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構建信息社會倫理準則的弗洛里迪進路
——弗洛里迪信息倫理學評介

2022-03-08 06:01:02于良芝
圖書情報研究 2022年1期
關鍵詞:弗洛里中心主義倫理學

于良芝

(南開大學商學院 天津 300071)

1 引言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發(fā)達國家率先進入所謂的“信息社會”時代。這個時代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總量的增長及其資源價值的提升,特征之二就是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及其對社會生活支柱作用的增強。在信息量的增長方面,正如牛津大學教授弗洛里迪指出的,信息激增的最直觀證據就是信息儲存介質容量單位的不斷升級,從bit 和byte(8 bits)到Kilobyte(KB)、Megabyte(MB)、Gigabyte(GB)、Terabyte(TB) 再到Exabyte、Zettabyte、Yottabyte[1]。伴隨信息總量的增長,信息對社會生活的影響空前增強,導致當代社會中因信息生產、傳遞傳播和利用而引發(fā)的是非善惡爭議日益普遍。在信息技術方面,現(xiàn)代信息與通訊技術(ICTs)——計算機、互聯(lián)網、移動通訊、人工智能等,共同構成了以萬物互聯(lián)、信息彌漫、虛擬仿真及人工智能普遍介入為特征的人類生存環(huán)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人類日益成為萬物互聯(lián)中的信息體之一;在很多時候,那個具有自由意志、天賦權利、理性能力的大寫的“人”,即傳統(tǒng)倫理學所聚焦的人類,或者缺席,或者雖然在場,卻不占據重要地位。在弗洛里迪看來,所有這一切都進一步顛覆了被哥白尼革命、達爾文進化論、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業(yè)已動搖的人類中心論[1],也使各種人類中心主義倫理學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弗洛里迪是牛津大學哲學教授。他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聚焦信息哲學,信息倫理學是其信息哲學體系的組成部分,是為應對信息社會的復雜倫理問題而提出的。他曾這樣評價當代倫理學研究相對于技術發(fā)展的滯后性:信息社會就像一棵大樹,技術是枝,倫理是根;目前的狀況是枝旺根淺[1]。他警告說,人類如果不能糾正二者的失衡,信息社會大樹就始終存在傾覆的危險[1]。出于這樣的憂思,他將信息倫理學納入了他的整個信息哲學研究,在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比較系統(tǒng)地提出了他的信息倫理學思想。

弗洛里迪的信息倫理學以數據、信息、信息界、熵為核心概念,提出了與傳統(tǒng)倫理學截然不同的善惡區(qū)分邏輯、準則和標準,構成了對傳統(tǒng)倫理學頗為激進的創(chuàng)新,引起了從哲學到各信息相關學科的廣泛關注,包括來自圖書館信息學的關注[2-8]。或許是因為這一理論的概念體系及推理邏輯過于復雜,目前,國內圖書館信息學界尚未見到有關這一倫理學的系統(tǒng)闡釋。我國哲學領域雖然已經出現(xiàn)了若干介紹和評論[9-11],但其中似乎不乏誤讀成分。本文嘗試對該倫理學進行闡釋,對其創(chuàng)新性進行評價,對其在圖書館信息職業(yè)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為有意了解弗洛里迪倫理學思想的學者和實踐者提供參考。

2 宏觀倫理學:弗洛里迪信息倫理學的定位

信息相關倫理問題(例如謊言與誠實、表達的控制與自由等)很早就是倫理學關注的議題,但是“信息倫理學”(information ethics)概念卻是在信息社會背景下提出的。圖書館信息學(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LIS)被認為是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學科:20世紀80年代初,LIS 領域的美國學者Robert Hauptman[12]和北歐學者Rafael Capurro[13]幾乎同時提出了信息倫理學概念。此時的信息倫理學主要指有關信息生產、傳遞傳播以及信息技術利用過程中的善惡問題的學問[14-16](其中的“信息”專指作為圖書館信息職業(yè)、傳媒行業(yè)、計算機行業(yè)等處理對象的信息),其主要進路是運用傳統(tǒng)倫理學理論(如康德倫理學、功利主義倫理學),分析信息生產、傳遞傳播及信息技術利用過程中的善惡問題,確立解決相關問題的倫理準則。

