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清人查禮《銅鼓書堂遺稿》寓桂詩作所見中國與安南使臣往來

2022-02-26 10:58
關(guān)鍵詞:使臣安南銅鼓

李 波

(河池學(xué)院 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中心,廣西 河池 546300)

引 言

查禮(1715—1782 年),字恂叔,號儉堂,又號魯存、鐵橋、榕巢,清順天府宛平縣(今屬北京市豐臺區(qū))人,主要活動在雍乾時期的詩人、官員。宛平查氏世居京師,至查禮之父查日乾始僑寓天津。查日乾以行鹽致鉅富,雖為鹽商但雅好詩書,長子查為仁、次子查為義、三子查禮,皆卓有文才。長子查為仁,字心谷,號蓮坡,博學(xué)多才,有詩名,康熙五十年(1711 年)中舉人,次年因科場舞弊與父親查日乾雙雙入獄。查氏父子出獄后,無心科途仕路,寄情林泉,在天津營建私宅園林“水西莊”。查為仁長居水西莊,游心藏書著述,廣交南北文人,詩酒唱酬。查禮自幼隨長兄查為仁在水西莊讀書,受家學(xué)熏陶,少有詩才,年方弱冠即隨兄做水西莊主人,與南北文人名士交游,為士林和詩壇所知。查禮科途不暢,雍正十年(1732 年)、十三年(1735年)兩應(yīng)鄉(xiāng)試不第,乾隆元年(1736 年)應(yīng)博學(xué)鴻詞科又報罷,至乾隆十三年(1748 年)始捐官得授戶部主事,時年34 歲。查禮在戶部未及一年,即揀發(fā)廣西,補慶遠(yuǎn)府理苗同知。查禮在地方任官頗有政績,屢獲擢升,歷任廣西慶遠(yuǎn)同知、太平知府、左江道,四川寧遠(yuǎn)知府、川北道、松茂道、按察使、布政使,官至湖南巡撫,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病逝于京師[1]。查禮是雍乾時期少見的全才型士大夫,他擅詩文,工書畫、篆刻,好收藏、鑒賞、治園,主盟壇坫,與南北文人名士酬唱,身后有《銅鼓書堂遺稿》《銅鼓書堂藏印》等豐碩著述,名聞詩壇藝苑。查禮有軍政才能,尤長于邊務(wù),在廣西經(jīng)理邊事期間,邊境和睦;在四川以平定大小金川之亂和理蕃立功,擢升疆臣。

查禮在廣西為官十余年,歷官桂林、平樂、慶遠(yuǎn)、潯州、太平等多個府州,其中在太平府任職時間最長。乾隆二十年(1755 年)三月,查禮以慶遠(yuǎn)府同知身份權(quán)知太平府事,乾隆二十一年(1756 年)擢升太平知府,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攝左江道,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在太平知府任上告養(yǎng)歸里,在太平府任官超過七年。太平府地處廣西西南,與安南國接壤,轄境大致相當(dāng)于今天的崇左市轄區(qū),領(lǐng)明江、龍州二廳,左、養(yǎng)利、永康、寧明等四州,太平、萬承、龍英、憑祥等十六土州,地方“流土交錯,中外攸分”[2]47,被朝廷視為邊防要沖。《(雍正)太平府志》云:“太平與安南接壤,鎮(zhèn)南大關(guān)在憑祥州之西南,凡開關(guān)納貢,悉由思明、龍州等處而入,是太郡雖僻在邊隅,實為中國門戶?!盵2]48廣西之鎮(zhèn)安、太平、南寧三府皆與安南接壤,清朝沿邊設(shè)三關(guān)守御百隘,其中鎮(zhèn)南、平而、水口三關(guān)皆在太平府轄境。

五代十國時期,丁部領(lǐng)在交趾建立“大瞿越國”,后北宋以藩屬國視之,南宋淳熙初年賜“安南”國名。明永樂以降,安南與中國建立了穩(wěn)定、密切的宗藩關(guān)系。安南于順治十七年(1660 年)向清朝奉表稱藩,附貢方物,正式成為清朝的藩屬國。之后,清朝定制冊封賞賜、朝覲奉貢,兩國使臣往來,互動頻繁。

“宗藩”是古代中國封建政權(quán)與周邊國家之間的一種國際關(guān)系,以屬國對中國的朝貢及中國對屬國的冊封制度為核心內(nèi)容。在這種國家關(guān)系模式中,中國君主不尋求對屬國的軍事占領(lǐng)、經(jīng)濟壓榨、政權(quán)支配,一般不干涉、介入屬國的內(nèi)政、外交,追求的往往只是屬國尊其為“天下共主”“天朝上國”的名位與聲望,與屬國和平共處,邊境安靖;屬國擁有充分的主權(quán),其追求的往往是朝貢“薄往厚來”和通商貿(mào)易的經(jīng)濟利益,以及中國對屬國政權(quán)、國土的安全庇護。

