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霞 李丹華
結核性包裹性胸膜炎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胸膜疾病,主要病因為結核桿菌感染,據(jù)相關資料顯示,高達80%的患者都會出現(xiàn)胸腔積液,積液中因含有大量纖維蛋白所以較為黏稠,導致胸膜出現(xiàn)增厚、粘連等[1]。以往臨床上治療結核性包裹性胸膜炎的方法大都為胸腔穿刺引流和抗結核治療,一般情況下患者經治療后胸腔積液可以被消除,但對于胸腔粘連較為嚴重的患者治療效果并不理想,需要尋找一種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法[2]。基于此,本文探究了內科胸腔鏡結合深部熱療治療包裹性結核性胸膜炎的有效性及其對患者肺功能、凝血指標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定州市人民醫(yī)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6例包裹性結核性胸膜炎患者,納入標準:(1)經病理活檢確診為結核性胸膜炎且胸腔超聲或CT顯示為包裹性胸腔積液;(2)出現(xiàn)發(fā)熱、氣促、咳嗽、胸痛等典型呼吸道癥狀,或伴有結核中毒癥狀,如消瘦、盜汗等。排除標準:(1)年齡<18歲或>80歲;(2)不愿意進行胸腔鏡檢查或存在胸腔鏡檢查禁忌證;(3)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4)存在身心障礙或全身狀況較差,不能良好配合本研究。通過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人數(shù)均等的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中男19例,女14例;年齡23~67歲,平均(39.47±4.29)歲;病程3~22周,平均(7.23±1.75)周;持續(xù)性、單純自發(fā)性、復發(fā)性氣胸分別為9、2、22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13例;年齡25~68歲,平均(40.18±4.31)歲;病程4~23周,平均(7.59±1.82)周;持續(xù)性、單純自發(fā)性、復發(fā)性氣胸分別為10、2、21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比例、病程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對照組 給予患者常規(guī)抗結核治療,對患者進行胸腔穿刺引流,直至胸水減少到不宜定位抽取為止。
1.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應用內科胸腔粘連松解和深部熱療,具體方式如下:術前借助胸部B超確定胸腔積液位置和穿刺點,使用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沿肋間走向做一切口并逐層鈍性分離至胸膜腔,置入套管針,當空氣緩慢進入患者胸腔后插入胸腔鏡,然后將胸腔積液抽凈,清除壞死組織、纖維素膜、胸腔粘連,用溫生理鹽水對胸膜腔進行沖洗,留置引流管,最后將切口縫合;術后將20 ml生理鹽水和10萬U尿激酶經由導管注射到患者胸腔中,將調節(jié)開關關閉,叮囑患者時常變動體位,使尿激酶盡可能與纖維蛋白和包膜充分接觸,24 h后開放引流,直至胸腔積液全部排出為止[3];同時將體外高頻熱療機(型號:HG-2000Ⅲ型,生產廠家:珠海和佳醫(y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貼近患者胸腔積液部位對其進行深部熱療,溫度設置為40 ℃~43 ℃,40 min/次,1 次 /d,連續(xù)治療 1 周[4]。
1.3.1 手術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胸腔積液消失時間、住院時間及胸腔積液抽出總量。
1.3.2 肺功能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2個月用力呼氣肺活量(FVC)及1 s用力呼氣容積(FEV1)進行測量和比較。
1.3.3 凝血功能 采集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2個月空腹靜脈血,使用全自動血凝儀檢測患者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使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監(jiān)測患者血小板(PLT)水平。
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 26.0進行,性別比例等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組間兩兩比較采用χ2分割法,患者手術指標、肺功能、凝血功能等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統(tǒng)計結果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胸腔積液消失時間早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胸腔積液抽出總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760、6.802、15.179,P=0.000),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s)
胸腔積液抽出總量(ml)組別 胸腔積液消失時間(d)住院時間(d)研究組(n=33) 14.53±2.75 18.16±3.27 2 449.58±211.39對照組(n=33) 18.29±3.61 24.68±4.43 3 329.41±257.26 t值 4.760 6.802 15.179 P值 0.000 0.000 0.000
治療前兩組FVC、FEV1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肺功能指標均有一定改善,且研究組各指標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t=5.751、4.249,P=0.000),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比較[L,(±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比較[L,(±s)]
組別 FVC FEV1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n=33) 1.62±0.33 2.65±0.19 1.08±0.23 1.93±0.25對照組(n=33) 1.61±0.32 2.19±0.14 1.03±0.19 1.59±0.39 t值 0.125 5.751 0.625 4.249 P值 0.901 0.000 0.812 0.000
治療前兩組PT、APTT和PLT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凝血功能各指標水平均有所下降,但研究組高于對照組(t=6.170、4.137、8.515,P=0.000),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比較(±s)
組別 PT(s)APTT(s)PLT(×109)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n=33) 13.07±2.35 11.22±1.45 36.38±4.14 33.27±3.26 284.49±11.43 263.89±10.51對照組(n=33) 12.93±2.41 9.07±1.38 36.19±4.26 30.01±3.14 287.15±11.62 242.72±9.67 t值 0.239 6.170 0.184 4.137 0.937 8.515 P值 0.812 0.000 0.855 0.000 0.352 0.000
包裹性結核性胸膜炎是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5],常用的治療方法是抗結核和胸腔穿刺,治療后患者胸腔積液情況會得到明顯改善[6-7]。但是結核桿菌感染會導致病變胸膜出現(xiàn)大量纖維條索增生從而引起嚴重包裹,使得胸腔積液引流較為困難,還有可能使胸膜粘連增厚,導致胸廓塌陷,對患者患側的肺功能造成損傷[8]。近年來,內科胸腔鏡手術在胸腔積液和氣胸患者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深部熱療作為治療胸腔積液的新方法也逐漸應用于臨床,但對于兩者在包裹性結核性胸膜炎患者治療中的聯(lián)合應用效果尚不明確[9]。
基于此,本文進行了以上探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胸腔積液消失時間早于對照組(P<0.05),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胸腔積液抽出總量少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肺功能指標均有一定改善,且研究組FVC、FEV1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凝血功能各指標水平均有所下降,但研究組PT、APTT、PLT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一方面,這是因為胸腔鏡技術具有以下優(yōu)勢:第一,在胸腔鏡的輔助下手術醫(yī)師能夠獲得更為清晰的手術視野,從而更好分離胸腔內部的粘連組織[10];第二,在手術過程中能取病變組織進行活檢,從而大大降低誤診或漏診的發(fā)生率[11];第三,該手術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手術創(chuàng)口較小,對患者機體產生的損傷及對患者凝血功能造成的影響也較小,在保證患者安全的基礎上還能盡可能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12-13]。另一方面,深部熱療可以利用高頻震動和熱量提高患者局部組織的血液灌注,促進積液中蛋白分解和滲出液的吸收,同時還能提高白細胞的吞噬功能,促進胸腔抗病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減少結核桿菌對胸膜的損傷,從而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14-15]。
綜上所述,給予包裹性結核性胸膜炎患者深部熱療和內科胸腔鏡聯(lián)合治療可以有效清除患者胸腔內粘連和胸腔積液,促進患者肺功能的提高,同時還能減小對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是一種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