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外國語學院 董洪亮
黨史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其中記載著共產黨如何誕生以及如何經歷千難萬險一步步地發(fā)展起來。國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是億萬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將積貧積弱中國建設為繁榮富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真實記載。高校思政教育中,黨史國史的融入需要從兩個維度著手。其一是縱向維度,教師需要教授學生中國共產黨的發(fā)展歷程,講述中華人民共和國發(fā)展壯大的歷史,并使學生明白黨史與國史之間的聯系與作用,讓學生認識到黨和國家一路走來的艱苦不易。其二是橫向維度,聯系時代背景教授黨史國史,使學生站在不同時代環(huán)境下理解黨史和國史,從而正確看待每一段歷史。通過這樣的教育,學生可以了解到真實的歷史,并建立起正確的思想認知,以此避免被不良的言論所影響而陷入歷史虛無主義。
大學生年輕氣盛,對追求真理有著極大的熱情,高校應結合學生的這一特點,積極引導學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高校思政教育中,對于黨史國史的融入,教師可結合學生已有的認知,引導學生認識黨史國史,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黨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階段或者轉折點進行討論,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黨路線的正確性,從而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歷百般波折才走到今天這一步,而這其中有著無數先烈付出的鮮血,有著無數共產黨人的艱苦奮斗,教師帶領學生學習這些知識,引導學生帶入自身去思考、去理解,使感受和平的來之不易,體會先烈像金子一樣發(fā)光的精神品質,在這樣的歷史感染下,學生必然會形成健康的價值觀念,從而規(guī)范自身行為,正確認識人生、面對人生。
黨和國家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產生了一系列的精神財富,包括延安精神、雷鋒精神等,這些精神激勵著一代代共產黨人砥礪前行,為國家和民族貢獻自身力量。新時代,在傳承這些精神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時代精神,如抗疫精神。青年學生是國家和社會的未來,為促進國家和社會的長遠發(fā)展,高校需要重視學生的精神品質和理想信念教育,在進行思政教育的同時,滲透黨史國史教育。黨成長過程中,曾抵擋過外敵的入侵,也面臨過敵人的圍追堵截,經歷過危急存亡之際,卻仍然沒有放棄,這就是因為共產黨人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思政教育中,教師給學生教授這些內容,使學生感受先輩堅定的意志品質和理想信念,從而樹立自己的遠大目標,懂得刻苦努力,不輕言放棄,有了這樣的精神意志,學生便可以成長為更優(yōu)秀的自己,國家和社會也會因此擁有更優(yōu)秀的建設者。當國家危急存亡之際,無數仁人志士勇挑時代重擔,甘于為祖國和人民奉獻出全部的力量,這是先輩的擔當。雖然時代已經不同,但這種精神仍然需要傳承。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師給學生講述黨史國史,使學生看到先輩的奉獻,明確時代賦予自身的責任,從而樹立責任意識,積極投身于國家和社會的建設中,為國家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黨史國史教育是為了使學生正確認識歷史,明確黨和國家是怎樣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同時使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感受先輩的精神,繼承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發(fā)揚革命傳統(tǒng),并從內心深處熱愛祖國和人民。高校思政教育包含多方面的內容,有中國近代史部分的教學,也有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等,因而其教育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使學生正確認識歷史,認識自己所生活的國家,并懂得熱愛國家、熱愛生活。由此可以看出,黨史國史教育與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契合的,因而高校教育中,教師可以將兩者有效融合起來,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精神品質。
黨史國史的教育內容是豐富的,作為一段歷史、黨史國史教育中必然包含歷史知識,因為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真實的經歷,作為中華兒女,青年學生必須要了解國家的歷史。其次,除了一件件真實的歷史事件之外,在黨史國史教育中,學生還需要學習歷史思維,辯證看待歷史,并能夠以史為鑒。高校思政教育中同樣涉及多種內容,其中包含中國近代史,教授這些課程的時候,教師必然需要給學生講述歷史知識,同時思政教育中的多個課程也都有思想意識的內容,因而在這些課程教學中,教師也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和歷史思維能力。