太平府地處中國、安南邊疆要沖,也是兩國往來之門戶,查禮在太平府任官期間,有不少涉及兩國使臣來往的詩作,收錄于詩文集《銅鼓書堂遺稿》中。是集為查禮之子查淳搜輯校刻,收錄查禮歷年所作詩歌1700 余首,以及辭賦、記文、題跋、詞話等,有乾隆刻本傳世。是集對廣西各地之風(fēng)物、政事多有紀(jì)寫,對于研究清代廣西的歷史、社會、文化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尤其是查禮在太平知府任上與中國使臣、安南使臣往來的23 首唱和詩、紀(jì)事詩,記錄了中國與安南關(guān)系史上的一些重要歷史事件,對于中國與安南關(guān)系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史料價值。以下筆者將結(jié)合具體詩作,分條述略。

一、《銅鼓書堂遺稿》對安南使臣來華朝貢史事的相關(guān)記載

18 世紀(jì)的安南國處于歷史上“后黎朝”時代,國家呈南北分裂對峙狀態(tài)。南方為阮氏貴族集團“阮主”建立的廣南國政權(quán),北方為名義上由黎氏皇帝統(tǒng)治、實為鄭氏貴族集團“鄭主”掌控朝政的大越國政權(quán)。清朝政府不承認(rèn)阮主政權(quán),視大越國為安南正統(tǒng),冊封黎氏皇帝為安南國王,協(xié)定三年一貢,康熙七年(1668 年)改為六年二貢并進。

