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毅
(天水市甘谷縣大石初級中學 甘肅 甘谷 741207)
筆者調查發(fā)現(xiàn)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教學的問題指向性不夠明確,主要表現(xiàn)在:
第一,教學問題沒有指向教學目標。教學問題是教學內容的媒介,教學問題指向性不夠明確,這就導致教學內容不能很好完成,最終教學目標也不能夠落實。
第二,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問題過于碎片化。教師碎問,學生碎答,使得教學的主要問題淡化,導致學生不明白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也不知道教師問這個問題的目的。
第三,教學問題的引導性不強。初中化學教師多用演示法引導學生做題,也就是教師做,學生安靜看教師的做題步驟,但當學生遇到疑難時,教師會直接拋出答案,這樣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對該類型題目的理解。
化學學科知識面廣、教學內容復雜,要想在一定的時間內高效地教授化學知識,就必須注重教學問題的明確性。
教學問題有深度,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瘜W學習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精密性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比擬的,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提升問題的密度及深度。例如,教師改變原來直接問直接答的教學問答模式,形成邊假設邊驗證的思路,從而使得學生獲得解答化學問題的方法,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以及邏輯思維。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之中設立有難度的教學問題。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人的認知發(fā)展是一個逐漸提升、不斷優(yōu)化的過程?;诖耍處熞O置不同梯度的教學問題,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同時,還要兼顧教學質量。如教師在講等濃度、等體積的硫酸銅溶液中,分別放入等體積的氫氧化鈣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的時候,可以設置如下問題:問題一,“請同學們先觀察實驗過程,在觀察的過程中看清楚會有怎樣的反應,并記錄下來?!眴栴}二,“請同學們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反應?背后又有著怎樣的原理?”問題三,“硫酸銅溶液還可以跟我們之前學過的什么物質發(fā)生化學反應?為什么?”問題四,“通過硫酸銅的化學反應,你學到了什么?請你用簡單的語言概括?!边@四個問題首先從實驗本身出發(fā),引導學生思考背后的理論依據,從一個到一類,起到了拋磚引玉的效果,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硫酸銅。
“有效問題”是比“一般提問”更為優(yōu)化的一種提問方式,“有效提問”更加注重科學性、系統(tǒng)性,具有注重學生核心素養(yǎng)、以學生為中心的特點,是提高初中化學教學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坝行釂枴钡倪\用,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初中化學教學中經常會遇到一些概念性的問題,如老師直接問“XXX”的含義是什么?學生可以通過背誦,在短時間記住這個概念的含義,這屬于瞬時記憶。要想讓學生對概念進行長久記憶,就必須步步引導,通過“有效問題”使得學生思考,從而加深記憶。教師可以將“XXX的含義是什么?”改為“你來說說你對XXX的理解”。學生在說出自己的理解之后,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糾正、補充,這樣有利于學生對化學概念的理解,從而形成自己的認識。
2.2.1 “有效問題”具有科學性
化學學科的特點就是具有科學性,為了提升化學課的質量,化學課中所提出的“有效問題”也應當具有科學性。“有效問題”的科學性體現(xiàn)在:第一,“有效問題”要結合課本中的化學知識。葉圣陶說過“課本就是例子”,但是例子的背后一定是含有化學知識的,同時這些化學知識是具有科學性的,讓學生掌握這些具有科學性的化學知識是化學課的目標,所以“有效提問”必須要結合科學的化學知識,學生通過“有效提問”學習知識并掌握知識,有助于提升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第二,“有效問題”是基于學生心理發(fā)展的。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是有順序和規(guī)律的,“有效提問”遵循了階梯性的原則,這就順應了學生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如初中化學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所提的問題一般都是由簡單到復雜,由個性到共性的。同時,學生的認知發(fā)展也是由簡單到復雜,由個性到共性的,因此“有效提問”和學生心理發(fā)展是具有一致性的。第三,“有效問題”是結合教育理論的。教師和學生的“對話”,是以生為本理念的體現(xiàn),化學教學也提倡師生之間的“對話性”,在對話中教學皆有所長,“有效提問”在化學課堂中的運用,符合教育理論中的“對話性教學理論”。
2.2.2 “有效問題”具有系統(tǒng)性
