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海瀟,鄭連斌,李 珊,宇克莉
(1.天津師范大學 體育科學學院,天津300387;2.天津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天津300387;3.天津師范大學天津市動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天津300387)
身體圍度主要反映人體某個橫截面中骨骼、肌肉、器官和皮下脂肪等綜合發(fā)育情況,是體質(zhì)人類學的重要研究內(nèi)容之一[1].影響身體圍度值的因素較多,基因、環(huán)境及飲食、運動情況等都會使身體圍度值發(fā)生變化.另外,身體圍度的一些指標,如腰圍、臀圍、腹圍之間的關(guān)系是某些慢性疾病診斷的重要預測指標[2-4].目前,我國學者已經(jīng)對很多族群的身體圍度特征進行了調(diào)查研究,包括彝族[5]、獨龍族[6]、布依族[7]、烏茲別克族[8]、撒拉族[9]、俄羅斯族[10]等少數(shù)民族和云南漢族[11]、安徽漢族[12]、江蘇漢族[13]以及爾蘇人、木雅人、空格人、八甲人等未識別族群[14].
白族是我國人口較多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貴州和湖南等地,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獻[15]和[16]分別對湖南白族和貴州白族的頭面部體質(zhì)特征進行了研究,文獻[17]對云南大理白族的體質(zhì)形態(tài)做了初步研究,其研究對象以頭面部指標為主.目前,關(guān)于云南白族成人身體圍度值的研究尚未見報道,為豐富我國體質(zhì)人類學數(shù)據(jù),本文對云南白族成人的身體圍度進行調(diào)查研究.
研究組于2016年9月和2018年8月分別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和麗江市玉龍縣九河白族鄉(xiāng)進行了白族成人的人體表型數(shù)據(jù)采集工作.遵循知情同意原則,采用隨機抽樣方法,共測量白族成人793例(男性276例,女性517例).被測者均為世居當?shù)厝陨系陌鬃宄扇?,身體健康,無殘疾.調(diào)查對象的年齡范圍為20~80歲,分為20~44歲、45~59歲、60~80歲3個年齡組,男性的平均年齡為(55.4±12.8)歲,女性的平均年齡為(55.4±12.9)歲.
按照《人體測量方法》[18]和《人體測量手冊》[19]的方法測量了頭圍、胸圍、腰圍、臀圍、大腿圍、小腿圍、上臂圍、上臂最大圍和前臂圍等9項指標,測量嚴格執(zhí)行質(zhì)量控制.數(shù)據(jù)采用Excel2007和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身體圍度的性別間比較采用u檢驗;對身體圍度與年齡之間進行線性相關(guān)分析;對不同年齡組的身體圍度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與多重比較.
云南白族身體圍度的測量結(jié)果和性別間比較見表1.由表1可見,男性和女性軀干的3個圍度值均為臀圍最大,胸圍次之,腰圍最小.u檢驗結(jié)果表明,9項身體圍度值的性別間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1<P<0.05或P<0.01),除大腿圍外,其余8項圍度值均為男性大于女性.上臂最大圍與上臂圍之差可以反映上肢肌肉的發(fā)達程度,男性的該項指標為28.3 mm,女性為22.8 mm,因此男性的上肢肌肉較女性發(fā)達,這與男女性不同的激素分泌特點有關(guān)[11],雄激素可以通過促進蛋白質(zhì)的合成,參與骨骼肌肉的生長,使肌肉系統(tǒng)發(fā)達.
表1 云南白族身體圍度的測量結(jié)果和性別間比較(Mean±SD)Tab.1 Measurement results and gender comparison of body circumferences of Bai in Yunnan mm
白族身體圍度與年齡的相關(guān)性分析見表2.表2的相關(guān)分析結(jié)果顯示,男性和女性的大腿圍、小腿圍、上臂圍、上臂最大圍和前臂圍與年齡呈顯著負相關(guān)(P<0.01),即四肢圍度值隨年齡的增長逐漸減小,有研究認為這是一種生理現(xiàn)象[20],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分泌量發(fā)生變化,老年人的脂肪會向軀干積聚,肌纖維數(shù)量減少且細胞萎縮,肌纖維的蛋白質(zhì)量減少,細胞內(nèi)含水量下降[21],由此導致四肢圍度值逐漸減小.
