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本鳳(渤海大學文學院,遼寧錦州 121013)
在當前國際中文教育形勢和漢語國際推廣任務的雙重影響之下,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備與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相關的學歷背景和基本教學技能之外,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還要具有發(fā)自內心的強烈的從業(yè)熱情,全身心致力于國際中文教育事業(yè),在漢語國際推廣任務的驅動下,逐步提升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能力,成為國際中文教育戰(zhàn)線上的主力軍。另外,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人才在進行漢語國際推廣工作的過程中,還要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海外適應能力。由此可見,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的海外適應能力的工作已經提上日程,我們應該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研究怎樣更大程度地發(fā)揮目前開設的“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有效性,在課程教學模式上進行優(yōu)化升級,給學生提供更多跨文化交流的機會,通過課堂教學體驗真實的跨文化交際實踐活動,達到解決現實生活中和語言教學中遇到的跨文化交際問題的目的。
分享式教學理念是北京師范大學任景業(yè)老師于2012年提出的一個本土化概念,“分享”是這個理念的核心詞。他提出人的基本思考單元是“問題—思考—分享”[1]。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是指從提出問題開始,通過適當的方式啟發(fā)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思考,并最終通過分享交流的方式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跨文化交際”課程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教學計劃的專業(yè)核心課,是一門必修訓練課程。通過此課程,讓學生掌握跨文化交際的相關知識、理論和方法,認識跨文化交際活動的重要性、復雜性和豐富性。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實現有效交流,獲得跨文化交際體驗,具有文化差異的敏感性、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漢文化傳播能力,訓練學生應用跨文化交際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進行實踐教學,積累課堂管理經驗、培養(yǎng)應對突發(fā)事件的能力,為下一步專業(yè)實習打下良好基礎。借鑒優(yōu)秀國際漢語教師的跨文化交流經驗,在教學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我們將分享式教學理念引入到跨文化交際課程教學中,通過教學實踐形成分享式教學模式。
分享式教學是關注人的天性、人的思維方式的一種理念。學生通過與他人的交流和共享,在學習過程過程中分享知識,分享交流過程中的樂趣和權利,與學習伙伴共同進步、共同合作、共同分享經驗和智慧。它的內涵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選擇性設置問題,讓學生明確分享內容,通過主動思考,選擇互學模式,在展示互動中進行交流,從而達到反思和進步的一種教學方法。
1.主動性
分享式教學把學生作為活動中心,立足于學生的主動學習。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以自己的經驗和知識為基礎,不但主動探索和發(fā)現、親身體驗與實踐,而且能夠按照自己的方式將知識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中,主動構建新的知識體系。分享式教學有利于學生主體意識、主體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交際性
分享式教學是以學生主體的交際活動為主線展開教學過程的。它特別注重讓學生參與交際活動,在體驗中進行思考和總結,強調在交際活動中讓學生去感知、去理解、去體驗、去概括,并通過參與、描述、解釋和比較的方式互相啟發(fā)和互相交流,在交際中分享學習伙伴的思考與智慧,實現課堂教學模式下的有效交際。
3.共享性
分享式教學努力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在學習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作為組織者維持教學秩序,作為咨詢者答疑解惑,作為引導者引領教學導向,作為訓練者強化教學效果,作為促進者激勵學習狀態(tài),作為參與者推進學習進度。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的主人是學生,他們可以利用明辨性思維發(fā)表自己的不同意見和看法,努力構建互相探討、互相啟發(fā)、互相激勵的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共享知識體系。
4.反思性
在分享式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充分的交流合作與分享。教師在與學生交流合作的過程中反思教學效果的成效性,優(yōu)化教學效果;學生在與教師和同學的分享中受到思維上的啟發(fā),進一步提升了自身的明辨性思維能力。在分享式課堂氛圍中,學生通過表現自我和自我反思,進行個性化學習和共享性學習。學生在分享式教學中探索反思性學習,發(fā)揮了強大的學習能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不同的感悟和反思,在反思中升華了自身的學習體驗,達到學習進步的效果。
