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夏楠
(隴南市武都區(qū)教場幼兒園 甘肅 隴南 746000)
思維能力是個體智力水平的外在表象,思維水平較高,個體智力發(fā)展快速,在認知事物時較為全面,會逐漸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自主探索的精神、獨立思考的品質與積極面對與解決問題的意志,反之亦然。學前教育中,幼兒參與各類游戲活動的最終目標并非單純地汲取知識、積累經驗、習練技能,更重要的是在開放、輕松、愉悅的游戲氛圍內獲得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思維潛力的發(fā)揮。因幼兒思維能力有著較大的階段性與個體性差異,學前教育工作者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從幼兒角度出發(fā)把握好不同階段幼兒的思維能力特征,以此為依據分層培養(yǎng)幼兒思維能力,并且要在日常教學中注重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不斷提升幼兒的思維品質。
個體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趨勢為,由動作思維發(fā)展至形象思維,再循序漸進地發(fā)展為抽象邏輯思維。學前教育是幼兒思維能力的啟蒙階段,高度重視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幼兒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連貫性,不僅關系到幼兒的當下學習與未來發(fā)展,更關乎學前教育目標的落地、落實。正如教育專家李惠健博士所言:“孩子越小,思維能力越重要。”3-6歲是幼兒思維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時期,該階段讓幼兒多多參與刺激思維發(fā)展的智慧游戲,讓幼兒在寬松、開放的氛圍內獲得大腦機能的開發(fā),不斷鍛煉幼兒的行動思維,為下階段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形成及提升做足準備,可以讓幼兒勤學好問、思維活躍,在看待客觀事物時不再是全盤接受,而是會質疑、會提出自己的想法、會抒發(fā)自己內心的情感,有利于幼兒的全面、均衡發(fā)展[1]。
與此同時,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出,個體的學習過程本質上是與外界環(huán)境不斷交互的過程,幼兒處于開放的環(huán)境之內,其能否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有效交互、可否從外界環(huán)境中不斷汲取信息、是否可以對信息進行處理后儲存在自身的長期記憶及認知結構之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思維能力高低的影響。在學前教育中培養(yǎng)幼兒的思維能力,為幼兒大腦提供持續(xù)的外界刺激,促進幼兒認知結構的調整、完善,有助于提高幼兒的認知水平,使其在學得知識的同時獲得綜合能力的穩(wěn)步提升。
除此之外,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其認知事物時較為片面,在行動時便會出現難以判斷對錯的現象。學前教育中培養(yǎng)幼兒的思維能力,可以讓幼兒的思維更加開闊,在面對不同情境時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形成遵守日常生活中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意識,獲得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利于促進幼兒道德素質的發(fā)展呢、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間接概括。幼兒的思維能力是其必備的綜合素質,需要經過后天的培養(yǎng)才能形成與發(fā)展,獲得思維能力水平的穩(wěn)步提升。3至4歲幼兒思維以直覺行動性為主,及該階段幼兒需要借助動作、行動、具體的操作等進行一系列的思維活動,且幼兒的思考、探索、分析等都在實踐中發(fā)生;5至6歲幼兒的思維以具體性與形象性為主,需要借助對外界事物的直接感知、對客觀事物的形象觀察等開展思維活動,此種思維能力的抽象邏輯性較低,難以抓住外界事物的本質屬性。幼兒思維能力除了階段性差異之外還表現出諸多共性特征:①片面性,即幼兒在看待、分析、概括事物時往往不夠全面,只能抓住可以直接感知、觸碰或操作的事物特征,對事物的認知存在片面性、模糊性。②表面性,即幼兒在看待問題、理解事物時,更多的是注重問題、事物所能呈現出的表象,認知事物本質的思維、意識等尚待萌發(fā),使得幼兒對復雜、龐雜且系統(tǒng)事物的認知及思維能力十分薄弱;③固定性,幼兒的思維不夠靈活,在認識事物、解決問題時往往會運用自己已有的經驗,或對教師、家長的指導有著較強的依賴心理,反映出幼兒思維的獨立性明顯不足;④泛靈論。在幼兒眼中,大部分事物都有著人一般的思想情感、行為方式,在認知客觀事物時傾向于以人的生活邏輯為依據,將無生命的事物看作是有生命的事物,如事物會說話、動物像人一樣有著自己的生活等[2]。
