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摘要] 背屏式佛教造像是東魏北齊佛教造像中造型獨(dú)特且占據(jù)一定數(shù)量的造像類型,根據(jù)現(xiàn)有紀(jì)年造像分型、分式,可將其分為六期?,F(xiàn)有的研究大多將背屏式佛教造像從時(shí)間上劃分為北魏晚期至東魏前期、東魏后期、北齊至隋以及唐代四個(gè)歷史時(shí)期。學(xué)者們對東魏北齊時(shí)期的背屏式佛教造像鮮有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本文嘗試從這一時(shí)期背屏式佛教造像的風(fēng)格樣式出發(fā),對此類造像從時(shí)間角度重新進(jìn)行劃分。
[關(guān)鍵詞] 東魏北齊 背屏式佛教造像 分期
背屏式佛教造像是東魏北齊佛教造像中造型獨(dú)特且有一定數(shù)量的造像類型。據(jù)現(xiàn)有可考材料,這一時(shí)期的背屏式佛教造像主要分布在河北曲陽和鄴城,少量見于山東與河南。而有紀(jì)年且保存完好的造像共219例,包括河北地區(qū)的曲陽、鄴城、藁城、黃驊、邯鄲成安匡教寺、衡水饒陽、滄州吳橋、保定唐縣寺、保定蠡縣、石家莊趙縣、正定等地的出土造像,及山東青州、惠民、博興、臨朐、諸城等地出土的造像以及河南新鄉(xiāng)所見造像。此外,還有流失國外或出土地不詳者。[1]從歷史時(shí)期的角度來看,此前學(xué)者大致多將這批造像分為北魏晚期至東魏前期、東魏后期、北齊至隋以及唐代四個(gè)階段,而忽略了變化最為頻繁的東魏北齊時(shí)期?;诖?,本文擬從風(fēng)格樣式出發(fā),重新探討東魏北齊背屏式佛教造像分期的問題。
東魏北齊背屏式佛教造像有多種組合樣式,單尊像、雙尊像、三尊像、五尊像以及七尊像皆有所見。這些造像的組合雖然樣式豐富,但以主尊尊格作為分類標(biāo)準(zhǔn),仍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佛為主尊的造像,一類是以菩薩為主尊的造像。下文將分別介紹這兩大類背屏式造像的類型風(fēng)格,以此了解其中的變化。
(一)以佛為主尊的造像
以佛為主尊的造像共60尊,按照組合類型可以分為4類,分別為單尊佛立像、組合佛立像、單尊佛坐像、組合佛坐像。現(xiàn)就各類樣式整理匯總?cè)绫?。
Ⅰ.單尊佛立像。
1式基座為長方形。a型背屏采用淺浮雕工藝制成,僅見東魏1例。主尊外著U形寬袍大衣,內(nèi)著僧祇支,胸前衣帶打結(jié),右衣角搭左手腕部,大衣衣角呈八字形下垂,跣足立于覆蓮之上,左手施與愿印,右手施無畏印。背屏由內(nèi)至外淺浮雕蓮花、鋸齒、忍冬、火焰等紋樣?;鶠殚L方形,四面素面無裝飾。這種佛裝成為其后佛立像的范式。b型背屏素面,東魏1例,北齊2例。主尊衣著樣式與a型相同。
Ⅱ.組合佛立像。
