甫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端?!盵4]這句話恰是杜甫在安史之亂中真實心態(tài)的最好說明。
(四)質疑啟思:認識現(xiàn)實中的杜甫
經(jīng)由以上三個環(huán)節(jié)對杜甫諸多詩歌的學習,學生對杜甫的人生經(jīng)歷及其思想變遷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詩圣憂國憂民的形象于學生而言,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標簽式評價,而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存在,有溫度、有溫情。
然而,現(xiàn)實中的杜甫為人如何呢?詩歌中的詩人形象能否與現(xiàn)實中的作者畫上等號呢?我們可以將《新唐書·杜甫傳》中的一段描述杜甫性格的文字摘取出來,供學生思考:“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雖急暴,不以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畯野老相狎蕩,無拘檢。嚴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痹谶@里,我們可以著重引導學生從家庭教育、時代風氣所形成的性格特點角度去分析,最終去認知一個真實的甚至有些缺點的杜甫,而不能也不必將詩圣神圣化。此外,可以推薦學生閱讀馮至的《杜甫傳》,讓學生讀出一個真實的去掉光環(huán)的杜甫。
四、結語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將“新課標”中提出的情境化、項目式學習方式落到實處,我們在杜甫詩歌專題閱讀時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情境化學習任務:請嘗試給杜甫編一本詩集。要求:(1)選擇的詩歌能體現(xiàn)詩人人生各個階段的思想狀況;(2)為每首詩歌編制一則創(chuàng)作背景;(3)為每首詩歌寫一篇300字左右的賞析短文;(4)為你所編撰的《杜甫詩集》寫一段推介詞。在推介詞的寫作環(huán)節(jié),有學生這樣寫道:跨越整個盛唐,親歷世事變遷,描繪時代影像,一顆心靈如此執(zhí)著。年少時,他胸懷天下,期望建功立業(yè);十年長安的寄居經(jīng)歷,使他認識到現(xiàn)實的殘酷;是謹小慎微地侍奉皇帝,還是義無反顧地走向人民?他毫不遲疑地選擇了后者。晚年雖然漂泊無依,但他關注國家命運、掛懷百姓的情懷始終不改。他用筆記錄下一個時代的大事小情,他用一顆紫色的靈魂為后世為文者樹立了標桿。偉哉,詩圣!壯哉,詩史!這一段文字,不僅展現(xiàn)了小作者良好的文字功底,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他讀懂了杜甫,著實難得。
由于教學時間有限,在杜甫詩歌群文閱讀中,我們只能掛一漏萬地擇取了詩圣極少數(shù)的詩篇。但在實踐中,學生對杜甫其人其詩產(chǎn)生了濃厚的研讀興趣,這基本上達到了我們教學的預期——走近經(jīng)典,親近經(jīng)典,在閱讀中涵養(yǎng)性靈,在寫作中優(yōu)化表達,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2.
[2]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中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110.
[3][4]蕭滌非等著.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451;504.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項目課題“指向培養(yǎng)高階思維的高中語文讀寫融合教學研究”(課題編號:JK21026)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