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敬勤,張雅潔,賈依帛
(大連理工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大連 116024)
工商管理是一門以企業(yè)或社會微觀經濟組織為研究對象,系統(tǒng)研究其管理活動的普遍規(guī)律、技術及方法的科學,因脫生于管理事實且需指導后續(xù)實踐,而兼具科學嚴謹性與實踐關聯(lián)性[1]。不少著名學者已就國內始于工業(yè)社會管理理論研究與數字經濟時代企業(yè)實踐脫節(jié)的現實問題不斷反思、警醒[2],強調要提升管理研究成果的有用性[3],面向經濟主戰(zhàn)場與國家重大需求做“負責任”的管理研究。
案例研究作為能探索現實復雜現象的一般規(guī)律、構建新理論的研究方法[4-5],在國內工商管理領域快速興起,其中探索性案例研究因更能發(fā)揮其建構理論的作用精髓而備受青睞[6]。作為新興經濟體,我國面臨新舊動能接續(xù)轉換、經濟轉型升級的復雜情境,較西方發(fā)達國家而言涌現出了諸多新穎性、趕超性及復雜性的管理實踐,據此展開一系列相關的探索性案例研究不僅拓展了既有研究領域與理論視角,在跟跑國際學術潮流的過程中,還在寫作范式和規(guī)范等方面逐漸顯現中國特色與中國風格。然而,只有以能被承認的高水平案例研究成果為載體,才能進一步與國際話語體系接軌,將中國故事、中國理論講給世界。據統(tǒng)計,當前我國案例研究雖然發(fā)文數量與日俱增、研究流程日趨規(guī)范[7],但在建構理論、情境深度等研究質量方面與國際水平差距明顯[8],像“市場轉型”“關系資本主義”“關系”等能貢獻于國際管理領域的新構念更是屈指可數[9]。正如毛基業(yè)、王冰等[10-11]對近年案例研究被拒的主要原因與常見缺陷的總結來看,規(guī)范性仍是當前提升案例研究質量中需要重點關注且亟待解決的基礎性問題。雖然已有不少學者圍繞實施步驟、方法要領等方面指出諸多問題與寶貴建議[12-13],但從成果來看,仍未能徹底解決國內探索性案例研究的撰寫規(guī)范問題、未能構建起高層次的本土理論,如在研究設計科學合理、研究結果可靠有效和理論升華等環(huán)節(jié)都還有較大提升空間[14-15]。
究其原因,案例研究作為舶來品,其哲學基礎較定量研究存在著顯著差異,國內學者撰寫時長期受固有認知與寫作習慣的影響,逐漸習得獨樹一幟的風格與特點,并傾向性地匯聚成獨特表征,若僅僅借助西方一般性標準,則難以全面、準確地篩查出中國學者開展探索性案例研究時獨具的規(guī)范性問題。因此,有必要持續(xù)跟蹤國內探索性案例研究發(fā)展的實際情況,針對國內學者現階段的使用習慣與特征,挖掘探索性案例研究規(guī)范性中隱藏的關鍵問題與癥結,從而為有效提升國內案例研究成果水平提供建議對策。
鑒于此,本文立足國內探索性案例研究的使用情境,以系統(tǒng)凸顯理論貢獻為目的,扎根出高水平案例研究規(guī)范性的特征體系,借此把握2010-2019年間我國工商管理探索性案例研究的發(fā)展現狀與關鍵問題,并進一步明晰探索性案例研究規(guī)范性的內在功能與背后邏輯,以期幫助國內學者能夠“知其所以然”,提升運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構建理論的可操作性,助力實現用中國理論講好中國故事。
根據Yin[16]的經典定義,案例研究是針對與實際社會情境復雜交織、難以分割的現象,并以事例證據進行考察的一種經驗主義的探究(Empirical Inquiry),特別適用于回答“How”和“Why”的問題,更高層次的案例研究甚至可以回答未成熟理論領域中“What”的概念性問題[9]。Eisenhardt[17]對該方法進一步歸納解釋,認為案例研究具有以下核心特征:研究問題無明顯答案,理論抽樣謹慎,構念及其測量的定義明確,理論論證(構念間特定的凸顯關系)充分、理論的邊界條件清晰。
