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文
北京外國語大學
雍 洪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口譯質(zhì)量評估是口譯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與口譯教學和口譯能力培養(yǎng)等研究密切相關。但質(zhì)量標準本身比較模糊(Hartley et al.,2004),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準確衡量(Bühler, 1986),且無統(tǒng)一、量化標準(Gile,1999)??谧g比賽需要精準、客觀地考察選手與口譯相關的綜合素質(zhì)與能力,具有選拔性、現(xiàn)場性、權威性和觀賞性等特點,評估結果受多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本研究通過I Forum 英語口譯比賽評估,綜合多種數(shù)據(jù)三角檢驗,考察不同評估主體的評估特點、差異及與口譯能力的關系,為建立合理、有效的口譯比賽評估體系提供了有益探索。
口譯質(zhì)量相關研究始于20 世紀70年代,涉及口譯研究、口譯培訓和職業(yè)口譯三個社會體系(Garzone,2002)??谧g質(zhì)量包含眾多層面,如信息內(nèi)容、語言運用、節(jié)奏掌握、場面和氣氛控制、語境適應和跨文化知識的調(diào)動等(蔡小紅,2007)。口譯交際活動中參與者,包括客戶、講話人、譯員、口譯服務使用者或聽眾和同行,都是口譯活動的評估主體,從不同角度評價口譯質(zhì)量(P?chh?cker,2001)。
衡量學生譯員的口譯質(zhì)量,通常根據(jù)譯語可接受度、表達流暢度、表達和溝通能力、音質(zhì)等確定可操作的量化標準(Kalina,2005)。許多高校、學者等對學生口譯能力都有不同的打分體系,如“口譯評分量化表”(陳菁,2003:69),“口譯專業(yè)考試評分表”(楊承淑,2005:237),“信任評估模式”(胡庚申,1993:108)等。但評估主體單一,以錄音錄像評估為主,現(xiàn)場評估較少(劉育紅等,2014),評估過程、評估細項和所占權重不盡相同,評估手段缺乏有效性且不易操作,容易忽略口譯情景的影響,有一定主觀性。
口譯比賽是選拔優(yōu)秀口譯人才的渠道之一,彰顯學生譯員的風采,又能增進交流和學習,有助于促進學術交流、學科建設和行業(yè)繁榮??谧g比賽評估既有教學評估的特點,考察學習過程中語言知識、技能方法和局部錯誤(蔡小紅,2007),也有現(xiàn)場比賽的特點,評估選手的“譯員能力”(王斌華,2007),其評估結果受賽題、賽制、評估主體、評分標準和現(xiàn)場氣氛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以“海峽兩岸”口譯大賽和“中譯杯”全國口譯大賽為例。首屆“海峽口譯”大陸決賽的評分標準分為信息傳遞(60%)和綜合表現(xiàn)(40%),前者按信息點密集程度賦予分值,后者分為譯語質(zhì)量、表述技能和其他。“中譯杯”的評分標準分為信息內(nèi)容(60%)、目標語表達(30%)和口譯技巧和儀態(tài)(10%),涵蓋雙語能力、言外知識、口譯技巧和心理素質(zhì)等方面(王斌華,2011)。
兩大比賽都邀請知名口譯專家、教授、用人單位或高級譯員等十余人左右擔任比賽評委,都將信息列為最重要的評分項,但評估細項權重不一,且都未將觀眾納入評估體系。決賽現(xiàn)場基本都座無虛席,不僅有各校的參賽師生,還有許多對口譯感興趣的學生或社會人員。他們對學生譯員的表現(xiàn)有直接的現(xiàn)場反應,如掌聲、笑聲、議論聲、甚至惋惜聲等,影響現(xiàn)場氣氛。如果能將現(xiàn)場觀眾合理納入評估體系,評分會更有信度和代表性,因為評估人數(shù)較少會影響評估效度(Gile,1999),口譯質(zhì)量評估應當綜合考察用戶對口譯服務的反饋(蔡小紅、方凡泉,2003)。
