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敏 曹鈺 寧尚潔
摘 ?要:當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因教育環(huán)境復雜、內容枯燥、載體單一等原因存在著教育功能式微、教育效果差強人意等問題。新時代背景下,面對“全球主義”“超民族主義”等境外思想的入侵,將文化認同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有利于豐富教育內容、激活教育載體,也是打破當前教育僵局、提高教育實效的有效選擇。本研究在實際調研的基礎上,從教育環(huán)境、教育內容、教育載體等方面分析了新時代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現(xiàn)狀,探討了當前背景下文化認同與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關系。本研究認為,文化認同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有利于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夠切實增強教育實效。
關鍵詞:新時代;文化認同;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37-0008-03
黨的十九大報告鄭重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一個機遇與挑戰(zhàn)、希望與危機共生共存的時代,在全球化深入推進、互聯(lián)網(wǎng)迅猛發(fā)展、多元文化交流互動的同時,各種思潮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發(fā)起了挑戰(zhàn)。站在新的歷史定位上,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青年大學生,應理性明辨國內國際形勢的風云變幻,繼續(xù)堅定信念,為實現(xiàn)“中國夢”不懈奮斗,這是新時代交予的重大課題,也是當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既定目標。
一、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現(xiàn)狀
愛國主義教育在我國由來已久,算得上我國一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與政治優(yōu)勢”[1]。2019年11月印發(fā)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強調,“要把青少年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中之重,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推動愛國主義教育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2],這是新時代開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理念。
圍繞“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現(xiàn)狀”這一主題,本研究對幾所高校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合訪談與資料搜集結果,發(fā)現(xiàn)當前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存在以下問題:
(一)教育環(huán)境空前復雜,弱化家國認同
“環(huán)境是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3],直接影響著教育實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同時,經濟全球化、多元文化交流也正以更快的速度向著更寬廣更縱深的方向繼續(xù)推進,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遭遇更嚴峻的挑戰(zhàn)。其一,全球化的國際體系率先從經濟上沖破了國與國之間的地理界限,跨國公司、國際組織、區(qū)域聯(lián)盟紛紛涌現(xiàn)。成長于和平年代的大學生,缺乏對“國家主權”“國家安全”等概念的深刻理解,在此背景下,弱化了應有的敏感與警惕。在“全球主義”“超民族主義”等境外思想的強烈沖擊下,大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逐漸弱化,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與意義也難以入腦入心。其二,全球化加快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互動,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境外思潮相繼入侵。面對主張絕對自由化和全面私有化的新自由主義、以“重新評價”為名歪曲并否定歷史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想尚未成熟、辨析能力尚待提高的青年大學生極易受其煽動,導致價值觀和理想信仰的動搖。與此同時,在外國影視作品、節(jié)日習俗、生活方式的宣傳沖擊下,部分學生存在文化自卑、自我否定等負面心理。其三,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突破了信息獲取的時空限制,外網(wǎng)新聞資訊觸手可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好奇心更是在媒體的鋪陳渲染中愈發(fā)高漲,久而久之,對祖國的依賴感與心理歸屬感逐漸弱化。
(二)教育內容乏味枯燥,淡化愛國情感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依舊是當前開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渠道。當前,教師普遍注重知識的傳授,課堂存在著理論性與政治性過強、生動性與感染力不足等問題,無法滿足當代大學生求新求奇的心理,難以引起情感共鳴。不僅如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援引的代表人物、典型故事或千篇一律、或遠離當代實際,極易導致大學生產生“革命年代愛國才有意義”“愛國主義已經過時了”等誤解,將愛國主義教育與解讀中國歷史、中華文化、內外政事、時代特征割裂開來,大學生無法從悠久璀璨的中華文明中樹立文化自信,無法從艱苦卓絕的崢嶸歲月中確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的信念,也無法從變幻莫測的內外局勢中堅定“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的信心,使得愛國主義教育只能停滯于枯燥理論的灌輸傳授,難以催生浸潤人心的愛國情感。
(三)教育載體單一陳舊,削弱教育實效
愛國主義的教育載體是將愛國主義的內容與價值有效傳導給大學生的媒介,是教育主客體聯(lián)結的紐帶,教育載體的開發(fā)與使用對愛國主義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至關重要。
當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載體普遍存在著單一化、形式化和陳舊化等問題。其一,高校在教育載體的選擇上束手束腳,更傾向于課堂教學、講座報告等更傳統(tǒng)形式,缺乏鮮活的教育載體,不僅影響了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也極易造成大學生愛國主義的知行脫節(jié),即便是偶有組織社會實踐、觀摩參觀的高校,也存在著活動主題不新穎、內容不深刻、過程粗設計等問題,導致學生的體驗感不真、收獲感不強。其二,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推動著各式各類教育載體的革新。盡管某些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相關的主題網(wǎng)站早已建立,但網(wǎng)站的建設與維護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內容更新不及時、言語不接地氣、制作不精良等問題普遍存在,降低了學生瀏覽學習的積極性,再加上“兩微一端”運用不充分,短視頻、微電影傳播不即時不暢通,網(wǎng)絡愛國主義教育至今未能全面實現(xiàn)應有的教育效果。