弗洛里迪的信息倫理學與上述含義的信息倫理學顯著不同。他將信息倫理學定義為有關信息界善惡問題的學問,又將信息界大致等同于從信息角度看到的整個世界,將萬物(包括人)視作其中的信息體[17-20]。本文后續(xù)章節(jié)將詳細闡釋這一倫理學的基礎概念,但僅從“信息界”這一概念已不難看出,弗洛里迪信息倫理學其實是從信息角度處理整個世界善惡問題的學問,其問題域大大超出了圖書館信息學家所關注的信息倫理問題。弗洛里迪因此將他的信息倫理學定位為宏觀倫理學:它與功利主義、康德倫理學等同級,而非后者在信息領域的應用。

通過構建宏觀信息倫理學,弗洛里迪試圖沿著生物倫理學、大地倫理學等新型倫理學開創(chuàng)的方向,繼續(xù)克服傳統(tǒng)倫理學中的人類中心主義。生物倫理學等新倫理學出現(xiàn)于20世紀中葉以后,是為了克服傳統(tǒng)倫理學在日益突出的環(huán)境問題面前的局限性而提出的。這些倫理學認為,傳統(tǒng)倫理學無法顯示人類加諸于河流、海洋、土壤、礁石、動植物等等行動的是非善惡,而人類在這一領域的價值缺失和自我中心已經激發(fā)了很多不負責任的行動,給環(huán)境和生態(tài)帶來了嚴重破壞[21]。新倫理學指出,要克服傳統(tǒng)倫理學在該領域的局限,倫理學需要重新審視善惡判斷的前提和標準。例如,生物倫理學將其善惡標準建立在以下前提之上:任何生命都有其內在價值,生命為善,痛苦為惡。這要求人類將所有生物的福祉都納入對自身行為的道德約束,根據行為對生物界造成的影響判斷其善惡。這就使生物倫理學從傳統(tǒng)倫理學的人類中心主義轉向生物中心主義,從以道德主體為中心(agent-centered)轉向以受體為中心(patient-centered)。弗洛里迪認為,生物倫理學等新倫理學在包容性與中立性等方面優(yōu)于人類中心主義倫理學,但依然解決不了信息社會涌現(xiàn)的很多倫理問題[20]。為了彌補現(xiàn)有倫理學的不足,他認為有必要進一步從生命中心論轉向存在中心論,構建本體中心主義(ontocentrism)倫理學。

以本體為中心的信息倫理學建立在以下前提假定之上:存在著比生命更基本的善,那就是存在本身;存在著比痛苦更根本的惡,那就是存在物的毀滅、腐蝕、污染和貧乏(弗洛里迪將其定義為熵,詳見下節(jié))。這樣的倫理學要求人類將所有存在物的存在權利納入對自身行為的道德約束,根據行動對存在物及其環(huán)境的影響判斷其善惡。因此,信息倫理學與生物倫理學等新型倫理學共享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只是它比其他新型倫理學更為徹底和激進。

3 信息與熵:弗洛里迪信息倫理學的基礎概念

弗洛里迪信息倫理學的核心概念包括數據、信息、信息界、熵、道德主體與受體[19-20]。只有理解了這些概念,才能理解其宏觀定位,也才能理解其善惡標準背后的邏輯。

弗洛里迪把“數據”定義為差異。在哲學中,差異可以大致理解為可區(qū)分性或不同對象的顯現(xiàn),其反面是混沌。因此,事物之間、事物的內部構成之間、事物的狀態(tài)之間,只要是可區(qū)分的、非混沌的,就是可呈現(xiàn)的,就傳遞它們作為某物而存在的訊息(message),從這個意義上說,差異蘊含訊息,是訊息得以表達的數據。