本研究主要有兩個研究問題:誰來評?怎么評?分別涉及評估主體和評價標準,每個問題可以分為若干小問題,詳見表1。
表1 研究問題
I Forum是筆者所在翻譯系舉辦的英漢口譯比賽,包含英漢/漢英交傳,參與方包括該系相關教師、學生和觀眾,由教師擔任講話人和評委,學生擔任譯員和同行?,F(xiàn)場口譯評估主體有嘉賓評委、同行和觀眾。嘉賓評委主要是英語或翻譯教師,相當于用戶。同行是翻譯系四年級學生,他們接受了較為系統(tǒng)的口筆譯教育,相當于譯員同行。觀眾為對口譯感興趣的學生和其他人士,如翻譯系低年級學生、其他專業(yè)學生、訪問學者等,相當于聽眾(P?chh?cker,2001)。
不同的評估主體衡量口譯的標準不同,打分權重也應有所差異。嘉賓評委都是筆者所在外語類高校教師,他們有豐富的教學、口筆譯實踐或相關研究經(jīng)驗,部分負責學校外事活動,有一定口譯用人需求,既關心教學效果,也注重口譯服務質(zhì)量,翻譯能力最高,所占權重為總分的50%。同行是學生譯員的同學,從第二學期起進入翻譯系學習,累計接受了10余門翻譯課程訓練,尤其通過“口譯評估:理論與實踐”課程掌握了一定的口譯評估理論和研究方法,翻譯能力居中,所占權重為總分的40%。觀眾人數(shù)較多,但大多數(shù)是低年級或其他專業(yè)學生,側重學習、欣賞和借鑒,翻譯能力有限,故所占權重為總分的10%。
根據(jù)口譯用戶評價標準(Kurz,2001;Kopczynski,1994;張威、柯飛,2008)、譯員同行評價標準(Bühler,1986;Chiaro&Nocella,2004),并借鑒全國英語口譯大賽的評估標準(王斌華,2011),考慮不同翻譯能力的評估主體對評估標準的不同解讀,形成了I Forum 評估體系,設計了嘉賓評估表、同行評估表和觀眾評估表,分別對應不同評估主體和翻譯能力,包含不同的評估細項,每個細項權重不一(詳見表2)。
從表2 可見,在I Forum 評估體系中,嘉賓表包含五個評估項:信息、表達、語境、應對和禮儀;同行表包含四個評估細項:信息傳遞、譯語質(zhì)量、語言表達和譯員風度;觀眾表僅有一個打分和四個主觀問題。譯員和聽眾都認為信息內(nèi)容是最重要的衡量標準,如忠實、連貫、準確和完整等(Kurz,1989;張威,2011;鮑剛,2005),因此嘉賓表和同行表都包括了“信息內(nèi)容”和“表達”兩個細項??谧g比賽具有現(xiàn)場性和觀賞性,譯員的面部表情、眼神交流、肢體語言、儀態(tài)、體態(tài)都會影響交際效果和主觀評價,因此“禮儀”也包括在嘉賓表和同行表中?!罢Z境”和“應對”都屬于重要的交傳教學內(nèi)容和考核參數(shù)(林郁如,1999),指的是譯員能處理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并能靈活應對。本屆口譯比賽的主題是“文化”,必然涉及較多中英文化差異,可能造成較大的理解或表達障礙,因此設立在嘉賓評估表中。同行屬于“同伴評估”,與學生譯員能力最相近,關注譯語質(zhì)量,因此將“譯語質(zhì)量”設為評估細項。觀眾雖然樂于參與,但只有一個簡單打分,但包含四個簡單問題,分別側重譯語質(zhì)量、好與不好等主觀感受,觀眾可以選擇性回答。
表2 I Forum評估體系
除各項打分外,嘉賓表和同行表都有總體評價欄,方便評分者寫下直觀感受。譯員滿分為100分,由三類表得分相加構成。所有打分都采取1-10制,權重分數(shù)通過excel設定的計算公式算出。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I Forum三類評估主體,即嘉賓教師、同行和觀眾。嘉賓教師共7位,擁有10年以上翻譯或英語教學及相關研究經(jīng)驗。同行包括38 位翻譯系四年級學生。觀眾有44 位,包括翻譯系低年級學生,以及其他對口譯感興趣的學生、教師和社會人士等。在比賽開始之前,不同評估主體分別在指定區(qū)域入座,方便評估表的統(tǒng)一收發(fā)和統(tǒng)計。主持人利用賽前10分鐘講解評估細則,包括細項內(nèi)容、評估要求、注意事項等,確保評估準確、順利完成。
