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凡,劉韋偉
(1.復旦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433;2.華東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241)
“學習是文明傳承之途、人生成長之梯、政黨鞏固之基、國家興盛之要?!盵1]在百年發(fā)展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人重視學習,善于運用學習所得解決現實問題,著力建設學習型政黨。同時也始終立足于堅實的中國文化根基,在學習過程中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為支撐,將其作為推進政黨發(fā)展和進步的不竭動力,更好地凸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意義,不僅體現出學習型政黨所具備的生機和活力,也實現了建設學習型政黨與堅定文化自信的內在協(xié)同。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便將政黨學習作為切入口,探索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推進中國文化煥發(fā)生機的文化建設道路。1941年,毛澤東同志向全黨指出:“許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者也是言必稱希臘,對于自己的祖宗,則對不住,忘記了?!盵2]這實際上就是以中國歷史這一具體的文化載體,強調了學習過程中應當樹立繼承傳統(tǒng)的文化自覺意識,在了解的基礎上充分吸收精華,方能更好地實現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推進中國文化煥發(fā)生機的目標,形成全黨全民族的文化自信。由此,毛澤東同志于1949年強調:“這種中國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來說,已經超過了整個資本主義的世界?!盵3]
進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的領導人同樣注意突出學習中國文化的重要性,強調管黨治國和經濟社會建設都離不開從中國文化中汲取經驗。毛澤東同志在1956年指出:“說中國民族的東西沒有規(guī)律,這是否定中國的東西……學了外國的,就對中國的沒有信心,那不好?!盵4]這不僅為黨在該時期的文化學習指明了方向,也有利于中國文化在新社會的生存與發(fā)展,進而愈發(fā)堅定了全黨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遵循“全黨同志一定要善于學習,善于重新學習”[5]的號召,學習型政黨建設再次實現了與堅定文化自信的協(xié)同。面對全新事業(yè),政黨需要廣泛吸收和借鑒各種優(yōu)秀文明成果,但中國共產黨人高度警惕社會思潮日益多元化引發(fā)的“黃色文明與藍色文明”爭論,毅然站穩(wěn)中國立場,做到了不忘本來,在學習中將中國文化置于執(zhí)政興國的重要地位,不僅充實了自身,還把握了中國文化的血脈和基因,避免了文化自信的根基動搖、內容消解。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制定并闡明文化綱領和政策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繼續(xù)推進建設學習型政黨與堅定文化自信相協(xié)同。“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6],這不僅表現為善于運用學習者的思維,堅持實事求是、統(tǒng)籌兼顧,也表現為以高度的文化自信適應時代需要,通過繼續(xù)在全黨推進學習,開展具備中國特色的強主體性、強原創(chuàng)性文化建設實踐,進一步激發(fā)起全黨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引領人民走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新征程。
綜觀百年發(fā)展歷程,中國共產黨人通過學習掌握了中國文化的思想理路、人文精神和道德元素,熔鑄了馬克思主義者的紅色基因、先鋒意識和過硬品質,不僅為實現自身發(fā)展建設的目標帶來了文化滋潤,同時也“通過中、西、馬的匯流,形成科學性、創(chuàng)新性、人民性和開放性的現代文化樣態(tài)”[7],推動中國文化超越陳腐范式。因此,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以永葆中國文化生機活力、推動中國文化發(fā)展進步、創(chuàng)造中國文化新輝煌為己任,為持續(xù)堅定全民族文化自信帶來了更強底氣。
身處于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繼續(xù)推進學習型政黨建設是主動獲取知識、提升自身本領,進而有效應對時勢變化、回答時代之問的應有舉措。中國已成為國際社會的重要成員,但依然存在落入“修昔底德陷阱”的風險,需要通過學習來提升本領、防范和化解危機。就國內而言,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以來創(chuàng)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fā)展和社會長期穩(wěn)定的奇跡,但面對改革進入攻堅期、深水區(qū)的狀況,也只有通過學習才能提升啃“硬骨頭”的能力,進而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契機奮力實現治理現代化;同時,黨也正面臨執(zhí)政“四大考驗”和“四大危險”,只有通過學習才能更好地確定中心任務、領導方式和黨群關系,進而從容面對相應考驗和危險。而在繼續(xù)學習的過程中,必須堅定文化自信,以獲得精神養(yǎng)料和前行動力。
