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荻菲
關鍵詞:服裝設計 留白美學 中國山水畫 建筑設計 審美模式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2)01-0078-0
引言
現今眾多藝術領域的創(chuàng)作都逐漸朝著沉浸式表達的方向發(fā)展,從心理學角度講“心流體驗”會使人們收獲更多的興奮感和充實感,這種現狀在繪畫、雕塑、設計和建筑這四個造型藝術領域表征最為明顯。其中,服裝設計領域涌現了以Alexander McQueen為代表的一眾設計師,他們注重作品的豐富感官表達,并追求作品與所處空間、與觀者之間的交流感增強。
一、背景
(一)安讓·查特吉審美模式
研究一種美學技巧的作用機制需要從人體接受美學這一概念的基本模式出發(fā),根據王延慧所撰寫的《當代藝術審美模式比較研究》一文可知,當代具有代表性的六大審美模式均有:1.體驗刺激被接受的輸入階段,2.加工機制,3.心理和情緒產生的輸出階段,這三個關鍵部分;其中本文采用的派爾羅斯基所歸納的查特吉審美模式,強調審美的早期階段處理階段,藝術產物的信息最終會表現在以下三個主要的方面:1.藝術處理后物象與常規(guī)物體的差異與共性刺激,2.觀者自身學識經歷的特定共鳴,3.藝術情緒感知力,本文將通過這三個方面總結各領域留白技巧的作用。
造型藝術有很多劃分方式,通常包括四大類:繪畫、雕塑、設計、建筑,且互相溝通,彼此影響。服裝設計隸屬于設計分類,作品中以建筑、繪畫、雕塑案例作為靈感來源的成果眾多,一方面,繪畫領域的意境是一種客觀景物與主觀情思融合為一致的藝術境界,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衡量作品成敗優(yōu)劣的標準,因此對于“象”和“象外”的整體意境塑造擁有充足的案例可供參考;另一方面,針對建筑設計與服裝設計的學科交叉設計屢見不鮮,其中尤以建筑外觀造型與服裝廓形相結合為熱門設計點,其衍生的空間透視設計、光影效果設計,形成例如空洞、穿插排列等外觀造型。
二、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中的留白
意境的創(chuàng)造就是繪畫的靈魂,而留白在意境塑造的過程中功不可沒,其形式主要分為:一種以山石、樹木、云水、天空等物象為主;一種以邊角作畫布局為主,如南宋繪畫大師馬遠,因其獨特的一角作畫比例分布被稱為“馬一角”,以光影透視引導思考為第三種。
(一)物象留白的共鳴刺激
根據上文中查特吉審美模式可知,物象留白更多地著墨在與人自身的經驗、學識、背景等產生共鳴,畫面中的留白通過腦中的信息處理補充了山石的粗糙質感、樹木的漸次排列、云水的清淡和天空的高遠;在一定程度上物象表達的感覺通過簡單線條的勾勒與觀者的普遍常識進行結合,形成最終的審美情緒并輸出,這種觀感具有充分的普遍性和可復制性,且因為其巧妙的空缺感,使得觀者可通過自身所處時代實例補充進當下的狀態(tài),并通過長期大量的信息歸納、實踐、探索最終催生了“皴法”畫法等具備可持續(xù)發(fā)展性的視覺結構語言,這些語言表現了作畫者的高共情、高技術和卓越的前瞻性,在吳冠中先生的《雙燕》一圖中,就巧妙地運用垂直的小長方體黑塊和大面積留白的墻面對比刻畫,整體畫面并無地點描述但水鄉(xiāng)氛圍感躍然紙上(如圖1)這種留白手法運用適合具備典型特征的物象,不同美學意境下可以根據對應背景環(huán)境的特點進行變化。
(二)構圖比例的差異和共性刺激
在傳統(tǒng)繪畫的構圖設計中,通過留白意境塑造往往借助于觀察方法,例如光影的視線引導,中國畫中視點的運用相對自由,因此不可用西方的透視與空間理論生搬硬套,而是運用“遠近法”“井字四位法”等手法,通過以線造型的平面經營形式,以意象思維方法來完成中國畫中的空間結構,常見的處理方法就是增加層次的變化,遠近、大小、輕重、虛實、疏密等增加了物象與物象之間的聯系方式和審美趣味,這種差異化和共性化可以幫助觀者對所接收到的信息進行區(qū)別歸類,進而獲得進一步的視覺刺激。如北宋郭熙、郭思所著《林泉高致》 中“三遠法”一說,又或者韓拙提出的《山水純畫集》中的“闊遠”“迷遠”“幽遠”;在繪畫構成藝術的形式美中,S形律動即是最基本的規(guī)范之一,這種律動可以自由地上下伸縮和左右調節(jié),S律動的構成過程常借助邊角留白等技巧,這體現的正是留白的共性比例可變能力,例如董其昌的《秋興八景》(圖2)。
