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小學教育中的主要科目之一,數學教學在促進小學生思維發(fā)展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小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難以形成全面有效的理解,給數學教學效率與質量的提高帶來了不利的影響?;诖?,本文將重點探索小學中段數學課堂中創(chuàng)設數學情境的有效策略,以期進一步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直觀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小學中段;數學;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21)28-0173-02
新課改背景下,創(chuàng)設數學情境已經成為教育界普遍應用的教學方式,其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數學知識,還能有效活躍課堂氣氛,拉近師生距離。新課程標準給小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雙基雙能”的基礎上,更加強調“綜合與實踐”的價值。對于小學中段學生,教師不僅要根據其學習基礎和生活經驗構建趣味、生動的情境,也應精心設計情境問題,培養(yǎng)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探究問題的能力。由此可見,積極探索數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路徑是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的有效措施,也是推進教學改革的重要基礎[1]。
1? ?小學中段數學課堂中創(chuàng)設情境的必要性
中段小學生是指三、四年級的學生,三、四年級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加減乘除法運算的一般規(guī)律,對數學有了必要的認知。因此小學中段的數學教學與低年級不同,更加注重學生數學邏輯的培養(yǎng)、計算算理的掌握和空間感的培養(yǎng)。依托數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教師可以將數學知識以學生可以接受、樂于接受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也可以將數學計算的過程、計算算理展示出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知識的理解難度,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實現(xiàn)直觀教學,對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外,教師可以不斷探索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將情境化教學與其他教學方法相結合,努力探索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學習規(guī)律的情境化教學設計思路和模式,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2? ?小學中段數學課堂中創(chuàng)設情境的策略
2.1? 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生活中處處有知識,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抽象的數學概念相融合,能拉近學生與數學課堂的距離,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現(xiàn)行小學數學教材圖文并茂,其中也包含著較多學生熟悉的生活內容,要讓學生學好數學,就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開展教學。為此,教師應了解班級學生的特點,合理整合教學內容,增強數學情境的生活化特征,引導學生主動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2]。
以“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教學為例,筆者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完成課堂導入:“同學們,相信大家通過預習已經對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有了初步的認識,實際上,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見到這兩種圖形,大家可以舉幾個例子嗎?”學生暢所欲言,指出電動伸縮門中就含有平行四邊形,而梯子的側面就是梯形,筆者接著為學生展示了一張圖片,讓學生從中找圖形。然后筆者提出問題:“既然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應用如此廣泛,那么就和老師一起研究一下它們的概念,首先大家先分組討論一下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引導學生進行初步的概念構建,并借此引導學生拿出尺子、三角板等進行驗證。
2.2? 創(chuàng)設啟發(fā)性情境,拓展學生學習思維
小學數學教師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時,應以學生的學習體驗為出發(fā)點,分析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引導其主動探索知識間的聯(lián)系。在教學中,教師可設置與新知識相關的情境問題,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動力。小學中段的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已經不是一張白紙了,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所以在教學中,教師還應注重知識的遷移,引導學生完善已有的知識體系。
以“三位數乘兩位數”的教學為例,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問學生:“同學們喜歡旅游嗎?我們乘車去北京要12小時,汽車平均每小時行85千米,大家算算我們距離北京有多遠?”這樣的問題既能幫助學生鞏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知識點,也能為新知識的引入奠定基礎。接著教師可引出例題:“小明從某城市乘火車到北京也要12小時,而火車每小時行145千米,那么該城市到北京有多遠?”大部分學生都能列出算式145×12,這樣教師可引導其通過獨立思考、合作討論,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根據已有知識,學生能想出145×10+145×2和145×3×4兩種算法,這時教師要給予學生肯定,然后為學生講解列豎式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方法。
2.3? 創(chuàng)設梯度式情境,提升學生學習層次
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不僅包括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還包括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以及知識運用能力。在設置教學情境時,教師應積極引入梯度式問題,設置的一系列問題應從簡單到復雜逐步遞進,不斷獲得學生的學習反饋,促進其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在“圖形的運動”的教學中,學生需要掌握平移的相關知識,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展示實例,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平移現(xiàn)象?!巴瑢W們,大家注意看屏幕,是不是有一條小魚在游動,誰能說說小魚的位置有什么變化?”根據圖片,學生可以很輕松地說出小魚在向左平移,在向下平移。然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說出小魚到底平移了多少,從情境圖中,可以數出小魚平移的具體格數,待學生掌握這一知識點后,教師可以提高難度,用多媒體圖片展示其他的平移問題,帶領學生進一步探究、解答。梯度式的課堂問答環(huán)節(jié)能有效提升數學情境的層次性,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靈活性。
2.4? 創(chuàng)設合理情境,貼合學生學習特點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應根據學情,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合理設置教學情境,讓學生更加全面地分析知識形成的過程。新課標強調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了解學生真實的想法,從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出發(fā),合理設置教學情境,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
以“運算定律”的教學為例,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靈活運用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同時也應帶領其在現(xiàn)實的問題情境中概括出運算定律,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這樣一道題:“小明在看一本234頁的書,星期一看了66頁,星期二看了34頁,問還剩多少頁沒看?”四年級的學生基本上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課外閱讀習慣,這一問題有助于調動學生的思考興趣。學生可以很容易地列出算式234?66?34,并按照常規(guī)運算順序得出答案是134,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討論時間,問是否還有其他運算方法,這時有的學生便提出,可以先算一共看了多少頁書,也就是66+34=100,然后再用234?100,由于66和34相加是整百數,所以最終的得數通過口算就可以
得出。
2.5? 設置綜合性情境,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需要有意識地設置綜合性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自主探究活動中。同時也要引導學生積累數學學習經驗,培養(yǎng)其綜合思考數學問題的意識,進而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多方面素材與多種教學手段,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以“平均數與條形統(tǒng)計圖”的教學為例,這一部分的教學目標之一是引導學生體會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并培養(yǎng)學生的統(tǒng)計觀念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師可以將數學課堂與實踐活動課堂相結合,設置一個在校內收集塑料瓶的活動,并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畫出統(tǒng)計圖。在第一小組中,小紅收集了14個,小蘭12個,小亮11個,小明15個,利用多媒體向全體學生展示統(tǒng)計信息,并提出問題:“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先給學生一定的討論時間,然后用多媒體演示移多補少的過程,使學生能充分理解平均數在統(tǒng)計學中的意義。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數據總和除以數據個數的方法求得平均數,使學生明白在數據較多時,移多補少的辦法就會變得較為復雜,因而要自主探究更為簡便的方法。
創(chuàng)設數學情境是將日常情境與數學內容相結合的一種高效教學手段,能通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來幫助其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數學知識。在新時代,教師應緊跟教育發(fā)展趨勢,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與認知規(guī)律,積極優(yōu)化數學情境創(chuàng)設方法,并不斷加強自身知識與情感積累,進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使學生的數學思維獲得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曹玉佳.情境創(chuàng)設在小學五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新課程,2020,12(34).
[2]賈衍梅.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chuàng)設探究[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9,5(1).
【作者簡介】
許丁峰(1984~),男,漢族,浙江諸暨人,本科,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