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倩
【摘要】新時代教育背景下,學科融合成了教學的主要形式。美術課程標準亦是指出,要將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融合貫通。跨學科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在不同學科領域之間建立更完善的知識體系,增強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初中美術鑒賞課程中,對美術作品的剖析尤其離不開對歷史背景的挖掘,因此,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有效的融入歷史學科知識,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美術作品的內涵。
【關鍵詞】初中美術;歷史學科;學科融合;唐三彩
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要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重視課程的‘開放性’‘綜合性’;提倡不同學科相互聯(lián)系、相互補充和相互滲透;整合學科知識、實際生活以及學生個人經驗”。美術教學又該如何與其他學科相互整合、滲透?以下我們從課堂教學出發(fā),以賞析“三彩釉陶駱駝載樂俑”為例,淺析如何將初中美術教學與歷史學科有效融合。
一、作品初探
“三彩釉陶駱駝載樂俑”誕生于唐代,是唐代三彩釉陶器中的代表作,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由此可見其藝術價值與地位之高。
作為唐三彩的代表作,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種低溫釉陶器,釉彩有黃、綠、白、褐、藍、黑等色彩,而以黃、綠、白三色為主,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唐三彩”。一般來說,唐三彩陶器主要是作為殉葬的冥器,器形十分豐富,這是歷代其他陶器品種難以企及的。
仔細觀察這個三彩釉陶駱駝載樂俑,我們可以看到駱駝昂首挺立,駱駝昂首挺立,馱載了五個成年男子,有漢人有胡人。中間一個胡人在跳舞,其余四人圍坐演奏,一人彈琵琶,一人吹篳篥,兩人擊鼓。他們儼然組成了一個以駱駝為移動工具進行巡回演出的小型樂隊,又集表演雜技和馬戲為一體,配合默契。該陶俑巧妙地夸張了人與動物的比例,造型優(yōu)美生動,題材別致,釉色鮮明潤澤,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也見證了盛唐時期各民族密切交往的空前盛景。
二、問題深究
賞析到這里,已經刷新了學生對“唐三彩”的認識。原來“三彩”并不僅僅是三種顏色!如此美觀具有裝飾效果的陶器竟然是陪葬品!唐朝的器物竟然出現了西域和東歐國家的造型特征!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唐三彩”的藝術價值如此之高?為什么“唐三彩”是作為冥器而盛行?為什么“唐三彩”會出現外國人形象?
任何一件藝術作品的存在,都有著它的歷史背景。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通常能夠反映出那個時代、那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特征。因此,美術與歷史有著密切聯(lián)系。要解答我們以上疑問,就需要結合相關歷史知識來認識和解讀美術作品,接下來就讓我們追本溯源,一起深入探究作品背后的歷史。
三、尋根問史
(一)經濟文化的推動
唐三彩的藝術價值在于它呈現出以往陶瓷不曾有過的風貌,不管是燒制技術還是釉色特點,或是雕刻形象,它都反映出唐朝盛世的政治、經濟、文化特征。
唐三彩的燒制過程復雜、選材講究,它的發(fā)展得益于背后經濟的強大,手工業(yè)的發(fā)達帶來了手工匠人的社會地位和生產積極性的提高,由此創(chuàng)造出了獨特的燒制技藝。其釉色更是突破了以往陶瓷的單調色彩,開創(chuàng)了五彩斑斕的彩釉陶,這亦與唐朝文化的審美密不可分。唐朝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一改之前的淡雅之風,彩色陶器受到大眾的歡迎和喜愛。經濟的推動成就它獨特的技藝,文化的包容造就它獨特的色彩,正是因為這些獨特性成就了唐三彩超高的藝術價值。
(二)宗教信仰的培育
唐三彩作為冥器在唐朝盛行,卻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其一是由于釉中加入了鉛作為助溶劑,同時著色劑中含有礦物質和各種氧化物金屬,具有毒性,不適合日常生活使用;其二是由于唐三彩胎質是高嶺土和黏土,吸水性較差,這讓它的日常使用價值不如青瓷和白瓷。然而唐代厚葬文化的盛行,使唐三彩發(fā)揮了其他的使用功能而得到重視和推廣。
中國古代有“靈魂不滅”的思想觀念,把養(yǎng)生送死同等看待,另外還要通過大辦喪事宣揚身份地位和孝道禮儀。達官顯貴們?yōu)榱孙@示身份地位的高貴,在陵墓中營造一種壯觀的氛圍,希望生前的物品在死后仍然可以繼續(xù)享用和擁有。官風如此,民風當然也如此,上到皇親國戚、文武百官,下至普通的社會群體就形成了一種厚葬的社會風氣。用唐三彩作為陪葬品儼然成為社會的一種時尚,也正是由于這樣的觀念信仰讓唐三彩達到最高的價值,同時也是使其能夠迅速興起和發(fā)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民族交流的促進
駱駝載樂俑之所以出現外國人物形象,其實也是唐朝盛世的真實寫照。盛唐時期,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密切,出現了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盛況。
唐朝時期的洛陽與長安都是開放性城市,一些少數民族國家的商旅也常在此云集,這也使得唐朝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如唐朝的人們平常也喜歡著胡裝、演奏胡樂、行胡俗,胡文化一度在唐朝時期非常盛行。唐代手工藝工匠們耳濡目染,將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與外來文化相互借鑒與融合,創(chuàng)造出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形象。
了解了美術作品背后所蘊含的歷史文化,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美術教學與歷史學科的相互融合。所以美術學科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與其它各學科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作為美術教師我們應當踐行課程綜合化的要求,不斷尋求其它各個學科在美術課堂上的滲透機會,為學生呈現一個更加立體化、多元化的課堂。這將極大地提升學生的美術綜合素養(yǎng),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玉濱,安曉紅.問題導向跨學科教學模式的建構與實施[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8(5):259-260.
[2]李正中,王偉凱.中國唐三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84-85.
[3]周忠耀.盛唐氣象之下的唐三彩造型藝術欣賞[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
(特約編輯:安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