由表2可見,男性的頭圍與年齡不相關(guān),年齡組間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女性頭圍與年齡呈顯著負相關(guān)(P<0.01),年齡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1<P<0.05).女性頭圍的年齡組間差異見于20~44歲組、45~59歲組與60~80歲組之間,即60~80歲組頭圍最小,雖然男性頭圍的年齡組間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也表現(xiàn)為60~80歲組頭圍最小.頭圍主要反映骨性結(jié)構(gòu),很少受環(huán)境的影響[22].頭圍的測量值可能受到發(fā)量的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發(fā)量逐漸減少可能是頭圍減小的原因.
胸圍、腰圍和臀圍反映軀干骨骼肌肉和脂肪的發(fā)育狀況.由表2可見,男性的胸圍和臀圍與年齡不相關(guān),但年齡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1<P<0.05),見于45~59歲組與60~80歲組之間.45~59歲的男性處于壯年時期,身體的充實度更高一些,因此胸圍和臀圍更大.男性的腰圍與年齡不相關(guān),年齡組間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女性的胸圍與年齡不相關(guān),但年齡組間差異具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女性臀圍與年齡呈顯著負相關(guān)(P<0.01),年齡組間差異具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于20~44歲組、45~59歲組與60~80歲組之間,這與女性的雌激素有關(guān),雌激素可以促進脂肪在臀部積聚,而隨年齡增長,身體雌激素逐漸減少,因此臀圍也會減小.女性腰圍與年齡呈顯著正相關(guān)(P<0.01),年齡組間差異具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于45~59歲組、60~80歲組與20~44歲組之間,這說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女性腰圍變大.男性和女性軀干部圍度隨年齡增長的不同變化,體現(xiàn)出性別間體型的差異.
表2 云南白族身體圍度與年齡的相關(guān)性(Mean±SD)Tab.2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body circumferences of Bai in Yunnan with age mm
為進一步探究云南白族身體圍度的特征,將其與我國其他族群的身體圍度進行比較.選取四川彝族[5]、云南獨龍族[6]、貴州布依族[7]、新疆烏茲別克族[8]、青海撒拉族[9]、內(nèi)蒙古俄羅斯族[10]、云南漢族[11]、云南怒族(本研究組數(shù)據(jù))、云南傣族[23]、廣西仫佬族[24]、四川羌族[25]、內(nèi)蒙古鄂溫克族[26]等12個族群的6項身體圍度(頭圍、胸圍、上臂圍、前臂圍、大腿圍、小腿圍)資料與白族進行比較.
2.3.1 云南白族與其他族群身體圍度的聚類分析
根據(jù)身體圍度對云南白族和其他12個比較族群進行聚類分析,男性和女性的聚類結(jié)果分別見圖1和圖2.
圖2 13個族群女性身體圍度的聚類結(jié)果Fig.2 Clustering results of body circumferences of females in 13 ethnic groups
男性聚類結(jié)果(圖1)顯示,當聚類水平為10時,13個族群被分為3個組,第1組包括四川羌族、云南漢族、青海撒拉族、新疆烏茲別克族、內(nèi)蒙古俄羅斯族和內(nèi)蒙古鄂溫克族,第2組包括云南白族、四川彝族、云南傣族和云南怒族,第3組包括云南獨龍族、貴州布依族和廣西仫佬族.
圖1 13個族群男性身體圍度的聚類結(jié)果Fig.1 Clustering results of body circumferences of males in 13 ethnic groups
女性聚類結(jié)果(圖2)顯示,當聚類水平為10時,13個族群被分為3個組,第1組包括云南白族、四川彝族、云南傣族、云南怒族、青海撒拉族、新疆烏茲別克族、四川羌族、云南漢族和內(nèi)蒙古俄羅斯族,內(nèi)蒙古鄂溫克族單獨為第2組,第3組包括貴州布依族、廣西仫佬族和云南獨龍族.第1組又分為4個小組,其中:云南白族、四川彝族、云南傣族和云南怒族為一組,青海撒拉族和新疆烏茲別克族為一組,四川羌族和云南漢族為一組,內(nèi)蒙古俄羅斯族單獨為一組.