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是安南二貢并進之期(乾隆二十一年和二十四年)。同年閏六月,安南國王黎維祎與鄭主不和,被鄭主殺死,黎維祎之侄黎維褍攝位。黎維褍請求朝貢與告哀同時進行,派遣陳輝淧、黎貴惇、鄭春澍等三人為使臣來華,兼請封新國王襲位。陳輝淧,字愛春,進士,官禮部右侍郎。黎貴惇,字允厚,進士,官翰林院侍講。鄭春澎,字作霖,進士,官翰林院待制。安南使團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進入中國,二十七年(1762 年)返回安南,這一歷史事件在《清實錄》乾隆二十六年二月乙酉有記載:“安南國王黎維袆故。嗣臣黎維褍遣陪臣陳輝淧、黎貴惇、鄭春澍等,進本告哀,附貢方物?!盵3]64《清史稿》記載為:“二十六年,黎維祎薨,王嗣子維褍以訃告,請襲封?!盵4]14633對于安南使臣南來北往的具體情形,中國史書記載不詳。安南國史書有甲副使黎貴惇著漢文《北使通錄》四卷,其紀(jì)事“始于奉命始行,終于度關(guān)修聘”[5]7,內(nèi)容包括“政府奏啟咨移傳報諸文書,行送山川道里風(fēng)俗諸事跡,柬札往復(fù),禮文交際,祈禱犒賞,話談應(yīng)對,與上國咨報公文”[5]10,較為詳細(xì)地記錄了出使的整個過程。遺憾的是,《北使通錄》四卷原書,第二、第三卷佚失,僅首末兩卷傳世(書稱上卷、下卷)。《北使通錄》殘卷內(nèi)容僅存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六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七年(1762 年)正月初七日安南使臣南下歸國,從安徽蕪湖至廣西太平府的行程與活動記錄,缺失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春至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六月,使臣入鎮(zhèn)南關(guān)北上入京,在京完成使命,南下歸國至安徽蕪湖的記錄。安南使臣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正月二十八日出鎮(zhèn)南關(guān)歸國,而《北使通錄》記事止于是年正月初七日,使臣正月初七日之后在中國的活動、行程記錄亦告闕如。黎貴惇還輯有《桂堂詩匯選》,收錄其出使中國時與朝鮮使臣,中國官員、文人唱酬贈答的詩作。《桂堂詩匯選》作品編排不以時空為序,故雖輯有若干與此次出使相關(guān)的詩作,但因時間、地點等歷史信息模糊,聯(lián)系松散,對于厘定安南使臣的行程、活動作用有限。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二十七年(1762年),查禮在太平知府任上,兼攝左江道。安南使臣行經(jīng)太平府,查禮循制負(fù)責(zé)啟關(guān)迎送,因此有若干與使臣贈答以及紀(jì)寫迎送使臣的詩作。《銅鼓書堂遺稿》輯詩,以年編次,卷十四之庚辰年(1760 年)、卷十五之壬午年(1762 年)下,有《啟鎮(zhèn)南關(guān)納安南國貢使四首》、《二月二十五日偕安南使宿幕府營》、《二十六日偕使投受降城》、《二十七日偕使至寧明登舟》(二首)、《上巳日次副使允厚侍講代簡原韻》、《正月八日招安南貢臣陳愛春侍郎、黎允厚試講,集榕巢小飲,分韻得八庚》、《正月二十八日啟鎮(zhèn)南關(guān),送安南貢臣陳愛春侍郎、黎允厚試講、鄭作霖待制回國》(二首)等十二首詩與安南使臣、朝貢事宜相關(guān)。這些詩作的內(nèi)容涉及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二月啟關(guān)迎接、伴送安南使臣入境,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正月啟關(guān)禮送使臣?xì)w國事,以及查禮在太平府與安南使臣的交往、唱和[6]102-116。部分詩作彌補了《北使通錄》缺失的記錄以及《桂堂詩匯選》的缺陷,對于了解安南使臣此次燕行的全貌,研究此次燕行的相關(guān)史實,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查禮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作詩《啟鎮(zhèn)南關(guān)納安南國貢使四首》,其序有“乾隆己卯歲,為安南職貢之期。閏六月,安南國王黎維袆薨逝,王侄黎維褍暫權(quán)國政,陳乞告哀與款貢并舉。茲于庚辰二月二十五日,遣陪臣刑部侍郎陳輝淧愛春,翰林院侍講黎貴惇允厚,翰林院待制鄭春澍作霖,奉表儀至關(guān)待命。爰啟關(guān)納之,作此紀(jì)事”[6]106。據(jù)此可知,安南使臣進入中國的準(zhǔn)確時間為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二月二十五日?!秵㈡?zhèn)南關(guān)納安南國貢使四首》第二首“芳菲花樹緣邊境,飄渺旌旗列上臺”[6]106句下自注:“是日陳儀仗于關(guān)內(nèi)昭德堂上”[6]106;《二月二十五日偕安南使宿幕府營》有“遠(yuǎn)使初離國,旋投幕府營”[6]106;《二十六日偕使投受降城》有“春宵殘月冷,柝沸受降城”[6]106;《二十七日偕使至寧明登舟》(二首)有“州前方駐馬,客使卸裝忙?;厥桌柙七h(yuǎn),登舟春水長”[6]106-107。據(jù)此可知安南使臣入關(guān)后的行程。二月二十五日,道府官員在鎮(zhèn)南關(guān)內(nèi)昭德堂陳列儀仗,啟關(guān)接納安南使臣入關(guān)。鎮(zhèn)南關(guān)內(nèi)舊有昭德臺,凡遇款貢,道府臨關(guān)啟鑰,臺上設(shè)龍亭,使臣在此謁見中方道府官員后,貢物方許入關(guān)。至清代,昭德臺只存臺基,改建堂三間,故查禮詩稱“昭德堂”。同日,使臣行至幕府營投宿。幕府營,距鎮(zhèn)南關(guān)二十里,今址在憑祥市友誼鎮(zhèn)禮茶村那嶺屯。乾隆十六年(1751 年)建房三間,是安南使臣入關(guān)投宿的第一站。二月二十六日,使臣行至受降城投宿。受降城,距幕府營六十里,今址在憑祥市上石鎮(zhèn)燕安村受降屯,建于明成化年間,乾隆時建有瓦房六間。二月二十七日行至寧明州,棄馬換舟,入明江水路北上太平府。安南使臣到達(dá)太平府的時間不詳,但據(jù)查禮《上巳日次副使允厚侍講代簡原韻》可知,安南使臣在三月三日前已到達(dá)太平府城[6]107。黎貴惇《桂堂詩匯選》收錄有《宿幕府營次韻答太平知府儉堂查禮》、《宿受降城答儉堂》、《至寧州登舟答儉堂》(二首)、《次儉堂奉旨迎使臣紀(jì)事四章》、《駐太平府,儉堂即夕送所作〈銅鼓堂文集〉并題〈上方二山紀(jì)游集〉〈七星巖題詠〉〈靈渠碑記〉,走筆答之并序》《再柬儉堂》《三柬儉堂》《贈新太副將》等詩十二首,皆為安南使臣入關(guān)及至太平府所作[7]83-88,與查禮上述詩作互相印證,相關(guān)的史實更為清晰。