初中化學知識具有精密性、系統(tǒng)性和準確性,中考化學所考察的問題也是十分精密和系統(tǒng)的?!坝行栴}”在初中化學課堂中的運用,有助于提升學生思考問題的精密性和系統(tǒng)性,因為“有效問題”本身具有系統(tǒng)性的特點,其系統(tǒng)性體現(xiàn)在如下兩個方面:第一,問題的設置具有階梯性?!坝行栴}”的有效之處在于其問題設施不是漫無目的的碎問,而是層層遞進地引導學生一步一步認識化學,了解化學,從而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難題。所以,“有效問題”是具有系統(tǒng)性的。第二,問題包含的化學知識具有階梯性?;瘜W課本中的知識具有一定的階梯性,如在內容的安排上,學生是從常見化學元素認起再到各種化學反應。課本中知識具有系統(tǒng)性,勢必要求教師提出的問題也必須具有系統(tǒng)性,這也是“有效問題”的系統(tǒng)性的表現(xiàn)之一。
2.2.3 “有效問題”具有明確性
教學問題是否明確,會影響到教學效果的好壞?!坝行栴}”與“碎問碎答”不同的是具有明確性,因為有效問題的提出,目的是為了完成教學目標,一堂好的化學課,其教學目標是十分明確的?!坝行栴}”,有助于完成明確的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教師提出的問題必須指向教學目標,在明確的教學目標的引領下,“有效問題”就有了明確的方向。除此之外,“有效問題”的表述是十分簡潔明確的,這樣學生就知道教師問的是什么問題,為什么要問這個問題。如在學習水的組成是什么的時候,教師可以先拋出這樣的問題:“老師先來做實驗,在做實驗的過程中,請同學們思考水可能含有哪些元素?”這個問題是十分有效明確的。第一點,告訴學生學習的方法是觀察法。第二點,明確所要學習的內容是水的組成,所以說該問題是十分有效的,同時又是十分明確的。問題明確有助于學生清楚自己的學習任務,明白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初中化學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重要任務,“有效問題”是具有階梯性的,通過“有效問題”將化學教學內容串聯(lián)在一起,“有效問題”階梯性明確了,課程結構才得以優(yōu)化,所以,“有效問題”有助于教師調整課程結構。在初中化學課程結構的設置上,教師應注重將化學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得學生對化學理論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借鑒身邊的多媒體設備來優(yōu)化化學課程結構,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提供保障。如,教師為了讓學生學習溶液的導電性,教師可以先問學生“固體食鹽和液體食鹽有什么區(qū)別?”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固體食鹽導電嗎?”,接著教師再根據固體食鹽的性質來推翻“固體食鹽導電”的假設,最后驗證“食鹽溶液的導電性”。教師通過“有效提問”,使得課程更加緊湊,更加完善。
教師要以不斷的提升自己的素養(yǎng)為目標,這樣才有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可能。這就要求初中化學教師:第一,不斷更新自己的化學教學理念。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原有的初中化學教學理念已經不能夠適應現(xiàn)在的初中化學教學。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迫切要求初中化學教師要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所以,初中化學教師只有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才能適應新課改。第二,要在化學教學方法上不斷創(chuàng)新。教師可以借助演示法、觀察法、合作探究等方法提升自己的課堂質量,因為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有助于改善課程結構,在不斷完善課程結構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教學素養(yǎng)。
“有效提問”是教師在化學課上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的方法之一,教師可以通過“有效提問”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這樣更有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
把學生看做主體是現(xiàn)代教育教學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學目標的最終指向。初中化學教學應結合現(xiàn)代媒體、生活實踐等全方位、多維度的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究能力、科學精神等方面的核心素養(yǎng)是基于“有效提問”合理使用的基礎之上的。
學生對化學感興趣,是每一位化學老師不斷努力的方向。這就要求教師提出有趣味性的問題,這里的“趣味性”不只是一味的開玩笑,有趣味的問題,必須要滿足以下兩個方面的要求:
第一,趣味性要建立在一定的化學學科知識基礎之上。趣味性的目的不是讓學生笑一笑,而是讓學生在愉悅的環(huán)境中學習化學知識,從而愛上化學。例如在講授金屬活動性的時候,教師應先做實驗,接著讓學生觀察實驗的結果,等待學生做好筆記后,教師可以問學生“金不反應是不是他太懶了?”學生帶著這個趣味性的問題去探究金的活躍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實驗探究的能力。
