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自然、寡欲、本性、自由:莊子的四重生命觀念

2022-02-15 16:03吳勝景
湖北社會科學(xué) 2022年11期
關(guān)鍵詞:寡欲本性莊子

吳勝景,王 菊

作為先秦時期極為重要的學(xué)術(shù)成果,《莊子》一書的思想宗旨充分展現(xiàn)了莊子對于生命意義的探尋。莊子尊重每一個生命個體,他是“將人的個體生命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對象”。[1]他首先討論的是生命的有限,指出執(zhí)著于此有限人生的毫無意義。換句話說,莊子思想的出發(fā)點是生命的有限、人生的不自由和人生的無意義,而他所追求的是生命的無限、人生的自由和人生的真意義。在莊子的生命觀念中,只有自由無限的精神或精神的自由無限,才是人的真實存在,才是生命本性的真正意義之所在。從其文中表達出的哲學(xué)意義來看,莊子的哲學(xué)其實是一種人生哲學(xué),抑或更能稱之為一種寓意深刻的生命哲學(xué)。正如韋政通在其《中國思想史》中所說,“莊子最大的創(chuàng)造,是他建立了一套具有獨特風(fēng)格和內(nèi)涵的生命哲學(xué)?!盵2](p126)

一、生命是自然現(xiàn)象

莊子認為,人的自然性必須與天的自然性相統(tǒng)一。在《知北游》中他說:“汝身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3](p198)充分說明人的自然屬性。莊子在《大宗師》中說:“死生如晝夜……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盵3](p56-57)在莊子的觀念里,生命的本質(zhì)是氣,他在《知北游》中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盵3](p197)正是從此意義上,可以說“自然之氣是生命生成的物質(zhì)基礎(chǔ)”。[4]從本質(zhì)上來看,生與死就是氣的聚集和耗散,有生有死是天地變化的常態(tài),因此莊子又接著提出了“死生為徒,吾又何患”的生命體會。在生命持續(xù)過程中,莊子認為要做到“安時而處順”。對于生命之氣,莊子在《達生》中說:“游心于淡,合氣于漠”,可見莊子主張以“合氣”來實現(xiàn)生命的自然性。莊子又說,“壹其性,養(yǎng)其氣,合其德,以通乎萬物之所造。”[3](p163)說明“合氣”又是通過“養(yǎng)氣”來實現(xiàn),這和孟子所講“養(yǎng)吾浩然之氣”“充塞于天地之間”的意旨相同。

由于莊子認為生命只是自然現(xiàn)象,所以他能夠看淡一切世俗功利,不會受到現(xiàn)實物質(zhì)的約束與羈絆。這種灑脫、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深刻地解決了人們現(xiàn)實生活的困惑與苦惱。而其中最重要的生命認識觀念,也是最能反映莊子的思想特色的方面,就是他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他在《大宗師》中說:“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盵3](p57)即是說生命只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生死現(xiàn)象是生命的圓滿存在,“死的價值,有賴于生來肯定;死的意義,有賴于生來賦予”。[5](p29)莊子主張“死生一如”,他在《則陽》中說“未生不可忌,已死不可阻”。[3](p240)“面對死亡的畏懼,莊子培養(yǎng)著一種灑脫的心境來化除他?!盵5](p29)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可以認為莊子的生死觀念是“視死如歸”,或者說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莊子》的眾多寓言中多次表達了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其一是在《至樂》中談到妻死的事情,當(dāng)惠子斥責(zé)莊子沒有因妻子去世而悲傷時,莊子卻告訴他,生命只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其由氣組成,生為氣聚死為氣散,死生就像一年四季的自然輪回,應(yīng)該順其自然,以豁達的生命觀念對待生命的消失。其二是《莊子·列御寇》中記載莊子將死的事情,當(dāng)看到弟子準備對其厚葬時,他告訴他們,死生為自然循環(huán)的過程,死亡則意味著生命回歸于自然,不要違背生命的自然歸宿屬性。其三是《至樂》中對話髑髏的故事。莊子通過髑髏之口,意在說明世俗的榮華富貴“皆生人之累也”,而“死則無此矣”,所以“吾安能棄南面王樂而復(fù)為人間之勞乎!”[3](p157)既表達了莊子對待生死的辯證認知觀念,也表明了莊子能夠拋棄世俗物念的寡欲之志。