1式佛衣衣紋為U形。a型背屏同為淺浮雕方式制成,東魏2例,北齊1例。主尊一周樣式與1a同。背屏淺浮雕同心圓、忍冬、蓮花、火焰等紋樣,與左右脅侍菩薩不相連。左脅侍菩薩面形方圓,中分發(fā),頭戴花鬘冠,寶繒垂肩,頭部后方為桃形頭光,淺浮雕蓮花與火焰紋,佩戴項(xiàng)飾,披帛呈X形于腹前交叉打結(jié),著半裙,跣足立于蓮臺之上,左手向內(nèi)手握一蓮蕾,右手提一桃形法器。右脅侍菩薩除披帛于腹前交叉穿璧外,其余與左脅侍菩薩一致?;鶞\浮雕忍冬蓮花紋樣。這種脅侍菩薩衣著樣式成為其后脅侍菩薩造像的范式。
b型背屏用高浮雕方式制成,東魏2例,北齊1例。主尊樣式與1a同。不同之處在于背屏的雕刻工藝與圖像。背屏頂端高浮雕4對飛天,最中心的一對雙手托舉寶塔,底部左右各有一倒龍,口銜蓮莖。北齊像基座不見,背屏高浮雕兩對飛天,飛天中間為坐佛。
c型背屏用彩繪或墨繪方式制成,東魏3例,北齊1例。主尊與上同。背屏無雕刻裝飾,基本為彩繪裝飾,可辨析紋樣有忍冬與蓮花,基座墨繪香爐雙獅。
d型背屏底部龍銜蓮,基座為覆蓮。僅1例。這尊像出土于博興,為一佛二菩薩組合。背屏無裝飾,僅底部左右各有一倒龍口銜蓮莖?;鶠楦采彉邮?,比較特別。
2式主尊佛衣衣紋為田相,東魏3例,北齊4例。這7尊佛像的共同點(diǎn)在于主尊身著田相衣,背屏上端高浮雕飛天托塔,基座正面高浮雕雙獅香爐。
Ⅲ.單尊佛坐像。
1式主尊為跏趺坐。a型背屏與基座無裝飾,均為東魏造像。主尊結(jié)禪定印,雙足跏趺坐于亞字形臺座之上,腿部衣著貼體。
b型背屏無裝飾,基座高浮雕雙獅,東魏北齊各1例。主尊樣式與1a同,基座正面高浮雕雙獅,背屏無裝飾。
2式主尊為垂足坐,均為北齊造像。主尊衣著樣式相較于1式而言無明顯變化,不同之處在于主尊為垂足坐,雙足踏蓮臺。
Ⅳ.組合佛坐像。
1式主尊為跏趺坐。a型為背屏無裝飾,東魏6例,北齊4例。這些造像均為釋迦多寶并坐像,二佛發(fā)髻為磨光肉髻,外著U形袈裟,內(nèi)著僧祇支,胸前衣帶打結(jié),一手施無畏印,一手施與愿印,腿部衣著貼體,結(jié)跏趺坐坐于亞字形基座之上,背屏與基座無裝飾。
b型背屏高浮雕飛天,東魏2例,北齊5例。這些造像雖然組合形式有雙尊、三尊、四尊,但在主尊樣式與背屏裝飾方面存在共同點(diǎn),具體表現(xiàn)為主尊發(fā)髻均為磨光肉髻,著U形袈裟,無僧祇支、無衣結(jié),呈結(jié)跏趺坐坐于臺座之上,腿部衣著貼體、垂裳,左手與愿印,右手施無畏印。背屏高浮雕多對飛天,或托塔,或托佛坐。大部分基座高浮雕香爐雙獅。
c型背屏無飛天,東魏1例,北齊2例。主尊衣著樣式與b型基本一致?;娓吒〉裆徎ㄏ銧t、跪拜沙門以及雙獅。
d型背屏淺浮雕雙龍纏樹,僅見于北齊1例,為雙尊佛像。二佛呈結(jié)跏趺坐坐于亞字形臺座之上,背屏淺浮雕雙龍纏樹,基座高浮雕力士托舉蓮花香爐、二供養(yǎng)人和雙獅。
e型背屏浮雕雙龍纏樹,樹干為鏤雕制成,均為北齊造像。這些造像主尊背屏均用鏤空技法雕成。如此一來,雙龍纏樹與主尊之間留有空間,使雙龍纏樹更有立體感。此外,這些造像基座上除高浮雕之前常見的香爐雙獅弟子供養(yǎng)人之外,還出現(xiàn)了神王護(hù)法。
f型背屏為雙樹鏤空背屏,均為北齊造像。這些造像的組合方式雖為三尊、六尊,且背屏裝飾也不相同,但其背屏制作的方法一致,均為鏤空雙樹背屏。