二、新時代背景下的文化認同與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從廣義上來講,文化被解釋為“人類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所創(chuàng)造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集合”[4],包括物質、精神和制度三個層面。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是民族歷史的凝結與見證,是國家繼往開來的保障與支撐,也是維系愛國情感的重要力量。新時代背景下,無論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還是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是凝聚全黨全國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力量。
“文化認同”一詞由美國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森率先提出,學者廖志成認為其“是人們在一個民族共同體中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對本民族最有意義的事物的肯定性體認,其核心是對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是凝聚這個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是這個民族共同體生命延續(xù)的精神基礎”[5]。從這個角度來看,文化認同旨在推動對民族精神的肯定和對民族身份的強化,是文化發(fā)揮凝聚人心、維系愛國情感作用的前提與基礎,對改善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現(xiàn)狀、提高教育實效性有著積極作用。
(一)文化認同有利于強化國家與民族認同,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
愛國主義的本質是國家認同,國家認同的核心與基礎在于文化認同,因此,愛國主義教育歸根結底是一種文化認同教育。《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強調要不斷加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重視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延續(xù)文化基因,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這是從國家大政方針的角度明確了文化認同對加強民族與國家認同的積極意義。中華文化浸潤著歷代兒女最真摯的家國厚愛。無論是傳統(tǒng)文化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呼喚,還是革命文化中“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吶喊,亦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對“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執(zhí)著,皆是各個時期中華兒女家國情懷的彰顯。面對“全球主義”“超民主主義”等境外思潮的入侵,應引導青年大學生回歸中華文化,在認知中追尋中華民族的緣起、發(fā)展與壯大,在認同中堅定文化自信與國家自信、民族自信,在實踐中感知身份歸屬、強化家國認同。忽略文化認同,“中華民族”與“中華兒女”的身份意識就無從確立,愛國主義教育便失去根基,只有將文化認同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才能培養(yǎng)出更持久的愛國情感與更深刻的家國認同。
(二)文化認同有利于豐富教育內容,提高愛國主義教育的吸引力與感染力
當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理論性與政治性過強、吸引力與感染力不足,導致教育功能式微、教育實效性不高,根本原因在于愛國主義過程中“文化”的缺失。高校應將文化認同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注重通過鮮活的人物、典型的故事、可循的歷程、閃光的文明展現(xiàn)愛國主義的文化基因,引導學生在品讀經典中樹立文化與民族自信,在感受革命精神中堅定共產主義信仰和“永遠跟黨走”的信心,在學習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強化國家意識,確立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懈奮斗的鴻鵠之志。文化的融入有助于學生變消極被動的接受為積極主動的探索,自覺樹立“愛國主義永不過時”“新時代更需要愛國主義”的觀念。
(三)文化認同有利于激活教育載體,提高愛國主義教育的教化性與實效性
中華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文化認同過程亦是愛國主義教育文化載體被挖掘、被激活的過程。其一,革新愛國主義教育課程載體。文化的滲透性與超然性為其融入各類課程提供了可能。一方面,高校應抓好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通過愛國主義文化元素的融入、文化認同的引導推動課程的內部革新,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朝著“有溫度”“有深度”的方向發(fā)展,讓課堂“活”起來;另一方面,應將文化認同作為開展“課程思政”的有力抓手,在專業(yè)課程中注重對愛國主義文化元素的解讀,提高“課程思政”的說服力與感染力,真正發(fā)揮好各門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的協(xié)同育人作用。其二,創(chuàng)新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載體。高校應盡快突破傳統(tǒng)思維限制,立足當代大學生的個性特點與心理需求,積極組織如參觀博物館紀念館、調研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學生主導性更強的活動,引導他們在切身感知中強化文化認同,在具體踐行中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和國家觀;注重對傳統(tǒng)節(jié)日和重大紀念日的宣傳策劃,幫助學生了解節(jié)慶日緣起,把握好背后的人文底蘊與愛國情感,在對文化領略與感知中筑牢意識形態(tài)屏障,在活動參與反思中知曉愛國情感的應有表現(xiàn)。其三,構建愛國主義教育網(wǎng)絡融媒體。高校應針對當代大學生“網(wǎng)絡原住民”的現(xiàn)實,加快推進“互聯(lián)網(wǎng)+愛國主義教育”,在傳統(tǒng)媒體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網(wǎng)絡媒體與移動媒體的作用。一方面,高校應結合大學生的興趣愛好、語言特點、接受傾向大膽創(chuàng)作宣揚中華文化的微電影短視頻,使得中華文化的魅力從虛變實、從“高不可攀”變?yōu)椤捌揭捉恕?,全力提升文化的親和力和接受度;另一方面,利用新媒體技術讓中華文化有更立體生動的展現(xiàn)和更全面迅捷的推廣,通過“多維互融”全媒體教育格局的構建,全面彰顯中華文化的魅力,編織好愛國主義教育的“宣傳網(wǎng)”。
三、結語
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面臨著新課題和新挑戰(zhàn)。融入愛國主義文化元素、加強中華文化認同教育,是打破當前教育僵局、改善教育現(xiàn)狀的必然選擇,有利于豐富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激活教育載體,引導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強化國家和民族認同,推動愛國主義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 張然. 愛國主義教育的文化載體研究[D]. 南京:東南大學,2018.
[2]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N]. 人民日報,2019-11-03(06).
[3] 肖怡. 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 南京:東南大學,2018.
[4] 龐錦. 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載體發(fā)展高校愛國主義教育[J]. 青年與社會,2020(20):103-104.
[5] 廖志成. 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認同機制的建構邏輯[J]. 探索,2015(02):155.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