關(guān)于生命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的觀念,莊子的根本觀點是:在天地宇宙之間,人是渺小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天地宇宙是無限的。他在《秋水》中說:“吾生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3](p143)“號物之?dāng)?shù)謂之萬,人處一焉?!盵3](p143)說明人在天地宇宙之間的存在無比渺小。在《知北游》中說:“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郄,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之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類悲之?!盵3](p199)既說明了個體的生命微不足道,生命的歷程極其短暫;也說明了個體的生命實質(zhì)上是天地陰陽大化的一種表現(xiàn),或者說,一個人短暫的生命過程,只不過是一個更大的、無窮的變化過程中的一瞬間。從這個更大的變化背景或宇宙背景來看,一個人的生命是偶然的,或者說本來是不存在的,那么,生命的消失或死亡也就談不上失去,即活著不值得欣喜,死去也不值得悲哀。從天地宇宙的無限來看,人類生命是如此的渺小與微不足道。莊子的生命觀念,既要順應(yīng)自然的循環(huán)規(guī)律,又要努力克服人的渺小,希望擺脫這樣的宿命,找到生命存在的意義。莊子專注于生命與精神,與無窮的天地、永恒的道合而為一,從而獲得精神的徹底解放和自由。

由于認為生命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所以莊子追求的生命之道就是“自然”,或者稱為自然之道,體現(xiàn)出的是自本自根、自然無為,比如庖丁解牛之道主要要是遵循自然而然的生命規(guī)律。莊子的道是建立在老子“生命源于自然之道”的生命本源觀基礎(chǔ)之上,而道是永恒的,它無處不在,它是無形無名、無為而自然、普遍而真實的絕對存在,它表達了宇宙大化運行當(dāng)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莊子在《在宥》中說:“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盵3](p93)說明天道與人道的區(qū)別與關(guān)聯(lián)。《在宥》中還談到了物與物物的問題:“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物,故能物物?!盵3](p93)在《知北游》中莊子又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猶其有物也?!盵3](p200)由此來看,由于物是一切可以被感知的相對存在,因此“凡聲色相貌者皆物也”,物的基本表現(xiàn)為形的存在。所以道不是物,而是“物物者”,是自然物性,是天地萬物的共同本質(zhì),它是超越時空、超越死生的,它的存在獨立無偶,表現(xiàn)出無始無終的絕對狀態(tài)。故而莊子在《秋水》中說:“道無終始,物有死生。”在《則陽》中說:“與物無始無終,無幾無時。日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闔嘗舍之!”[3](p237)充分說明了道的自然屬性,或者說是天地萬物自化的物性,也表達了莊子把死生視為物化的基本觀念。

莊子在《齊物論》中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盵3](p14)可見,天是生命之本,是萬物存在的根據(jù),又是生命與自然的有機統(tǒng)一,它與生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天人合一是生命與自然相互結(jié)合的美好愿景。所以莊子又在《至樂》中說:“萬物皆化……萬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盵3](p158)故而,天與道同構(gòu),天地變化的法則,規(guī)定了自然的屬性,也制約著人類活動的法則。但是,在莊子的天道論里,道是心靈或精神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即自然的或自由的境界。老子曾說:“天法道,道法自然?!痹诶献舆@里,自然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狀態(tài)。所以從人的生命主體來看,生命必然要順應(yīng)自然,順應(yīng)道,“要做到一切順乎自然,避免與外界事物產(chǎn)生矛盾、沖突,就能避免許多危害,才能全身養(yǎng)生,用順的辦法來處世,因循與事可得安然”。[6]