將差異定義為“數據”或“信息”,并非弗洛里迪首創(chuàng)。在他之前,Bateson[22]等學者就已經把差異定義為信息,但弗洛里迪給出了他自己的闡釋。他曾用象棋中的棋子為例來闡釋差異即數據概念[23]。例如棋子“卒”。從物質的角度來看,棋子“卒”就是一小塊寫著“卒”字、可以與其他棋子相區(qū)別的圓形木頭,但從訊息表達的角度看,這塊圓木里包含了使它成為象棋“卒”的一切屬性及運動規(guī)則,因而構成表達特定訊息的數據包。作為數據,它其實獨立于物質材料:一個寫有“卒”字的木頭棋子和一個寫有“卒”字的塑料棋子,在象棋中是同樣的數據。同理,之所以說DNA 是數據,也是因為它包含了使特定生物成其為自身的一切屬性。由此類推,彼此相異的萬物都包含著使自身成為某物的屬性或規(guī)則,因而都可以看成表達特定訊息的數據。弗洛里迪對數據的定義可大致表達為圖1所示的邏輯關系。

圖1 “數據即差異”定義中的邏輯關系

與數據概念相比,弗洛里迪對“信息”的定義或許更難理解:他一方面把信息定義為結構化的、有意義的且意義為真的數據,另一方面又將信息等同于數據,如將大自然中的萬物視為環(huán)境信息,將DNA 視為生物信息[1]?;馍鲜霾煌x帶來的困惑的可能辦法,就是將第一種用法視作他的狹義信息概念,將第二種用法視作他的廣義信息概念。在狹義信息概念中,“意義為真”表明信息必須是事實性的,且信息對事實的表達與事實本身相符。與事實不符的信息被弗洛里迪稱作虛假信息(misinformation)和誤導信息(disinformation),他認為這兩類信息如同冒牌警察不是警察一樣,根本就不是信息。狹義信息概念中的“結構化”是指構成信息的數據應合乎數據所屬符號系統(tǒng)的“句法”(syntax):如果數據屬乎語言系統(tǒng),“句法”就是自然語言的語法,如果數據屬乎某信號系統(tǒng)(如交通信號),“句法”就是不同信號合法組合的規(guī)則。狹義概念中的“有意義”指構成信息的數據在其所屬符號系統(tǒng)中是被賦予了意義的。例如,在中文語言系統(tǒng)中,“杯子”表示盛飲品的器具;在交通信號系統(tǒng)中,綠燈表示通行。在廣義信息概念中,弗洛里迪事實上將信息理解為數據及其表達的訊息的復合物,但在表述上,他并不嚴格區(qū)分數據和信息,有時甚至直接將他要表達的對象書寫為“數據/信息”或“信息實體”(informational entities)。他之所以如此表達,可能是因為:信息雖然由數據(差異)及其表達的訊息共同構成,但由于訊息沒有形狀,信息從外部形態(tài)看與數據同型。因而,當我們指認某種差異時,可以將其指認為數據,也可以指認為信息。在信息倫理學中,弗洛里迪使用的是其廣義“信息”概念。

弗洛里迪信息倫理學中第三個核心概念是“信息界”(infosphere)。他將“信息界”定義為由所有信息實體及其屬性、交互、過程、相關關系等構成的環(huán) 境(The infosphere is the environment constituted by the totality of information entities…,their proprieties interactions,processes,and mutual relations)[20]。這里的關鍵詞是“信息實體”。如上所述,弗洛里迪的信息實體與數據同義,與差異同型;信息實體就是差異性實體、非混沌體、相互區(qū)別的事物。因此,弗洛里迪所說的“所有信息實體”(totality of information entities)其實就是從信息角度看到的萬物,而信息界就是從信息角度看到的整個世界。他本人曾這樣解釋從信息角度看到的世界:當化學家從化學角度看世界時,他所看到就是各種元素,例如,在看人體的時,他看到的是90%的水和10%的其他的東西;同樣,當我們從信息的角度看世界的時候,我們看到的就是信息實體的總合[20]。

