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為
(1.長春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吉林 長春130032;2.東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130032)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職業(yè)教育擺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2019年5月,國務院發(fā)布了《國家職業(yè)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職教20條”),明確了職業(yè)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職教20條”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多措并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yǎng)學生實現職業(yè)技能和職業(yè)精神的高度融合。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fā)《職業(yè)教育提質培優(yōu)行動計劃(2020—2023年)》提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職業(yè)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
在職業(y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輔導員是培養(yǎng)“德技并修”人才的重要力量,是完成“立德樹人”任務的重要保障。因此,構建職業(yè)高等學校輔導員勝任力模型,為提升輔導員勝任力提供客觀依據,促進輔導員隊伍專業(yè)化建設,增強職業(yè)教育“三全育人”的育人力量。
本研究采用“行為事件訪談法”對職業(yè)高等學校輔導員進行“聚焦問題”的半結構化訪談;對關鍵事件深度挖掘,依據“扎根理論”,獲取輔導員勝任力要素;通過“德爾菲”專家咨詢法,確定各勝任力要素大致權重,初步構建職業(yè)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的勝任力模型。在此基礎上設計《職業(yè)高等學校輔導員勝任力核驗問卷》,分析問卷調查結果,并進一步檢驗已構建模型的有效性。
考慮到訪談的便利性和可行性,以東北三省10所職業(yè)高等學校的輔導員為研究群體,其中“績優(yōu)組”輔導員推薦標準為:(1)近五年曾榮獲校級以上(含校級)優(yōu)秀輔導員、學生工作先進個人等稱號(或其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關榮譽);(2)近五年工作考核中,至少一次為優(yōu)秀且其他年份均在合格(含)以上;(3)從事輔導員工作三年(含)以上,且目前在輔導員工作崗位上?!翱兤浇M”輔導員參照標準為:(1)近五年工作考核中均為合格(含)以上;(2)從事輔導員工作兩年(含)以上,且目前在輔導員工作崗位上。10所院校推薦受訪輔導員共30名,其中“績優(yōu)組”15名,“績平組”15名,具體訪談樣本特征,如表1所示。每位受訪者的訪談時間控制在1小時左右。
訪談提綱主體部分主要包括三個題目,分別為個人簡介、工作中三件成功和三件失敗事件的描述、以及適當的探測性問題。如果行為事件不足以提取勝任力要素,則直接詢問:“作為職業(yè)高等學校的輔導員,您覺得需要具備哪些勝任力?”
30名訪談被試中,有5名“績平組”的受訪者因實際工作經歷較為簡單,沒有講述出足夠的具有實質性內容的成功或失敗事例,因而在編碼時沒有作為正式研究文本材料。編碼過程使用Nvivo12.0軟件,將訪談材料設定為25個案例,進行基于“扎根理論”的三級編碼。[1]
1.一級編碼
提煉出各個關鍵事件中能夠體現勝任力要素內涵的主題,如表2所示。依據“扎根理論”對25個案例(注:表2僅以案例1為例)進行概念化開放式編碼,得到所有案例的一級編碼。梳理辨析兩位編碼者的編碼結果,初步總結歸納出52項概念。
表2 開放式編碼的示例(以案例1為例)
2.二級編碼
找出52項概念之間的橫向關系,整合出17個關鍵范疇,并對范疇內涵進行深化,構建出范疇之間的聯(lián)結(如圖1所示)。