2式主尊為半跏趺坐,僅見北齊1例。該像組合為二佛二菩薩。兩位主尊均為半跏趺坐,且二者垂地的單足均各有一童子托舉。背屏為雙樹鏤空背屏,有雙龍纏樹、飛天托塔、蓮生童子等裝飾,基座有力士托香爐、雙獅和神王護(hù)法。
3式主尊為交腳坐,僅見北齊1例。該像組合方式及衣著樣式與2式相似,只是背屏為雙樹鏤空、高浮雕飛天托塔、淺浮雕蓮花同心圓等紋樣?;灿社U空方法制成,鏤雕蓮花香爐、雙獅、神王護(hù)法等。此外,該像通體彩繪貼金。
4式主尊為垂足坐。僅見北齊1例。該像除坐姿為垂足外,其余均與3式相同。
(二)以菩薩為主尊的造像
以菩薩為主尊的造像,共159尊,按照組合類型可以分為4類,分別為單尊菩薩立像、組合菩薩立像、單尊菩薩坐像、組合菩薩坐像。各類樣式匯總歸類可見表2。
Ⅰ.單尊菩薩立像。
1式基座與背屏有裝飾,分為三種情況:其一,背屏淺浮雕,基座墨繪;其二,背屏墨繪,基座淺浮雕;其三,背屏與基座淺浮雕。a型主尊披帛腹前交叉穿璧,有寶繒。僅見東魏1例。主尊頭戴花鬘冠,中分發(fā),寶繒垂肩,佩戴半圓形項(xiàng)飾,披帛于腹前交叉穿璧,著羊腸半裙,一手持桃形法器,一手握蓮蕾,跣足立于覆蓮之上。背屏淺浮雕蓮花、同心圓、千佛、火焰等紋樣?;婺L蓮花香爐與二僧。
b型主尊披帛于膝前呈X形交叉,無寶繒,均為東魏造像,除基座墨繪不清外,其余均與1a相同。
c型背屏墨繪,基座淺浮雕,主尊佩戴串珠式瓔珞且交叉穿璧,東魏北齊各1例。這兩尊像特點(diǎn)在于主尊佩戴串珠式瓔珞,且瓔珞于腹前交叉穿璧。背屏似墨繪紋樣,基座淺浮雕雙獅與力士托舉香爐。
d型背屏墨繪,基座淺浮雕,主尊披帛交叉穿璧,東魏北齊各兩例。除主尊披帛于腹前交叉穿璧外,其余均與1c式相同。
e型背屏與基座淺浮雕,僅見東魏1例。主尊腰間裙帶交叉打結(jié),不刻裙褶。背屏淺浮雕蓮花、同心圓、火焰等紋樣?;〉裆徎▋羝颗c雙獅。
2式背屏與基座無裝飾。a型主尊披帛于腹前交叉穿璧,無寶繒,均為東魏造像。主尊頭戴花鬘冠,中分發(fā),無寶繒,無項(xiàng)飾,披帛于腹前交叉穿璧,著百褶半裙,一手持桃形法器,一手握蓮蕾,跣足立于覆蓮之上。背屏與基座無裝飾。
b型主尊披帛腹前交叉穿璧,寶繒垂肩,東魏18例,北齊5例。除主尊有寶繒垂肩、佩戴項(xiàng)飾外,其余均與2a相同。
c型主尊披帛于膝前呈X形交叉,無寶繒,東魏北齊各1例。兩尊像主尊頭戴方形冠,中分發(fā),無寶繒,佩戴半圓形項(xiàng)飾,著百褶裙,裙角呈八字下垂,披帛于膝前呈X形交叉,一手提桃形法器,一手握蓮蕾,跣足立于覆蓮之上?;c背屏無裝飾。
d型主尊佩戴串珠式瓔珞且交叉穿璧,寶繒垂肩,東魏北齊各1例。這兩例主尊披帛隨著兩肩自然下垂至足邊,串珠式瓔珞于腹前交叉穿璧,其余均與2a相同。
e型主尊披帛于腹前交叉打結(jié),寶繒垂肩,東魏4例,北齊18例。這些造像主尊除披帛于腹前交叉打結(jié)外,其余均與2a相同。
3式背屏與基座以繪制方式裝飾,分為彩繪與墨繪兩種。a型背屏與基座墨繪裝飾,主尊披帛于腹前交叉穿璧,寶繒垂肩,均為東魏造像。這些造像除背屏與基座墨繪紋飾外,其余均與2b相同。
