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 玲,景治強
(新疆農(nóng)業(yè)大學中國語言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新疆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7)
在日常生活中數(shù)字通常被用作計算符號,在文學作品中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各種數(shù)字,這里的數(shù)字則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功能,具有豐富多樣的色彩和語義的模糊性,從而給文學作品帶來特殊的審美效果。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數(shù)字的使用屢見不鮮,特別是在唐詩中。唐代詩人非常喜歡在詩歌中使用數(shù)字,也善于使用數(shù)字表達各種感情色彩。然而,這種數(shù)字的運用卻給唐詩的翻譯帶來了不小的困難?!短圃娙偈住分袛?shù)字眾多,具有很強的模糊性。本文通過研究《唐詩三百首》維譯本中數(shù)字的特點和種類,進而研究這些數(shù)字的翻譯策略與翻譯方法。
唐詩的美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意義、形式和聲音。雖然不少翻譯家為唐詩翻譯做了不少努力,但是詩歌的翻譯是很難令人完全滿意的,一般對詩歌的翻譯總是強調(diào)其中某一個方面的美,而忽略了其它兩個方面的美,所以出現(xiàn)了詩歌不可譯的觀點。這種觀點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原詩中的意象和情感確實很難用第二語言表述出來,但這并非意味著譯文根本不能傳達原詩的形象和感覺。
對此,許淵沖先生在詩歌翻譯方面建立了一套翻譯理論。他認為,原詩的意境美、形式美、聲音美都應在目的語中加以再現(xiàn)。許淵沖先生的“三美”理論就是針對詩歌翻譯在意義、聲音和形式上的美。中國翻譯家朱振武教授曾提出語境相似、意象相似和形式相似“三相似”理論,“三美”理論的基礎就是“三相似”理論,即在意義、聲音、形式上與原詩相似。這種相似意味著對原作的忠實。雖然“三美”是建立在“三個相似”的基礎上的,但顯而易見,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詩歌的翻譯很難在意義、聲音、形式三個方面同時達到完美。許淵沖“三美”理論認為,意義美是譯者最需要考慮的因素,其次才是聲音美和形式美,即在傳達原詩意境之美的前提下,要盡最大努力傳達原詩聲之美,在傳達原詩音韻美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傳達形式美。這三者重要性的排序為:“意義美>聲音美>形式美”。當然在古詩翻譯中,譯者不僅要把原詩的意義傳達到目的語中,還要盡可能地把聲音和形式也傳遞出去,盡可能滿足這三方面,達到完美的境界。
《唐詩三百首》中的數(shù)字主要有以下幾大類。
第一類是表示真實數(shù)量的數(shù)字,比如“高談十二部,細核五千文”(盧照鄰《赤谷安禪師塔》),其中的“十二部”指佛教的所有經(jīng)典,這些經(jīng)典共分為十二類,所以稱十二部?!拔迩摹贝咐献拥摹兜赖陆?jīng)》,因為其書約五千字,故稱“五千文”。由于文學作品具有模糊性的特征,故數(shù)字所表示的數(shù)量變得不確定和相對,比如“五千文”。
第二類是表示夸張含義的數(shù)字?!短圃娙偈住分?,夸張的數(shù)字主要指“十”“百”“千”“萬”等數(shù)字。唐彥謙的《自詠》中:“白發(fā)三千丈,青春四十年”的“三千丈”表明作者自己青春已逝、年老力衰的形象,寫法極盡夸張,表達了作者對于青春一去不復返的慨嘆。
《唐詩三百首》中也有一些數(shù)字,但它們與數(shù)量關系不大或根本沒有關系,這些數(shù)字指年齡、時間、典故、專有名詞和其他詞語等。
第三類是表示年齡、時間的數(shù)字。唐詩中人的年齡基本是真實的,目的是使人的年齡與行為形成鮮明的對比,也可以說明時間飛逝。例如“去時十一二,今年五十六”(白居易《宿滎陽》),“十一二”和“五十六”都表示年齡的大小?!安恢лd后,何處又為神?”(崔涂《巫山廟》),其中的“千載”就是“數(shù)字+表示時間的單位名詞”,表示時間的長短。也有表示距離、路程長度的數(shù)字。例如“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字面意思是說“我就和白鷗一樣,橫掠水波,來去萬里,誰能把我馴服呢”,其中的“萬里”就表示距離之遙遠。
第四類是含有數(shù)字的典故。用典是古詩中常用的藝術(shù)手法之一,古人常常借用人物、地點、時間等來說明典故之意,這其中就常常用到數(shù)字?!鞍咧癯醭啥鷱R,碧蓮遙聳九疑峰”(元稹《奉和竇容州》),這里的“二妃”即娥皇和女英,詩人以此典故來描述湘妃與舜帝的令人感動的愛情故事。
第五類是指地方、節(jié)日以及漢語特有表達方式的專有名詞?!叭龒{流泉幾千里,一時流入深閨里。”(李季蘭《琴曲歌辭·三峽流泉歌》),句中的“三峽”指的是地方,“七夕年年信不違,銀河清淺白云微,蟾光鵲影伯勞飛”(毛文錫《浣溪沙》),詩中的“七夕”代表七月初七的七夕節(jié)指特定的節(jié)日;“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李商隱《蟬》)中的“五更”指特定的時間。這些詞指地方、節(jié)日以及漢語特有的表達方式,都是用數(shù)字表示的專有名詞。