幼兒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也有著顯著特征,需要經歷行動思維、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三大階段,后一階段建立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但并不意味著后一種思維能力完全取代了前一種思維能力。如四歲幼兒形象思維能力快速發(fā)展,而這一發(fā)展速度建立在其行動思維能力發(fā)展完善的前提下,伴隨著幼兒思維能力的不斷提升,行動思維能力在幼兒認知事物中的作用逐漸弱化,形象思維能力占據上風且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剛剛萌芽。據此,學前教育中培養(yǎng)幼兒思維能力,既需要考慮到幼兒思維能力的階段性差異與共性特征,利用幼兒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教育互動,又需要逐漸擺脫動作與實物對幼兒的約束及干擾,讓幼兒的思維達到更高一級的抽象與概括。
通過分析學前教育中培養(yǎng)幼兒思維能力的價值、幼兒思維能力及其發(fā)展特征,建議教師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圍繞幼兒興趣取向、遵循幼兒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從以下幾大方面入手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幼兒思維能力,為幼兒全面、均衡且個性化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從幼兒思維能力及其發(fā)展特征來看,不同階段幼兒的思維能力有著明顯的差異性。為確保學前教育的適切性、科學性、系統(tǒng)性與有效性,教師需要結合不同階段幼兒的思維能力特征采取分層的教育方式,為不同階段幼兒開展層次性且差異化的教育活動。
3.1.1 小班幼兒:科學探索與動手操作
小班幼兒對周圍世界充滿興趣,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但其年齡小、注意力不穩(wěn)定,在觀察事物時存在盲目性與隨意性,只能觀察到事物的粗略輪廓,看到事物的表面。該階段幼兒思維以行動性為主,且思維存在單向性的特點,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及自身情緒的影響。培養(yǎng)小班幼兒思維能力的要點在于為幼兒創(chuàng)造實踐、操作與體驗的機會,在完善小班幼兒行動思維能力的同時通過教師的啟發(fā)、引導等促進小班幼兒形象思維的萌發(fā)[3]。
例如在“有趣的雞蛋”小班幼兒科學活動中,教師盡可能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活動材料,如沙子、瓶子、碎海綿、珠子等,引導幼兒動手實踐、親身體驗,探索出讓雞蛋“站起來”的方法。在科學探索與動手操作中,幼兒的積極性顯著提升,會利用豐富材料從多角度解決問題。在活動后教師請幼兒嘗試著用語言說說自己讓雞蛋“站起來”的方法。為發(fā)展小班幼兒的形象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做出示范,如“我先…再…最后…”促成幼兒語言構思維能力,讓幼兒有條理地概括自己的活動過程與結果,有助于小班幼兒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3.1.2 中班幼兒:創(chuàng)新思維與大膽嘗試