b型背屏與基座彩繪裝飾,主尊披帛于腹前交叉打結(jié),寶繒垂肩,均為北齊造像。這兩尊像主尊披帛呈X形于腹前交叉打結(jié)。背屏彩繪忍冬與同心圓。基座殘存彩繪香爐。
c型背屏與基座似墨繪裝飾,主尊無披帛、無瓔珞,僅見北齊1例。該尊像主尊無披帛、無瓔珞。背屏與基座似繪有紋樣,但已無法辨認(rèn)。
4式基座為四足方座,背屏淺浮雕裝飾,僅見東魏1例。該像雖名藥師像,但衣著實(shí)為菩薩裝。
5式基座為長方形,背屏淺浮雕,主尊著通肩袈裟。僅見東魏1例。該像雖名菩薩像,但衣著實(shí)為佛裝。
Ⅱ.組合菩薩立像。
1式背屏與基座浮雕裝飾。a型主尊佩戴串珠式瓔珞且交叉穿璧,東魏2例,北齊1例。這些造像的共同點(diǎn)在于組合形式為三尊像,主尊頭帶冠飾,佩戴項(xiàng)飾,串珠式瓔珞于腹前交叉穿璧。背屏淺浮雕蓮花、同心圓、忍冬、火焰、飛天等紋樣?;〉裆徎ㄏ銧t、雙獅、沙門等。
b型主尊披帛交叉穿璧,東魏1例,北齊2例。這些造像除主尊披帛交叉穿璧外,其余與1a大體相同。
c型主尊披帛交叉打結(jié)。僅見北齊1例。主尊除披帛于腹前交叉打結(jié)外,其余均與1a相同。背屏浮雕飛天托塔。基座浮雕力士托舉香爐、雙獅、神王護(hù)法。
d型主尊衣著無衣紋,無披帛瓔珞,均為北齊造像。這些造像主尊衣著薄衣貼體,無衣紋。背屏高浮雕成對飛天?;〉耠p獅與香爐。
2式背屏彩繪裝飾,基座浮雕裝飾。a型主尊披帛于腹前交叉打結(jié),東魏1例,北齊10例。這些造像組合可分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與雙尊像兩種。除主尊披帛于腹前交叉打結(jié)外,其余均與1a相同。
b型主尊佩戴串珠式瓔珞交叉穿璧,均為北齊造像。這尊造像除主尊腹前有串珠式瓔珞交叉穿璧外,其余均與1a相同。
3式背屏與基座繪有紋樣。a型主尊披帛于腹前交叉打結(jié),東魏1例,北齊4例。背屏繪制同心圓等紋樣,基座繪制雙獅等紋樣,其中北齊天保元年(550)觀世音菩薩像二脅侍弟子為彩繪制成。
b型主尊衣著無衣紋,無披帛、無瓔珞,均為北齊造像。這些造像主尊衣著薄衣貼體,無衣紋。背屏紋樣、二脅侍、基座紋樣均為彩繪。
4式背屏與基座無裝飾。a型主尊披帛交叉打結(jié),均為北齊造像。這些造像組合可分為雙尊像與三尊像。雙尊像中二菩薩未見刻畫衣裙,背屏與基座無裝飾。三尊像除背屏與基座無裝飾外,其余均與3a相同。
b型主尊披帛交叉穿璧,均為北齊造像,且這些造像均為雙尊像,二菩薩除披帛于腹前交叉穿璧外,其余均與4a相同。
c型主尊衣著無衣紋,無瓔珞、無披帛,均為北齊造像。這些雙尊像中的二菩薩寶繒垂肩,著半裙,可見腰帶,薄衣貼體,無衣紋。
5式主要特征為背屏用鏤空技法制成。a型主尊無衣紋,脅侍出現(xiàn)螺髻菩薩,均為北齊造像。主尊衣著薄衣貼體,不刻衣紋。脅侍出現(xiàn)螺髻菩薩。背屏為鏤空雙樹樣式?;蚋〉窕蚶L制雙獅與蓮花香爐。
b型主尊披帛交叉打結(jié),均為北齊造像。這些造像組合為一菩薩二弟子。主尊披帛于腰間交叉打結(jié),背屏為雙樹鏤空樣式,基座繪制紋樣。
Ⅲ.單尊菩薩坐像。