在研究步驟方面,目前公認以Yin、Eisenhardt和Pan的方法為三種典型代表[18]。其中,Yin[16]在1984年率先彌補了案例研究設計與方法的空白,對啟動案例研究、分析資料和處理撰寫研究報告時遇到的難題進行初步指導,并系統(tǒng)地給出了多案例研究的基本步驟。1989年Eisenhardt[5]視其為一種研究策略,并將案例研究的一般步驟,分為啟動案例研究、案例選擇、研究工具與程序設計、進入現場、數據分析、假設形成、文獻對話和結束研究。2011年Pan和Tan[19]在前兩者基礎上,進一步開發(fā)出更適合中國學者的案例研究方法SPS,包括申請準入、現象概念化、初始數據收集、建立并完善理論視角、進行結構化訪談、篩選數據、校驗理論-數據模型、撰寫報告8項操作流程。在具體分析方法方面,1968年與1998年Glaser和Straus、Straus和Corbin[20-21]強調用扎根理論(Grounded Theory)自下而上建立實質理論,即直接從實際觀察與經驗資料中概括出核心概念及概念間關系,而不預先假設理論。1994年Miles和Huberman[22]的定性分析方法涵蓋對原始數據的提煉、顯示和推導,注重三者相互交織循環(huán)以逐步分析歸納,并將其記錄供后者追隨。自2013年以來,Gioia等[23]的結構化數據分析受到追捧,它將扎根理論分析中層層歸納的抽象過程呈現出來,不僅系統(tǒng)展現了構念的原始數據支撐,也直觀反映出構念間的關系??梢姡谏鲜鰧W者們的方法貢獻下,案例研究的程序與分析工具日益嚴謹、規(guī)范,通過案例研究來構建理論的重要作用也因此越發(fā)獲得學界認可與運用[6-7]。
關于提升探索性案例研究的規(guī)范性,現有研究主要圍繞評價指標和寫作技巧兩方面展開。針對評價指標,Dubé和Paré[24]按研究設計、數據收集、數據分析的研究過程,共設立了較全面的34個指標。毛基業(yè)和張霞[14-15]選取了其中的14項指標對中國企業(yè)管理案例論壇的論文進行評估與回顧,并從理論抽樣、數據分析、比較現有理論三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出發(fā),建議尋找與研究問題匹配的充足數據,從中科學歸納出結論,以凸顯出研究貢獻。蘇敬勤等[25-26]分別就描述性、驗證性與探索性3種運用模式的案例研究,針對論文結構的五部分提煉出13個關鍵指標;并進一步就理論構建型案例研究,歸納出21項規(guī)范性指標,建議多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明確提出研究問題、文獻梳理出分析思路、清楚交代方法與數據的使用、以清晰的證據鏈和原始證據進行分析、比較相關理論以突出研究貢獻。劉璞等[27]等在描述性、探索性、解釋性三種案例研究的共性基礎上,還補充了各類的特定指標,共31項。其中就探索性案例研究特有先導構念、無前人理論框架影響、建構性解釋、文獻對話等指標,就解釋性案例研究特有理論預測、競爭理論、實證檢驗等指標。
針對寫作技巧,Eisenhardt等[28]從證明理論建構合理性、理論抽樣、處理訪談數據、展示實證數據和新理論撰寫五個方面,為建構理論提供了解決之道。不僅需要充分理解并精準對話文獻理論、達成研究設計與問題的高度匹配,還需要提升數據分析的結構化與嚴謹性、深化理論成果的層次與貢獻等[12,14]。結合AMJ質性研究論文專任副主編Bansal整理的評審被拒意見來看,理論貢獻模糊主要是與現有文獻對話不足、數據與理論關系處理不當所致,因而需要從選擇適配案例、打磨研究問題、多方式收集數據、完備可信的分析數據、清晰寫作并不斷修改六個主要環(huán)節(jié)攻克[11]。其中,張霞和毛基業(yè)[15]尤為強調注重研究問題與預設理論、涌現理論與現有理論的對話,前者主要是為了明確研究缺口、彰顯理論貢獻[29],后者主要是用研究問題重新審視理論中的概念,并借助理論框架解讀數據中涌現的新發(fā)現[30]。
