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健如 過新民
患者女,51歲,10余年前無明顯誘因發(fā)現左足外側腫物,活動度良好,自覺無壓痛,未予特殊處理,1年來腫物無明顯變化?,F為進一步診治,遂來我院就診,門診擬“左足部血管瘤”收入院。體格檢查:左足部有一大小約1 cm×1 cm腫物,質韌,表面光滑,呈淡紅色,活動度好,與周圍組織無粘連,輕壓痛。無關節(jié)異常,無肌肉壓痛,無肌肉萎縮,無杵狀指(趾),雙下肢無水腫等癥狀。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超聲檢查:左足外側皮膚層內見一大小約16 mm×6 mm卵圓形低回聲實性結節(jié),邊界清,內部回聲不均勻,可見低回聲與斑片狀稍高短線樣分層改變,結節(jié)局部向外呈弧形隆起,且與皮下脂肪組織分界尚清;CDFI于結節(jié)兩極可探及血流信號,Adler血流分級Ⅲ級(圖1)。超聲提示:左足外側皮膚層內異常回聲,考慮皮膚層占位,真皮層來源可能。后行左足部腫物切除術,送檢一大小約3.0 cm×1.9 cm×0.5 cm帶皮膚組織,皮膚中央可見圓形腫物(圖2),大小約1.5 cm×1.6 cm,切面呈灰粉色。病理圖示腫瘤細胞位于表皮真皮層內,瘤細胞體積小,大小較一致,核圓形、嗜堿,組織內可見腔樣結構,內含紅染壞死物(圖3)。病理診斷:“左足”小汗腺汗孔瘤,切緣及基底未見腫瘤累及。
圖1 小汗腺汗孔瘤聲像圖
圖2 術后送檢組織大體圖
圖3 小汗腺汗孔瘤病理圖(HE染色,×100)
討論:小汗腺汗孔瘤是一種相對罕見的附件器腫瘤,通常起源于汗腺的末端管道。好發(fā)于掌跖,臨床發(fā)病年齡多大于40歲,病變逐漸增大,但癥狀多較輕。本例患者為51歲女性,發(fā)病10余年,符合文獻[1]報道的發(fā)病特點。其病變多為孤立、呈正常膚色、紅色或紫紅色的丘疹、斑塊或隆起結節(jié),部分可帶蒂,病變受壓迫時可有破潰[1]。組織病理多表現為與表皮相連的境界清楚的腫瘤團塊,腫瘤細胞大多呈立方形,大小形態(tài)較一致,排列緊密,可見細胞間橋,部分瘤細胞呈管腔樣結構[2]。本例超聲表現:位于皮膚真皮層,局部向外淺弧形隆起,內回聲呈低回聲與斑片狀稍高短線樣分層改變,結節(jié)內部血供豐富,考慮可能與腫瘤表皮破損,真皮毛細血管擴張充血相關。臨床需將其與海綿狀血管瘤、化膿性肉芽腫、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等相鑒別。最終確診仍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組織化學檢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