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國內(nèi)外中國文學史中林語堂書寫綜述

2022-03-06 22:59:03陳智淦
閩臺文化研究 2022年1期

陳智淦

(嘉庚學院英語語言文化學院,福建漳州 363105)

一、引言

長期以來,華裔文學和華文文學分屬不同學科和研究領(lǐng)域,各自的研究對象、傳統(tǒng)和范式也不盡相同。前者通常是指華裔作家運用英文創(chuàng)作的文學,而后者通常是指華人作家運用中文創(chuàng)作的文學。林語堂一生雖然旅居歐美長達30余年,但他并沒有加入美國國籍,而是保留著華人的身份,并長期以中、英雙語進行寫作。那么,面對“林語堂是華裔作家還是華人作家”如此再簡單不過的問題時,它卻成了“一團矛盾”,很難用三言兩語來解釋清楚。林語堂在《八十自敘》中面對自己的身份問題時也承認自己的困惑,“我只是一團矛盾而已,但是我以自我矛盾為樂?!盵1]作為雙語作家的優(yōu)秀代表,林語堂在文學史中的書寫,至今依然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林語堂的中、英文表達能力均已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林的中文好到無法翻[譯]成英文,他的英文也好到無法翻譯成中文?!盵2]因此,和林語堂同時代的作家徐訏認為,林語堂“在中國文學史有一定的地位,但他在[中國]文學史中也許是最不容易寫的一章?!盵3]

在國內(nèi)學術(shù)界里,中國文學史中的林語堂書寫盡管已經(jīng)肯定其閑適散文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但由于傳統(tǒng)文學史觀的影響以及林語堂長期進行雙語寫作等客觀事實的存在,林語堂中、英文創(chuàng)作的文學內(nèi)涵及其歷史價值并未得到完整詮釋。因此,筆者嘗試以他者視域為研究的出發(fā)點,考查林語堂在漢語世界文學史中尷尬存在是否適用于歐美世界中國文學史中的林語堂書寫,以解開這一文學史奇葩現(xiàn)象的謎團。

二、國內(nèi)中國文學史中的林語堂書寫(1951~2010)

(一)1951年《中國新文學史稿》

1951年9月王瑤所著的《中國新文學史稿》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相對完整的新文學史教材,他在兩個小節(jié)中論及林語堂在這兩個時期的散文創(chuàng)作。

在第一編“偉大的開始及發(fā)展(1919~1927)”第三節(jié)“叛徒與隱士”里,王瑤雖然提及林語堂“投身于美帝國主義”的最終“歸宿”,[4]但他贊賞林語堂在早期《翦拂集》中散文洋溢“叛徒的精神”,肯定他反對與舊勢力妥協(xié)和發(fā)動“打狗運動”的急先鋒精神,“這是大革命初期青年反抗軍閥統(tǒng)治的真實歷史,而林氏那時是站在青年們的民主勢力一邊的……這些都可看出他在五卅時期的特色。”[5]同時,王瑤也駁斥林語堂的妥協(xié)論,批評他提倡“費厄潑賴”精神和同情失敗者,強烈反對“這種折中溫和的自由主義的妥協(xié)思想”,[6]認為“林氏的思想終于不能在中國國土上生根和進步……已經(jīng)逃避了現(xiàn)實卻還沒有直接走向反動的陣營”。[7]因此,林語堂希望讀者在他逃避現(xiàn)實的小品中發(fā)現(xiàn)對現(xiàn)實存有積極作用的因素,“這只是不可能的夢想,結(jié)果終于連自己的‘隱士’面貌也藏不住了?!盵8]這些論述與胡風《林語堂論》(1935年)一文中的觀點并無二致。