從必要性上來說,只有本國文化才能在關鍵時刻引領執(zhí)政黨的學習方向,支撐起學習內容。面對執(zhí)政興國過程中的新矛盾、新問題和新情況,倘若缺乏對本國文化的自信,而是照搬、照抄其它國家的做法,定會迷失方向。蘇共便是前車之鑒:其在長期執(zhí)政之后拋棄了自身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背離、改寫甚至丑化革命文化,否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再具備政黨建立和領導革命之初的堅韌品質和內在活力,也喪失了以史為鑒、反思所學所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最終只能逐步退化為一個“思想保守、僵化的消費型政黨”[8],進而導致蘇聯(lián)在沒有外敵入侵的情況下解體覆滅,由此印證了馬克思的預言:“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式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盵9]
從可能性上來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本身就具有突出的優(yōu)秀特質,“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fā)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10],這不僅能為全民族帶來自信心和自豪感,也能成為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深厚底氣。面對新矛盾、新問題和新情況,中國共產黨必須保持認真學習的態(tài)度,在堅定文化自信的基礎上與時俱進、結合實際地開展學習,通過學習文化知識、考察文化元素、捕捉文化記憶,繼續(xù)推進學習型政黨建設進程,最終使全黨增添更深沉的自信、更持久的力量,進而提升執(zhí)政能力。
所謂文化自信的思維,是指在面向古今中外博采眾長的過程中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突出中國文化的首要地位。中國共產黨不斷推動理論創(chuàng)新的過程是強化文化自信思維的過程,原因在于其在不斷學習人類文明發(fā)展新成果的同時又以中國文化為本,堅定了文化自信,捍衛(wèi)了中國文化的主體地位,并通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反映了中國文化的時代形態(tài)。
從理論誕生的角度來說,中國共產黨人在學習中國文化的基礎上實現了“兩個結合”,不斷孕育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以創(chuàng)新性成果的形式在中國落地生根,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人在學習中不僅積極擁抱世界,具備了高度適應現代化進程的理論知識水平和方法技能素養(yǎng),還把握了“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中國這個具有自己獨特文化傳統(tǒng)的國家進行的”[11]這一基本前提,認識到歷史發(fā)展沿革和深深植根于內心的文化基因對于國人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具有深刻影響,進而立足于本土,“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12],運用中國文化中的“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等代表性觀念,有效規(guī)避了中國文化與各種不同形態(tài)文化間的潛在沖突,并在實現不同形態(tài)的文化為我所用的基礎上突出了中國文化的重要地位,反過來繼續(xù)增強了全黨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從理論詮釋的角度來說,中國共產黨人在學習中國文化的基礎上認識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成果的合理性,形成了為文化自信所統(tǒng)攝的理論自信。理論是政黨的精神之“根”與力量之“魂”,“理論誕生、運用檢驗、修正發(fā)展,其在任何一個生命環(huán)節(jié)展現出的科學性都會詮釋這個理論的合理性”[13]。中國共產黨人詮釋理論合理性的過程,離不開學習中國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經由這一環(huán)節(jié),廣大黨員認識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是黨不斷學習探索的歷史,通過不斷學習和探索具體文化元素找到“走自己的路”這一法寶的過程。這不僅符合“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對于延續(xù)中國文化的價值和影響力也有深刻價值;不僅說明“正統(tǒng)馬克思主義并不意味著無批判地接受馬克思研究的結果”[14],而是應當根據世情、國情和黨情不斷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也說明立足于中國文化的本土依據開展的理論創(chuàng)新具有鮮明說服力。最終形成的創(chuàng)新性理論成果,作為“新的科學的世界觀”,也能促使國人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形成為其所統(tǒng)攝的理論自信。