I Forum 邀請四位教授就“文化”主題發(fā)表15-20分鐘演講,由8位譯員(兩人一組)為講話人提供英漢或漢英交傳。講話人和演講題目提前兩周告知譯員。每位講話人講話過半時,更換組內(nèi)譯員。每個演講完成后收一次評分表。講話人、演講題目、口譯方向和譯員安排詳見表3。
表3 I Forum講話人、題目和譯員安排
所有評分表由若干指定學生統(tǒng)一發(fā)放、收集和計算,數(shù)據(jù)使用PASW Statistics 18.0進行統(tǒng)計分析。此外,筆者還對總體評價內(nèi)容進行匯總分析,并回訪了部分評估主體,訪談內(nèi)容全部錄音并轉寫。比賽共收集了677份評估表,除去7份無效表格①漏打一個分數(shù)或以上,表格視為無效。,有效表格共670份,其中嘉賓表50份,同行表287份,觀眾表333份。
4.1.1 描述性分析
對嘉賓表五個評估細項、同行表四個評估細項、觀眾表一個打分項的原始打分進行均值和標準差的描述性分析(詳見表4),發(fā)現(xiàn)嘉賓表各評估項的均值在8.0-8.6 之間,同行表在7.8-8.0 之間,而觀眾表的均值只有7.42,觀眾表的標準差(1.18)位于嘉賓(1.1-1.5)和同行(0.9-1.2)之間。分析顯示:嘉賓打分偏高,差異最大;其次是同行,差異最?。挥^眾偏低,差異居中。
從表4 可見,嘉賓表中“語境”項的均值最高(M=8.62,SD=1.06),嘉賓普遍認為譯員風格符合演講風格,且能靈活處理文化差異。同行表中“信息傳遞”項的均值最高(M=8.02,SD=0.93),同行普遍認可譯員對信息的處理。嘉賓表和同行表中的“表達”項均值都較低,且標準差都較高(M=8.08,SD=1.41;M=7.81,SD=1.12),說明嘉賓和同行認為譯員的語言表述有待提高,且對譯員語言運用能力的判斷有較大差異。
表4 三類評估表描述性分析
4.1.2 信度分析
按權重計算出嘉賓分、同行分和觀眾分,進行信度分析后,我們發(fā)現(xiàn)克隆信度系數(shù)達到0.974,信度很好,三類主體評估體系較可靠(詳見表5)。
表5 可靠性統(tǒng)計
4.1.3 差異性分析
根據(jù)評估細項權重算出嘉賓分、同行分和觀眾分,并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嘉賓分-同行分、同行分-觀眾分、嘉賓分-觀眾分存在顯著差異(p<0.05),打分最高的為嘉賓打分,其次為同行打分,觀眾打分最低。這也符合前人研究,即不同評估主體,如口譯教師與學生,可能導致打分差異(Lee,2008)(詳見表6)。
表6 配對樣本檢驗
4.1.4 波動系數(shù)分析
為了解三類評估主體對具體每個譯員的打分差異,將三類主體分數(shù)進行波動系數(shù)分析(詳見圖1)發(fā)現(xiàn),評估主體對4號(RSD=0.072)和6號譯員(RSD=0.058)打分差異大。
圖1 波動系數(shù)
打分波動與譯員的現(xiàn)場表現(xiàn)有密切關系。譯員4的口譯方向是英譯漢,負責第二位講話人的后半部分。相比搭檔譯員3,譯員4的口譯時間稍長,超過講話的一半;麥克風一直朝著譯員3,沒有調(diào)整到合適的位置,影響了信息傳遞效果;口譯風格比較中規(guī)中矩,與譯員3靈活大膽的風格形成較大反差。但當講話人用較快語速讀幻燈片上的信息時,譯員4雖背對著屏幕,無法看到幻燈上的內(nèi)容,但仍能保持鎮(zhèn)定,較準確地譯出了講話人大部分密集信息。譯員必須根據(jù)現(xiàn)場情況、自身能力、聽眾期待和雇主要求等因素進行取舍(Grbic,2008),這可能是導致嘉賓、同行和觀眾打分差異較大的原因。