(二)故事性與情緒感知力
馬遠先生的《寒江獨釣圖》在意境營造案例中可謂典型,全畫僅一人和一葉扁舟而已,正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全圖除去船底部寥寥幾筆水紋以外并沒有更多的勾畫此為“無聲”,沒有多余水流線條的刻畫反而增添了水流“靜”的觀感此為“勝有聲”,借助大腦的完形趨向性,將水流的連續(xù)性、閉合性、完整性補充完全,使得獨釣的“獨”字從人物與扁舟的單一與腦中補充的廣闊江面的體量對比中凸顯出來;同時靜又與人體對冬季的寒冷的感知所對應,進一步延伸,可根據觀者所處社會環(huán)境的不同,體會出或歸隱的寧靜淡薄,或落魄的蕭瑟寂寥的氛圍感。另一方面,光影的留白運用往往從時間和空間兩方面呈現,諸如山南水北為陽等體現差異的結論,由光線的自身形態(tài)決定了觀者視線會受到直線的引導,同時還可通過長線條的空白將視線聚集在焦點上,以上兩種都可增加畫面的時空感,意境增強。
(三)小結
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留白技巧輔助意境表達在審美模式內容中的側重:1.通過特殊線條留白處理技巧引發(fā)普遍常識的共鳴,并與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環(huán)境結合產生對應的審美情緒;2.巧借構圖比例共存化、光影結合等手法,通過非閉合空間引發(fā)人大腦中的完形趨向機制,潛移默化補充故事性和氛圍感。
三、建筑中的留白
建筑設計與空間設計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系,建筑設計的產生使得一定閉合空間的結構與其中的物象萌芽了空間設計,同時空間設計的完成又完善了建筑設計的內部氛圍,因此建筑的留白表達中,空間的設置是很重要的一環(huán)。
(一)國內建筑留白表達
建筑的留白一般結合形式美法則,在《“留白”藝術在當代文化展示空間中的應用研究》一文中,針對虛實結合手法有清晰的分析,作者對蘇州博物館的布局設計構思進行了分析,發(fā)現從博物館的觀賞視角分析布局與傳統(tǒng)繪畫中的布局有異曲同工之妙,例如《蘭亭修禊圖》和《掩關焚香圖》都與蘇州博物館采用了相同的分段式空間布局方法,布局結構榫卯化使得各部分有機組合,漸次增強感知力的設計理念。其實在貝津銘先生的眾多作品中都可以找到這種設計理念的影子,例如從正視、側視和俯視等不同角度去分析,避免整體的布局構思出現大段的直線和密集度曲線;通過一定比例的分配和透視,使得建筑的內部和外部具有同樣豐富的空間分割,這種建筑線條表達也可以概括為設計的體塊節(jié)奏韻律留白。
同為貝津銘先生創(chuàng)作的另一空間設計作品《肯尼迪圖書館》(如圖3),則主要通過色彩上的黑白強烈對比,增加了審美內容中的差異與共性刺激,同時還利用材料的特性——玻璃的可透性——創(chuàng)造內部空間的光怪陸離感,光影的結合方式不同對應不同的氛圍感;同時在虛實結合的應用中,善用自然與建筑的呼應能夠更好地將設計與當地的地域文化所結合,這種舊物引入也是設計留白的技巧之一。
(二)國外建筑留白表達