所謂文化自信的來源,是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種文化形態(tài)。其蘊涵的“天下為公”“大義凜然”“開拓進取”等元素不僅昭示了文化自信的精神基因,也構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品質的鮮亮底色,應當成為重要的學習內容。中國共產黨通過建立具體的學習制度,形成了多方位學習體系,有效確保了三者以具體學習內容的形式呈現于落實制度的過程中。
從宏觀體系架構上來說,現有的學習制度體系可概括為“中央帶頭,全黨參與”。其與堅定文化自信的協(xié)同,在中央層面表現為中央政治局立足于集體學習制度,多次將學習內容聚焦到中國文化層面,例如《中國歷史上的吏治》《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新中國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形成和發(fā)展》等專題,與三種文化形態(tài)息息相關。在全黨層面則表現為各級黨組織立足于集中教育活動制度,聚焦歷史文化、政治文化等主題,啟發(fā)全體黨員認識文化自信這一深層力量的重要價值。
從微觀落實情況上來說,為了更好地詮釋文化自信的三個主要來源,促使全體黨員堅定文化自信,黨還確立了一系列微觀制度。例如在“三會一課”中進行相應內容的專題教學,同時輔以培訓和宣講制度,在重要時間節(jié)點開展相關內容學習。在實踐中,還將其與激勵制度相結合,對照學習中國文化的情況開展考評、選拔和任用,有助于廣大黨員樹立開放式學習理念,真正做到以優(yōu)秀的中國文化為立身之本、立業(yè)之基,進一步實現了建設學習型政黨與堅定文化自信的協(xié)同。
經過長時間發(fā)展和檢驗,現有的學習制度已經能夠從內容上彰顯文化自信的來源,使得廣大黨員具備知文化之明,充分認識到三種來源所指向的文化具象的深刻內涵和價值意蘊,進而堅定文化自信,實現與建設學習型政黨的協(xié)同。
所謂文化自信的價值,是指在明確文化作為意識范疇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夯實文化自信的基礎,將能動作用發(fā)揮到一定程度?!罢軐W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5]建設學習型政黨的價值旨歸絕非“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的純粹研究,而是強調學以致用,切實將學習作為各級黨組織解決問題的抓手和促進發(fā)展的牽引,將文化知識轉化為治國理政的實踐效能。堅定文化自信是實現以上過程的基本要求,只有以確信為基礎才能具備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的動力,使之作為理論智慧凸顯出現實意義。
從認識論角度出發(fā),中國共產黨力求將學習之“知”與實踐之“行”相結合,在學習與實踐的循環(huán)往復運動中彰顯出學以致用的崇高境界。學習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注重汲取中國文化內涵,對治國理政實踐加以科學化指導,由此構成對所學內容正確性的檢驗,從而更加堅信中國文化所具備的優(yōu)越性和生命力。例如中國共產黨在推進“中國之治”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傳統(tǒng)治理智慧,將古代慈善文化中的“以工代賑”思想應用到脫貧攻堅進程中,取得了顯著成效,文化自信的價值由實踐效能得到了體現。這既為所學文化應用于實踐提供了動力,也為在實踐中檢驗所學文化優(yōu)越性提供了底氣。
從價值論角度出發(fā),通過不斷實踐,中國共產黨將所學文化內容更好地轉化到為人民服務、推動國家與社會發(fā)展前行的進程中,也構成了自身持續(xù)學習的動力支撐?!白x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盵16]在高效能的實踐中感受文化知識蘊含的重要價值、學習活動具備的巨大能量,從而形成持續(xù)學習文化知識的恒久信心;在低效能的實踐中充分了解相關學習機制、內容等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把握自身文化知識儲備與人民和時代所需間的差距,從而更高效地開展學習活動。這樣的“學習-使用-再學習”良性循環(huán)生動地展現了文化自信的力量,進而將文化自信的價值充分發(fā)揮并一直延續(xù)下去。
建設學習型政黨必然以保持政黨的先進性為直接目的。具備先進性的政黨,對其成員提出的要求既表現在科學文化素質方面,也表現在思想道德素質方面,建設學習型政黨與堅定文化自信的內在協(xié)同也能分別從這兩個方面彰顯出重要價值。
就前者而言,內在協(xié)同有助于促使黨員練就過硬本領,憑借真才實學解決問題,實現“學以增智”。習近平總書記在2004年就指出:“當今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各種知識層出不窮,迫切要求我們每個同志特別是領導干部加強學習,提高素質?!盵17]推動黨員隊伍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是在知識和信息成為戰(zhàn)略資源的當下開展黨內學習的重要目的和結果。在這一過程中,黨員唯有堅定文化自信,立足于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和固有思維,才能結合國情,明確為實現民族復興目標建功立業(yè)的學習方向,確定更為崇高的理想信念,具備更為博大的胸懷、寬廣的氣度和高遠的格局。同時,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通過領悟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對于治國理政實踐的價值,并獲得相應的現實啟示,反過來也有助于繼續(xù)增添文化自信,以適應更新更高的要求,形成學習與堅定文化自信間的良性循環(huán)。