王瑤在第二編“左聯(lián)十年(1928~1937)”第四節(jié)“散文小品”中認為,20 世紀30 年代前期展開的關(guān)于小品文的文體爭論沒有多大意義,因為“主要需看作品所表現(xiàn)的思想內(nèi)容……《人間世》的作者群中確實大都是逃避現(xiàn)實的,那內(nèi)容也無可稱贊”,[9]除了《子見南子》之外,《大荒集》《我的話》等林語堂的散文小品,“收的都是《林語堂》《人間世》上的文章,就只剩幽默和閑適了。失去了社會的諷刺,就走到傳統(tǒng)的說笑話的路上了?!盵10]換言之,林語堂走幽默和閑適路線的思想偏差決定其散文小品內(nèi)容質(zhì)量的高度。遺憾的是,該林語堂書寫的批評論調(diào)幾乎延續(xù)至20世紀末。

(二)1998年《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

由于時代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從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出版的較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學史涉及林語堂的作品相對有限,評價基調(diào)也幾乎以批評為主。如1979年6月至1980年12月由唐弢主編的三卷本《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1984 年12 月由唐弢主編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簡編》、1987年3月由錢理群等主編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等均未單設(shè)小節(jié)討論林語堂及其作品,而是納入到與同時期魯迅派雜文遙相呼應(yīng)的“其他體式多樣的小品散文”一節(jié)中進行探討。

1998年7月,由錢理群等主編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修訂版)才首次單列“林語堂與幽默閑適小品”一節(jié),介紹林語堂提倡幽默的歷史貢獻及其在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至30年代中期撰寫的散文、雜文,總體內(nèi)容并無新意,評價觀點亦是老調(diào)常談,“他的多數(shù)散文小品都追求幽默的情味……林語堂的小品盡管有意超離現(xiàn)實,卻未能達到他所提倡的涵養(yǎng)性靈的高度,其幽默也往往止于表達的快感,缺乏現(xiàn)實批判的力度。”[11]該著對林語堂海外30 余年的寫作點到為止,除了《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shù)》等“這些英文作品‘出口轉(zhuǎn)內(nèi)銷’,翻譯成中文,中國讀者讀來也常有比較中的驚奇”[12]的評價之外,再未提及其余大量英文著作。林語堂長期擁有大量讀者群,“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作品的可讀性,以及融匯東西方的智慧,從學養(yǎng)文化方面另辟一途?!盵13]

可見,20 世紀末中國文學史中的林語堂書寫雖然出現(xiàn)了一些肯定的聲音,但這種論調(diào)在整體評價林語堂的文學貢獻時依然顯得那么微不足道。

(三)2010年《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

2010 年,著名學者嚴家炎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共三冊。這部近1100 余頁的斷代史把現(xiàn)代文學的起點定在19 世紀80 年代末、90 年代初,文學史的敘述面覆蓋大陸和港臺。頗令人難以理解的是,該著對林語堂的文學成就幾乎只字未提,僅在第7 章《五四后的新詩與散文》第5節(jié)《周作人與隨筆體散文》指出,“同樣寫隨筆而喜歡旁征博引的還有林語堂(見第十二章)和梁遇春,但風格卻與周作人很不相同?!盵14]在該著第12 章《李劼人、沈從文等的小說創(chuàng)作》第4節(jié)《京派小說》介紹京派成員之一時提到周作人、廢名、俞平伯等“[20世紀]二十年代末期語絲社分化后留下的偏重講性靈、趣味的作家”[15],但并未提及林語堂,在第6節(jié)《張恨水的章回體小說》中指出,“與作家刻意仿效的《紅樓夢》和后起的……林語堂的《京華煙云》……等現(xiàn)代長篇大家庭衰敗史小說相比,《金粉世家》的這種描寫相當淺顯,并且沒有揭示出家庭衰敗的深廣的社會歷史原因,張恨水的認識也沒有超出一般市民的水平?!盵16]

總之,長期以來,國內(nèi)學術(shù)界在中國文學史中林語堂書寫的問題上,基本上是以半遮半掩或小心翼翼的言說方式展開,具有一定的政治束縛性。對林語堂的定位始終以20世紀30年代中期定調(diào)的思想決定論作為衡量準則,對其英文寫作幾乎只字未提或是一筆帶過。

三、國外中國文學史中的林語堂書寫(2001~2017)