綜上所述,現有研究圍繞探索性案例研究規(guī)范已然做出諸多有益探索[15,26],但主要聚焦于源起西方應用情境的評價指標及寫作技巧,較少從國內學者使用習慣的角度出發(fā),系統(tǒng)精準地考量中國探索性案例研究的規(guī)范性特點與問題,更未進一步解析其內在邏輯。以至于,不少學者對案例研究規(guī)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難以在使用靈活且復雜的案例研究時舉一反三,關注到整體規(guī)范的完備性與系統(tǒng)性。這不僅會導致各部分無法力出一孔,有效凸顯出理論貢獻及其說服力;還易疏漏理論貢獻的潛在價值,局限研究成果的理論層次,不免使該方法有華而不實之嫌。因此,有必要研判我國工商管理探索性案例研究的發(fā)展態(tài)勢,探究制約其理論成果水平的關鍵的規(guī)范性問題,為兼顧案例研究的嚴謹性與價值性提供參考借鑒。
為準確評估我國工商管理探索性案例研究的發(fā)展態(tài)勢與規(guī)范性情況,本文首先運用扎根理論,結合國際一般標準與國內使用經驗,系統(tǒng)歸納出高水平案例研究應當具備的規(guī)范性特征。再通過文獻計量法和內容分析法,對2010-2019年十年間我國工商管理探索性案例研究的發(fā)文數量與規(guī)范性質量兩方面做出評價,深刻揭示我國工商管理案例研究規(guī)范性問題的痛點與癥結。
針對上述研究目的,分別就兩類資料展開收集。其一,為了更契合國內案例研究的使用情境,全面細致把握我國探索性案例研究的規(guī)范性特征,在借鑒國外經典文獻基礎上還廣泛汲取國內相關資深學者的學術建議,借助其多年從事探索性案例研究的撰寫功底與審稿經驗,深化對國內案例研究使用的認知與判斷,從而更具針對性地挖掘出其中的關鍵規(guī)范性問題。期間,研究團隊通過中國管理案例學術年會、《管理案例研究與評論》“手拉手”云上交流等學術活動聽取國內優(yōu)秀案例研究學者的建議,并兼顧代表性、全面性與重要性的原則,對備選素材庫進行補充至內容基本飽和,經三角驗證對素材進行合并、篩選,最終討論確定素材庫內容。其中,主要涵蓋Yin、Eisenhardt、Gioia等國外學者與毛基業(yè)、歐陽桃花、蘇敬勤、魏江、許暉、肖靜華等國內學者們的相關學術資料,如學術論文、案例研究課程教案、學術報告PPT及發(fā)言文稿等,共計28份,達20多萬字。
其二,在中國知網(CNKI)上收集我國工商管理探索性案例研究學術論文,供態(tài)勢研判與規(guī)范性評價。在選刊方面,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認定的管理類核心期刊中,選取2010-2019年工商管理類案例研究發(fā)文占比靠前的11種期刊為典型代表。在樣本論文方面,通過輸入“篇關摘=案例”的方式全面檢索,并以人工清理的方式確保樣本論文的相關性與準確性。所得初始文獻2 133篇,摘除非學術性或非工商管理學科的文獻,并剔除書評、編者按、大樣本統(tǒng)計分析、混合方法、案例研究方法、案例教學及非探索性案例研究文獻共766篇,剩余有效文獻1 367篇文獻,具體期刊及文獻統(tǒng)計見表1。另外,以同樣方式清算學術論文總發(fā)文量共20 675篇。
表1 目標期刊信息
首先,采用扎根理論對經典學術素材進行分析、整理,提煉出我國高水平案例研究的規(guī)范性特征。①采用開放式編碼對收集的一手資料進行分析與聚斂[31],保留撰寫規(guī)范、寫作技巧等相關部分,并對其“貼標簽”和“概念化”。②通過主軸式編碼,依據現有文獻與學術資料,對初步探索出的范疇進行分類、精煉,深入了解學界公認的規(guī)范性要求的共性與特征,梳理出較核心的概念284個、63個范疇。③借助選擇式編碼,統(tǒng)籌梳理主范疇之間的關聯(lián),以進行連貫性描述。此外,還持續(xù)將扎根出的框架與經典資料比對,經與多名相關資深教授討論核商,循環(huán)提升至內容飽和。由于原始語句較多且篇幅有限,開放式編碼與主軸式編碼過程僅截取部分例證,見表2。
表2 案例研究規(guī)范性的開放式編碼與主軸式編碼