弗洛里迪信息倫理學的第四個核心概念是“熵”。他將“熵”定義為對信息實體的任何形式的破壞、毀壞、污染、貧乏化(Entropy here refers to any kind of destruction,corruption,pollution,and depletion of informational objects,that is,any form of impoverishment of being)[20]。顯然,這里的“熵”并不完全等同于熱力學第二定律中的熵的概念,它只是后者的借用或延伸。

弗洛里迪信息倫理學的另外兩個基本概念是道德主體和受體。道德主體指能夠自主地、自適應地與外界交互并執(zhí)行具有道德意義的行動的系統(tǒng)(IE defines as a moral agent any interactive,autonomous,and adaptable transition system that can perform morally qualifiable actions)[20]。上述定義中的“自主”指能夠在無外部刺激的情況下行動;“自適應”指能夠調整自身狀態(tài)的變化規(guī)則;“具有道德意義的行動”指該行動能夠引發(fā)道德善或惡。按照這樣的定義,道德主體不僅包括人,還包括人工智能系統(tǒng)、組織或團體。道德客體指道德主體所發(fā)出行動的接受者。

4 存在之善與熵之惡:弗洛里迪信息倫理學的基本前提與準則

在弗洛里迪的信息倫理學之前,無論是以人類為中心的傳統(tǒng)倫理學,還是以生命為中心的生物倫理學,都建立在將人類或生物與其他事物相區(qū)分的基礎之上。弗洛里迪的信息倫理學摒棄了區(qū)分立場,將萬物平等地納入倫理學的對象范圍,并提出以下前提假定:存在著比生命更基本的善,那就是存在本身,即萬物及其環(huán)境的實存和興盛;存在著比痛苦更根本的惡,那就是存在物的毀滅、腐蝕、污染和貧乏。這意味著,在該倫理學看來,萬物都有其存在權利,這一權利對道德主體構成約束,要求道德主體按萬物的性質,給予它們應有的尊重和看護。

“信息倫理學認為,每個實體作為“存在”(Being)的表達,都有其尊嚴,這尊嚴立于它的實存方式(mode of existence)與實質(使它成其所是的基本屬性)之中,要求得到尊重(至少是最低的、可覆蓋的尊重),并對道德主體形成約束,以此限制和引導道德主體的決策與行為”[20]。然而,要將信息倫理學的具體準則和善惡標準建立在上述前提假定之上,弗洛里迪必須先解答兩個問題:(1)將萬物統(tǒng)一納入倫理學考察范圍的基礎是什么,即為什么可以把人類、其他生物以及非生命體不加區(qū)別地納入倫理學對象?(2)使這一前提得以成立的依據是什么,即為什么存在具有內在價值且為善,而與之相對的熵為惡?

對于第一個問題,弗洛里迪認為,將萬物統(tǒng)一起來的基礎就是數據和信息。一方面,“萬物”之謂已經包含了可區(qū)分性和差異性的含義,也就是說,萬物恰恰因為差異才成為萬物而非混沌,從這一意義上說,萬物統(tǒng)一于差異,即統(tǒng)一于數據。另一方面,每份差異中都蘊含了使特定事物成其為自身的屬性、運動規(guī)則等,差異與其中的屬性、規(guī)則共同構成信息;也就是說,萬物之間雖然千差萬別,但都可以抽象化為信息??傊?,萬物正是作為數據和信息而成為同類,從而成為信息倫理學的統(tǒng)一對象[17]。對于第二個問題,弗洛里迪認為,當我們把事物看作信息,則事物的實存依賴于其各部分信息的連貫性和一致性,只有連貫一致的信息才能使事物展現(xiàn)為自身;換言之,存在預設了連貫統(tǒng)一、正確無誤的信息,具有內在的正確性。相反,熵意味著混亂、矛盾、沖突,它使事物無法展現(xiàn)為自身或使已經存在的事物走向混亂、腐蝕甚至毀滅;它構成存在的對立面,具有內在的不合理性[17,20,23]??傊?,信息倫理學所特有的信息角度,展現(xiàn)了存在的內在合理性以及熵的內在不合理性。