《北使通錄》下卷記載,安南使臣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離京歸國,十二月二十四日返至廣西太平府城。署左江道查禮定次年(1762 年)正月二十八日開關(guān),安南使臣因此駐留太平府過年等待啟關(guān)?!侗笔雇ㄤ洝酚浭轮褂谇《吣辏?762年)正月初七日,其后情形記錄缺失?!躲~鼓書堂遺稿》壬午年(1762 年)下有詩《正月八日招安南貢臣陳愛春侍郎、黎允厚試講,集榕巢小飲,分韻得八庚》、《正月二十八日啟鎮(zhèn)南關(guān),送安南貢臣陳愛春侍郎、黎允厚試講、鄭作霖待制回國》(二首),從中可窺見安南使臣正月七日之后行跡之大略。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查禮原計邀請安南使臣到官署之“榕巢”聚飲,亟以微恙取消,安南使臣聞訊,派人向查禮贈藥,查禮回帖致謝[5]341-342。及次年正月初七日,安南使臣寄帖查禮重提榕巢之約,適與查禮意同。《北使通錄》記云:“初七日,令寄帖于道官查禮,曰榕巢之約,連日耿然,渴想臺光,難對春風(fēng),未審來日可能一候顏色否?伊即帖報云,連日倥傯,榕巢小習(xí),謹(jǐn)攜穀日,正在折相柬邀,適華翰至,甚契我心也。即此取訂,余俟面談可耳。”[5]357正月八日夜,陳輝淧、黎貴惇赴約,與查禮聚飲、唱和于榕巢,直至深夜?!墩掳巳照邪材县暢缄悙鄞菏汤伞⒗柙屎裨囍v,集榕巢小飲,分韻得八庚》云:“蠻禽叫夜月,巢上一燈明。酌酒春初事,論詩永夜情。殊音諳怪語,同調(diào)辨新聲。無計留人住,嚴(yán)城報二更?!盵6]113正月二十八日啟關(guān),安南使臣沿來時路線逆向而行,從太平府出發(fā),歷寧明州、受降城、幕府營至鎮(zhèn)南關(guān),查禮率兵士一路伴送,至鎮(zhèn)南關(guān)與安南使臣話別,禮送出關(guān)?!墩露巳諉㈡?zhèn)南關(guān),送安南貢臣陳愛春侍郎、黎允厚試講、鄭作霖待制回國》(二首)有“唱和新音播太平,振衣又歷受降城。外藩貢使方歸國,邊地文臣亦領(lǐng)兵?!盵6]113自注:“太平一郡士兵四千八百余名,郡守所統(tǒng)轄,凡遇開關(guān)迎送安南貢臣出入,例調(diào)兵二百名。”[6]113查禮此詩亦被黎貴惇《桂堂詩匯選》收錄,文字與《銅鼓書堂遺稿》有異,其中有“曉雨關(guān)前詩再賦,春風(fēng)臺上手頻攜”[7]95句。黎貴惇《桂堂詩匯選》中有《春日儉堂招飲榕巢分賦五言各二律》《次幕府營柬儉堂敘別》《留伴送官彭世勛羅登貴》《次受降城送都督歐陽敏》五首詩[7]92-95,皆為黎貴惇正月初七日之后在太平府及出關(guān)途中與中國官員贈答之作。以之與《銅鼓書堂遺稿》中《正月八日招安南貢臣陳愛春侍郎、黎允厚試講,集榕巢小飲,分韻得八庚》、《正月二十八日啟鎮(zhèn)南關(guān),送安南貢臣陳愛春侍郎、黎允厚試講、鄭作霖待制回國》(二首)這3 首詩相互印證,將其中的時間、空間碎片信息串連起來,可見一條相對清晰的歷史時空線。