其次,主要借助CiteSpace軟件V.5.8.R3(64bit)版本進行文獻計量[32],以樣本論文關鍵詞的可視化分析來揭示我國工商管理領域案例研究的發(fā)展全貌。其中,清理、統(tǒng)計出工商管理探索性案例研究發(fā)文數量及總占比的年度分布與期刊來源分布情況,窺視案例研究在學術界的使用情況和重視水平。關鍵詞分析時,將時間切片設為1年,生成樣本論文關鍵詞共現與聚類圖譜,以了解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的熱點。
最后,通過內容分析法對樣本論文進行人工評判與統(tǒng)計分析[26],審視目前我國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的規(guī)范性水平。先將每個期刊的樣本建立一個Excel打分表進行匯總,符合標準記“1”,不符合記“0”。為確保測量的效度進行預測試,先隨機抽取11篇不同期刊樣本論文,由研究團隊兩名成員依據規(guī)范性指標編碼指南(簡稱編碼指南,見附表)分別獨自判斷打分,結果指標10、11、18的一致性低于65%。經商討,將指標內容是否在文中“明確聲明”作為判斷依據,再進行二次預測試,結果一致性均超過90%,具有較高的信度。然后,研究團隊以編碼指南為依據,翻閱全文進行人工判斷,以提高數據準確度。
通過前兩級編碼歸納出22個主范疇,確定了我國高水平案例研究的22個規(guī)范性特征。再經選擇式編碼,將主范疇間以行文的邏輯順序,劃為問題提出與研究回顧、研究設計、研究發(fā)現、討論與結論四階段,結果見表3。
表3 案例研究規(guī)范性的編碼結果
3.2.1 我國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發(fā)展態(tài)勢
(1)發(fā)文數量與年度分布情況
從發(fā)文數量與總占比來看,我國工商管理探索性案例研究整體發(fā)展趨勢上揚,已然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自2006年徐淑英教授等先鋒學者們呼吁用案例研究構建中國管理理論后[6],國內學者們積極響應、踴躍探索,并取得顯著成效。具體結果如圖1、圖2所示。
圖1 2010—2019年樣本期刊探索性案例研究發(fā)文數
圖2 2010—2019年探索性案例研究發(fā)文總占比
(2)文獻來源期刊情況
從期刊水平來看,案例研究受到管理類高水平期刊的長期關注,彰顯出工商管理案例研究在我國已初具學術影響力。各期刊發(fā)文情況詳如圖3所示。其中,案例研究的學術??豆芾戆咐芯颗c評論》于2008年創(chuàng)立,《管理評論》也于2015年7月起開設“案例研究”專欄。不僅如此,2021年3月國內26家知名學術期刊成立中國案例研究期刊聯(lián)盟,以鼓勵案例研究的學術發(fā)表,推動形成中國案例研究的濃厚氛圍與成熟氣候。可見,案例研究即將迎來黃金發(fā)展期,較發(fā)文數量而言其理論成果更令人期待。這不僅要求學者們有更高層次的理論發(fā)現[6],還要能夠系統(tǒng)規(guī)范撰文以有效凸顯理論的貢獻與價值。
圖3 2010—2019年各期刊探索性案例研究發(fā)文走勢
(3)關鍵詞的可視化分析
結合關鍵詞的共現與聚類情況來看,2010年至2019年我國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的熱點呈現出“多元擴散”的特征,主要圍繞后發(fā)企業(yè)、商業(yè)模式、知識管理、創(chuàng)新和資源管理等熱點主題展開。在生成的關鍵詞共現圖譜中,有節(jié)點數1 089個、連線1 802條,整理繪制高頻關鍵詞見表4,“關鍵詞頻次”與“關鍵詞中心度”分別反應該關鍵詞的頻數與在所有關鍵詞中的地位。在排名前十的高頻核心詞中,除研究方法與類型關鍵詞外,有“商業(yè)模式”“動態(tài)能力”“后發(fā)企業(yè)”“價值共創(chuàng)”“知識轉移”“技術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較為矚目。