1式主尊垂足坐。a型背屏與基座浮雕裝飾,主尊披帛交叉穿璧,僅見東魏1例。主尊垂足而坐,披帛于腹前交叉穿璧。背屏淺浮雕火焰等紋樣?;〉窳κ客信e香爐、雙獅。
2式主尊半跏趺坐。a型背屏浮雕裝飾基座,且加以墨繪,均為北齊造像。這兩尊像主尊頭戴寶冠,著半裙,半跏趺坐,一手托腮,作思維狀,一足踏蓮臺。背屏浮雕雙樹紋樣?;L雙獅香爐。
b型背屏與基座無裝飾。主尊披帛交叉打結(jié)。僅見北齊1例。
Ⅳ.組合菩薩坐像。
1式主尊跏趺坐。a型背屏與基座浮雕裝飾。僅見東魏1例。主尊頭戴寶冠,佩戴項(xiàng)飾,披帛于腹前交叉穿璧,腿部衣著貼體,垂裳坐于亞字臺座上。背屏浮雕飛天等紋樣?;〉裆徎ㄏ銧t、供養(yǎng)人、雙獅等。
2式主尊半跏趺坐。a型背屏與基座浮雕裝飾,東魏1例,北齊2例。這些造像主尊呈半跏趺坐,一手托腮作思維狀,一足踏蓮臺。背屏浮雕蓮花、飛天、化生童子等紋樣?;〉耠p獅與蓮花香爐。
b型背屏鏤空制成,出現(xiàn)雙龍纏樹樣式,東魏1例,北齊12例。這些造像組合均為雙尊像,背屏由鏤空技法制成,出現(xiàn)雙龍纏樹樣式,基座出現(xiàn)神王護(hù)法,其余均與2a相同。
3式主尊交腳坐。a型背屏與基座浮雕裝飾,主尊披帛于腹前交叉打結(jié),僅見東魏1例。
b型背屏鏤空制成,出現(xiàn)雙龍纏樹樣式。僅見1例,即北齊天保九年(558)高祖安夫妻造菩薩像。該像主尊樣式與3a相同,但背屏為留空方法制成,且出現(xiàn)雙龍纏樹樣式。
從上文分型、分式的結(jié)果可看出,背屏式佛教造像從東魏至北齊發(fā)展的過程中,在主尊衣著樣式、背屏裝飾紋樣、背屏雕刻手法等方面存在階段性變化。據(jù)此可將這些造像分為六期。
一期為東魏天平三年(536)至東魏元象二年(539)。這一時(shí)期的造像樣式雖有單尊像與組合像,但從數(shù)量上來看,單尊佛立像、坐像與單尊菩薩立像是主流的造像。從主尊衣著樣式來看,以佛為主尊的造像發(fā)髻多為磨光肉髻,外著U形大衣,內(nèi)著僧祇支,衣角呈八字下垂,一手與愿印,一手施無畏印。以菩薩為主尊的造像一般頭戴花鬘冠,寶繒垂肩,披帛于腹前交叉,一手施與愿印,一手施無畏印。從背屏裝飾紋樣來看,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淺刻蓮花、同心圓、火焰等紋樣,另一種無裝飾。從背屏雕刻手法來看,以陰線刻居多。
二期為東魏元象二年(539)至東魏武定元年(543)。這一時(shí)期的造像組合樣式以組合像為主,多見雙尊坐像與三尊立像。主尊衣著樣式與背屏裝飾紋樣和一期基本一致。背屏雕刻手法開始以繪畫為主,尤以墨繪較為常見。
三期為東魏武定元年(543)至東魏武定五年(547)。雖然這一時(shí)期佛像造型整體穩(wěn)定,但菩薩像姿態(tài)與裝飾有明顯變化。姿態(tài)上出現(xiàn)了半跏趺坐組合菩薩像,且多作思維狀。裝飾上出現(xiàn)了三點(diǎn)變化:第一,菩薩僅戴頭冠,無寶繒。第二,串珠式瓔珞出現(xiàn)。第三,披帛出現(xiàn)腹前交叉打結(jié)樣式。背屏的裝飾紋樣與雕刻手法與二期保持一致。