1901 年,英國著名漢學家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編寫的《中國文學史》(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是英語世界的第一本中國文學史,它以文學史的形式第一次向西方介紹了中國文學兩千多年(從公元前600年至1900年)的歷史概貌。進入21世紀以來,在西方學術(shù)界產(chǎn)生巨大影響力的中國文學史當屬2001 年美國漢學家梅維恒(Victor H.Mair)主編的《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The 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以及2010 年美國漢學家孫康宜(Kang-I Sun Chang)和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共同主編的《劍橋中國文學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這兩部著作的中文譯本分別于2016年和2013年問世。

(一)2001年《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

2001 年,梅維恒主編的兩卷本《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以跨越時間和文類的全新視角審視中國文學史全景。該著的編排方式兼顧年代與主題,斷代方式不是嚴格按照朝代進行分期,覆蓋的主題也兼顧傳統(tǒng)文類范疇。上下卷共計7個部分55章,基本以傳統(tǒng)中國文類為線索,分別探討中國文學的語言和思想基礎(chǔ)(第1~11章)、詩歌(第12~25章)、散文(第26~32章)、小說(第33-40章)、戲?。ǖ?1~42章)、文論(第43~46章)、大眾文學及其周邊影響(第47~55章)。

該著第三編《散文》第32章《二十世紀散文》介紹20世紀散文的白話文化、20世紀白話文的歷史鳥瞰、中國白話散文的共同特征以及20 世紀散文的主要類型等,林語堂的散文寫作及其創(chuàng)辦的散文雜志都是繞不開的話題?!靶≌f在二十世紀前半葉在中國流行一時,但直到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才完全恢復(fù)以往的重要地位。然而,即使小說這樣的長篇作品在193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內(nèi)得到繁榮發(fā)展,隨著許多專門發(fā)表散文的雜志紛紛創(chuàng)辦,如林語堂(1895~1976)的《論語》(1932~1937)、《人間世》(1934~1935)、《宇宙風》(1935~1947),散文在這十年中還是達到了其流行的高峰之一?!盵17]換言之,短篇小說在1920年代統(tǒng)領(lǐng)中國文壇,但1930年代,林語堂等文人的小品文創(chuàng)作卻讓散文與小說的地位并駕齊驅(qū)。林語堂小品文的創(chuàng)作影響甚至持續(xù)到新中國成立之后,“1949 年隨著國民黨政府去臺灣的那些不太政治化的散文作者,如梁實秋(1902)和林語堂,一直到二十世紀中葉還在不斷寫作發(fā)表小品文?!盵18]

盡管魯迅不斷強調(diào)中國缺乏真正的幽默,“他喜歡在小說和雜文中使用尖刻的諷刺挖苦,因為他覺得這是最接近幽默的。但是在他從意識形態(tài)上批判林語堂以前,曾在林語堂的雜志上發(fā)表過幾篇散文,就像這些雜志上其他小品文一樣,魯迅的這幾篇文章具有詼諧輕松的幽默風格?!盵19]很明顯,該著有意把林語堂的散文寫作風格與魯迅的慣用接近說理散文(雜文)進行對照,魯迅于1926年發(fā)表的《論費厄潑賴應(yīng)該緩行》一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魯迅一開始先簡要概括了林語堂的觀點,林認為費厄潑賴(fair play,即‘公平競爭’)的精神在中國不易得,所以應(yīng)該提倡。為了支持公平競爭的論點,林語堂引了句俗語‘不打落水狗’,這正是魯迅最想批判的寬容態(tài)度?!盵20]

可見,僅就《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中的林語堂書寫而言,該文學史對林語堂的評論重點依舊是散文,甚至與國內(nèi)著名學者錢理群等主編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1998 年版)中對林語堂的評價基調(diào)基本類似,并沒有提出任何全新闡釋。