中班幼兒的思維能力依靠于動作、感知與實物,脫離這些因素后幼兒難以概括出實物的流程及操作方法,且思維狹窄,十分有限。同時,中班幼兒的思維表面且不夠深入,難以在復雜的事物中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對于中班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要突破實物、動作等對幼兒思維的束縛,讓幼兒積極參與活動,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不斷嘗試新的活動方法,以此培養(yǎng)中班幼兒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例如在《蝴蝶飛飛》大班幼兒教育活動內,教師調動幼兒的生活經驗,請幼兒以動作展示蝴蝶怎樣飛,在強化幼兒記憶力的同時為后續(xù)的活動作準備。當幼兒情緒高漲時,教師給幼兒發(fā)放紅、黃、藍頭飾,通過指令引導幼兒參與到活動內:我們大家來和小蝴蝶們做游戲吧,先原地高高地飛,再低低地飛,然后慢慢地飛,最后快快地飛,以指令幫助幼兒建立順序,激活幼兒的邏輯思維。接下來帶領幼兒來到“花園”,請幼兒“飛到”與自己頭飾顏色相同的花朵旁,幼兒可以自主選擇“飛”的方式,體現出幼兒的主體地位,且在開放的活動內發(fā)展幼兒創(chuàng)新思維。
3.1.3 大班幼兒:強化抽象邏輯思維能力
大班幼兒在活動自主性、主動性方面明顯提升,在行動上更加有目的、有計劃,自我控制能力提升,喜歡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內容。在大班幼兒的思維能力中出現了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如對于車子與卡車,小班幼兒無法對其進行獨立分類,中班幼兒可以理解卡車屬于車子,而大班幼兒在對其分類的基礎上可以理解“合”與“分”,知曉車子的數量比卡車少。對于大班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要以強化幼兒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為主。
例如在《魔幻密碼》大班幼兒教育活動內,教師先出示一組密碼(圖案的排列規(guī)律),幼兒觀察、記憶后打亂圖案的排列順序,請幼兒利用“魔幻塊”重新排列出剛剛的團,拼圖正確后教師打開通往密碼王國的“大門”,進入第二關卡—丟失的密碼。在“大門”后為密碼卡片,幼兒再次觀察、記憶,利用魔幻塊拼出圖案,找出缺失的魔幻塊。最后教師展示兩個圖案,引導幼兒從橫向、縱向兩個維度思考,說說圖案的排列規(guī)律。在活動中幼兒記憶力、認知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推理能力獲得鍛煉,有助于大班幼兒思維水平的提升。
想象力是一雙翅膀,可以為幼兒行動思維向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的飛躍提供強勁動力。若想為幼兒插上想象的翅膀,便需要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內避免將自己的觀點、想法等強加給幼兒,而是給幼兒充足的想象空間,讓幼兒自主判斷何為是非、對錯、美丑,以此調動幼兒的積極性,發(fā)掘幼兒的思維潛力。
例如在《狐貍與烏鴉》語言活動內,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繪本故事,引導幼兒觀察圖片并理解故事內容、把握故事情節(jié)。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幼兒的主體性地位,讓幼兒大膽說出內心的想法。如一名幼兒指出:“狐貍應該自己去找肉吃,不應該搶烏鴉的”;另一名幼兒表示:“我要是烏鴉一定不會松口,我要把肉藏起來”……幼兒個性化的語言表達體現出其對故事內容的個性化理解,也表示幼兒從故事中獲得了啟發(fā)。教師贊賞幼兒的表達表現、強化幼兒的成功感,可以讓幼兒在各類活動內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將自身代入到故事中,并從自身出發(fā)想象故事可能的發(fā)展方向、可能會出現的結果等,繼而實現幼兒思維能力的自我發(fā)展。
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較為完善的思維模式?!皩W貴有疑”,疑惑、問題是個體思維活動的起點,幼兒經常面對問題、置身于問題情境之內,會在最大程度上調動幼兒的大腦機能,讓幼兒的思維活躍、靈敏且深刻。為此,教師要結合幼兒的特點及興趣為幼兒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4]。
例如在《認識動物》活動中,教師可以與幼兒對話,不斷拋出問題以發(fā)散幼兒思維:
師:雞、鴨、牛、羊是動物嗎?
幼:是,因為它們會叫。
師:那蚯蚓不會叫,蚯蚓是動物嗎?
幼:蚯蚓會爬,會爬的就是動物。
師:魚不會爬,會游;鳥不會爬,會飛,那它們是動物嗎?
幼:是動物,會動的就是動物。
師:汽車也會動,汽車是動物嗎?