結合能體現知識結構的關鍵詞聚類圖譜(圖4)來看,模塊值(Q值)為0.832>0.7即表示聚類是高效且令人信服的[32],可用作研究論證。其中,我國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后發(fā)企業(yè)(#2)、商業(yè)模式(#3)、知識轉移(#4)、信任(#5)、自主創(chuàng)新(#6)、資源(#7)、中小企業(yè)(#8)、動態(tài)能力(#10)、創(chuàng)新(#12)、組織結構(#13)、制度導向(#14)等領域,所涉范圍較為廣闊。
表4 2010—2019年高頻關鍵詞分布情況
圖4 2010—2019年關鍵詞聚類網絡
3.2.2 案例研究規(guī)范性分析
根據扎根所得的規(guī)范性特征及其主要內容,建立了相應指標與評價指南(詳見附表)。這套規(guī)范性指標能對探索性案例研究過程的每個步驟都嚴格控制,避免操作中研究人員的隨意性和非理性,其中的程序與標準既是撰寫參照,也是規(guī)范化評價的衡量標準[14]。經人工評判后,按照頻率=頻次/樣本數的方式進行統(tǒng)計,指標結果見表5。
附表 探索性案例研究規(guī)范性指標編碼指南
表5 案例研究論文各項指標的年度的規(guī)范性水平
結合毛基業(yè)和張霞[14-15]的相關研究,總結出關于國內案例研究規(guī)范性的發(fā)展簡況,見表6。據上述規(guī)范性統(tǒng)計數據可知,較2007年歸納的突出問題來看,四項環(huán)節(jié)的規(guī)范性均大幅改善。其中,研究問題更為細化明確、多案例比重日趨上升、數據收集與數據分析的過程披露也日益完備,對于交代數據展示、團隊分工、分析策略方面仍需加強。不僅如此,本研究進一步發(fā)現當前探索性案例研究在提煉研究空缺、論證研究意義、與現有理論對話、提煉理論貢獻等環(huán)節(jié),均存在制約理論成果水平的關鍵規(guī)范性問題。
表6 案例研究發(fā)展的階段特征與問題
目前我國“歸納式、理論構建型研究”[6]的發(fā)展已進入攻堅階段,亟須構建出立足中國情境、直面中國問題的本土管理理論。具體來看,在論文發(fā)表數量與質量方面,國內高水平期刊均已靶向且日益重視探索性案例研究;在論文規(guī)范性方面,理論成果相關的關鍵指標如提出理論觀點、與現有理論對話、提煉理論貢獻等均顯著提升,整體理論貢獻的層次深度、牢固程度都取得可喜進步,并已成為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的常態(tài)化追求。其中突出的問題是,理論建構的成果整體未達高層次水平,鮮有挖掘出新構念、構念間的新關系貢獻于世界管理理論體系[8]。
3.2.2.1 案例研究整體規(guī)范性顯著提升
從整體數據來看,案例研究的規(guī)范性穩(wěn)步上升,較以往有明顯進步。其中,表現較好的有6個指標,其規(guī)范性水平如圖5所示:①說明研究思路。當前案例研究論文,均已會在引言說明研究的邏輯,這是規(guī)范程度最高的一項。②明確使用方法與理由。需要結合研究問題的內容與類型,解釋適用案例研究的理由與幫助何在,已經引起重視。同時,還輔以經典文獻佐證[33]提升說服力,而非只是簡單陳述“能回答How和Why問題”。③解釋理論抽樣的依據。現已均能遵循理論抽樣[4],即便是現象驅動型,也是能推動理論發(fā)展的稀缺、有趣或重要現象[11]??紤]更甚者,還就該行業(yè)或類型中某公司的選擇理由、案例個數與選擇邏輯,以及對構建新理論的意義做詳細闡述。④采用多種數據收集方法,進行三角驗證。在此基礎上,還需進一步說明如何通過多種證據來源對研究現象進行多重印證,包括數據類型、訪談者等方面內容。⑤引用原始證據。從形式上看,目前案例分析部分基本都引用了原始證據,較以往純粹推理或自說自話而言,更真實可信。⑥提出理論觀點。近年論文大多都能總結出理論性觀點,暫不論理論觀點的貢獻水平如何,至少可見整體規(guī)范性意識顯著增強。這歸功于國內案例研究學者在規(guī)范性訓練上的不懈努力,才取得以上喜人進步。