第六類是相當于形容詞或副詞的數(shù)字。例如“黃鶴一去不復返”“江天一色無纖塵”中的“一”。
總之,不同種類的數(shù)字可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藝術(shù)效果,給讀者以不同的感受。用來計算事物真實數(shù)量的數(shù)字給讀者呈現(xiàn)出一幅熟悉的真實生動的畫面,使讀者有置身其中的感覺。在《唐詩三百首》維譯本中,時間和年齡數(shù)字翻譯起來比較容易,大多是按字面翻譯,而含數(shù)字的典故和專有名詞的翻譯卻非易事,一般來說,典故和專有名詞屬于文化負載詞,在維爾語中很難找到與這些詞語相對應的概念。
本研究以許淵沖的“三美”翻譯理論為基礎,選擇一些典型例句,對《唐詩三百首》中的數(shù)字翻譯進行一番探討,以期找出《唐詩三百首》維譯本在翻譯數(shù)字和與數(shù)字有關的詞語時,結(jié)合“三美”理論所采用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
不管數(shù)字是否夸張,將漢語中表示數(shù)量的數(shù)字順利地譯成維吾爾語并不困難。例如:
(1)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李紳《憫農(nóng)》)
(《ikki ?eeir》 li ?en)
詩人首先用了三句詩描述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但是最后一句詩卻出人意料地點出了本詩的主題:農(nóng)民在豐收之后竟然“猶餓死”。本詩的意思就是只要農(nóng)民春天在地里播種,秋天就一定會有收成,最后一句說的農(nóng)民死亡的原因,并非天災,而是由于政府對農(nóng)民的苛捐雜稅。譯者采用直譯法,將“一粒粟”譯成“h?r tal uruq”,將“萬顆子”譯為“tym?n dan”,完全保持了原詩的意義,使譯文讀者與原文讀者有幾乎相同的感受。
(2)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
(《lu??n ?aqiratmisini tama?a qili?》 li b?j)
(3)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李白《關山月》)
tym?n jol bojliban boran hyrgirep, a?paqa e?iatidu halqip.
李白喜歡在詩中使用夸張的數(shù)字,尤其是“千”和“萬”,以此來表達他強烈的感情。在維譯時,譯者采用兩種翻譯方法,一是逐詞翻譯,如例(2)將“三千尺”直譯為“ymig?z”,例(3)中的“長風幾萬里”譯為“tym?n jol bojliban boran hyrgirep”。這里的“千”和“萬”都按照字面意思,直接譯為維吾爾語的“mi”和“mi”。
另一種翻譯方法為仿譯法,即譯者只把原文作為一種參照物,通過減譯或增譯的方式來譯原文。例如: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詩人用“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參照物,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用桃花潭的水深對比汪倫對自己的情誼,既形象生動,又耐人尋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倫的情誼有多深呢?譯者將“千尺”這個可衡量的尺寸轉(zhuǎn)化為“ter?n bolan bil?n tawχua kl h?rqan? tupraqta”(意為:無論桃花潭水深幾許)。這樣的說法雖然只譯出了原詩的概義,但卻完美展現(xiàn)了原詩的意義之美。
(5)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早發(fā)白帝城》)
李白因得罪朝廷被流放,在走到白帝城時卻意外得到了赦免。這首詩就是他從白帝城乘船返回江陵的路上寫的。小船順流東下,不知不覺間已越過了萬重山嶺,千里水程,來到了江陵城下。這時,詩人的心情還像朝辭白帝城時一樣輕松。于是,他提筆疾書,寫下了這首輕捷明快的詩篇。所以這里的“萬重山”并非具體的一萬座山,而是指層層疊疊的山,即形容小船穿過了許多山。故譯者放棄了“萬”的具體意義,而將“萬重山”譯為“qatmu-qat talar”(意為:層層疊疊的山)。
夸張強調(diào)的是表達感情,而不是反映真實的事物。因此,運用夸張的數(shù)字量化抽象事物,以增加詩歌的情感感染力。以上幾首詩中不論是否有夸張的表示,譯文在意義和形式上都與原作相似,譯文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同時也獲得了意義和形式的美,創(chuàng)造了優(yōu)美的風景,使譯文讀者能夠非常愉悅地賞讀這些詩。
(6)十三學得琵琶成,名數(shù)教坊第一部。(白居易《琵琶行》)
(7)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白居易《上陽白發(fā)人》)