譯員6 負責為第三位講話人做漢英交傳,主題內(nèi)容是佛教文化。講話人語速適中,聲音清晰,語言優(yōu)美,娓娓道來佛教中的文化。演講中出現(xiàn)大量與佛教有關的歷史文化術語、習語或諺語等,如“覺悟”“大同世界”“諸惡莫做,諸善奉行”等,有一定難度。而譯員6并沒有抓住講話人的思路和邏輯,很多時候一句帶過,漏譯較多,拘泥于字面,聲音小且語速急,無意義填充詞多,與觀眾沒有眼神交流,過于嚴肅的表情與講話人“聊一聊”式的語言風格相去甚遠,這些都影響了口譯效果,導致現(xiàn)場一度出現(xiàn)較大的議論聲。盡管如此,譯員6還是堅持到最后譯完??谧g質(zhì)量受制于具體交際語境下相關任務的要求、譯員重構語篇的主觀努力、口譯服務對象的期待滿足程度(蔡小紅、方凡泉,2003),這些因素導致評估出現(xiàn)較大差異。
4.1.5 回歸分析
為了解譯員得分與口譯能力的關系,賽前對8位選手進行了交傳測試,采用CATTI口譯二級試題,使用NewClass系統(tǒng)測試錄音。成績由兩位口譯教學經(jīng)驗在10年以上、口譯實踐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共同評定。兩位教師評分相關系數(shù)分別高達.93和.91,因此采用兩人的平均分作為學生的口譯能力。
本研究將8 位譯員作為研究對象,將根據(jù)權重算出的嘉賓分、同行分和觀眾分作為自變量,譯員口譯能力作為因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分析發(fā)現(xiàn)嘉賓分(B=0.536, p<0.05)和同行分對譯員能力有顯著性(B=0.386,p<0.05)(詳見表7)。這說明嘉賓和同行能顯著預測選手譯員的口譯能力,嘉賓影響較大,同行影響較小。嘉賓達到了口譯比賽中嘉賓評委的要求。同行表現(xiàn)也符合前人研究,即經(jīng)過一定的訓練,學生同行能較為準確地評價自己和同伴的中英雙向口譯表現(xiàn)(Han,2018)。
表7 模型系數(shù)
4.1.6 無權重評估表再分析
為考察評估細項權重設置是否具有統(tǒng)計上的差異,本文將三類評估主體的打分按原始分進行描述性、信度、差異性、波動系數(shù)和回歸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除回歸分析有所不同外①無權重分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只有嘉賓分對選手的口譯能力有顯著性(B=0.980,p<0.05)。,其余統(tǒng)計分析結果都趨同。評估細項的權重只影響選手譯員總分(不影響排名),這導致觀眾分無法顯著預測選手的口譯能力,但并不影響其他統(tǒng)計結果。評估細項的權重在口譯評估中本無定規(guī),標準不一,實際上影響有限,因此可以考慮取消評估細項的權重,只使用1-10分的原始分計算總分。
4.2.1 填寫率比較
嘉賓表、同行表和觀眾表的總體評價填寫率比較高,分別為80%、91%和81%①總體評價欄中只要填寫了內(nèi)容就算已填,已填份數(shù)除以表格總數(shù)即為填寫率。(詳見表8)。其中,同行填寫率達到91%,而且非常重視主觀評價。觀眾表的第四個問題“您對該譯員還有哪些其他評價或建議?”其填寫率僅為49%,與其他三個問題90%左右的填寫率存在較大差距,這說明觀眾對“其他問題或建議”參與度不高,設立的意義不大。
表8 嘉賓表、同行表和觀眾表總體評價填寫率
4.2.2 嘉賓表與同行表總體評價
本研究將嘉賓表和同行表的總體評價分別歸納、匯總,發(fā)現(xiàn)主要有兩個相同點。首先,各表的總體評價大多是對譯員最深刻印象的主觀描述,也有部分口譯錯誤或不當之處的羅列,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各評估項的打分情況,使得客觀打分,尤其是波動較大的分數(shù)有主觀解釋作為支撐。如某嘉賓表中“儀態(tài)得體,語言流暢,應對良好”就是“禮儀”“表達”和“應對”這三個評估項的具體體現(xiàn),這三項的打分都是10分。某同行表的總體評價中,“眼神交流太少,有摸耳朵的小動作,譯語風格偏正式,與講話人的語言風格偏差大”等,就是“譯員風度”和“譯語質(zhì)量”這兩個評估項的具體體現(xiàn),該兩項的打分都是6分。其次,嘉賓表和同行表中都有少部分內(nèi)容是超出各評估項范圍的,如嘉賓表中“口譯意識好,氣場強,素質(zhì)全面,聲音不夠大”涉及口譯意識和個人特質(zhì)。同行表中“充分利用幻燈片,麥克風使用習慣不好,有一處笑場”等,涉及口譯策略、設備使用和職業(yè)素養(yǎng)等。這些都豐富了對選手表現(xiàn)的評價。