(二)2005年《20世紀中國文學史》

2005 年,德國著名漢學家顧彬(Wolfgang Kubin)主編在《中國文學史》第7 卷《20 世紀中國文學史》(Die chinesischeLiteraturim 20.Jahrhundert)對林語堂的闡釋也很有特色。該著同樣主要討論林語堂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時期(1928-1937年)的散文,視之為政治和抒情散文領(lǐng)域的自由派代表人物。“在今天人們更多地談到的是他豐富的散文作品,而不是他的大量長篇小說……與雜文和以魯迅為它最重要的雜文家的左聯(lián)不同,林語堂和周作人應(yīng)被歸入散文和自由主義?!盵21]顧彬也認為,作為雙語作家的林語堂在1932-1936 年已達到創(chuàng)作生涯的頂峰。然而,他以《打狗釋疑》(1926)、《枕戈待旦》(The Vigil of a Nation,1944)等作品為例,質(zhì)疑把林語堂撰寫的散文歸入非政治類做法的準確性。在他看來,林語堂在20 世紀30 年代“被公認為遠離政治的評判”[22]顯然是一種誤讀。

顧彬以林語堂的小品文進行全新舉例論證遠不止于此。1926 年3 月29 日,林語堂在《語絲》第72期發(fā)表《悼劉和珍楊德群女士》(創(chuàng)作于二女士遇難后第3日,即1926年3月21日),早于魯迅于1926 年4 月12 日在《語絲》第74 期發(fā)表《記念劉和珍君》一文。顧彬認為:“幾十年來的文學批評全都集中注意在魯迅身上,常常是遮蔽了而非發(fā)掘出現(xiàn)代中國文學的非主流場域。老大師筆下的《記念劉和珍君》非常有名,而林語堂為這位被槍殺的女學生所感到和所譜寫的哀傷盡管也感人至深,卻少有評論?!盵23]這種誤讀的原因在于林語堂提倡幽默和閑話藝術(shù),他另以林語堂的傳記散文《阿芳》(1932)為例說明,“也正是這種對‘淡’的偏愛,使得林語堂的散文到今天仍是深入人心……我們在讀完林語堂的很多小品時發(fā)出的會心一笑,是魯迅所禁止于他的時代的?!盵24]

(三)2010年《劍橋中國文學史》

2010 年,孫康宜和宇文所安主編兩卷本《劍橋中國文學史》盡管整體上看似以時間為卷、章分割的線索,但并非按照傳統(tǒng)朝代分期的做法,而是采取更具整體性的文化史方法追溯中國文學橫跨三千年的發(fā)展歷程。由于各種原因,現(xiàn)有中譯本省略了原英文版涉及新中國成立后的文學文化狀況。該著下卷本(1375~1949)分別在第二章《晚明文學文化(1573~1644)》第1小節(jié)《精英形式》、第六章《1841~1937年的中國文學》第3小節(jié)《1919~1937:現(xiàn)代文學時期》和第七章《1937~1949 年的中國文學》第1 小節(jié)《抗戰(zhàn)文藝》、第4 小節(jié)《淪陷北京的文壇》等4 個小節(jié)中介紹林語堂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學、文化成就,把林語堂塑造成一個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互相結(jié)合的形象。

林語堂在基督教家庭中長大,接受教會學校教育,并赴歐美留學。留學歸來的他在北京定居任教,并加入到京派作家這一松散的文學團體,“在京派作家的優(yōu)雅風格之下,暗藏著對個人命運面對黑暗歷史力量的沉思?!盵25]這個階段林語堂的文風展現(xiàn)歐美同類散文的影響,具有現(xiàn)代意識,但林語堂的文學地位遠不止于此,他通過創(chuàng)辦報刊推崇并復(fù)興小品文的文學地位。

晚明非正式寫作,即小品文被認為是一種特殊的文類。這些散文的內(nèi)容和形式豐富多樣,“數(shù)百年來,非正式寫作都是中國文學的一個重要部分。”[26]文類理論在晚明進入黃金時代,這一時期的小品文之所以被視為一種新文類,與林語堂等人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所作的努力不可分割,“‘小品’這一文類的成立是被追認的,這也是1920 年代新文化運動的一部分?!逅摹\動的一些著名人物,如周作人、林語堂,曾返回古典傳統(tǒng)為某些理想尋找辯護,他們認為,不這么做的話,這些理想就會消失。”[27]換言之,晚明小品文經(jīng)典地位的確立與認同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晚明非正式寫作盡管與正統(tǒng)文學對立,但卻在林語堂等少數(shù)極有社會影響力的讀者推動下促成的。