二、生命應(yīng)清心寡欲

莊子對生命的自然性判斷決定了他對人生的看法。從天地宇宙的無限性來看,他認為世俗的物質(zhì)財富、感官享受、社會名聲、聰明才智、仁義禮樂等等都是短暫的、不能持久的。與此同時,人世間的一切,包括是非、善惡、利害、得失、成敗、苦樂、悲喜也一樣是變化的、相對的。因此美丑、善惡、是非、成敗、得失、毀譽等的分別,以及刻意的思慮和計謀、努力和作為,都沒有絕對永恒的意義。因此,莊子認為,在人生有限這樣一個事實面前,過分系縛于眼前的名利、得失,過分滿足于眼前的快樂、享受,過分執(zhí)著于眼前的是非、善惡,過分在乎于眼前的作為、成功,都是可笑的。所以在《天下》一文中,他嘲笑惠施說:“由天地之道觀惠施之能,其猶一蚊一虻之勞者也?!盵3](p317)要擺脫這樣的宿命,克服人的渺小,保全自己的生命,并找到生存的意義,唯一的辦法就是“寡欲”,拋棄身外物質(zhì)的誘惑,取消一切世俗區(qū)別和計較,超越有限形體的束縛,專注于自己的精神,獲得身體的最大自由。

在《逍遙游》中莊子以宋榮子為例,認為他做到了“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3](p3)所以他雖未刻意求福,卻能得到舉世的贊譽,故而“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3](p3)“無己,就是超越自己的形體,拋開自己的好惡,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無功,就是除去利?之心,不被外在的利益所困;無名,就是除去功名之心,忘懷世俗的毀譽榮辱與得失。”[7](p84)由此來看,無己、無功、無名乃為莊子生命觀念中的人生目標。也只有清心寡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身外的榮辱所束縛,才能實現(xiàn)無己、無功、無名的生命高度。在提到當(dāng)堯把帝王之位讓給許由之時,許由不但拒絕,而且說“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3](p3)表明了其清心寡欲的人生態(tài)度。在《徐無鬼》中他談道:“無所甚親,無所甚疏,抱德煬和,以順天下?!盵3](p226)由于不計親疏關(guān)系,沒有利害得失,所以“知大備者,無求,無失,無棄,不以物易己也”,[3](p225)完全實現(xiàn)了他寡欲、淡泊的心志。

“無為”是莊子“寡欲”思想的一種精神境界,所以寡欲的實現(xiàn)是和“無為”相適應(yīng)的,最終是對外物因素的拒絕,還要付諸于內(nèi)心的堅守,以實現(xiàn)忘我與喪我?!洱R物論》中曾提到南郭子綦的“喪我”的境界,通過實現(xiàn)現(xiàn)實中“我”的解脫,而走向精神中“吾”的自然物性,所以吳康在其《老莊哲學(xué)》中認為:“齊物論喪我之說,旨在絕意識之知,泯利害之念,使納于天和,與道大適,故由形上之我,化為道德之我,而成莊學(xué)人生觀之第一大義也?!盵8](p133)由此來看,莊子主張“喪我”,其實追求的就是清心寡欲,以求脫離外界外物的困擾,包括意識之知、利害之念,追求內(nèi)心的自由境界,這是和莊子的至道之說相適合的。

然而世俗之人往往欲望無窮,事事追求有為,執(zhí)著于有限的生命,莊子認為這種局限于世俗的欲望和享樂(情感)是沒有意義的。正是由于沒有寡欲與無為的心境,所以才導(dǎo)致世俗之人有著生活之苦與身體之累、精神之憂與內(nèi)心之懼,這是莊子絕然反對的。所以莊子在《至樂》中對這樣的世俗之人進行了批評,他說:“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貴、壽、善也;所樂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所下者,貧、賤、夭、惡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聲;若不得者,則大憂以懼。其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積財而不得盡用,其為形也亦外矣。夫貴者,夜以繼日,思慮善否,其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與憂俱生,壽者惽惽,久憂不死,何苦也!其為形也亦遠矣?!盵3](p156)又在《齊物論》中發(fā)出了感慨:“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勞役而不見其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3](p12-13)