青年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也是民族的希望。因而國史黨史的教育對象主要是青年人,通過國史黨史的教育,讓青年人清醒認識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繼承光榮的傳統(tǒng),并堅持優(yōu)良作風,這樣國家和民族便更有希望。高校思政教育作為高校課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其教育的對象也是青年學生。因而從教育對象來看,兩者同樣是契合的。
以教學內容來看,黨史國史在思政課程中有所滲透,但是黨史國史的教育不僅需要走進教材,還需要走進課堂、走進學生的頭腦之中。因而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思政課程內容,適當融入和補充黨史國史知識,使學生更全面、更深刻地學習黨史國史。以高校思政課程《中國近代史綱要》為例,該課程中雖然有部分黨史和國史內容,但是內容較為粗略,對此,教師便可以在教授課程內容的時候,集合課程中的歷史事件,滲透與之相關的黨史國史內容,并說明共產黨在其中的作用,使學生對黨和歷史有更清晰的認識,并從歷史事件中看到共產黨人的擔當。
黨史國史的講述需要與時代背景相聯系,在課程歷史事件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其中的部分內容提取出來,對比講述,使學生認識到在不同的時代環(huán)境中,黨的政策也有所不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例如,抗日戰(zhàn)爭時期,雖然國內形勢復雜,但是我國人民首先需要對抗的就是帝國主義的壓迫,共產黨人也深刻意識到了這一點。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團結各階層一致對外,在土地政策中,黨提出了“減租減息”。到解放戰(zhàn)爭時期,帝國主義的壓迫已不復存在,但這個時期,國內形勢依然嚴峻,為了人民能夠有飯吃,在土地政策中,黨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張。
黨史國史與每個人的生活都有著緊密的聯系,生活中,人們可以從多種途徑獲得黨史國史的資料。高校教育中,課本的資源是有限的,教師應重視發(fā)掘黨史國史資源,利用多種資源豐富教學,進而改善教學的效果。一方面,教師應發(fā)掘校內的資源,如校內歷史文化展館、校史館等,帶領學生參觀相關展館,了解學校的歷史,并發(fā)掘學校歷史與黨史國史之間的聯系,借助這種聯系深入了解黨和國家的發(fā)展。另一方面,教師應重視校外資源的發(fā)掘。首先,教師應因地制宜,搜集學校所在城市的紅色資源,不同的城市和地區(qū)在黨史國史中會有不同的故事,這些故事就是一種教學資源。思政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該地區(qū)的黨史國史中的歷史事件,將課程教學帶入生活中,使教學內容更加鮮活,從而增加教學的感染力。如果該地區(qū)有相關的歷史展館,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參觀這些展館,讓學生從真實的歷史資料中感受黨史國史,走進歷史真相。其次,黨史國史中有一些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當前為紀念這些日子,國家已經將其中一些確立為紀念日,五四青年節(jié)、七一建黨節(jié)、“十一”國慶節(jié)等,教師也可以以此為基點,在思政課程教學中給學生講述這些節(jié)日的相關知識,從而滲透黨史國史的教育。最后,許多影視作品都會講述黨史國史,教師可以搜集其中優(yōu)秀的作品。在思政課程教學中,教師便可以融入這些影視作品的片段,增強課程文字的鮮活性,并吸引學生觀看該影視作品,進而了解更多黨史國史內容。
當前網絡信息技術高度發(fā)達,其在教育教學中的影響越來越大。網絡技術的普及使得信息爆炸式增長,通過網絡,學生可以輕易地獲取多種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但是由于網絡世界魚龍混雜,通過網絡,學生可以獲取高質量的信息,但也能夠看到大量虛假信息。對于黨史國史而言,若學生不夠了解真實的歷史,這些虛假捏造的信息便會誤導學生。對此,高校應利用自身的資源優(yōu)勢,拓展網絡教育陣地,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黨史國史。例如,學校可以搭建網絡學習平臺,結合思政教育課程,在平臺上上傳拓展資料,并在其中融入黨史國史內容,引導學生線上學習。線上平臺中也可以設置交流通道,為學生、教師的交流提供便利,以此促進思政教育。在思政課程教學群中,教師也可以分享一些黨史國史相關的資料,幫助學生了解歷史、學習歷史。
黨史國史與思政教育緊密相連,將兩者融合教學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質量,同時有利于學生深入了解黨和國家的歷史,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師可以從課程內容著手,在教授課程知識的同時融入黨史國史。教師也可以充分發(fā)掘教育資源、構建教育新格局。此外,學校和教師還可以借助新媒體的優(yōu)勢,拓展教育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