以上聚類結(jié)果表明,云南白族男性和女性的身體圍度均與四川彝族、云南傣族和云南怒族比較接近,這4個族群均為南方族群,因此可以認為云南白族的身體圍度具有南亞類型的特征.
2.3.2 13個族群身體圍度的主成分分析
13個族群男性和女性6項身體圍度的主成分分析散點圖分別見圖3和圖4.
圖3 13個族群男性身體圍度的主成分散點圖Fig.3 Scattered plo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or body circumferences of males in 13 ethnic groups
圖4 13個族群女性身體圍度的主成分散點圖Fig.4 Scattered plo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or body circumferences of females in 13 ethnic groups
13個族群男性身體圍度的主成分分析顯示,前2個主成分貢獻率分別為74.896%和14.691%,累計貢獻率為89.587%.PCⅠ載荷大的指標為胸圍(0.954)、小腿圍(0.931)和上臂圍(0.922),PCⅠ越大,則胸圍、小腿圍和上臂圍越大.PCⅡ載荷大的指標為前臂圍(-0.553)、頭圍(0.531)和大腿圍(0.430),PCⅡ越大,則頭圍和大腿圍越大,前臂圍越小.
由圖3可見,云南白族男性的PCⅠ值為負,接近于0,PCⅡ值為正,且較大,說明在13個族群中,白族的胸圍、小腿圍和上臂圍處于中等水平,頭圍和大腿圍處于較高水平,前臂圍處于較低水平.另外,從PCⅠ值來看,云南白族男性與云南傣族、四川彝族和云南怒族比較接近;從PCⅡ值來看,云南白族男性與四川彝族比較接近.
13個族群女性身體圍度的主成分分析顯示,前2個主成分的貢獻率分別為80.572%和12.134%,累計貢獻率為92.706%.PCⅠ載荷大的指標為胸圍(0.965)、小腿圍(0.944)和上臂圍(0.920),PCⅠ越大,則胸圍、小腿圍和上臂圍越大.PCⅡ載荷大的指標為前臂圍(-0.483)、大腿圍(0.445)和頭圍(0.386),PCⅡ越大,則前臂圍越小,大腿圍和頭圍越大.
由圖4可見,云南白族女性的散點坐標與男性類似,6項身體圍度在13個族群中所處的位置也與男性一致.此外,從PCⅠ值來看,云南白族女性與四川彝族、云南傣族和云南怒族比較接近;從PCⅡ值來看,云南白族女性與四川彝族和云南漢族比較接近.
以上主成分分析結(jié)果表明,云南白族男性和女性的身體圍度均與四川彝族、云南傣族和云南怒族比較接近,與聚類分析結(jié)果一致.
李東紅[27]認為唐初“昆明之屬”族群分為“白蠻”和“烏蠻”.自南詔統(tǒng)一后,區(qū)內(nèi)部族一體化,最終形成白族.杜昆[28]認為昆明夷是白族的祖先.在白族形成過程中,對昆明夷產(chǎn)生較大影響的是漢人和氐人.語言學研究結(jié)果和考古資料以及史料記載都提示白族源于古代氐羌[29].董永利等[30]對Y染色體單倍型分布頻率的分析結(jié)果顯示,湖南白族、云南白族與其他北方起源的群體被聚成一組,對線粒體單倍群分布頻率的分析結(jié)果顯示,湖南白族與湖南漢族和土家族接近,云南白族則與云南怒族和阿昌族接近.這與本文得到的云南白族的身體圍度與云南怒族比較接近相一致.于長春等[31]通過DNA分析技術(shù)對云南白族和彝族的mtDNA高可變區(qū)Ⅰ進行了序列測定,得到2個族群間的遺傳距離為0.009 52,因此兩者親緣關(guān)系較近.這與本文得到的云南白族與彝族比較接近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