嘉賓表和同行表的總體評價也有不同之處。嘉賓表中概括性描述居多,如“譯字不譯意,準確性有待加強,語速過快,表達較流暢,知識面較廣”等,且有不少鼓勵性話語,如“表現(xiàn)非常好,心理素質(zhì)好,迎難而上的精神值得鼓勵”等。這與教師不同于學生的身份差異相符合。相比而言,同行的總體評價更豐富、細致和多樣(Lee,2017)。同行評價主要有以下三大特點。一是同行評價不吝嗇正面的感性鼓勵,如有的同行寫道,“雖然口譯時間較長,但能沉著應對,邏輯依舊清晰,用詞貼切,實屬難得??!真好!”。二是同行評價詳細指出譯員的不妥或不足之處,分析其原因,有的甚至還提出解決辦法,如“有的地方可以打破中文結構,不要過于貼近字面譯,有些可以不用譯”等。三是同行評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矛盾見解也有疑惑之處。如有第二位講話人用英文介紹教育體系,部分信息密集顯示在幻燈片上,語速快且信息量大,而譯員背對屏幕無法看到幻燈片,且筆記也沒記全,因此只好站起來側身指向屏幕說“具體內(nèi)容請看幻燈片”。對此,有的同行認為譯員臨場應對恰當,勉強達到了溝通效果;也有的認為不恰當,“現(xiàn)場的聽眾應該是看不懂英文的,所以就算譯員讓觀眾看也沒用”;還有的提出疑惑,“譯員沒有記住講話的內(nèi)容,而采取了靈活的處理方式,讓聽眾看幻燈片,究竟是否可?。俊蓖性u價體現(xiàn)了同行一定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評價能力,雖不能完全達到教師水準,但仍能較準確地評價自己和同行的口譯表現(xiàn)(Han,2018),體現(xiàn)了口譯質(zhì)量評價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蔡小紅,2007)。
4.2.3 觀眾表四個問題匯總
將觀眾表的四個主觀問題匯總和歸納后發(fā)現(xiàn),觀眾的回答體現(xiàn)出專業(yè)與業(yè)余共存、對譯語質(zhì)量理解不一、關注點廣泛等特點,較好地描繪出“描寫的口譯質(zhì)量”(P?chh?cker,1994:240)。雖然大多數(shù)觀眾的回答都是泛泛的感性描述,但也有少數(shù)觀眾使用了較多專業(yè)詞匯,如“語音、語和調(diào)語速都不錯,聲音很清晰,音量適中,臨場反應也不錯,有大量列舉時會總結,較難處理的地方就譯意思,儀態(tài)風度也很好”等。在“欠妥或錯誤”問題欄中,部分觀眾羅列的漏譯或誤譯等實例,有些與嘉賓和同行列出的相吻合。這些都顯示出部分觀眾擁有較高的口譯素養(yǎng)。
觀眾對“譯語質(zhì)量”的理解也很豐富,如“語流一般”“偶爾會改口,與講話人時差太長,但始終很鎮(zhèn)定”“質(zhì)量較高,意思傳達得很清楚,聲音洪亮、清晰,面部表情也不錯,保持微笑”等。這些評價將語言、副語言、身勢語都歸入評價范圍(Poyatos,2002),比單純依靠聲音的錄音評估更全面(劉育紅等,2014)??谧g質(zhì)量評估不是孤立的,是動態(tài)的,與口譯能力、口譯場景乃至社會文化環(huán)境都相關(王斌華,2012)。還有部分觀眾的評價集中在譯員的妝容、指甲、頭發(fā)、服飾等外表,如“妝畫得過濃,顯得難以親近,指甲油過亮,頭發(fā)放下可能給人感覺更佳,著裝不夠正式”等,較少深入到信息層面。普通觀眾對譯員的評價常?;谥饔^感受,標準多來自自己的單語言環(huán)境(Kohn&Kalina,1996),因此評價體現(xiàn)出較大差異。
4.2.4 回訪分析