就后者而言,內在協(xié)同有助于促使黨員形成正派作風,憑借優(yōu)秀品質經受考驗,實現“學以立德”。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文化尤其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所蘊涵的價值追求能從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高度對黨員干部的立德修身起到促進作用。相比于以強制力為保障的法律,柔性化的道德滋潤往往是潛移默化而深遠持久的,更易于幫助廣大黨員從內心深處形成對自身的規(guī)范和約束。只有將建設學習型政黨和堅定文化自信結合起來,實現二者的內在協(xié)同,在對中國文化產生高度認同感、歸屬感的基礎上發(fā)揮道德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實現學習內容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促使黨員成為道德的示范者、引領者、維護者,凸顯政黨的先進性。
中國共產黨在治國理政實踐中始終保持對廣闊社會空間的密切關注,其中就包括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18]目標。具體邏輯就是基于黨的感染力、號召力、行動力,帶動全社會向黨看齊,不斷推動將政黨學習意志轉化為全社會學習共識,進而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詮釋“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最終建設學習型社會”[19]的真諦。建設學習型政黨與堅定文化自信的內在協(xié)同對于該過程具有兩方面意義。
一是有助于更好地發(fā)揮黨分散在各領域內各級組織的動員和引領作用,在同心協(xié)力的基礎上形成多方位、多領域建設學習型社會的整體格局。學習型社會具有“無人不學、無時不學,全面學習、終身學習”的鮮明特征,需要將全部個體充分調動起來。除了中國共產黨外,“目前沒有任何一個組織能夠擁有如此健全而又完善的組織網絡,從而對超大規(guī)模社會進行有效動員與治理”[20],黨發(fā)揮好動員力,既要帶頭學習,也要在對所學的知識具備清楚認知的基礎上堅定文化自信,明確學習中國文化的重要價值及其在整體知識結構中的重要地位,進而保持對中國文化的高度熱愛和充分信賴。倘若是一個缺乏文化自信的政黨,即便自身通過學習取得了一定收獲,最終也會因缺乏對中國文化的底氣而迷失了帶動全社會廣泛學習的方向,難以具備引領全社會共同學習的力度,無法在明確中國文化價值的基礎上實現先進學習理念的大眾化和普及化。
二是有助于促使全社會在學習過程中處理好不同文化間的關系,進而更加明確中國文化的重要地位。黨內學習的內容種類多、覆蓋面廣,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先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并立足于國情,不被其它意識形態(tài)屬性的文化所迷惑,歸根到底就是因為重視了建設學習型政黨與堅定文化自信的內在協(xié)同,形成了具備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范式。
“文化軟實力”這一精神性競爭因素的出現,不僅與文化發(fā)展方略有著密切的關系,更突出了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發(fā)展間的不可分割性。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提升當代中國的國家文化軟實力同樣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發(fā)揮影響力和領導力,通過著力實現建設學習型政黨與堅定文化自信的協(xié)同彰顯出相應的價值意蘊。
一方面,這將有助于中國共產黨更好地形成對中國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充分認知和細致把握,形成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結構性優(yōu)勢。通過發(fā)掘兩者在精神、特質、品格和追求等層面相契合的理念,找到聯(lián)結的關鍵點,中國文化中所蘊涵的智慧和話語可以轉化為新時代治國理政的具體策略,這不僅有助于從理論維度上實現兩者間的隔閡消解與共同繁榮,實現中國文化與指導思想的匯流、融通和結合,為豐富當代中國的文化樣態(tài)和文化發(fā)展格局注入鮮活的力量,更有助于從現實維度上彰顯當代中國文化在解決國內外政治與社會重大問題上的實際效能,對于提升當代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吸引力和競爭力具有重要價值,從根本內涵上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另一方面,這將有助于激發(fā)全黨全民族對中國文化的牽掛和關注,形成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認同性優(yōu)勢。一直以來,西方國家基于自身文化軟實力優(yōu)勢,遵循“文化殖民”的思維,不斷標榜西式自由、民主和人權等政治文化,實際上是打著幌子威脅別國的意識形態(tài)安全。為了避免落入西式話語和思維陷阱,必須發(fā)揮中國共產黨內在的這種二元協(xié)同優(yōu)勢,促使全體國民關注文化命運、心系文化發(fā)展、堅定文化自信,凝結成屬于全體國民的認同性優(yōu)勢,形成自身強勁的文化軟實力,從而維護好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保持應有的國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