在《盜跖》中,莊子擬造了無足與知和兩個人物,并通過二人之口,對名利與利弊的問題進行了辨析。無足認為名利是人生最大的問題,因為有名利就意味著可以得到利祿,也就能受到別人的尊重,這樣就能獲得健康與快樂。而知和卻對此進行了強烈抨擊,他認為追求名利與富貴恰恰是違背了快樂的本質(zhì),因為過于追求名利,而使他們迷失了心目,這樣就影響了其身體的安適與心靈的平靜,也就失去了本來應(yīng)有的快樂,從而說明了清心寡欲才是生命快樂之本。在《則陽》中,莊子談?wù)摿巳菝仓赖膯栴},他說:“若知之,若不知之;若聞之,若不聞之。其可喜也終無已,人之好之也終無已。”[3](p237)說明無論別人愛與不愛,對其評判的結(jié)果是美與不美,都沒有任何實質(zhì)性的意義。美與不美,皆是人的主觀心理表現(xiàn),過于追求容貌之美,就失去了生命的本來意義。而對于此,則充分體現(xiàn)出“寡欲”的重要作用。

莊子的寡欲生命觀念,也在其自身得以體現(xiàn)。據(jù)《莊子·列御寇》中所記,莊子“處窮閭陋巷,困窘織履,槁項黃馘”。然而莊子雖然形容枯槁,一生貧困交加,但終身不仕,不羨榮華富貴,不事達官貴族,始終安貧樂道,淡泊名利,面對誘惑與名利能夠做到淡然面對。據(jù)陳朝智匠《古今樂錄》中說,莊子“渴不求飲,饑不索食;避世俟道”,而其志向就是“天地之道,近在胸臆,呼噏精神,以養(yǎng)九德”。在《秋水》一文中,有兩則故事表達了莊子對榮華富貴的淡然與寡欲。一是當(dāng)楚威王盛情邀請他做卿相之時,他不但斷然拒絕,并且用生動的神龜寓言故事表明自己超然的志向。二是當(dāng)莊子去魏國看望惠子時,正在做魏國相國的惠子卻以為莊子是來代替他的位置,內(nèi)心十分不安,莊子聽說之后,用鹓鶵與鷂鷹作對比,譏諷了惠子過于追求現(xiàn)實物欲,充分表達了莊子不為物動、視相位如腐鼠的高潔品格。此外,當(dāng)有人由于受到宋王的獎勵,故意到莊子面前炫耀之時,莊子不但不為所動,而且告知他禍福相倚的道理。即使遇到如曹商等人的冷嘲熱諷,莊子也表現(xiàn)出超然的態(tài)度,或者一笑了之,或者視若無睹,明確表達了其淡然的生命寡欲觀念。

三、生命要回歸本性

莊子主張生命應(yīng)該回歸本性,是因為世俗之人往往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遮蔽了本性。曹智頻在其《莊子自由思想研究》中所做出的總結(jié)是:“人若長保不離于本真之性,這樣的人就是至人?!盵9](p53)由此可見,回歸自然本性與本真對于生命的重要性。對于本性的看法,曹智頻還認為,“本性具有形上的意義,也是萬物統(tǒng)一的根本,更是人們走向自由理想的必經(jīng)之路?!盵9](p2)而莊子的本性,就是在清心寡欲的基礎(chǔ)上,最終實現(xiàn)回歸自我內(nèi)心的過程,所以莊子的“心齋”“坐忘”最終目的也是回歸生命的本性。莊子在《在宥》中指出:“心養(yǎng)。汝徒處無為,而物自化。墮爾形體,吐爾聰明,倫與物忘;大同乎涬溟,解心釋神,莫然無魂。萬物云云,各復(fù)其根,各復(fù)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若彼知之,乃是離之?!盵3](p92-93)這句話中,首先說明“心養(yǎng)”是生命回歸本性的實現(xiàn)條件,通過“心養(yǎng)”,實現(xiàn)“無為”,因“無為”,而“物自化”。在“物自化”的過程中,通過“墮爾形體,吐爾聰明,倫與物忘”“解心釋神”,從而“各復(fù)其根”,最終達到回歸本性的目的。