二、《銅鼓書堂遺稿》對清朝使臣赴安南冊封史事的相關(guān)記載

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安南國王黎維袆亡故,王侄黎維褍權(quán)理國政。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黎維褍遣使來華報喪,并請襲封。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五月,安南使臣奉表抵京?!肚〉燮鹁幼ⅰ酚涊d:“禮部五月二十三日上奏:權(quán)管安南國事黎維褍奏,臣叔黎維祎病故,臣以嫡孫權(quán)管國事,理合陳告。應(yīng)遣使冊封安南國王,恭請欽點正副使一疏。奉諭旨:遣德保為正使,顧汝修為副使。”[8]德保,字乾和,號慎齋,滿洲正藍(lán)旗人,乾隆七年(1742 年)進士,官翰林院侍讀。顧汝修,字息存,號密齋,成都華陽縣人,乾隆七年(1742 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十一月,德保、顧汝修等冊使經(jīng)太平府抵達(dá)安南國都龍編致祭、冊封。在行禮冊封時,發(fā)生了清朝冊使與安南國王的“國禮之爭”事件,安南國王試圖以明制五拜三叩之禮受封,而非清制三跪九叩之禮,在德保等冊使的堅持下,安南國王最終妥協(xié)?!肚迨犯濉份d:“安南國王維褍欲以彼國五拜事天之禮受封,德保等執(zhí)不可,隨如儀,禮成?!盵4]14633冊禮之爭事后,余波不止。顧汝修在歸國返京途中,私自致書安南國王責(zé)其“侈儀從象械,并迎送儀節(jié)未周”[9]2736,被廣西巡撫熊學(xué)鵬奏舉。乾隆震怒,以有失國體嚴(yán)厲追責(zé),諭指“朝使持節(jié)冊封,所以示懷柔而昭威信。如該國王儀節(jié)少愆,即當(dāng)據(jù)禮面?zhèn)?,俾知所遵循,無稍假借。若既恭順將事,則一切無關(guān)緊要體式,并可無庸介意。乃在伊境內(nèi)時姑為隱忍,既出境復(fù)致書相責(zé),此適足以形見小氣怯耳,此非可以謬托不辱君命也。該國世篤奉上之誠,且遠(yuǎn)在海外,無足重輕,不知顧汝修此舉為何事?誠屬可鄙。顧汝修本非通達(dá)事務(wù)之人,況出使外藩,并不會同正使,擅自移書詰責(zé),而所爭執(zhí)者,又不識大體,著交部嚴(yán)加議處?!盵3]65顧汝修遂遭革職,德保受牽連以徇庇降級調(diào)用。

據(jù)《北使通錄》記載,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德保、顧汝修入關(guān)歸國返至廣西太平府城,適安南貢使歸國同日抵達(dá)太平府城[5]319。冊使駐留太平府過年,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正月六日方離開太平府。德保、顧汝修出使安南,在安南與安南國王、大臣,回國在太平府與安南貢使、太平府官員,多有詩文酬答,匯輯成軼。據(jù)黎貴惇《見聞小錄》所記,德保有交派韻詩七言律48 首、安南竹枝調(diào)七言絕句160 首,顧汝修有安南口占六十首[10]。及顧汝修出使受責(zé),其有關(guān)詩文亦受否定。乾隆諭指,“閱其書稿,見可鄙可笑之處,不一而足”[3]67“第以顧汝修猥瑣之見,或自許為不辱君命,欲將此稿夸耀入集,則不可付之弗問也。特以其支離悠謬,迥出人情之外。因各于本條縷悉指示,顧汝修如將此付梓,可備錄此諭及朱批,一并刊刻,俾寓目者皆知別白。倘敢私自單行,異日發(fā)覺,朕必重治其罪,用昭欺世盜名之戒”[3]67-68。這一背景下,德保、顧汝修出使安南之詩文未敢刊行,故不為世人所知。在安南文獻(xiàn)中,德保、顧汝修與安南國王、大臣間唱酬的詩文尚有留存,散見于安南漢語古籍《壬戌課使程詩集》《北使通錄》《見聞小錄》《桂堂詩集》中,輯存73 首,其中德保17 首、顧汝修12 首[10]。查禮任太平知府、署左江道,應(yīng)接德保、顧汝修進出國門、駐留府城,其間多有唱和。《銅鼓書堂遺稿》卷十五之辛巳年(1761 年)、玍午年(1762 年)下,有《送德慎齋侍讀、顧息存廷尉奉使安南》《慎齋、息存二冊使過飲榕巢》等唱和、紀(jì)事詩十一首[6]109-113。內(nèi)容涉及冊使的行跡、著述,以及與查禮的交往,是目前可見的、為數(shù)不多的反映德保、顧汝修此次出使安南的一手中國文獻(xiàn),彌足珍貴。