3.三級編碼
根據研究問題和研究目的,將二級編碼所形成的類屬進一步梳理歸納出核心類屬,即串聯(lián)各種概念之間的關系,使所得到的資料有清晰的故事線索,從而得出“職業(yè)高等學校輔導員勝任力的初步模型”,如圖1所示。
采用“德爾菲”專家咨詢法對模型構成要素進行修訂。在充分考慮性別、職務、聲望、職業(yè)牽連以及在本領域內所取得的成就,確定8名專家。通過三輪專家意見咨詢,專家們達成一致性意見:(1)精煉開放性編碼,“尊重學生”屬于“換位思考”的范疇;“欣賞每一個學生”就會“平等對待所有學生”,只不過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主動幫助學生”屬于“工作主觀能動性”里的一項。(2)對“溝通能力”進行補充,增加一項:“向上:主動與上級和其他部門溝通,準確傳遞工作意圖”。(3)對“育人能力”的各項表述也進行合理化規(guī)范。
為避免因個人主觀臆斷造成打分標準不一,專家們采用四分制將行因子與列因子相互對比,判斷出4個維度(因子)的權值,如表3、表4所示。通過計算出各維度(因子)平均分(即每行加總分除以因子數減1的差值)及平均分之和,再用各維度(因子)的平均分除以平均分之和,結果即是各因子(維度)的權重。[2]結果如表5所示。因篇幅限定,各維度內勝任力要素的權重比例在此不一一列舉。
表3 判斷尺度定義表
表4 職業(yè)高等學校輔導員勝任力一維因子權值判斷表
表5 職業(yè)高等學校輔導員勝任力權重
基于以上研究,初步構建了職業(yè)高等學校輔導員勝任力雛形(如圖1所示),該模型包含了包括政治素養(yǎng)、職業(yè)態(tài)度、育人能力、人格特質在內的4個維度,17項勝任特征,以及各維度的權重。
圖1 職業(yè)高等學校輔導員勝任力模型的初步構建
為保證問卷更具科學性、合理性和完善性,專門進行試測。完善試測問卷后,面向全國職業(yè)高等學校輔導員發(fā)放問卷350份,回收有效問卷331份。具體樣本結構,如表6所示。
表6 職業(yè)高等學校輔導員勝任力問卷有效問卷樣本結構(N=331)
問卷征求專家意見,并由3名“教育領導與管理專業(yè)”在讀博士研究生審讀后,進行了適當修改。問卷主要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涉及輔導員的基本資料。第二部分是《職業(yè)高等學校輔導員勝任力核驗問卷》,問卷的項目均來自于前述“行為事件訪談”和“專家意見咨詢”的結果,共計50個項目。問卷以李克特量表(Likert)來衡定題項,針對“非常重要、很重要、不確定、一般重要、完全不重要”,分別賦值“5、4、3、2、1”。第三部分為開放性問卷,即“除上述特點外,您認為優(yōu)秀輔導員還需要具備什么樣的特質或顯著特征,并對其行為進行簡要描述”。為了最大程度收集數據、方便被試、節(jié)約成本,采用線上電子問卷和線下紙質問卷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測試。
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高低兩組對于50個題項均呈現出顯著性(p<0.05),意味著總共50項均具有良好的區(qū)分性,不需要刪除題項。
一般而言,一份優(yōu)良的教育測評問卷至少應該具有0.8以上的信度系數,這樣才比較具有研究價值。[3]從表7、表8可知,總問卷的α系數和spearman-brown折半系數均達到0.9以上,說明此問卷具有較高的內部一致性信度,測試結果完全可以接受。
表7 Cronbach信度分析
表8 Spearman-brown折半信度分析
1.因素分析可行性檢驗
根據學者Kaiser(1974)觀點,當KMO統(tǒng)計量高于0.9時效果最佳,0.7以上效果尚可,0.6時效果很差,0.5以下不適合做因素分析。[4]由表9可知,KMO系 數=0.967,Bartlett球 性 檢 驗p值=0.000,達到顯著性水平,相關矩陣之間存在共同因素,適合進行因素分析。
表9 KMO和Bartlett的檢驗
2.因素分析
為了方便研究,結合理論模型構建得到的4個維度,在因素分析過程中,先行設置因子為5個。為了更好地得到較好解釋的因素,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轉”的方法對各個因素的信息載荷進行微調。