由上來看,莊子所強調(diào)的“無為”觀念,對實現(xiàn)“本性”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但莊子所說的其所無為,非是不為,而是不有意為之,希冀順其自然而然。而無為的實現(xiàn)根據(jù)就是回歸本性,所以“無為”以本性為依據(jù),生命的本性為實現(xiàn)“無為”提供了保證?!叭绻ㄟ^‘無為’的方式去認識萬物的‘本性’,并且認識到了萬物的‘本性’時,那么,人們就不會刻意人為,就可實現(xiàn)‘無為’的境界修養(yǎng)。”[9](p2)由此來看,“無為”與“本性”之間,是相互促進、共生共進的關(guān)系。莊子在《天地》中曾說:“無為為之之謂天?!盵3](p100)充分說明了無為對于回歸本性的重要性。從某種意義來說,“本性”對“無為”產(chǎn)生了無限的企盼,“因為有了‘本性’,使得‘無為’從日常生活層面的‘消極性’,在哲學(xué)思想層面上變成了一種‘積極性’”。[9](p2)所以才有了莊子“汝徒處無為,而物自化”的結(jié)論,萬物最終回歸到各自的本性。

莊子提出天地萬物“以性為本”,說明萬物在本質(zhì)上是一致的,而“萬物統(tǒng)一于天地,這種統(tǒng)一是向本性的自然回歸”,[9](p54)天地對萬物的作用是通過本性的貫通來實現(xiàn)的,所以本性是天地萬物統(tǒng)一的根本。莊子在《天運》中又說“性不可易”,說明了本性的自然物性是不能改變的。莊子的本性,又往往與“性”“天”“真”有著密切關(guān)系。他在《在宥》中說:“神不可不為者,天也?!盵3](p93)這里本性是為天性,也說明了本性在萬物當(dāng)中的神秘性。在《漁父》中說:“真者,所以受之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盵3](p297)說明本性是事物的本真狀態(tài),本真與天性的關(guān)系密不可分,所以“自然不可易”,即是“性不可易”。正是由于人的本性與天、真關(guān)系密不可分,人與天是相互貫通的,所以就有了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與人生期盼。莊子又說:“真在內(nèi)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盵3](p297)說明了本性在內(nèi),而容易被遮蔽的現(xiàn)實情況,所以才顯得本性的真實可貴。

“心齋”“靜心”“坐忘”“凝神”等是實現(xiàn)生命回歸本性的重要實施路徑。“心齋”是一種否定的心理活動,相當(dāng)于老子“滌除玄覽(鑒)”中所說的“滌除”。心齋的目的是保持或成就虛靜的心靈,實現(xiàn)“安心”與“忘世”,屬于老子所謂“守靜”的工夫。“心齋”就是使心靈復(fù)歸于純而不污、素而不雜的、單一完整的虛無清凈狀態(tài)。與“心齋”相似的還有“靜心”“凝神”的體驗,梓慶削木為遽的藝術(shù)境界就是建立在“靜心”的前提下。正是因為此,梓慶在忘卻“四肢形體”的無名境界下,才能“凝神”以“觀天性形軀”,讓物的本性與人的本性達到一致,實現(xiàn)“以天合天”的生命狀態(tài),使得天地與萬物完成相互統(tǒng)一的本性。“坐忘”是為了排除外在因素對自我產(chǎn)生的影響,即為離形去知,忘記一切對物的依賴,使得心神回歸非物性的自然本性的狀態(tài),而“心齋”“靜心”“凝神”又是“坐忘”實現(xiàn)的基礎(chǔ)條件。

莊子在《養(yǎng)生主》中談到了養(yǎng)生的問題,他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3](p29)按照莊子的思想所指,他認為生命既是有限的,也是無限的,但不應(yīng)該拘泥于是否有限和無限,更不應(yīng)該追求生命之外的任何事物,其關(guān)鍵性是在遵循生命限度的前提下,如何體現(xiàn)對生命本性的把握。對于養(yǎng)生來說,就是遵循生命的自然規(guī)律,順應(yīng)自然的生命狀態(tài),只有如此,人生才能保身、全生、養(yǎng)親、盡年。通過以上分析來看,莊子所主導(dǎo)養(yǎng)生的目的也是回歸生命的本性狀態(tài)。在這種生命本性狀態(tài)下,莊子渴望實現(xiàn)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讓生命不受到任何世俗的羈絆,但是,自由必然是以盡其本性為前提,“人如果想把握天下萬物的本質(zhì)變化,自由地悠游于天地萬物之間,唯一的途徑也就是盡其本性”。[9](p55)