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十一月,查禮啟關(guān)送德保、顧汝修出國后,有詩《送德慎齋侍讀、顧息存廷尉奉使安南》四首。第四首有“冊府新頒印,藩對正感恩”[6]112句,自注“冊使并賚所頒安南王清篆新印”[6]112,寫冊使攜新印而來。蓋清制“凡(安南)國王嗣位,遣陪臣來請朝命,欽命正副使,奉敕往封,賜以鍍金銀印”[9]2735。第二首有“出關(guān)無幾日,屈指過金潾”[6]112,遙想冊使之行程。詩《慎齋侍讀使安南,冊封禮成回車。臘月十二日,駐節(jié)安南芝嶺行館。夜夢至余竹樹清華居中,見佳士咸集,或倚床、或臥榻、或立、或步,各執(zhí)樂器,而余獨坐矮幾,舉鳳笙吹之,雅奏成聲,諸樂遙和。慎齋倚案傾聽,恍在〈西園雅集圖〉中矣。聞館外象吼而覺,月正三更。賦詩見寄,依韻以答》寫十二月十二日,德保禮成歸國途中宿芝嶺行館,遣使先行入關(guān)報期,并賦詩見寄[6]112。侈陳儀從象械,筑館曠野,多陳兵衛(wèi),意圖加害冊使,是顧汝修致書斥責(zé)安南國王禮儀不周、懷有異心的罪狀之一。顧汝修因此被乾隆斥責(zé),“即果欲加害,試問伊等二人,自揣輕軺褒博之人,勢比縛雞何異?且安南加害伊二人,欲何為乎?”[3]67“甚至見其衢設(shè)三象,彩旗盈路,幾致喪膽驚疑,是又怯懦小夫所不應(yīng)出此者”[3]67。德保為滿族人,顧汝修是四川人,故鄉(xiāng)皆不產(chǎn)象,詩題中“聞館外象吼而覺”語,德保自陳為象吼所驚醒,曲折可見兩人平生未睹真象,龐然巨獸赫然在側(cè),心懷恐懼,情緒不安。顧汝修關(guān)于安南陰謀加害冊使之種種妄念,或可由此追索、解讀。十二月在太平府有詩《慎齋、息存二冊使過飲榕巢》,詩中有“數(shù)人成雅集,恰好是榕巢。中外皆邊使,殷勤論舊交”[6]112,寫邀請中國冊使、安南貢使聚飲于榕巢事。詩中又有“輶軒風(fēng)已采,絕域事須鈔”[6]112,與《送德慎齋侍讀、顧息存廷尉奉使安南》中“千秋崇國體,萬里采方言。好續(xù)交州記,歸來獻(xiàn)紫垣”[6]112相類,蓋寫德保在安南作竹枝調(diào)百余首紀(jì)寫安南國之風(fēng)物事。

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正月,查禮《元日太平書懷》有“眼中林壑贈幽媚,待伴星軺次第尋”[6]112句,自注“時德、顧二公自安南回,駐太平,擬事游覽”[6]112;《送副使顧息存少廷尉》有“新歲行臺駐節(jié)符,興懷暢論飲屠蘇”[6]113,皆寫冊使回國至太平府時已為年末,故駐留府城過年。《題德慎齋侍讀安南竹枝詞后》有“鼓卓瓜巾盡入詩,遐方風(fēng)物自多奇”[6]112,自注“交人卓多圓式兵帽,以紅褐為之,圓如冬瓜。公詩有:‘形如黿鼓色全紅’,及‘兵帽如瓜總剪紅’”句[6]112,蓋得閱德保安南所作竹枝詞后所作贊詩。德保所作安南竹枝詞皆未見傳世,查禮此詩所存“形如黿鼓色全紅”“兵帽如瓜總剪紅”句,可能是僅存的殘句,可從中窺見德保安南竹枝詞之一斑?!侗笔雇ㄤ洝酚涊d,德保與顧汝修正月初六“登舟返京”[5]357,查禮有《送正使德慎齋侍讀》《送副使顧息存少廷尉》贈別德保、顧汝修,分別有“燕子巢時期復(fù)命,楝花風(fēng)時可還家”[6]112“離情端自麗江始,別路春寒叫鷓鴣”[6]113等句,抒寫離情、風(fēng)物。

三、查禮與安南使臣唱和詩的不同版本

《銅鼓書堂遺稿》所收錄查禮與安南使臣唱和詩,同時也見于黎貴惇所輯《桂堂詩匯選》。《桂堂詩匯選》收錄黎貴惇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至二十七年(1762 年)任副使出使中國期間,本人及其他使臣的燕行詩,并附錄有中國官員、文人的唱和詩,其中收有查禮與黎貴惇唱和詩12 首。將《桂堂詩匯選》《銅鼓書堂遺稿》中的這12 首詩進行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兩個版本存在不小差異。

一是查禮之唱和詩在《桂堂詩匯選》中皆無正題,皆以“儉堂元詩”“儉堂和詩”“查儉堂詩”“儉堂送別詩”等語指稱,附錄于黎貴惇贈答詩之后。由于《桂堂詩匯選》不按年編次,故寫作時間、地點、事由等創(chuàng)作背景信息缺失,要解讀其歷史內(nèi)涵有相當(dāng)大的難度?!躲~鼓書堂遺稿》以年編次,查禮與安南使臣的唱和詩不但詩題完整,信息完備,部分還有詩序,詳敘緣起始末。如《啟鎮(zhèn)南關(guān)納安南國貢使四首》及序、《二月二十五日偕安南使宿幕府營》、《二十六日偕使投受降城》、《二十七日偕使至寧明登舟》等。因此,相較而言,《銅鼓書堂遺稿》版本的查禮唱和詩包含的歷史信息更為明晰、豐富,其史料價值更高。