日本的建筑設計在行業(yè)內地位日趨而上,與日本建筑設計師所扎根的文化基礎和優(yōu)秀的時代適應能力有很大的關系,在日本,“空”和“間”的概念是室內空間設計的重點,其中空對應留白,間則對應物與所處環(huán)境形成的閉合空間。根據建筑構成要素的不同,內部形成的空間也會產生不同的風格,在日本很常見的空間“靜謐性”說法就是一種平面形式相對保守穩(wěn)定、空間相對封閉的氛圍風格,這種空間風格的盛行與日本文化中枯寂靜謐的審美觀不可分割。當代深諳侘寂風格建筑設計的代表人物,當屬如今最具世界影響力的建筑大師之一——安藤忠雄,在這位建筑詩人的眾多設計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通過墻面留白創(chuàng)作的例子,不論是《光之教堂》的光影對稱、幾何透視設計,通過物質光放大教堂較暗環(huán)境下的神秘感(如圖4),還是《水之教堂》的半開放和與自然結合設計,都形成了通感,創(chuàng)造了一種“相互距離、自發(fā)調整、建立空間”的平衡關系,而有機的整體帶給人的靜謐感氛圍也是動態(tài)的、立體的,增加藝術情緒感知力。
還有一種具備強烈“空”意境的設計——日式枯山水,是室內景觀設計中留白意味最明顯的代表之一,枯山水中并沒有水,而是以砂石打造漣漪狀的紋路,是為枯,同時觀者沿著漣漪的動勢仿佛可以回溯水流還在的時候的行徑路線,隨著時間空間的跨越,水流的消失帶來的枯寂失落之感與欣賞枯山水本身所帶來的審美喜悅交織。對稱的排列,相對小的體量,都是寂寥感氛圍產生的必要因素,激發(fā)了審美內容中觀者自身學識經歷的特定共鳴。
(三)小結
建筑中主留白技巧主要表現為:1.整體布局結構上的分布留白,如蘇州博物館,通過適當引入自然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更多的“虛空間”,也可如枯山水,增加物體痕跡的描繪,各個部分有機聯合,增加時間感;2.在材質、色彩的選擇上要虛實結合,打造對比差異,通過對應功能性建筑自身的特性加入故事性,包括關聯緊密的材料和光影介入,可以創(chuàng)造動態(tài)的空間;3.體塊節(jié)奏韻律留白,以嵌套、穿插等方式打破長段的直線結構,避免枯燥的空間分割,創(chuàng)造意料之外的空間鏈接方式。
四、雕塑中的留白
(一)古代中外雕塑留白
本文主要淺析古代中國雕塑和西方古典雕塑,涉及古典藝術以前的雕塑藝術。首先以雕塑與繪畫的關聯性來看,古代中國的雕塑受中國傳統(tǒng)繪畫影響較多,與西方古典雕塑正好相反,因此中國的雕塑中很好地繼承了繪畫中留白的意境與神韻,即相比真實客觀地描繪對象,氣韻的生動和精神的傳達更加重要,這種理念體現了一種對于“不完整”性的追求,常見通過用線消解復雜形體產生留白,用局部雕刻和天然狀態(tài)結合體現物與空間關系的留白例子,例如西漢的《馬踏匈奴》作品,遠觀未見馬腿的纖細部分而是以塊面雕刻呈現,似乎是未完成的雕塑作品,近觀才知下方原來有被壓匈奴士兵的雕刻,人與馬腿之間并沒有清晰地分隔開來,整體的造型上下體量對比較大,給人帶來沙粒被風吹開漏出半個馬身的錯覺,仿佛一種大自然借山石描述霍去病時代戰(zhàn)場的真實狀態(tài)的情景,這種雕刻的留白更能引發(fā)觀者的聯想,激發(fā)藝術情緒的產生。
西方古典雕塑更講究真實的三維立體空間,在空間留白上注重實與虛、正與負,以羅丹為例,其著名作品《三個影子》重在打造“負空間”,負空間的形成通過兩種形式凸顯,一是字面意義上的內部空缺,二是物象與所處空間之間溝通產生的“虛”,此處為第二種,該作品將一個人體翻為三份,從具象的人體抽象化,與所處空間的空氣這一無形之物相聯系、作用,排開了敘事性的干擾,形成最終統(tǒng)一的整體,這種“虛”處留白同樣能夠增強觀者與作品之間的情緒傳遞。
(二)小結
雕塑中留白技巧輔助意境表達的側重在兩個方面:1.古代中國雕塑追求“不完整”性打造,追求少雕琢重渾然天成;2.西方雕塑追求負空間創(chuàng)造,溝通作品與所處空間,往往整體形態(tài)追求非閉合性,激發(fā)觀者思維補充,打造情緒趨勢和故事性,對觀者藝術情緒感知力影響最深。
五、借助留白手法增強服裝設計意境表達
(一)通過留白手法激發(fā)觀者普遍共鳴
通過上文可知,激發(fā)觀者自身經驗學識的特定共鳴往往寄托在具體物象之上,因此可從下方面進行留白處理:
1.平面紋樣留白設計:面料印花在仿生元素設計中應用較多,常見于動物皮毛紋理模仿,這樣的紋理通常極具張力,例如虎紋,但寫實地模仿皮毛紋理,會造成視覺無中心的情況[8] ,因此在使用的過程中不能大面積使用,需要借助留白手法進行局部突出,可以采用例如側重刻畫虎爪的抓痕來表現兇狠、危險的氣息,通過抓痕留白來激起欣賞者對于對應場景和物象的回憶,再通過大腦中的記憶補全紋樣傳遞出來的藝術情緒。這種也可應用于傳統(tǒng)民族紋樣,不同族群的紋樣區(qū)分非常明顯,能夠迅速喚起觀者共鳴,因此通過留白保留關鍵紋樣即可傳遞信息,又能避免設計枯燥陳舊。此外,如果是追求親近自然和平的狀態(tài),紋樣則常常通過自由扎染的形式盡量靠近天然紋路,扎染本就是通過捆扎留白的方式呈現,再輔以天然面料的舒適性,扎染紋樣成型的不確定性和隨機性會降低紋樣的壓迫感,再配合邊界的無序性也會增加自由的感覺。
2.立體裝飾留白設計:在圖案設計中常常使用四方連續(xù)圖形這種有序圖形排列來表現精致感,例如緊密排列的幾何規(guī)則圖形和工業(yè)社會的機械化的相似性,服裝的裝飾也是一樣,但密集的圖案與線條會在視覺上增強壓抑感,且從服用性角度上來說過于累贅,并非所有觀者都可接受,因此通過留白只保留其基礎線或關鍵分割線來降低紋樣的疲勞感是非常常見的處理;而對已經形成風格特征的裝飾,例如洛可可時期的風格,精致輕巧,裝飾設計就會傾向于局部地裝飾,重點傾向于裙擺,袖口,門襟和帽飾,而手臂,頸部等具備較長線條的地方裝飾的比例則適當留白,可打造輕快感。同樣地,氛圍感也可以通過“留有余地”來體現,例如Dior1948年推出的V型和心形領口新風格設計(如圖5),不使用繁復的裝飾去破壞自然的肩頸線條之美,這種相對大面積的留白讓服裝的穿著者更加年輕,且服裝在緊湊和隨意之間把握了平衡,還能同時滿足休閑和正裝之間的功能需求。
(二)通過留白手法增強藝術情緒感知力
1.色彩虛實留白設計:色彩設計是最能抓住意境主題的,因此需要追求積極情緒傳達則重暖色,需要體現穩(wěn)重與智慧則加重藍色比例;近年來逐漸進入視野的日本侘寂風格就多采用褐色、米白色、墨色等相對給人留下厚重、喑啞印象的顏色,模仿土地的色澤狀態(tài),飽和度較低,灰度較高。代表性的Yohji yamamoto SS2021-menswear推出的新系列(如圖6、7),該系列設計靈感在日本民宿情境下誕生,整體設計上通過暗雅的墨色、深藍色、配合少量米色的色彩選擇,通過這種色彩虛實留白的形式將觀者視線聚焦至淺色部分的設計重點,配合棉麻的材料放大自然感,展現日本優(yōu)雅瀟灑的浪人形象;
2.特殊面料處理留白設計:燒灼、撕扯、磨損等破損藝術手法在進行面料特殊處理的時候往往能夠發(fā)揮比較大的作用,例如馬可在《無用之土地》系列中,大量運用“破損”藝術手法,該系列的作品是通過將手工織造、縫制的粗布麻衣深埋地下,一段時間后再將其取出,體現自然破壞的感覺,這種“無添加”就是一種面料處理的留白,西方針對破損的研究主要是——slash,這種切口的產生通常有一套相對規(guī)整的制作原則,且具備和諧統(tǒng)一的美感,亞洲主要就是侘寂風格,整體的破損面料改造無序性和隨機感強烈,主要是凸顯和接受一種殘缺之美,這種手法常用的設計師有山本耀司,川久保玲,UMAWang(如圖8)等,設計師通過面料的自然化處理和設計上的無拘束感打造來傳遞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自然、珍惜自然等情感。
(三)通過留白手法打造差異感與趨一性
在服裝廓形設計中,往往遵從一定的形式美比例法則安排,例如黃金比例1 .618與和比例,正向使用形式美法可達到趨一性,而打破常規(guī)比例就可創(chuàng)造差異感,同時配合面料的異質感可打造視覺上的比例差異。
