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勤
【摘要】家國情懷是中國文化綿延至今的靈魂,也是學校思想教育永恒的主題。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有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初中階段是學生思想和品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初中歷史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可以采取多種措施主動向學生滲透家國情懷意識。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家國情懷;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21—0103—03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索歷史應具有的價值追求,體現(xiàn)了個人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責任[1]。通過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讓學生把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始終同人民的期盼、國家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在實踐中時刻為此勤奮努力,竭盡全力為社會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讓學生的思想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實現(xiàn)“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目標,激發(fā)其對國家“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深刻理解,從而立志為國家的前途和未來奉獻,這是教育工作者最核心、最基本的追求,也是整個民族興旺發(fā)達的精神保證[2]。
一、家國情懷教育是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需要
中國五千年的璀璨歷史,鑄就了兼容并蓄的中華文化,是世界上流傳至今而未曾中斷的文化形態(tài)之一,這足以說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實踐證明,傳統(tǒng)文化里蘊含的寶貴精華,蘊藏的深深的家國情懷,是我們今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財富,也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文化自信的保證。要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得以傳承,讓傳統(tǒng)文化在社會進步、經濟發(fā)展中得到發(fā)揚光大,更好地推動社會全面發(fā)展,就必須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人民濃厚的情感,有意識引導學生在歷史知識的學習中自覺接受歷史知識并形成愛國意識,通過歷史學習,培養(yǎng)其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對祖國燦爛文化由衷的自豪,對古圣先賢的敬仰與歌頌。
二、家國情懷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
素質教育是我們長期堅持的教育方針,是培養(yǎng)求實創(chuàng)新人才的現(xiàn)實需要。黨和國家始終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教育作為關系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全局的一項根本任務。歷史教育在學生道德品質及責任意識培養(yǎng)方面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于青少年人格的塑造、家園情懷的培養(yǎng),對人類社會普遍的人文關懷都具有根本性所用。只有在歷史教學中注重家國情懷教育,才能真正實現(xiàn)歷史教學素質教育的目的。
1.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素質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各學科師生片面追求考試成績,歷史教學無疑也受到了這種觀念的影響。許多歷史老師在教學中一味強調讓學生記憶歷史知識,只關注學生是否能答好試卷,結果卻忽視了歷史學科的家國情懷教育,忽視了學生對祖國人民深厚情感的培育。若只限于一些人物、事件、器物的簡單記憶,師生并沒有發(fā)掘出歷史教材中蘊含的思想教育功能,忽視了人物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不會客觀分析評價歷史現(xiàn)象。體會不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抱負,體會不到“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追求,達不到“以史為鑒”的學習目的,不能具體地結合當前社會需要找出前人的成功經驗教訓。懷揣家國情懷報國之志的建設者只有在為國家人民作出貢獻的過程中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歷史教育工作者必須走出應試教育的局限,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不應當單純地只重視知識的灌輸,考核結果不能只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師生需要從歷史中來,到實踐中去,堅持“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理念,把書本知識同當前社會現(xiàn)實結合,把歷史事件同當前的社會熱點問題相聯(lián)系,辯證地、歷史地得出自己的見解。學生學得活,老師教得多,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素質教育的教育要求。課堂教學是學生系統(tǒng)學習歷史知識、培養(yǎng)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家國情懷教育的主要形式。相比于其他學科,歷史有著較為鮮明的價值判斷和褒貶傾向,通過老師正確的引導,可以向學生潛移默化地傳遞一種價值訊息,從而影響學生的價值判斷。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需要結合歷史學科自身的特點,把歷史知識教學與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懷相結合,在課堂上同學生進行充分交流和討論??梢栽诮虒W中培養(yǎng)學生對國家社會的深厚情感,激起學生立志報國的強烈愿望,從而幫助他們在實踐中、在小事件中踐行奉獻國家社會的行為[3]。
三、家國情懷教育是形成學生優(yōu)秀品質的需要
初中是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學生處在品格定型分化的階段,也是“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加之初中學生喜歡模仿他人的言行,老師可以在歷史教學中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英雄”。實踐證明,學習一個正面的歷史人物,就有可能引導學生走上一條正確的人生路,相反,他們也有可能受錯誤思潮、負面人物的影響。因此,借助歷史中許許多多的正面人物、正面事跡的精神力量,使學生產生“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品格,在近代百年屈辱史中激發(fā)其“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責任擔當意識,自覺萌發(fā)為國家人民奉獻一切的行為[4]。因此,歷史教師要讓學生學好歷史知識,對中華文化產生高度自信。
歷史教學有利于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方針,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能力。博大精深的歷史知識足以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學習的榜樣和動力支持,歷史教師可以把每一個學生的狀況同具體的歷史知識相結合,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教育問題,具有無限延伸的歷史知識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只有歷史才能給人以全面的教育,青年學生只有對我們的前人的成就滿含激情,對國家對人民充滿敬意,才可以在歷史學習中得到全面的完善[5]。
四、家國情懷教育是培養(yǎng)合格接班人的需要
縱觀中國古代史,秦漢唐宋元時期,我國全面廣泛對外交流,西漢絲綢之路直通歐洲(羅馬帝國),開放的唐宋元時期,不僅堅持開明的民族團結政策,在已有的基礎上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與世界人民共享中國的發(fā)展成果……正是由于這種廣泛的學習交流,才有了當時的國力強盛,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yè)。而中國歷史進入明朝中后期以后,開始逐步閉關鎖國,使中國落伍于世界歷史發(fā)展的進程,清政府自負地走在落后的道路上。落后就要挨打。以史為鑒,我們不難得出結論,開明開放的發(fā)展環(huán)境才能使中華民族走上復興的康莊大道,所以我們培養(yǎng)的接班人必須具有開放開明的胸懷[6]。
翻開中國的發(fā)展歷史,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不僅是豐富的文化知識畫卷,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更是中華民族充滿激情的共同創(chuàng)造。老師應引導學生在學習歷史的時候獨立思考,自己得出結論,有自己的評價,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國家的責任感、使命感。學生考慮的問題可能不全面,但都是自己的理解和頓悟,教師可以借助這些話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歷史的對比性思考中,學生會形成自己對歷史的理解。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必將成長為有眼光、有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7]。
參考文獻
[1]林明霞.初中歷史教學應注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教育學刊,2014(05):38.
[2]張果.當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
[3]賴遠芳.初中歷史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3(28):46.
[4]江維瑛.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探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6.
[5]劉柱.歷史學科滲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學周刊,2012(03):25.
[6]呂東杰.21世紀強化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路徑研究[D].大慶:東北石油大學,2017.
[7]王正濤.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大觀周刊,2013(06):248.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