二是《桂堂詩匯選》《銅鼓書堂遺稿》兩個版本的查禮唱和詩有許多文字差異。唱和詩的創(chuàng)作皆針對具體的人物,應(yīng)景應(yīng)情而作?!豆鹛迷妳R選》所錄查禮唱和詩,是查禮為與安南使臣唱和而作,又由查禮本人于當(dāng)時交付唱和對象,黎貴惇依據(jù)寓目輯錄,故應(yīng)為查禮唱和詩的最初面貌。查禮贈答詩交付安南使臣在前,《銅鼓書堂遺稿》的成書在后,是故其中不同文字當(dāng)是作者在將唱和詩交付安南使臣后,結(jié)集刊定前,對詩作進行了修訂。

將《桂堂詩匯選》收錄的查禮12 首唱和詩與《銅鼓書堂遺稿》中的修訂版本進行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大部分屬于煉字、煉句之類的修改,反映了古代詩人創(chuàng)作重視推敲字句、精益求精的精神與傳統(tǒng)。如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作《啟鎮(zhèn)南關(guān)納安南國貢使四首》之一,《桂堂詩匯選》所錄查禮原詩有“越裳白雉有常儀”[7]86,《銅鼓書堂遺稿》中改為“越裳白雉有新儀”[6]106?!抖露迦召砂材鲜顾弈桓疇I》《桂堂詩匯選》所錄查禮原詩有“戈戟聚村成”[7]83,《銅鼓書堂遺稿》改為“戈戟聚為城”[6]106?!抖呷召墒怪翆幟鞯侵邸罚ǘ祝ⅰ豆鹛迷妳R選》所錄查禮原詩第一首有“遍野晴光滿,江干草木香”[7]84,第二首有“望望平河闊,斜陽散淺灘”[7]84,《銅鼓書堂遺稿》分別改為“谷漸饒滋味,還欣草木香”[6]107“望望平沙闊,斜陽麗淺灘”[6]107。此類修改,只涉字句,無傷主旨。

引起筆者注意的是查禮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所作《正月二十八日啟鎮(zhèn)南關(guān),送安南貢臣陳愛春侍郎、黎允厚試講、鄭作霖待制回國》(二首)。原詩與改詩主旨大相徑庭,面目全非,個中玄機,耐人尋味?!豆鹛迷妳R選》所錄查禮原詩第一首為:“才過新年賀太平,振衣又歷受降城。外藩豪客方歸國,邊地文臣亦嶺兵。眼底山光留不住,馬頭云影去還生。論交潭水深無際,何似于今爾我情?!盵7]95第二首為:“匆匆歲月兩遷移,不盡離懷人去時。曉雨關(guān)前詩再賦,春風(fēng)臺上手頻攜。落花拂軾成塵夢,別酒當(dāng)庭暗柳絲。蠻路沖泥相送遠(yuǎn),殷勤此意有誰知?!盵7]95《銅鼓書堂遺稿》第一首改為:“唱和新音播太平,振衣又歷受降城。外藩貢使方歸國,邊地文臣亦領(lǐng)兵。眼底山光遠(yuǎn)且近,馬頭云影去還生。論交中外難知己,啼鳥聲中話別情。”[6]113第二首改為:“南荒疆域瘴煙多,職貢卿勞萬里過。壯游應(yīng)識舊山河。通經(jīng)不少姜公輔,能武寧惟馬伏波。今日臨岐還北望,可知圣德主中和。”[6]113查禮原詩回顧與安南使臣的迎送交往、詩酒唱酬,抒發(fā)主客志趣相投、友人依依惜別之情,反映了詩友之間超越國別的友情。至《銅鼓書堂遺稿》,第一首文字略有修改,無傷主旨;第二首已屬重寫,與原詩相比,畫風(fēng)突變,寫使臣的辛勞、清帝對安南恩賞,借姜公輔、馬伏波的典故勸諭安南怡順事清,昭示清朝之“懷柔遠(yuǎn)人”。改詩不但主旨丕變,詩的視角亦由平視變?yōu)榫痈吲R下。