1.比例留白設計:首先是服裝邊界上的比例留白,在《論形式美法則“比例”在DZHUS品牌服裝中的應用》一文所提及服裝設計中背長與各部位尺寸比、衣長與各部位尺寸比使用情況中,常通過模糊邊界,錯位分割的形式打造共存化的比例結構,這種處理就是對應留白中的“殘缺美”,服裝上衣的邊界通過不規(guī)則處理模糊真正界限,同時在下裝上通過相同材質肌理打造清晰的分割線,其他部分的面料保持與該面料的顏色一致,從而在視覺上產生邊界的錯位感,使得觀者在服裝上感知到一種空間錯覺,通過適當模糊視角,通過留白的形式補充了視覺上的立體空間比例,增加整體的可探究性,也能夠刺激消費者與自身邏輯經驗和學識之間的思維碰撞,從而增加新穎感;從服裝廓形來說,是通過體量的留白疏密變化體現異質感,通過體量對比放大差異化,將觀者視線引向設計重點或表達內涵的具象載體,例如通過皮質的面料,經過拉、壓、捻、按等手法塑形成具備豐富且流暢線條感的形狀,并用作服裝的肩部設計,挺括的材料特性結合T型的廓形,體現自立堅強的形象,與此同時使用輕薄的貼身的材質制作其他部分,并簡化裝飾設計,面料肌理更多傾向于棉麻表面狀態(tài),引導視覺聚焦于肩部,可以增加肩部夸張設計的沖擊感,給予觀者審美的刺激,這種設計往往同材質的留白設計相配合。
而趨一性則在三宅一生的“一生褶”系列產品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利用衣服廓形分割和數學上的邏輯比例的糅合,結合巧妙的空洞留白使得服裝最終可折疊,并最終通過探索形成理論,這種創(chuàng)意產品通過變幻的外形不僅帶給觀者空間感,還有未來感。
2.材質留白設計:從材質上來說,自然肌理如皮革、毛氈等材料表面肌理本身就會給予人干枯、柔軟等不同的視覺感受,而想要通過異質感營造氛圍感,則常常采用虛實對比留白的方式體現,例如柔軟的毛料僅在關節(jié)處的使用,周圍包裹著相對輕薄且平滑的滌綸面料或者是天然絲綢面料,則可達到表現保暖意圖的作用,且面料的異質感在界限分割上有特別的優(yōu)勢,可以和前文中提到的比例留白相結合,在色彩相同的情況下,材質不同的面料會在產生區(qū)分的同時呈現出一種遞進感,也就是流動性,使得作品在保留整體性和閉合性的情況下,增加意境傳達。
六、基于留白手法的設計嘗試
筆者設計作品《雁門》(如圖9)靈感來源于唐代詩人李賀的《雁門太守行》,重在表現“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眱删?,參考中唐時期藩鎮(zhèn)之間和討伐藩鎮(zhèn)的戰(zhàn)火此起彼伏的社會背景,整體的設計氛圍感是悲壯的,壓抑的,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增強作品氛圍感:
1.色彩虛實留白:連綿戰(zhàn)火的場景和物象烽煙均偏向暗色系的,因此面料大面積應用濃重的黑色,增加壓抑感,且和“黑云”的黑呼應,服裝的邊緣則運用白色嵌條沿著衣身邊界勾勒,且配合內襯輔助衣身邊界更加挺括。
2.廓形設計:分析古代甲胄形制(如圖10),為了方便手臂的行動,肩袖部位往往會與身體軀干部分分隔開,因此最終設計為背心的形式,且采用有光反射的滌綸面料和內襯輔助引發(fā)觀者對于甲胄的聯想。
3.裝飾留白設計:通過線跡裝飾和面料本身對比,將整體面料分割,模仿唐對襟的形制,也表現出甲胄的空隙;表面附著同色系的提花面料,制作出經過藝術處理后的傳統(tǒng)紋樣中的云紋(如圖11),間隔排布在線跡分隔開的幾個板塊中,最終形成該作品。
總結
隨著設計理念的轉變,這種功能性體現在當今設計創(chuàng)作呈現出更“人性化”“情感化”的趨勢,這種“公眾參與”“為人而設計”的創(chuàng)作思想愈發(fā)被重視,因此引入美學的概念就是必不可少的,一種美學的形成和它與所處空間的交流都是會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的,借助審美模式這樣的工具進行分析,借助不同領域美學理論的表達載體,就可在不同時期結合不同的文化土壤來激發(fā)不同的審美情緒輸出,不同的設計產生同一種氛圍感,產生一種設計理念的傳承感,這種傳承也是服裝領域的設計面向未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3398501908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