幼:不汽車不是動物,汽車得人開了才能動,自己會動的才是動物。
……
此種包含思維能力訓練意圖、包含層層遞進問題的師幼對話,可以消除幼兒對事物片面、模糊的認知,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開展一系列的分類活動,設置問題串以指導幼兒逐步掌握事物最為顯著的特征,讓幼兒在分類游戲內獲得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人的思維活動并非憑空產生,而是在積累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礎上加工而成。對于幼兒來說,積累感性材料的有效渠道為觀察、直接感知、觸碰及操作。因此,教師要盡量調動幼兒的感覺器官,讓幼兒通過看、聽、聞、嗅等感覺,在觀察、認識、思考與體會中獲得印象范圍的擴大,形成對事物的正確概括,進而發(fā)展幼兒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猜猜哪個是牛奶》活動內,教師先呈現用相同不透明袋子裝著的物體,包含石塊、豆?jié){、水、陳醋、牛奶與椰汁,先請幼兒通過觸摸排除不是牛奶的袋子;再打開袋子請幼兒遠遠地觀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排除其中裝有水、陳醋的袋子;最后請幼兒靠近袋子聞一聞,選出裝有牛奶的袋子。在此過程中幼兒感覺器官被調動,參與活動的主動性也顯著提高,教師指導幼兒總結自己在區(qū)分事物時所用的方法,請幼兒說一說自己獲得的啟示,不僅可以幫助幼兒積累科學小知識,還能夠激發(fā)幼兒探索世界的興趣與動因,進而有效培養(yǎng)幼兒的思維能力。
幼兒能夠在不依賴教師的情況下獨立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幼兒思維能力形成的重要標志。教師要將學習、思考及探索的主動權交給幼兒,為幼兒提供完善的條件,采取見解指導的方式活躍幼兒的思維,讓幼兒通過反復的嘗試與改進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標,以此提升幼兒的思維能力[5]。
例如在《搭得高又穩(wěn)》建構區(qū)域游戲活動內,活動目標為采取科學、多樣的方式將積木搭得又高又穩(wěn)。教師不宜直接揭示搭建方法,而是要給幼兒提供嘗試的機會,幼兒自主擺弄積木,調換積木的位置,探索積木大小、輕重與搭建穩(wěn)定性之間的關系。在幼兒的反復嘗試中發(fā)現大積木、重積木在下,整體的穩(wěn)定性會提高。為進一步發(fā)散幼兒的思維,教師可以請幼兒細致觀察教室內的桌椅、窗外的高樓大廈,探索出如何將積木搭高的方法,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幼兒開動腦筋,一部分幼兒將四根圓柱積木立在下方,將扁平積木搭在上方,這樣層層疊加;另一部分幼兒模仿高樓的搭建方法,先搭建四周“墻壁”,再搭建“樓板”,經過疊加后讓積木又高又穩(wěn)。此種以教師為主導、幼兒為主體的活動可以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穩(wěn)步發(fā)展。
學前教育中培養(yǎng)幼兒思維能力可以開發(fā)幼兒智力,促進幼兒全面、均衡且個性化發(fā)展,提升幼兒認知水平、促進幼兒學得知識的同時習得技能,并且可以提高幼兒道德品質,幫助幼兒養(yǎng)成勤學好問、樂于嘗試、勇于探索的良好習慣。幼兒的思維能力與發(fā)展有著明顯的階段性差異與共性特征,即片面性、表面性、固定性與泛靈論,基于此,在培養(yǎng)幼兒思維能力時,既需要考慮到幼兒思維能力的階段性差異與共性特征,利用幼兒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教育互動,又需要逐漸擺脫動作與實物對幼兒的約束及干擾,讓幼兒的思維達到更高一級的抽象與概括。建議教師根據幼兒的階段性差異分層施教、為幼兒插上想象的翅膀、將幼兒置于問題情境之中、盡量調動幼兒感覺器官、促成幼兒獨立思考習慣,進而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幼兒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