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三附屬小學 張玙佳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應當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情況與心理活動,在以往教學經驗的輔助支撐下創(chuàng)設趣味性較強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教學課堂,實現高效學習。
眾所周知,小學生因為年紀、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因素,思維在發(fā)展過程中會受到一定限制,學生對于數學知識從認知感受到實際掌握需要一個漫長的理解過程,而這一過程需要教師用恰當的教學方法進行引導,創(chuàng)設與學生認知相契合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探究數學知識形成過程,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比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一課當中,首先,教師通過讓學生比較鉛筆盒面與課本面、黑板面與墻面的大小導入情境,讓學生感受面積,然后講解書中的課例,并用多媒體展示出一間房子,讓學生觀察房間的物體,并比較房間物體平面的大小,詢問學生可以利用什么素材進行比較,小組討論,談談不同的方法和看法,有的小組通過擺硬幣,有的小組通過擺小方片,還有的小組通過把透明方格紙放上去、數格子等,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能得出相應的結論。
教師在引導學生初步理解面積的含義與大小時,通過創(chuàng)設相應的認知情境,能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讓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并且學生在自己熟悉的場景中感知數學,能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認知能力。
認知矛盾的產生多是源于對問題的發(fā)現和質疑,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能勾起學生想一探究竟的欲望,如果想讓學生的思維活動得到進一步發(fā)展,那么就要在學生提出問題之后引導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當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被調動起來后,教師再趁熱打鐵,加強引導,便會讓學生探究問題的熱情大大增加。
比如,在教學《一億有多大》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問:“一億到底有多大呢?如果將100本練習冊擺在我們面前,我們要用多長時間才能數完?如果是一億本呢?”學生會不假思索地回答“一年”“兩年”“十年”等,為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繼續(xù)提問“如果想要知道我們的猜測到底對不對,應該用什么方法來驗證呢?”然后給學生三分鐘的時間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交流可供驗證的方法。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能集思廣益,想出多種解決問題的辦法,此時教師就要根據學生得出的解決辦法進一步優(yōu)化完善,以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讓學生真正認識到“一億有多大”。
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能夠獲得正確的思考問題方法,將學生的思維由點到面有效串聯起來,深度感知數學知識,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課堂作為一個能體驗數學知識形成和發(fā)展過程的良好教學平臺,教師應該有效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深度探究數學知識,把握數學規(guī)律。同時,教師也要通過現有教學條件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讓學生在探究中了解數學知識,體驗數學探究的樂趣,進而成就更加高效、有趣的課堂。
比如,在教學《平移、旋轉和軸對稱》這一課時,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生活中的現象,思考火車車廂、國旗分別是怎樣運動的,當學生得出相應答案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用橡皮在桌面上進行模仿,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個轉盤,用筆當作指針,看一看旋轉具體是什么現象,并比一比、看一看誰做得最好。學生在自己動手操作中能領會平移、旋轉的含義,再談一談自己對“平移”和“旋轉”的理解,自己還有哪些知識盲區(qū)。最后,教師再進行更深層次的講解,使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充分了解相應的知識,有了基本知識做支撐,后續(xù)課堂教學也會得心應手。
通過探究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夠充分發(fā)揮數學知識的吸引力,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和掌握數學技能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支撐。
總而言之,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能讓學生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中感知教學,探究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幫助學生產生濃厚的數學探究熱情以及運用數學的興趣,而教師也要善于把握教材內容,深度掌握數學知識,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挖掘學生潛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