林語堂在20 世紀30 年代先后創(chuàng)辦大眾雜志,倡議幽默和溫和的諷刺,與晚明小品文的寫作一脈相承。除了基督教家庭的出生背景和教會學校的教育背景之外,林語堂與這一時期著名的小品文作家沈從文、魯迅、豐子愷、朱自清等不同,“他是文人雅趣和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的奉行者,最廣為人知的事跡是將‘幽默’引介到中國的文學和文化中……1930年代中期,林語堂創(chuàng)立的三本雜志:《論語》《人間世》和《宇宙風》,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小品文風格。此時正值國家危難之際,林語堂和雜志的流行,不出所料地引發(fā)了關(guān)于文學政治性的激烈爭論?!盵28]孫康宜等認為,這些文學刊物的創(chuàng)辦就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結(jié)合的最好體現(xiàn),就林語堂主編的《論語》而言,“它的休閑風格和版面設(shè)計,都模仿舊的小說期刊;而偏愛小品文,又使其與傳統(tǒng)文學愛好有所共鳴。就語言和總體的親西方態(tài)度而言,它們必須被視為新文化的一部分。”[29]更為重要的是,盡管林語堂在在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前夕離國赴美專門從事寫作,“他的幽默文學與英美人文主義的理想,在戰(zhàn)時難以為繼”[30],但林語堂主辦的這類刊物的影響延續(xù)至二戰(zhàn)及二戰(zhàn)之后,“一群活躍的作者在期刊上發(fā)表無關(guān)政治的小品文和喜劇,文體風格類似于林語堂在1930年[代]創(chuàng)辦的雜志?!盵31]

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之后,中國作家拋開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團結(jié)一致,推動抗戰(zhàn)文學的創(chuàng)作。1938年3月27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在湖北的漢口成立,老舍擔任總務(wù)部主任。林語堂雖然身在國外,但他并沒有置身于抗戰(zhàn)文藝之外,而是以實際行動宣傳抗戰(zhàn),“1939年2月文協(xié)設(shè)立‘國際文藝宣傳委員會’,以贏取國際聲援為目標,并聘林語堂(1895~1976)等為駐法代表,熊式一(1902-1991)和蔣彝(1903-1977)為駐英代表……”[32]。讓人不解的是,孫康宜等在介紹淪陷時期北京文壇的創(chuàng)作情況時也介紹了林語堂在歐美創(chuàng)作的多部作品:“當周作人在北京寫小品文時,林語堂卻在法國回憶古都?!毒┤A煙云》(英文原名Moment in Peking)的背景涵蓋了1900年的義和團和八國聯(lián)軍到1937年的日本侵華,呈現(xiàn)了一部家族的血淚史。1939年此書在美國出版,六個月內(nèi)賣出五萬本,并被《時代雜志》譽為‘了解中國的經(jīng)典小說’。其中文譯文也同樣受到讀者的歡迎。接著林語堂又出版了《中國與印度的智慧》(原名The Wisdom of China and India,1942)及《淚與笑之間》(原名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1943)。抗戰(zhàn)期間林氏曾數(shù)次返國,但大部分時間寓居海外。1954年以后他再也沒有回過中國?!盵33]編者在“淪陷北京的文壇”一節(jié)中介紹林語堂在此階段的創(chuàng)作,顯然是為了和周作人持續(xù)寫作小品文形成對照,但具體內(nèi)容表述卻不夠嚴謹準確。林語堂在二戰(zhàn)期間僅回國兩次,即1940 年5 月至8 月以及1943年10 月至次年2 月,此后并沒有再回過中國。1954 年10 月至1955 年4 月,林語堂曾在新加坡受聘擔任南洋大學校長職務(wù),但并未踏足中國。