經過五輪因素分析,將載荷量小于0.4和在多個因子間“糾纏不清”的題項刪除后(刪除掉題號6、7、8、13、14、19、33、40、41、42,共計10個題項),萃取了4個因子,累計方差解釋率為70.142%,屬于中等偏上水平,可以接受。具體如表10所示。
表10 五輪因素分析統(tǒng)計表
3.因子命名
為了更好地理解4個因子對每個項目的實際意義,結合國內外已有研究和已得出的勝任力特征,對各個因子命名,如表11所示。
表11 職業(yè)高等學校輔導員勝任力模型的因子命名
經過五輪因素分析,原有“職業(yè)態(tài)度”因子中的“關愛學生”這一范疇與原有“政治素養(yǎng)”因子中“政治信仰”“政治品質”兩個范疇歸屬至同一維度,由于命名要涵蓋所有要素的內涵,所以該因子(維度)命名為“師德修養(yǎng)”。在此采用問卷調查方法所抽取的4個因子的主要項目及其內容體現了確定的40個勝任力要素,構成相互印證。
1.問卷的內容效度
編制問卷時,既采用了“行為事件訪談法”來收集勝任力要素,也邀請了相關專家對已得到的勝任力要素進行修訂完善,又邀請了在讀博士研究生對調查問卷題目的表述方式進行了修訂。在正式調查之前,小范圍的預測結果也得到了良好的反饋,所以該調研問卷具有良好的內容效度。
2.問卷的結構效度
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驗證問卷的結構效度,根據表10顯示,各因子在內容上并沒有出現重疊,累計方差解釋率為73.054%,具有較好的解釋性,說明該問卷的結構效度良好。
3.問卷的區(qū)分效度
選取50名獲得過“校級以上獎勵”的優(yōu)秀輔導員和50名考核等級為“合格”的一般輔導員的問卷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由表12可見,優(yōu)秀輔導員的各因子得分都顯著高于一般輔導員,證明該問卷區(qū)分效度較為理想。
表12 優(yōu)秀輔導員與一般輔導員勝任力的差異性比較
綜上所述,已構建的職業(yè)高等學校輔導員勝任力模型是有效的,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于考察職業(yè)高等學校輔導員的勝任力水平和狀況。
根據前文研究,得出了職業(yè)高等學校輔導員勝任力的4個維度(因子)、16個要素和40項具體表現,借鑒“洋蔥模型”,[5]最終確立職業(yè)高等學校輔導員勝任力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職業(yè)高等學校輔導員勝任力模型
每個顏色代表一個維度,即最里層為“人格特質”維,次外層為“職業(yè)態(tài)度”維和“師德修養(yǎng)”維,最外層為“育人能力”維,具體各維度(因子)所包含的要素以及具體條目的解釋,如表13所示。
表13 職業(yè)高等學校輔導員勝任力模型具體描述
職業(yè)高等學校輔導員勝任力模型中,各因子都有其獨特的內涵和屬性,但各因子之間不是割裂開來的,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的。其中,“師德修養(yǎng)”“育人能力”是輔導員勝任工作要求的基礎能力,即“基準勝任力”,是外顯素質,可以被直接測量或觀察出來,可以通過培訓和學習獲得,而且與工作經驗密不可分;“人格特質”“職業(yè)態(tài)度”則是輔導員工作績效優(yōu)劣的“鑒別性勝任力”,是內隱素質,不易定量測評,需結合定性考核方式。越是內層的勝任力越起到決定性作用,內層勝任力的提升會促進外層勝任力水平的發(fā)展,反之亦然。
與以往學者構建的輔導員勝任力要素相比較,職業(yè)高等學校輔導員勝任力與普通高校輔導員勝任力要素基本類似,但職業(yè)高等學校輔導員在“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與就業(yè)指導”方面有特殊要求,這與職業(yè)教育“校企合作”“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等類型特色有直接關聯(lián),后續(xù)做進一步深入研究。
本研究構建的職業(yè)高等學校輔導員勝任力模型,一方面可以反應職業(yè)高等學校輔導員不斷變化的工作職責,促進輔導員自身素質提升和輔導員隊伍職業(yè)化、專業(yè)化建設。另一方面可以促進職業(yè)高等學校輔導員自發(fā)自覺地把優(yōu)秀的勝任力轉化為促進學生成長發(fā)展的不竭動力,促進職業(yè)教育的“三全育人”工作,從而達到“人校雙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