在確立了“存在為善,熵為惡”的前提之后,弗洛里迪從中引申出四條信息倫理學基本準則[17,20]:

0.不應在信息界引發(fā)熵 (零法則)

1.應防止信息界產生熵

2.應清除信息界的熵

3.應通過增加信息數量、改善信息質量、充實信息多樣性而促進信息實體和整個信息界的興盛

根據以上準則,判斷行動善惡的標準就是看它如何影響整個信息界的熵。從0-3,上述準則對道德主體的約束越來越強,要求也越來越高。行動所符合的準則的級別越高,其善越大;它所背離的準則級別越低,其惡越大。據此判斷,一個行動若自始至終不引發(fā)任何熵,它屬于無條件的善;一個行動若導致信息界的熵只增不減,它屬于無條件的惡;一個行動若維持信息界的熵不變,那么,它可能無關善惡,也可能善惡互抵[17]。

5 弗洛里迪信息倫理學的創(chuàng)新性及其對圖書館信息職業(yè)的獨特價值

近代西方本體論與認識論的基本立場就是將人與世界對立、主體與客體對立、精神與物質對立,這也深深影響了近代西方倫理學,如功利主義、康德倫理學等。20世紀后半葉,受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和各種環(huán)境問題的警示,西方倫理學開始了對人類中心主義善惡觀的反思。反思的結果之一就是產生了生物中心主義倫理學。這種倫理學將所有生物的福祉都納入善惡判斷依據,提升了倫理學的包容性和適用范圍。弗洛里迪的信息倫理學進一步提出了從“存在”(Being)高度看是非善惡、將萬物福祉納入善惡判斷依據的主張。他還認為,第四次科技革命帶來的深刻變革,使得從“存在”高度看是非善惡,已經成為必需而非選項。

然而,“存在”究竟是什么?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哲學家數千年,至今無解。這是因為,人類通過理性給事物下定義的方式都不適用于存在:我們既無法通過歸納的方式定義存在,也無法通過它的對立面反觀存在??档略跒槿祟惱硇阅芰澏ㄟ吔鐣r,明確地將存在劃在人類理性能力之外。但這樣一來,試圖從存在高度將萬物納入倫理學對象的努力,就會遭遇以下問題:存在的哪些特性要求倫理學包羅萬物?萬物又共享怎樣的屬性以至于可以共同成為倫理學的對象?

弗洛里迪的信息倫理學恰恰在這一問題上實現(xiàn)了突破。他認為,萬物的統(tǒng)一性基礎就是數據和信息。信息的連貫性和一致性使事物展現(xiàn)為自身,從而導向存在者的存在(existence);熵的矛盾性和沖突性阻礙事物展現(xiàn)為自身,導向存在者的混沌和毀滅。前者內在地正確,代表善;后者內在地錯誤,代表惡。通過引入信息視角,弗洛里迪從邏輯上解決了進一步擴大倫理學范圍的正當性問題,克服了人類中心主義倫理學的狹隘性,使信息倫理學更適用于處理信息社會的善惡問題。