總之,正如孫康宜在《中文版序言》中認為,《劍橋中國文學史》的觀點和研究角度“與目前國內(nèi)學者對文學史寫作的主流思考和方法有所不同”[34],該著采取文學文化大框架的編纂方式,打破傳統(tǒng)時間的文學史寫作方式,林語堂的文學史書寫一反往常一成不變的狀況,他親力親為、大張旗鼓倡議并推崇晚明非正式寫作——小品文,這一辯護無疑讓林語堂書寫在文學史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同時,該著作主要針對西方研究中國文學的讀者,也考慮到專業(yè)研究領(lǐng)域之外的普通讀者,基本的歷史敘述背景在編撰中不可或缺,因此,該文學史中的林語堂書寫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文學史料特征。

(四)2017年《哈佛新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

2017 年,美國漢學家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在《哈佛新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在形式和內(nèi)容方面均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學史。該著作采用西方學界文化研究的范式關(guān)注微觀、邊緣的歷史對象,對林語堂書寫的歷史時間點落在1952年10月14日林語堂的中文打字機獲得專利權(quán)而轟動全球這一歷史事件,而寫作內(nèi)容則集中于林語堂從五四前后參與漢字改革運動至設(shè)計明快打字機的全過程。[35]這種以微觀視角從具體特定的文化現(xiàn)象入手書寫林語堂,有利于擴展文學和文學史的內(nèi)涵。如學者所言,“在強調(diào)多元與對話的時代……小敘事有可能為文學史的多元化和對話主義提供[闡釋或書寫的]空間?!盵36]

相比而言,盡管主編梅維恒在《中文版序》中認為,《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對散文、詩歌和戲劇等文學體裁的發(fā)展提出了不少全新闡釋”[37],但對比王德威主編的文學史中的小敘事書寫林語堂,英語世界中國文學史的主編從個人趣味的史料或事件入手,模糊文學與文化的邊界,用文化視野的文學觀書寫林語堂,從而更能呈現(xiàn)特定的林語堂書寫與社會史實相結(jié)合的具體性和多樣性。

四、結(jié)語

從整體上說,國外編寫的多部中國文學史中的林語堂書寫更具開放性和完整性,這種更公允的文學史書寫與國內(nèi)中國文學史長期以來形成的林語堂書寫模式有所區(qū)別。顧彬和王德威各自主編的兩部中國文學史的世界影響力顯然無法和梅維恒、孫康宜和宇文所安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相提并論?!陡鐐惐葋喼袊膶W史》和《劍橋中國文學史》中林語堂的書寫模式更值得國內(nèi)學術(shù)界關(guān)注。

就國外中國文學史中林語堂書寫的篇章而言,《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的篇幅較短,僅在單節(jié)中闡述林語堂的文學成就,前者簡要概述林語堂的散文成就及其創(chuàng)辦刊物的影響;而《劍橋中國文學史》的篇幅則較長,前者在3章共計4小節(jié)中書寫林語堂,除了介紹其散文及辦刊成就之外,還涉及林語堂推動晚明小品文經(jīng)典地位的形成及二戰(zhàn)期間以實際行動宣傳抗戰(zhàn)的若干事跡,包括受聘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擔任國際文藝宣傳委員會駐法代表、創(chuàng)作《京華煙云》(1939)、《中國與印度的智慧》(1942)、《啼笑皆非》(1943)等,以略帶史料書寫的方式把林語堂塑造成一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結(jié)合的矛盾體。