第二,趣味是建立在學生生活實踐的基礎上。每個學生在上化學課之前不是空著腦袋進教室的,而是在一定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入校學習的。如果教師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講授化學知識,不僅能夠使得學生對化學提起興趣,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一堂好的化學課,一定是教學內容和教學問題都有梯度的。教師教授化學知識,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新的化學物質的發(fā)現(xiàn),理論的研究都是在原來觀念的基礎之上延伸出自己的觀念。就實際的學生情況而言,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還不是很高,思考問題的縝密性還不是很強,教師引導學生在原來觀念的基礎之上延伸出自己的觀念是很難的,這就要求教師整合課本知識,將知識以階梯化的形式呈現(xiàn),再設置具有梯度的問題,從而使得學生層層深入化學知識,形成自己的認知。學生在與教師一問一答的對話中學習,同時也開闊了眼界?!氨M信書不如無書”,教師設置有梯度的問題,讓學生在量變形成質變的規(guī)律中形成敢于打破權威的勇氣。學生也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的核心素養(yǎng)。如,學生對“鹽酸溶液”的性質不了解的時候,教師可以準備等體積的蒸餾水和鹽酸溶液,接著再準備這樣四個問題:“猜猜哪個是鹽酸溶液?哪個是蒸餾水?”、“你是如何判斷的呢?”、“你的假設是否正確呢?”、“何不去運用實驗檢驗呢?”學生借助這四個問題展開思考進行假設,接著再通過實驗驗證假設。
“宏觀辨識”是從大的方面來學習化學,如金屬,“什么是金屬?”、“哪一類是金屬?”、“含什么元素?”,也就是說,從物質的類屬關系上對該物質進行大體的分類,了解它們的元素組成等。這就是從宏觀的角度學習化學,大體上了解化學物質的基本屬性。
“微觀探析”是從微觀本質上學習化學,如“水由什么微粒構成?”、“由氧原子和氫原子構成的水分子有怎樣的化學性質?”、“探析水分子發(fā)生化學變化的本質”,也就是讓學生從“分子”、“原子”等更為微小的微粒角度考慮,“為什么這個物質有這樣的性質?”。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將宏觀與微觀的化學知識充分結合,有助于提升學生探究事物的能力。
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究思路,有助于開拓學生的視野,這也是新教材所提倡的培養(yǎng)學生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的學科素養(yǎng)?;瘜W知識本身包含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如食用碘鹽就是由氯化鈉、碘酸鉀、等其他雜質組成。從宏觀上來說,食用碘鹽由一些元素組成。從微觀上來說,食鹽是由這些元素的“分子”、“原子”或“離子”構成。元素、分子、原子、離子這些概念都是化學知識,教師基于這些化學知識來進行提問,在提問的過程當中,學生可以從微觀和宏觀兩種角度認識世界,更好地學習化學知識。
證據推理就是學生能夠根據某一化學物質的構成等要素,先對該物質的性質進行假設,然后再依據假設進行驗證,最后總結自己的觀點。證據推理的前提是學生掌握一定的化學知識,在化學知識的基礎之上進行科學的推理,因而,教師的提問一定是基于化學知識的。
模型認知就是在證據推理的過程中提出假設、驗證假設從而總結出自己觀點的過程,有助于學生更好的認識物質,并了解物質與物質之間的關系,從而構建模型。學生在掌握自己所構建的模型之后,可以運用模型來解決自己所遇見的化學問題,解釋化學實驗中所出現(xiàn)的部分現(xiàn)狀,揭示這種現(xiàn)狀的本質。
教師在教學中提出有爭議性的問題,有助于學生思考,從而提出假設。教師的爭議性問題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支架的作用,在化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爭議性的問題幫助學生構建支架。學生提出假設的過程中,教師結合實驗情況對學生進一步發(fā)問,學生能更好地判斷自己的驗證過程是否正確,最后教師撤銷支架,學生自己總結實驗結果。帶有爭議性的問題是教師培養(yǎng)學生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的核心素養(yǎng)的支架,因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多提帶有爭議性的問題,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
實踐性是化學學科的特征之一,學生的實踐經驗包括化學書本上所呈現(xiàn)出來的間接經驗和日常生活中的直接經驗,因而,教師在講授化學課本上所呈現(xiàn)的間接經驗之外,還要注重結合學生日常生活的實踐經驗。這就要求教師:第一,注重集體發(fā)展的同時,關注個體差異。因為每個學生是一個不同的個體,每位學生所經歷的事情,所積累的經驗是不同的,面對不同的學生,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經驗角度出發(fā)理解化學知識。第二,抓準課本化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結合點。教師要善于捕捉生活細節(jié),多感悟、多思考,才能使得化學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第三,以生為本,抓住學生的興趣。教師要打入學生內部,了解學生的喜好,善于將學生喜聞樂見的日常生活與化學知識相結合,這樣可以使得學生更好的將化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
教師提出生活化的問題,使得學生能夠產生對科學的喜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科學精神的素養(yǎng)。在生活化問題的探究過程中,學生將會對社會產生好奇,發(fā)現(xiàn)社會中原來存在這么豐富而有趣味的化學現(xiàn)象,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出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