圖5 典型提升指標的規(guī)范性水平
3.2.2.2 關鍵環(huán)節(jié)規(guī)范性水平亟待提高
從單項數據來看,我國案例研究的規(guī)范性仍有諸多細節(jié)有待改進,典型指標水平,如圖6所示。雖然“提煉研究空缺”和“提出理論觀點”這兩項都高達82.61%和96.74%,但“明確提出新洞見與理論貢獻”與“理論貢獻與研究空缺邏輯呼應”卻只有46.74%和28.26%。眾多案例研究尚未清晰、明確地闡述理論貢獻的擴展內容,加之疏于理論貢獻與研究空缺的首尾呼應,造成理論貢獻模糊寬泛、根基不牢固的問題,從而直接局限了理論貢獻的價值與研究成果水準。而這恰恰說明,使用者對案例研究規(guī)范的邏輯掌握與系統(tǒng)運用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以下依據樣本論文中相關內容,主要就5種關鍵指標進行剖析,簡要指引見表7,同時表8為相關指標提供樣本論文的原始例證。
圖6 典型關鍵指標的規(guī)范性水平
表7 關鍵指標的突出問題及簡要指引
表8 樣本論文原始例證
(1)研究空缺疏于提煉與邏輯遞進。研究空缺為理論貢獻提供合法性根基,其寬泛或狹隘都會引致研究定位隨意、貢獻內容模糊,從而直接削弱研究成果的價值。雖然82.6%的案例研究都能提出研究空缺,但歸納質量參差不齊,僅有約29%能夠做到首尾依次呼應。主要表現為兩類問題:①空缺聚焦不精準,未能從表象中提煉出理論層面的缺口。分歧僅僅只是研究空缺的表象之一,學者們還需要挖掘出矛盾背后的成因,即究竟是在隱含假設、研究視角等理論維度存在什么區(qū)別,并進一步辨析為什么會存在以上區(qū)別,從理論基礎為研究貢獻提供準確的合法性與價值性支撐。其中,更直觀的檢驗辦法就是反推,即若貢獻是“提供了新的可能關系”,那勢必得先歸納出“對關系理解的某維度有所忽視”的缺口,而非僅僅是簡單的“理解不統(tǒng)一”。②研究空缺疏于邏輯遞進與首尾呼應。文獻綜述易簡單按主題編排,使得內容割裂或淺嘗輒止,并未同理論貢獻一般以更強的邏輯性遞進。正如表7中貢獻由逆向創(chuàng)新延伸至創(chuàng)新追趕,而前期卻只就創(chuàng)新機會進行綜述,這樣不僅顯得文獻綜述單薄,而且未能為貢獻提供契合的理論缺口。從邏輯嚴謹性來看,應當依照理論發(fā)展邏輯進行梳理延伸,為研究的價值與升華奠定堅實基礎。
(2)研究意義論證不充分。研究意義能夠體現出研究開展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也能夠折射出研究的價值[34-35],不充分地論證易模糊、削弱研究價值。其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①研究動機不足,未說明研究的意義與重要性?!按嬖诜制纭钡那闆r不少,但為何“亟待解決”的論證卻往往容易被忽視。若要使研究的開展足具說服力,則應當進一步明確闡述“解決”的重要性,即填補缺口能解決用于理解現象或研究領域的哪些問題,反之會造成何種后果,這樣才足以證明研究的重要性。②理論價值模糊,未充分展示出擬填補的理論缺口與潛在貢獻。通常,“現象驅動”型的案例研究多強調現象是“中國特色”或應時而生的,但就完整的研究邏輯而言,應當進一步明確指出案例研究對象究竟是在內涵、構建路徑或影響因素等哪方面存在特殊,并具象歸納出擴展內容及對相關主題研究的啟發(fā),以突顯理論價值所在。
(3)與現有理論對話不堅實。主要有以下兩種問題制約了理論貢獻的價值:①未充分與現有理論對話,導致理論貢獻模糊。相關研究固然能“豐富、升華了動態(tài)能力的內涵”,但為避免空泛并實質突顯出貢獻的價值,當就“已有研究不能解答什么問題”及“為何不能”等具體內容進行討論。②理論迭代缺乏文獻佐證,降低貢獻的說服力。要證明該研究超越以往,則須在具體文獻的加持下,進一步解釋“研究發(fā)現有何差異”“研究發(fā)現如何解決”“與現有研究的關系如何”“對主題領域有何啟發(fā)”等,以增強理論貢獻的可信性與合法性。
