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南光 賴映蓉
摘 ?要:大學生志愿服務是大學生素質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對社會治理起著積極作用。本文采用便利取樣方法,收集了廣西某本科院校大學生240份調查問卷,運用SPSS 22.0和AMOS 26.0對數(shù)據(jù)進行了分析,探索了親社會傾向、心理資本、志愿行為之間的相互關系,并進一步了解了親社會傾向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志愿行為的中介效果。結果表明,大學生的心理資本水平越高,或者越有親社會傾向,就越有可能發(fā)生志愿行為,且大學生心理資本對志愿行為有正向顯著影響;親社會傾向在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志愿行為之間扮演著重要的中介角色。最后,本文根據(jù)結果對未來我國志愿服務研究提出了具體的建議,以期激發(fā)大學生志愿服務行為熱情。
關鍵詞:心理資本;親社會傾向;志愿行為
中圖分類號:R197.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37-0122-03
一、問題提出
十多年來,大學生志愿服務備受學者關注,學界開展了大量概念性和實證性研究,豐富了大學生志愿服務相關領域研究。志愿行為是指為積極促進社會發(fā)展,個體自愿消耗自己資源,為他人或者組織提供需要的幫助的行為。Penner認為,志愿行為具有長期性和有計劃性等特征[1]。志愿行為可以支持文化間的互動,提供更人性化和更現(xiàn)實的文化多樣性。已有研究證實,大學生志愿行為不僅促進了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多樣性與跨文化能力的發(fā)展[2-3],并且已經成為人們社會活動的表現(xiàn)主要形式之一,在促進社會的發(fā)展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心理資本作為正向的心理品質,是個體發(fā)展的原動力。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意愿與心理品質有關重要的聯(lián)系。過往研究表示,個體的心理品質會影響志愿行為進行情況,較差的心理素質或能使正在發(fā)生的志愿行為停止[4]。在遇到困難時,擁有樂觀、堅韌特質的個體,心里懷著希望,能保持較高的自我效能感,這些良好的心理品質,可以不斷激發(fā)個體產生志愿行為。張闊編制的心理資本量表中包含了自我效能感、韌性、樂觀、希望等四個維度,所以,本研究將心理資本作為大學生志愿行為的重要預測變量。
此外,在前人關于大學生志愿行為的影響因素的大量研究中,親社會傾向常常被學者當作一個重要因素對志愿行為進行分析。親社會傾向是一種心理傾向,一般包括互助、謙讓、合作、分享等維度[5],所以本研究認為,大學生的親社會傾向也會對志愿行為產生影響。本文以高校本科生為研究對象,分析大學生的親社會行為在心理資本與志愿行為之間是否扮演著中介角色。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取方便取樣的方法,對廣西某地方本科院校的本科生發(fā)放調查問卷273份,回收252份,經資料的篩選,去除漏填與不適合衡量的問卷12份,實際回收的有效問卷為240份,有效回收率達到87.9%。在有效問卷中,135份來自女生,105份來自男生。其中,大一學生117份,占48.8%;大二學生59份,占24.6%;大三學生 39份,占16.3%;大四學生 25份10.4%。
(二)研究工具
1. 心理資本量表
量表采用南開大學張闊編制的心理資本量表(Positive ?Psycap Questionnaire,簡稱 PPQ)[6],共26個條目,包括自我效能感、韌性、樂觀、希望四個維度。其中,有4道反向題,采用Likert七點計分。對量表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Kaiser-Meyer-Okin=0.934,Barblett球形檢定呈顯著,量表總解釋變異量為60.928%(>50%)。量表Cronbach’s α為0.929(>0.7),說明該量表信度良好。
2. 親社會傾向量表
采用寇彧等人修訂的青少年親社會傾向量表(PTM)[7],量表由公開的、匿名的、利他的、依從的、情緒的、緊急的等六個維度組成,共 26個題目,采用Likert五點計分。對量表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Kaiser-Meyer-Okin=0.948,Barblett球形檢定呈顯著,量表總解釋變異量為62.638%(>50%)。對量表進行信度分析,量表的Cronbach’s α為0.948(>0.7),說明該量表信度良好。
3. 志愿行為問卷
問卷采用由Carlo編制的志愿行為問卷。在測量志愿行為的工具中,該問卷頗受國內學者歡迎,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問卷共四個題目:你過去參與過志愿活動(“否”記 0分,“是”記1分);你目前是否正參與志愿活動(“否”記 0分,“是”記1分);未來一年內,你有參與志愿活動的打算嗎(“否”記 0分,“是”記1分);未來一年內,你應邀參與志愿活動的可能性有多大(“完全沒有”記 0分, “可能沒有”記 1分,“也許會”記 2分,“很可能會”記 3分,“肯定會”記 4分),問卷總得分范圍在 0—7 分[8],問卷得分越高,說明越可能發(fā)生志愿行為。量表Cronbach’s α為0.88。
(三)施測過程和統(tǒng)計分析
本研究利用學生課余時間,采用問卷以班級為單位集中施測,每次施測選用1名教師作為主試。測試前,對承擔測試的主試進行指導,向被試強調問卷答案無對錯之分,遵照內心真實想法填寫即可,調查數(shù)據(jù)僅用于科學研究,全程保密。
(四)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SPSS22.0和Amos 26.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三、結果
(一)描述性統(tǒng)計與相關分析
本研究用SPSS22.0統(tǒng)計了各變量的平均值(M)與標準差(SD),結果如表1所示,PPQ總體得分的平均值為 4.82(得分范圍為1—7),親社會傾向變量總體得分的平均值為 3.77(得分范圍為1—5),志愿行為變量總體得分的平均值為 4.73(得分范圍為0—7),由以上數(shù)據(jù)可知,各變量總體的平均值均處在中上水平,表明各變量呈現(xiàn)積極傾向。各變量之間呈顯著正相關,可以進一步進行中介效果分析。
(二)親社會傾向的中介效果分析