如前所述,弗洛里迪信息倫理學建立在他的廣義“信息”概念之上,與圖書館信息學關注的“信息”(更貼近他的狹義信息概念)不相對應。盡管如此,由于它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人類中心主義與道德主體中心論的局限,它有可能在不同情境下為圖書館信息職業(yè)的倫理問題提供獨特洞見。首先,它有可能幫助圖書館信息職業(yè)處理因用戶訴求沖突而產生的倫理困境,彌補傳統(tǒng)倫理學的不足。在圖書館信息職業(yè)活動中,從業(yè)人員經常需要同時面對不同用戶群體提出的、關涉不同倫理準則的訴求,例如,在同一件事中,一方訴諸“尊重知識產權”準則,另一方訴諸“信息自由獲取”準則。在這種情形下,人類中心主義倫理學常常令從業(yè)人員陷入兩難境地。此時,弗洛里迪信息倫理學有可能幫助圖書館信息職業(yè)超越人群訴求,從整個信息界所受影響出發(fā),客觀中立地做出判斷。其次,弗洛里迪信息倫理學有可能幫助圖書館信息職業(yè)處理“職業(yè)-信息”關系中發(fā)生的倫理問題,填補傳統(tǒng)倫理學的空白。傳統(tǒng)倫理學基于人類中心主義,主要聚焦人際交往關系中的是非善惡。而在圖書館信息職業(yè)活動中,從業(yè)人員經常需要針對自身與信息的關系做出善惡判斷,例如,判斷是否可以在館藏流通中刻意宣傳推介特定書籍。在這種情形下,人類中心主義倫理學經常缺乏適用準則,圖書館信息職業(yè)也往往將此類問題定義為純粹的專業(yè)問題而非倫理問題。此時,通過弗洛里迪信息倫理學的道德主體和受體概念,從業(yè)人員有可能把相關問題轉化為倫理問題,從倫理角度輔助判斷。再次,弗洛里迪信息倫理學有可能幫助圖書館信息職業(yè)重新闡釋關涉“職業(yè)-用戶”關系的職業(yè)倫理準則,補充傳統(tǒng)倫理學的洞見。在弗洛里迪信息倫理學之前,圖書館信息職業(yè)已經借鑒傳統(tǒng)倫理學理論,對其核心倫理準則(如信息自由獲取、信息平等獲取、尊重用戶隱私、保護知識產權)進行了闡釋。對于這些倫理準則,弗洛里迪信息倫理學幾乎肯定會提出不同闡釋,有些或許會更富洞察力。例如,在用戶隱私保護問題上,傳統(tǒng)倫理學主要將隱私與個人的安全權利、不受打擾地生活的權利、人的自主性及其尊嚴等相關聯(lián)。弗洛里迪信息倫理學則將隱私視為“自我”這一信息實體的組成部分,認為隱私的泄露意味著自我信息實體的割裂,直接威脅自我的存在。Bawden和Robinson 的最新成果就嘗試運用弗洛里迪信息倫理學對保護用戶隱私的職業(yè)準則進行重新闡釋[7]。

6 弗洛里迪信息倫理學的悖論及其他問題

如上所述,弗洛里迪信息倫理學處理善惡問題的進路與傳統(tǒng)倫理學迥然不同,這使它有望在傳統(tǒng)倫理學力所不及的地方發(fā)揮優(yōu)勢。然而,作為一門宏觀倫理學,弗洛里迪信息倫理學要想超越傳統(tǒng)倫理學,可能會面臨若干挑戰(zhàn)。首先,它判斷行動善惡的依據是行動對受體的影響,而受體又不限于行動的直接對象,而是包括整個信息界。在萬物互聯(lián)的時代,要計算一個行動給整個信息界帶來的熵增或熵減,其難度可能遠超功利主義對幸福的計算,而后者的不可操作性一直是它廣受詬病的缺陷之一。如果一個行動因萬物互聯(lián)而出現(xiàn)蝴蝶效應,那么,其影響效果的計算難度還將大幅度提高??傮w而言,面對弗洛里迪信息倫理學的四條準則,其潛在應用者恐怕很難消除可操作性方面的疑慮。