筆者認(rèn)為,作者這一急彎式修改的心理,反映了宗藩體制下作者身上文人與上國官員兩種身份的沖突,以及政治情勢下詩人的自我審察。查禮迎送、應(yīng)接安南使臣的活動,既是邦交政務(wù),也是文人交往。查禮具有官員和詩人的雙重身份,其中的分寸拿捏并非易事。查禮原詩淡化了上國官員的身份,更多體現(xiàn)的是一個詩人基于共同文化和文學(xué)傳統(tǒng)認(rèn)同,超越國別的詩友情誼。但啟關(guān)送別藩國貢使是重大的邦交儀式,在這一特定政治情境下,詩作過多地突出與使臣的私誼,對于代表官方立場以及地方最高軍政官員的身份而言,顯然難稱“得體”。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冊使顧汝修在歸國途中,私自致書斥責(zé)安南國王,被責(zé)罰革職,出使所作詩稿禁止刊播。乾隆在諭旨中嚴(yán)厲指責(zé):“閱其書稿,見可鄙可笑之處,不一而足。如開章臨別贈言一語,以尋常友朋之誼,例朝使與外藩,已全不識立言之體,其他更何足指摘。”[3]67查禮在太平府迎送冊使,與德保、顧汝修熟識,又有詩唱和,顧汝修受責(zé)罰事件之后,其著作亦受嚴(yán)厲審視。查禮作為與此次出使冊封有關(guān)系的官員,必然清楚其中的政治利害關(guān)系。殷鑒在前,作者有意將自己的詩文結(jié)集行世,則不能不考慮自身的政治立場。因此,查禮對原詩進行改寫、替換,將詩旨從文友私誼變?yōu)椤皯讶徇h(yuǎn)人”,站穩(wěn)上國大員的政治立場,以求“得體”,避免重蹈顧氏覆轍。從兩個版本的文字差異,可窺見中國官員在與藩國使臣唱和時,官員和詩人的兩種身份的張力,以及宗藩體制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

結(jié) 語

中國素來有關(guān)注與研究安南的傳統(tǒng),著述不絕。如唐宋時期的《嶺表錄異》《太平寰宇記》《桂海虞衡志》,元代的《天南行記》《島夷志略》《交州稿》,明代的《交阯總志》《交阯通志》《奉使安南水程日記》《安南輯略》《越嶠書》,清代的《安南紀(jì)略》《安南紀(jì)游》《安南使事紀(jì)要》《安南志》《越南地輿圖說》等。從文體的角度看,安南研究使用的史料文獻(xiàn),以散文材料為多。隨著“以詩證史”“詩史互證”等史學(xué)研究方法的流行,韻文材料也日益受到重視,詩詞等文學(xué)作品越來越多地作為史料用于考訂、解讀史事?!躲~鼓書堂遺稿》收錄的詩作,廣泛記錄了查禮在廣西各地為官時的見聞、政事。查禮在太平知府任上與中國、安南使臣活動相關(guān)的詩作,雖然數(shù)量不多,但作者以當(dāng)時人、當(dāng)事人以及地方官員的視角,記錄了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至二十七年(1762 年)間,安南對清朝的朝貢、請求冊封,中國對安南的冊封等邦交歷史事件,以及查禮與使臣的文學(xué)交往。其中時、地、人、事等歷史信息豐富,反映了中國官員、詩人對宗藩關(guān)系、華夏文化域外傳播的認(rèn)識,以史料視之,并與《桂堂詩匯選》《北使通錄》等域外漢文文獻(xiàn)相互印證,可補史籍之缺失,可燭史事之幽隱。對于豐富清代中國與安南關(guān)系、中國與安南人文交往、燕行文獻(xiàn)與文學(xué)、宗藩關(guān)系等主題研究的材料,具有重要價值。

猜你喜歡
使臣安南銅鼓
靈渠胡人俑與貢道的外國使臣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介紹
——明清朝鮮使臣漢詩整理與研究(20BWW023)
東蘭銅鼓響八方
廣西銅鼓形制規(guī)律探討
聯(lián)合國前秘書長安南病逝享年80歲
一件被切割的漢代銅鼓是否應(yīng)該焊接復(fù)原?
快樂的小銅鼓
淺論越南使臣與花山巖畫
唯一的要求……
安南黎氏佐領(lǐng)編設(shè)始末考
阿图什市| 嘉荫县| 大化| 清水河县| 客服| 富平县| 乡城县| 嘉荫县| 巴南区| 南和县| 鹤岗市| 浏阳市| 腾冲县| 岫岩| 科尔| 泸水县| 淳化县| 高雄县| 伽师县| 镇原县| 梅州市| 烟台市| 洮南市| 许昌县| 临朐县| 汉沽区| 贵德县| 江川县| 金寨县| 华宁县| 土默特右旗| 四子王旗| 桑日县| 大洼县| 陕西省| 磴口县| 通山县| 扶绥县| 砚山县| 灵武市| 海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