例(6)、例(7)中的維吾爾語翻譯完全按照漢語原文翻譯,保證了形式、內(nèi)容的一貫性。在例(7)中,白居易使用兩個年齡“十六”和“六十”,來描寫一個在皇宮里住了近50年卻未能見過皇上的宮女,“十六”和“六十”這兩個年齡點放在同一個人身上,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所以維譯本也逐詞翻譯,使譯文讀者與原文讀者產(chǎn)生同樣真切的感受,達到意義美和形式美的目的。
(8)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p>
十五始展眉,愿同塵與灰。……
十六君遠行,程塘淞瀕堆?!?李白《長干行》)
On altid? oq?t bil?n k?tti?iz.jnjuduj h?myjtalardinttiiz…
原詩中“十四”“十五”“十六”這幾組數(shù)字的連用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平行結(jié)構(gòu),使語言具有較強的表現(xiàn)力,朗讀起來節(jié)奏也顯得優(yōu)美。譯者將這些處于平行排列的數(shù)字,通過逐字逐句翻譯為“On tt”、“On b??”、“On altid?”,同樣創(chuàng)造出一種連貫的美,并保存在維吾爾語語言中。這樣的譯法既確保了譯文的意義美,又做到了譯文的形式美。
《唐詩三百首》維譯本對表示時間的數(shù)字的翻譯方法比較靈活,都根據(jù)譯文讀者的接受程度,依據(jù)“意義美>聲音美>形式美”而譯的,主要采用逐詞翻譯法、仿譯法等。
(9)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李商隱《無題》)
(10)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黃巢《不第后賦菊》)
當漢語和維吾爾語詞語的概念意義沒有太大差異時,譯者就逐詞翻譯,例(9)中的“五更”就譯為維吾爾語的“b??es?k”(意為:五更)。有些漢語時間詞語具有特殊的民俗文化意義。例(10)的“九月八”對譯文讀者來說是一個普通的日子,但九月九日是中國重陽節(jié),是人們賞菊的日子?!按角飦砭旁掳恕弊置嬉馑际恰暗鹊角锾炀旁鲁醢四且惶臁保鎸嵉脑⒁馐钦f,等到上應天時、下順民心那樣時機成熟時;菊花開放時節(jié)是在秋天,那時百花俱已凋謝,所以是“我花開后百花殺”。故譯者將“九月八”用“ujakyni”(意為:重陽節(jié))進行仿譯,在意義上滿足了譯文讀者理解詩文的需求。
(11)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杜牧)
ikki p?rig? makan bolur idi mis qu? rawaq.
典故是翻譯中的一大難點。面對如何處理典故,不同的譯者有不同的看法。劉若愚(1969)認為,應該直譯出唐詩中的典故,這樣才能使譯文讀者更好地欣賞唐詩。而翁賢良(1985)則認為解釋一下典故所隱含的意義是最佳的典故翻譯法。許淵沖(2006,96)則堅持認為在翻譯典故時必須進行一定程度的修改。例(11)“二喬”指東吳喬公的兩個女兒,大喬嫁給前國主孫策為妻,小喬嫁軍事統(tǒng)帥周瑜,合稱“二喬”,被譯為“二位女神”,這種譯法有助于譯文讀者理解,但同時原詩中“二喬”所包含的文化含義也被犧牲了??梢钥闯?,譯者對典故的翻譯傾向于意義第一,這樣譯文讀者可以讀到流暢且可讀性強的詩歌,以愉悅之情來享受詩歌之美。
漢語數(shù)字用法有一個顯著特點是與形容詞、副詞的功能相當。這類數(shù)字在詩歌中的運用既簡單又富于表現(xiàn)力。
(12)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崔顥《黃鶴樓》)
Seriq turna χu k?tk?nd? bu jaqqa ?sla qajtmaptu,
(《seriq turna rawaqi》sy χa)
本句意為:“黃鶴飛去就再也不能復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載依舊。”全詩將人生的短暫與時間的無窮、世事無變幻與宇宙的永恒體現(xiàn)在短短的詩句當中,令人思索無限?!耙弧钡囊馑际恰耙坏?,譯者抓住這個真諦對它進行了翻譯:“Seriq turna χu k?tk?nd?”(意為:黃鶴一旦飛走了)。
唐詩中的每一類數(shù)字都會產(chǎn)生不同的藝術(shù)效果,給讀者不同的感受。用數(shù)字來計算事物相對真實的數(shù)量,給讀者呈現(xiàn)所熟悉的真實生動的形象,使人感覺仿佛置身于真實場景之中。夸張強調(diào)的是表達感情,運用夸張的數(shù)字量化抽象事物,以增加詩歌的情感感染力。其它與數(shù)詞有關的帶有文化色彩的詞語,翻譯難度特別大。在處理文化負載詞時,《唐詩三百首》維文版的翻譯是以譯文讀者為中心,譯者盡可能地為讀者提供最流暢、可讀性強的詩歌。在翻譯方法上,譯者既采用逐詞翻譯,也采用音譯、意譯、仿譯、改譯等翻譯方法。在意義、聲音和形式上譯者不拘泥于原詩。當意義美、聲音美和形式美不可能同時存在時,譯者首先把意義美放在首位,然后做出一定的改變,盡可能地再現(xiàn)聲音美和形式美。本文是對唐詩數(shù)字維吾爾語翻譯的一個嘗試性研究,希望本項研究能為唐詩中數(shù)字的維吾爾語翻譯提供一些合理的翻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