四期為東魏武定五年(547)至北齊天保三年(552)。這一時(shí)期無論是佛像還是菩薩像,最大的變化在于雕刻手法與裝飾手法。首先,雕刻手法出現(xiàn)高浮雕與透雕。高浮雕手法主要運(yùn)用于背屏上端與下端裝飾。背屏上端常見高浮雕飛天托塔,下端常見高浮雕龍銜蓮。透雕手法主要運(yùn)用于背屏上端與下端雕刻。背屏上端常見透雕雙樹,學(xué)界稱其為龍樹背屏,下端常見與主尊間隔的樹干。其次,裝飾手法出現(xiàn)彩繪貼金。彩繪以紅、黑二彩為主,貼金主要貼于佛的面部與裸露身體處和菩薩頭冠、項(xiàng)飾、瓔珞等處。最后,佛陀衣著田相衣。
五期為北齊天保三年(552)至北齊天保六年(555)。這一時(shí)期佛像姿態(tài)發(fā)生變化,出現(xiàn)交腳坐與垂足坐。東魏北齊背屏式佛像出現(xiàn)交腳坐較早為北齊天保元年(550),到北齊天保三年(552)至天保六年(555)方流行。垂足坐則稍晚,于北齊天保三年(552)方出現(xiàn)。需要注意的是,東魏北齊背屏式菩薩像出現(xiàn)垂足坐與交腳坐的時(shí)間分別為東魏元象元年(538)與北齊天保二年(551)。菩薩像垂足坐僅1例,大部分菩薩像坐姿為交腳坐或半跏趺坐。
六期為北齊天保六年(555)至北齊武平七年(576)。這一時(shí)期菩薩像與佛像出現(xiàn)不刻衣紋的現(xiàn)象,同時(shí)脅侍出現(xiàn)螺髻菩薩。不刻衣紋指的是佛像與菩薩像衣著貼體未見衣紋,而螺髻菩薩指的是發(fā)髻為螺髻的脅侍菩薩。此菩薩一說為螺髻菩薩,一說為小乘菩薩。無論哪一種,均一改脅侍菩薩中此前一佛二菩薩、一佛二菩薩二弟子的組合樣式,成為這一時(shí)期出現(xiàn)的新式組合。
前文所述六期造像的變化大體可歸納為三點(diǎn)。第一,佛像衣著樣式的變化。這種變化有兩點(diǎn):其一,佛衣衣紋由U字形變?yōu)樘锵嘣倩貧wU字形;其二,從胸前衣帶打結(jié)變?yōu)樾厍盁o衣結(jié)再回歸打結(jié)。第二,佛與菩薩組合樣式的變化,即螺髻菩薩的出現(xiàn)。第三,造像制作工藝的變化,具體表現(xiàn)有兩點(diǎn):其一,就雕刻技巧而言,從陰線淺刻到高浮雕再到透雕;其二,就繪制技巧而言,從墨繪到彩繪再到彩繪貼金。這些變化出現(xiàn)在東魏北齊短短40余年的政權(quán)統(tǒng)治之中,是在東魏繼承北魏遺風(fēng)、北齊開創(chuàng)新風(fēng)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
注釋
[1]李靜杰,田軍《定州白石佛像》一書錄入定州系東魏北齊造像較全,也是本文主要的參考資料,但因其所錄部分造像僅有底座或無圖像,無法作為風(fēng)格樣式與分期判斷的標(biāo)準(zhǔn),因此不納入本文統(tǒng)計(jì)之內(nèi)。
[2]表中資料來源于鄴城佛教考古博物館、定州博物館、青州博物館、博興博物館、臨朐博物館、《定州白石造像》、《鄴城北吳莊佛教造像》。
[3]同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