其次,從邏輯上看,弗洛里迪信息倫理學似乎還存在兩大悖論。第一,弗洛里迪根據信息在形式上的連貫性和一致性確立了存在為善的前提,沒有考慮信息內容。因此,當某種事物的信息內容是制造混亂和毀滅,善惡判斷就會出現(xiàn)悖論,例如計算機病毒和生物病毒就屬于這種情況。一方面,病毒信息在形式上是連貫一致的,可以“正確地”讓自身呈現(xiàn)為病毒;另一方面,其內容卻是制造混亂,導致它物毀滅,給整個信息界帶來熵增。根據弗洛里迪信息倫理學的邏輯前提,病毒的存在為善,而根據其四大具體準則,病毒的存在為惡??傊瑢τ诓《具@類事物的存在,弗洛里迪的信息倫理學會得出亦善亦惡的悖論。第二,根據存在為善的基本前提,萬物都享有基本的道德權利,要求道德主體給予它們應有的尊重與看護。假定萬物價值相同,權利相等,那么,它們就會對人類提出完全相同的道德約束,這樣一來,人類恐怕就要寸步難行。但假如認定事物價值有別,那么,為了保證信息界的熵增小于熵減,人類就需要對事物的價值進行比較、評價,成為萬物價值的裁判者,但這樣一來,人類就又成為萬物的中心。弗洛里迪認同后者,他也因此陷入既要超越人類中心主義,又要重返人類中心主義的悖論。

7 結語

從倫理學的角度看,當代社會的信息增長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和方式,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復雜倫理問題,向傳統(tǒng)倫理學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弗洛里迪的信息倫理學代表了重建信息社會倫理準則的努力。這是一個從信息角度并根據信息屬性確立的、以“存在為善,熵為惡”為前提、以道德受體為中心、關涉世界萬物福祉的宏觀倫理學。它實現(xiàn)了從人類中心主義向本體中心主義,從以道德主體為中心向以受體為中心的轉變。雖然目前這一學說還存在一些應用困難和內在矛盾,但借助信息概念,它已經為這一獨特的倫理學進路奠定了關鍵性基礎。

弗洛里迪信息倫理學的“信息”概念是他所定義的廣義“信息”概念,并不對應圖書館信息職業(yè)活動的對象,但他所采用的信息視角、道德受體中心論、本體/存在中心論,都可能為圖書館信息職業(yè)經常面臨的倫理困境(例如因用戶訴求沖突而導致的兩難境地),另辟蹊徑,因而值得圖書館信息職業(yè)特別關注。

猜你喜歡
弗洛里中心主義倫理學
開拓·前沿·創(chuàng)新與學科建設——簡評《中醫(yī)生命倫理學》
論《緬甸歲月》中弗洛里人生悲劇的必然性
“紀念中國倫理學會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國倫理學大會”在無錫召開
倫理學研究(2021年1期)2021-03-11 05:19:36
《緬甸歲月》中弗洛里悲劇命運的必然性探究
文學教育(2020年7期)2020-08-27 08:47:27
論我國實體中心主義的非法證據排除模式
法大研究生(2020年1期)2020-07-22 06:06:04
習近平外交思想對“西方中心主義”的回應與超越探析
法益中心主義的目的解釋觀之省思
法律方法(2018年3期)2018-10-10 03:21:00
倫理批評與文學倫理學
一只爛西瓜與諾貝爾獎
飲食保健(2016年14期)2016-08-12 07:07:09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衡南县| 井冈山市| 昌都县| 甘德县| 商洛市| 永宁县| 中方县| 河西区| 大新县| 无极县| 锡林浩特市| 巴林左旗| 南华县| 乌苏市| 平乡县| 北安市| 渑池县| 卓尼县| 陵水| 肇州县| 孟州市| 茌平县| 咸宁市| 呼和浩特市| 鄂尔多斯市| 沁水县| 威宁| 济宁市| 五寨县| 柳州市| 五河县| 玉树县| 北碚区| 临漳县| 资阳市| 松溪县| 揭西县| 游戏| 霍林郭勒市| 颍上县| 芜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