(4)新洞見與理論貢獻不深刻。所構建理論的貢獻與價值,是高水平案例研究的衡量關鍵,就理論的構成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①研究發(fā)現未完全超越現象,理論貢獻不足或局限。雖然大部分案例研究根據本土情境的實踐總結出新的動機或行為特征,但這仍停留在表象層面,未能升華至理論層面,用于解釋過程演化和互動關系的作用微弱。②理論貢獻多為情境因素、關系機理層面,較少涉及構念這一更高層次。對于合法性戰(zhàn)略的研究,能揭示其中的演化模式與選擇邏輯,為理解本土現象提供規(guī)律性認知已屬出眾。若通過情境構念化進一步突破既有理論假定的束縛,挖掘出更具本土意義的新構念或構念新解釋等理論內核的成果,則可以稱得上是高層次的案例研究[8]。
由以上論述可知,各案例研究規(guī)范性要素“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領悟其中要求與聯(lián)系則成為系統(tǒng)掌握并靈活運用規(guī)范方法的關鍵。于是,基于案例研究的論文結構[17,36],通過辨析與定量研究編排規(guī)范的差異,來明確各規(guī)范性要素的功能內容及其內在邏輯。
受不同研究思維的影響,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這兩種科學方法在歸納與演繹的邏輯使用上截然不同[37],進而導致兩類論文在各部分的任務功能與篇幅布局上存在顯著差異。首先,在研究設計中,需要細致闡述選擇案例研究方法與對象的理由。這是因為,不同研究邏輯的方法適用于解決不同類型的問題。其中,定量研究使用的是“統(tǒng)計性歸納”,更傾向邏輯推理下的數據驗證,而案例研究使用的是“分析性歸納”[38],更側重事實驗證下的邏輯推演,故有必要闡述使用方法與研究問題的適配性;其次,在研究發(fā)現中,案例研究需要用大量文字清晰呈現出邏輯推演與事實證據,這也是二者差異的核心部分。由于案例研究不像定量研究使用標準化的處理工具進行數據處理,主要通過研究者的邏輯思維對案例事實進行分析,因而要將抽象的推理過程嚴謹、準確地呈現出來;最后,在討論與結論板塊,案例研究尤為需要進行理論對比與迭代。由于案例研究是以開放的經驗事實為起點建構理論,只有進一步對其貢獻進行確認,才能稱得上是較為完整可信的理論研究,而這也與定量研究提出假設時的理論推演有異曲同工之效。詳見表9。
表9 案例研究規(guī)范性要素的任務功能及區(qū)別
通過系統(tǒng)梳理2010-2019年十年間論文發(fā)現,我國工商管理探索性案例研究發(fā)文數量與規(guī)范性水平均有所提升,主要圍繞后發(fā)企業(yè)、商業(yè)模式、知識管理、創(chuàng)新和資源管理等熱點主題展開。本文歸納出中國使用情境下高水平案例研究的規(guī)范性特征共22項,其中說明研究思路、明確使用方法與理由、解釋理論抽樣的依據等6項指標表現較好,而提煉研究空缺、理論貢獻與研究空缺邏輯呼應、論證研究意義、與現有理論對話、提煉理論貢獻5項關鍵指標亟待改進。同時,進一步厘清了規(guī)范性要素的任務內容與內在關聯(lián),拓展了既有規(guī)范性評價體系的內容,并為做出較高層次案例研究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參考指南。以期通過高質量的探索性案例研究,更好地促進工商管理學術研究的健康蓬勃發(fā)展。