四、生命須走向自由

莊子有著理想而完滿的人生境界,那就是讓生命脫離世俗的羈絆,使得己性與物性相統(tǒng)一,自身與環(huán)境互相融合,從而達到自由自在的生命狀態(tài)。他在《在宥》中說:“余將去女,入無窮之門,以游無極之野。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盵3](p92)關(guān)于自由,馮契認為:“自由都是理想化為現(xiàn)實,而理想,都是現(xiàn)實的可能性和人的本質(zhì)要求相結(jié)合的主觀表現(xiàn)。”[10](p28)正由于此,“人要求由自在而自為的本質(zhì)、即要求自由的本質(zhì)”。[10](p31-32)相比于老子重視政治的自由,莊子則希望實現(xiàn)萬物生命的自由,他更看重的是自然界個體的生存價值,以及精神自由對于人生苦難的救贖意義。所以說,“莊子的道,一方面是繼承了老子的形上學(xué)的意義,一方面則通過個體的體驗和修養(yǎng),使客觀的道內(nèi)化為人生的境界。”[2](p132)

莊子主張生命走向自由的思想,又是詩化的生命哲學(xué),無論是莊周夢蝶的翩翩飛舞,還是游魚之樂的自由自在,都充滿了奇妙的浪漫主義色彩。但莊子的自由思想又和人的現(xiàn)實生命密切相關(guān),他的很多主張往往是寄寓于現(xiàn)實日常生活的經(jīng)驗表達。在《達生》中,莊子談?wù)摿髓鲬c削木為遽的寓言故事,在故事中,當(dāng)鐻成之時,“見者驚猶鬼神”,說明梓慶的技藝已達到了自由的境界,而技藝的自由又是精神自由的彰顯,當(dāng)“輒然忘吾有四肢形體也”,說明創(chuàng)作者已是處于無功、無名的生命境界,完全實現(xiàn)了生命的自由。而且通過寓言的敘述可知,在實現(xiàn)生命完滿自由的道路上,他又經(jīng)歷了“靜心”“無賞祿”“無非議巧拙”“無形體”的四個階段,這正是莊子無為的生命妙悟的實現(xiàn)道路。

“游”是莊子哲學(xué)和美學(xué)思想的核心范疇,既是他回歸本性一種重要的生命體驗方式,更是其追求生命走向自由的最有效手段。在《莊子》一書中,曾提到“游”的地方約有三十余處?!跺羞b游》是《莊子》的開篇之作,充分說明游在莊子心中的重要地位。“‘逍遙’是無為、自得的意思。‘自得’大致類似現(xiàn)代漢語所說的‘自由’。”[11](p17)在《逍遙游》中,莊子充分談?wù)摿巳绾斡巍⑷绾潍@得逍遙的方法,他既認為可以“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內(nèi)”,[3](p4)又可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3](p3)但在具體事例中,莊子所談到的游,都有一定的依據(jù)條件,目的卻都是“乘物以游心”,希望實現(xiàn)心靈的解放與生命的自由。雖然逍遙之游的最終目的是“乘物以游心”,但對大鵬的逍遙之游與小鳥的逍遙之游,莊子也進行了思辨,認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3](p2)說明游的實現(xiàn)也有不同的境界。而且莊子還用以水載船、以水載草芥與大鵬駕馭風(fēng)力進行對比,探討了游的實現(xiàn)途徑。但這種憑借外物條件進行的逍遙之游,是相對的逍遙,是不完全自由的逍遙,莊子認為其“有待”之游,而莊子最終探討的是人的生命之游,非是“有待”之游。這種游是自由自在的,是沒有條件的,是完全絕對的,是不受外物限制的,是沒有任何依賴的生命自由之游,也可稱為是“無待”的,即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所以說,“以游無窮者”才是莊子認為實現(xiàn)生命自由的最終歸宿。