從中國文學史中林語堂書寫的角度上說,盡管《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沿襲國內(nèi)文學史中的林語堂書寫方式,僅涉及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并把他提倡幽默風格的小品文創(chuàng)作與魯迅的散文創(chuàng)作進行直接對照,但并沒有堅持“批評”的立場來刻畫林語堂及其文學史地位?!秳蛑袊膶W史》在“抒情中國”的一節(jié)中分別獨立討論20世紀30年代采用較為輕松風格的散文隨筆的創(chuàng)作形式的作家,包括周作人、林語堂、豐子愷、朱自清、魯迅等這些著名的小品文作家,還著重突出林語堂在中國文學史中極具矛盾性的一面,強調(diào)其追認晚明小品文的經(jīng)典地位是新文化運動的一部分,正如王兆勝在探討林語堂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關(guān)系時指出,“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親歷者、參與者,林語堂是個不可忽略的存在,其貢獻也應(yīng)得到重視?!盵38]

總之,在國外中國文學史編寫中,編寫者以他者視域的個性化文學史闡釋路徑,為比較公平或客觀梳理林語堂及其作品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中經(jīng)典化過程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這是文學史書寫或現(xiàn)代文學學科發(fā)展過程中值得思考的問題。上述英語世界多部文學史著作的林語堂書寫基本不存在重復(fù)論述的嫌疑,也沒有運用統(tǒng)一的文學批評觀點或方法來闡述林語堂在文學史中的地位,這些文學史中的林語堂書寫可謂相得益彰。歐美世界中國文學史的林語堂書寫著重突出林語堂在溝通東西方現(xiàn)代性的貢獻,以跨文化、跨民族的他者視域?qū)α终Z堂進行重新品評和定位,塑造更為立體的林語堂形象豐富了國內(nèi)文學史的書寫形式,呈現(xiàn)了現(xiàn)代文學史現(xiàn)象的多元化趨勢。歐美世界中國文學史的林語堂書寫可以彌補國內(nèi)學術(shù)界在研究林語堂方面的某些不足,也為國內(nèi)現(xiàn)代文學研究和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的書寫提供一定的啟示。

注釋:

[1]林語堂著:《林語堂自傳》,工爻、張振玉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53頁。

[2]趙毅衡:《對岸的誘惑:中西文化交流記》,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3年,第78頁。

[3]徐訏:《追思林語堂先生》,子通編《林語堂評說70年》,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年,第135~156頁。

[4][5][6][7][8][9][10]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北京:開明書店,1951年,第132頁,第132頁,第133頁,第133頁,第133頁,第302頁,第302頁。

[11][12][13]錢理群等:《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341~342頁,第341頁,第342頁。

[14]嚴家炎:《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35~236頁。

[15][16]嚴家炎:《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中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9頁,第59頁。

[17][18][19][20][美]梅維恒主編:《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馬小悟,等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16年,第620頁,第622頁,第623頁,第624頁。

[25][26][27][28][29][30][31][32][33][34](美)孫康宜,宇文所安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劉倩,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 年,第580 頁,第113 頁,第114 頁,第573~574 頁,第605 頁,第617 頁,第607 頁,第621頁,第637頁,中文版序言,第1頁。

[21][22][23][24][德]顧彬著:《20世紀中國文學史》,范勁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66~169頁,第167頁,第167頁,第167~168頁。

[35]詳見:Jing Tsu,Salvaging Chinese Script and Designing the Mingkwai Typewriter.Dvid Der-wei Wang.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Cambridg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7,pp.573~579.

[36]李松:《哈佛版<新美國文學史>的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史觀及其反思》,《文藝理論研究》2016年第1期。

[37][美]梅維恒主編,馬小悟等譯:《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16年,序言第1頁。

[38]王兆勝:《林語堂對五四新文化的貢獻》,《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2期。

东乡族自治县| 四会市| 文登市| 东乌| 石家庄市| 萨嘎县| 洪洞县| 牡丹江市| 开平市| 吉林省| 张掖市| 璧山县| 曲沃县| 公安县| 托克逊县| 太白县| 仁布县| 仲巴县| 瓮安县| 健康| 扬中市| 嵊泗县| 文化| 福海县| 聂荣县| 炎陵县| 柳林县| 德江县| 郯城县| 无极县| 宾川县| 嵊州市| 同德县| 浠水县| 东宁县| 台中县| 黑河市| 江安县| 陇南市| 天水市| 南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