當前我國工商管理探索性案例研究之所以整體成果難達高層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①對案例研究規(guī)范掌握不嫻熟。與大樣本統(tǒng)計分析不同,案例研究因需要在經驗數據、現有理論與所得理論之間來回比對、迭代,而沒有固定且統(tǒng)一的具體操作標準[35]。若未能真正領悟其“分析性擴大化推理”與“邏輯正確性標準”的基本研究邏輯[37],在運用時習慣性使用定量研究的邏輯[38],則會造成諸多規(guī)范性的錯漏,更無法兼顧研究成果的探索性與嚴謹性。②對中國管理實踐認識不深刻。中國管理實踐在復雜而獨特的本土情境中產生、發(fā)展,其特定的政治背景、市場環(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等內容均有別于西方,因而可能存在不同的實踐邏輯。若不透徹了解中國管理實踐,不僅難以洞察出真正特別、有趣或有價值的研究問題,更無法解讀復雜管理行為背后的真實意圖。③對管理理論理解不透徹。沒有數據支持的理論是空洞的,而沒有理論支持的數據是盲目的[39]。在案例研究中,理論不僅能為研究成果錨定研究缺口、挖掘潛在理論貢獻[29],還能為數據解釋與分析提供邏輯支撐與指導[5,40],以此跨越案例數據與理論發(fā)現之間的鴻溝。因而,對理論基礎假定的掌握與解釋邏輯的遷移,直接影響案例分析的合法性與有效性,決定了理論發(fā)現的層次與價值。
鑒于此,國內案例研究者應當緊跟工商管理學科“十四五”發(fā)展的戰(zhàn)略步伐[41],結合科學研究與研究范式、面向國家需求服務企業(yè)實踐、理論與實踐結合三個戰(zhàn)略主題,積極響應以提升成果水平:①科學研究與研究范式方面,以學術功底為器,加強培養(yǎng)方法哲學素養(yǎng),訓練思維邏輯與寫作規(guī)范。案例研究方法的靈活性,決定了其在不同哲學思想指導下存在諸多范式與細節(jié)差異[40],導致學者在運用時,無法機械性套用以實現一勞永逸。因此,使用者不僅要研悉主要方法的哲學基礎,還應首當其沖地掌握案例研究的基本研究邏輯,訓練自身演繹、歸納的分析邏輯與批判性思維。尤其強調遵循客觀事實、邏輯法則與方法規(guī)范,并將各式工具融會貫通、為我所用,通過科學化的論證,將復雜模糊、動態(tài)多變的新現象凝練為更符合實際的新理論。②面向國家需求服務企業(yè)實踐方面,講好中國故事,總結中國模式,提出中國方案。建議案例研究者們可以多關注數字化轉型、價值鏈重構、關鍵技術創(chuàng)新、工業(yè)互聯(lián)網等國內新興、重要的管理領域,跟進5G、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新技術催生的新問題,扎根企業(yè)實踐發(fā)現具有時代特性的研究型案例,同步提升中國管理案例研究的學術增量與對策價值。③理論與實踐結合方面,充分利用發(fā)現邏輯與外推邏輯,洞察獨特管理情境并溯因推理,構建解釋企業(yè)發(fā)展的理論知識。單純了解中國管理實踐或熟悉西方理論僅是杯水車薪,關鍵需要將獨特情境的現實與理論嫁接,將現象構念化并歸納出最佳的理論性解釋,從而開發(fā)出現實問題與理論構建的通路。其中,在發(fā)現環(huán)節(jié)需要研究者親自深入企業(yè)、發(fā)掘真正的新現象,以實踐驅動為起點與理論循環(huán)迭代,發(fā)現其中蘊含的科學問題;在推理環(huán)節(jié)要求研究者的思維縝密合理,以嚴密的理論推演對實踐現象做出最佳解釋;在外推環(huán)節(jié),則要求研究者遵循模式化的方法與策略,注重所構建理論的應用范圍與邊界,實現合法且適度的“擴大化”解釋。如此不僅能在深耕本土管理實踐的同時,兼顧橫向案例對比與縱向情境挖掘,實現管理啟示與學理價值的平衡;還能在傳播本土管理洞見的同時,適度外推以兼顧理論研究的嚴謹性與探索性,從而逐步構建起扎實的中國特色管理理論。
未來在我國案例研究規(guī)范性水平有效提升的基礎上,將圍繞其切題性與底層邏輯(發(fā)現邏輯、外推邏輯和溯因推理)展開研究,并進一步整合其切題性、底層邏輯與規(guī)范性要求以形成系統(tǒng)性的參考指南,助力國內案例研究者們做出頂天立地的“真”研究。希冀借助探索性案例研究這一工具,在構建中國特色管理理論的旅程中,助力工商管理學科學術研究向需求牽引、前沿原創(chuàng)轉型,成為負責任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