莊子的游是內(nèi)心的游,是突破于事物外形的神游,“只有神游是游于‘無窮’的逍遙游”?!巍椿癁椤巍瘹w‘虛’,是‘心’對‘形’的抗爭?!盵12](p1)莊子在《徐無鬼》中說:“吾所與吾子游者,游于天地?!盵3](p225)在《知北游》中莊子又說:“游心于淡,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盵3](p163)這里的游,已經(jīng)是“無待”之游,是不依賴于外物的游,是追求心性自由的暢然之游。其實在庖丁解牛的過程中,當(dāng)他的刀在牛骨之間游刃有余之時,他所體驗的卻是“神與物游”的自然游走狀態(tài)。此時庖丁所實現(xiàn)的游,看似是依賴牛的肉身之物,但事實上并非如此,他的刀不但是游走于間隙當(dāng)中,而且完全是在庖丁的精神意志當(dāng)中得以體現(xiàn),這種游,其實已經(jīng)是脫離了肉身之物的憑借,是實現(xiàn)了生命的自然之游,是游于內(nèi)心的神游,故而就有了合乎桑林與經(jīng)首之樂的美妙,所以才使得文惠君為之折服,并發(fā)出了“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的贊嘆。

在莊子倡導(dǎo)的“無為”理念中,即是希望生命回歸于物之本性,“無為”理念的建立與大化,充分為“無不為”的實現(xiàn)奠定基礎(chǔ),但其實最終的目的也是為了實現(xiàn)“無不為”的生命自由狀態(tài)。莊子還提出至樂,而至樂的目的,是希望回歸本性,實現(xiàn)生命的自由。莊子至樂的方式,可以包括樂世和游世。在《秋水》中,當(dāng)楚威王重金求聘其為卿相之時,他以神龜自喻,說其寧愿生活在污臭的泥水當(dāng)中,也不愿存放于高貴的竹盒與高堂之上??梢钥闯銮f子認為能夠保持內(nèi)心的快樂才是最主要的,所以即使清貧形槁,也不愿失去生命的自由,這種超脫與豁然,就是至樂的心理狀態(tài),所以最終實現(xiàn)了游世的自由境界。

綜上可見,在莊子的哲學(xué)思想中,自然、寡欲、本性、自由的生命意識極為重要,共同構(gòu)成了莊子的四重生命觀念。此四者之間,不但互為因果,而且密不可分,并完全貫穿于莊子思想的始末。莊子既認為生命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人無須為之煩惱與憂傷,相對宇宙的浩瀚,人的生命是無比的渺小,所以他主張在生活之中,處處不必刻意為之,要做到清心寡欲,甚至是無欲、無念、無為。而莊子的本性,就是在清心寡欲的基礎(chǔ)上,最終實現(xiàn)回歸自我內(nèi)心的過程。當(dāng)萬物處于無功、無念、無欲、無名的生命境界,就完全實現(xiàn)了生命的自由和心靈的暢游。

猜你喜歡
寡欲本性莊子
保持本性方能異彩紛呈
期待美好
期待美好
簡單悟語
《莊子說》(二十二)
《莊子說》(二十)
《莊子說》(十五)
羊質(zhì)虎皮
本性最美
右玉县| 台州市| 长武县| 三原县| 南城县| 申扎县| 灌云县| 汶川县| 张掖市| 洛宁县| 岳普湖县| 宜章县| 类乌齐县| 托克托县| 泽州县| 墨脱县| 开阳县| 云南省| 资兴市| 汝州市| 崇义县| 濉溪县| 四子王旗| 伊宁市| 武宣县| 天长市| 华宁县| 横峰县| 商洛市| 福建省| 嘉黎县| 沧源| 陆丰市| 阿图什市| 临朐县| 金阳县| 习水县| 汉源县| 宁乡县| 哈巴河县| 都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