基于以上相關分析結果,根據(jù)溫忠麟等提出的中介作用檢驗的建議[9],探索大學生親社會傾向在心理資本與志愿行為之間的中介效應。模式一探討了大學生PPQ對志愿行為有正向預測作力;模式二探討了大學生PPQ對PTM具有正向預測力;模式三探討了大學生PTM在PPQ對志愿行為的影響是否具有中介效果,各步驟中變項均以Enter方式進入模型,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大學生心理資本對親社會傾向、志愿行為均有顯著正向預測力,但在模式三中大學生心理資本對志愿行為的直接效應不顯著,因此可知,親社會行為在心理資本與志愿行為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即心理資本通過親社會傾向間接影響志愿行為。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例為11.2%。
(三)中介效果檢驗
本研究采用Amos26.0的Bootstrap檢驗中介效應的顯著性。抽取2000個Bootstrap樣本,結果如表3所示。PPQ到志愿行為的95%的置信區(qū)間為0.148—0.40,區(qū)間不包含0,且達到了顯著水平,表示有中介作用;PPQ到志愿行為的95%的置信區(qū)間為-1.32—0.290,包含0,且不顯著,由此可知,PTM在PPQ與志愿行為起完全中介作用。
四、討論
(一)心理資本、親社會傾向在本科院校學生志愿行為的相關分析
心理資本、親社會傾向、志愿行為三者之間呈兩兩顯著正相關。首先,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志愿行為顯著正相關,說明大學生心理資本水平越高,發(fā)生志愿行為機率越大,這與李敏等人研究結果一致[10]。其次,心理資本與親社會傾向顯著正相關,與傅俏俏等人研究結果基本一致[11]。換言之,提高大學生的心理資本水平,能正向影響大學生的親社會傾向。最后,親社會傾向與志愿行為顯著正相關,這與楊秀木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12],這說明大學生越有親社會傾向,發(fā)生志愿行為概率就會越高。
(二)親社會傾向在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志愿行為的中介作用分析
志愿行為是一種高層次的親社會行為,是自愿利用自己的時間與精力,為社會發(fā)展提貢獻力量的行為。大學生親社會傾向在心理資本與大學生志愿行為之間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要促進大學生志愿行為的發(fā)生,高校應該在提升大學生心理資本水平方面持續(xù)發(fā)力。也應讓教育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培養(yǎng)大學生親社會傾向,積極鼓勵大學生奉獻社會,提高大學生志愿行為的發(fā)生率。
五、結論
(一)研究結論
本研究得出以下結論:(1)大學生心理資本、志愿行為和親社會傾向變量之間呈兩兩顯著正相關,大學生心理資本對志愿行為有顯著正向影響;(2)親社會傾向在心理資本與大學生志愿行為起完全中介作用。
(二)研究不足與展望
本研究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首先,本次以班級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同一個班級的同學,可能在同一問題上存在相同看法較多,或導致采集到的數(shù)據(jù)樣本出現(xiàn)較大誤差。其次,本研究只對橫斷面進行了研究,沒有進行長時間的縱向研究,無法揭示研究變量間的因果關系,后續(xù)可考慮采取長期跟蹤等研究方法進行研究。最后,理論模型全面性不夠,只是探討了親社會傾向的中介作用,大學生心理資本、親社會傾向和志愿行為還可能存在其他理論模型,有待進一步探討與驗證。
參考文獻:
[1] Penner,L.A.. Disposi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Influences on Sustained Volunteerism:An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2(03):447-467.
[2] Vveinhardt,J.,Bendaraviciene,R.,Vinickyte,I.. Mediating Factor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nd Work Productivity of Volunteers[J]. Sustainability,2019,11(09).
[3] Adriana,M .,Vargas,P.,Gerson,M.,et al. Voluntariado, Complemento en la Formación Integral del Modelo Intercultural[M]. Caso:Licenciatura en Comunicación Intercultural,2018.
[4] 徐禮平,韓一. 青年志愿者心理資本對志愿行為影響的分析研究[J]. 當代青年研究,2020(03):26 -32.
[5] 吳玫,周宏. 西方親社會行為研究與學校教育[J]. 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15,31(04):70-79+107-108.
[6] 張闊,張賽,董穎紅. 積極心理資本:測量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 心理與行為研究,2010,8(01):58-64.
[7] 寇彧,洪慧芳,譚晨,等. 青少年親社會傾向量表的修訂[J].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7(01):112-117.
[8] Carlo,G.,Okun,M.A.,Knight,G.P.,et al. The Interplay of Traits and Motives on Volunteering:Agreeableness,Extraversion and Prosocial Value Motivation[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4,38(06):1293-1305.
[9] 溫忠麟,侯杰泰,張雷. 調節(jié)效應與中介效應的比較和應用[J]. 心理學報,2005(02):268-274.
[10] 李敏,周明潔. 志愿者心理資本與利他行為:角色認同的中介[J]. 應用心理學,2017,23(03):248-257.
[11] 傅俏俏. 貧困大學生心理資本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感恩的中介作用[J]. 莆田學院學報,2018,25(06):39-44.
[12] 楊秀木,郭宏艷,申正付,等. 志愿動機與志愿行為:親社會傾向的中介作用[J]. 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7,42(07):963-967.
〈薦稿人:鄧玉賞,賀州學院人事處副處長,信息系統(tǒng)項目管理師(高級)〉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