賽后,筆者隨機訪問了兩位嘉賓教師、若干同行學生和部分觀眾,主要了解三個問題:(1)打分的額外因素;(2)填寫總評欄的原因;(3)觀賽感受。兩位嘉賓教師表示,兩人都是第一次觀看翻譯系的口譯大賽,認為譯員的表現(xiàn)遠超自己的預期,譯員能面對眾多觀眾和同行應對較高難度的文化專題口譯實屬不易,打分偏高也算是對譯員的鼓勵。同行則反映,譯員與自己的親疏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打分。另外,嘉賓和同行都反映,現(xiàn)場氣氛和觀眾反映會影響自己打分。
同行表示,首先,由于自己經(jīng)歷了四年的系統(tǒng)口譯訓練和理論熏陶,所以能從更多的角度理性反思譯員的表現(xiàn),有內(nèi)容可寫。其次,通過填寫主觀評價,同行還能促進自己理清思路,在評價別人的同時,也思考自己應該如何做才能更好。學習者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自己學習行為的“計劃者、評價者、激勵者、管理者、組織者、建議者”(Gardner &Miller,2002:14)。最后,同行認為匯總所有嘉賓、同行和觀眾的意見和建議給譯員,使譯員能詳細、具體地了解自己的表現(xiàn),對譯員大有裨益。評估主體不再限于教師,而是同伴評價、觀眾評價、自我評價等多方主體參與,充分發(fā)揮評價的激勵機能,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郭繼榮、戴煒棟,2011)。
部分翻譯系低年級學生反映,來現(xiàn)場觀摩比賽是難得的學習機會,能近距離觀摩和欣賞優(yōu)秀學生譯員的素質(zhì)和能力,激發(fā)了學習的動力和熱情。有些觀眾本來只是想觀摩,沒想到也能參與評估,覺得責任重大,有較強的參與感。
本研究考察了I Forum 模擬口譯比賽的評估,收集三類評估主體的打分、總體評價和賽后采訪數(shù)據(jù),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嘉賓表、同行表、觀眾表三表聯(lián)合的評估體系比較可信,較好地完成了口譯現(xiàn)場評估的任務,并充分體現(xiàn)了各類評估主體的特點。三類評估主體在打分上呈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且都與評估主體本身的特點、譯員表現(xiàn)和現(xiàn)場狀況等密切相關。嘉賓打分偏高且差異大,能顯著預測選手譯員的口譯能力,總體評價填寫率較高,體現(xiàn)出專業(yè)、負責、欣賞、關注整體表現(xiàn)等特點,是口譯評估的權威和決定力量。同行打分居中,差異最小,在一定條件下能顯著預測選手譯員的口譯能力,總體評價填寫率最高,體現(xiàn)出細致、具體、多面、偏重鼓勵等特點,是口譯評估的有益補充。觀眾打分最低,差異居中,主觀評價填寫率較高,評價內(nèi)容豐富多樣,體現(xiàn)出多視角、專業(yè)與業(yè)余共存、注重學習和參與等特點,能影響其他評估主體的打分,是口譯現(xiàn)場評估的重要參與者。
嘉賓表、同行表和觀眾表對選手成績的權重設計體現(xiàn)了三類評估主體打分的不同特點和差異,有一定的合理性。嘉賓表和同行表中的評估細項的權重稍微影響選手成績,但不影響統(tǒng)計結果,可以嘗試去掉權重,僅按評估細項的原始分1-10分計算成績??傮w評價欄能有效佐證客觀打分,還能提供更詳細、全面的譯員描述評價,對選手譯員的現(xiàn)場表現(xiàn)也勾勒得更豐富、立體和完整。本研究的主要不足在于樣本有限(這由口譯比賽選手數(shù)量決定),且只評估了一個口譯方向的現(xiàn)場表現(xiàn),只涉及會議口譯,研究結論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他類型的口譯比賽的評估主體及權重、評估項設計、評估效度等都值得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