要把分享式教學落實到“跨文化交際”課堂教學中,其基本教學理念有以下幾方面:
1.分享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內容有難有易,學生能學會的知識內容要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生能教懂的知識重點要讓學生互教互學,把課堂教學內容按照難易程度和重要程度進一步分化、分解給每一位學生。
2.分享學習樂趣。通過設置學生感興趣的分享話題、鼓勵性綜合評價和成功體驗分享等教學設計方案,利用討論、演講、案例分析、小組任務、角色扮演、觀察采訪等教學方法來激發(fā)、調動和維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3.分享學習體驗。在課堂上,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興趣。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學生在求知和活動中體驗學習樂趣,對理論和觀點進行明辨性思考,尋求問題的不同答案。教師應當充分感受學生的體驗式學習方式,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注重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4.分享學習伙伴。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開展課堂展示、情景模擬、教學游戲、角色扮演等學習活動,在愉快和輕松的課堂氣氛中讓學生在相互交流與合作中增強自信心,強化學生的目標取向,提高學習自主性,獲得知識,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分享同伴的經驗與感受、思考與智慧。
5.分享學習時空。學習時空可以分為兩個維度:教師維度和學生維度。一是教師把足夠的學習時間留給學生,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充分的互動交流和合作;二是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成為學習主體,跨越空間地域的局限,通過文化體驗、文化考察、文化概括和文化實踐,了解不同國別之間的文化差異。
1.設置分享話題時教師可根據不同主題和教學內容,整合多種分享方式,設計適合的分享模式,最大限度地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出來,在有效的時間內讓學生進入最好的預分享模式。例如,設置“跨文化交際經歷”分享話題時,在啟發(fā)學生思考之前,讓他們討論跨文化交際的經歷,以及這些經歷帶來的最大收獲和挑戰(zhàn);又如,設置“交際行為的影響因素”分享話題時,舉例說明本國或異國文化如何影響日常行為,以及影響交際行為的因素有哪些等,讓學生盡快進入角色,準備分享內容。
2.明確分享內容存在著難易程度和重要程度的不同。根據分享內容的難易度和側重點來選擇教學活動和教學方法,遵循挑戰(zhàn)性與支持性的平衡原則在學習內容與學習過程之間達到平衡,達到分享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水平相適應。例如,在“交際行為的價值觀”分享內容中,讓學生舉例說明價值觀對交際行為的影響,并設計調查問卷來調查中國人和外國人五種重要的價值觀,再利用先進的軟件分析技術歸納和比較不同文化的人最看重的價值觀。
3.在選擇互學模式過程中,教師要對個性化學習方式與合作式學習方式予以重點關注,充分考慮學生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化特點。對于那些沒有跨文化實踐經歷的學生,教師要通過具體案例進行啟發(fā)和引導。例如,在“跨文化人際交往”互學模式中,讓沒有出國經歷的學生作為調研員采訪有出國經歷的志愿者同學,了解他們在國外期間在處理人際關系和公共交往方面遇到最大的挑戰(zhàn)和感到最尷尬和困惑的情況。
4.在學生互學基礎上,讓全班同學人人得到分享的機會。準備分享時要保證個人與小組成員有共同參與的機會,在全體同學經歷“話題—內容—互學—分享—反思”的過程中突出體現個人之間、小組之間的互動性。例如,在“跨文化休克”分享過程中,讓每位學生說出自己認為哪些“跨文化休克”的應對策略更有效,如果自己陷入“返鄉(xiāng)休克”狀態(tài),自己能做出的應對策略是什么,等等。
5.反思包括師生共同反思掌握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等。個人總結、小組總結和教師的感受與收獲,是體現教學相長的過程。對于教學中出現的重點、難點和爭議問題,教師通過啟發(fā)式教學和進一步強化追問和適當點撥,引發(fā)學生展開對這些問題的廣泛爭論,使學生在動態(tài)的分享和創(chuàng)新的學習過程中實現反思、反饋、成長和發(fā)展。例如,在“跨文化適應”分享后,根據有出國經歷的志愿者教師在國外的文化適應問題及適應策略,了解來華留學生在中國的文化適應特點及其與漢語學習的關系,反思漢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采取何種教學策略幫助來華留學生進入學習適應的最佳狀態(tài),等等。
分享式課堂教學評價既要檢驗教師的教學效果,又要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教學評價不僅是對分享式教學目標達成度的評價,評價本身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助推手段。因此,探討分享式教學評價標準,也是構建分享式教學活動體系的重要內容。
評價一節(jié)課上得是否成功,不僅要看教師是否充分發(fā)揮其主導作用,更要看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是否得到充分尊重和體現[2]。所以,教學評價從重視學習內容和結果的評價轉變?yōu)橹匾晫W習過程的評價;從重視知識的傳播和吸收的評價轉變?yōu)橐耘囵B(yǎng)學生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的評價,其目的是評價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明辨性思維能力等,讓分享式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落地生根,得以優(yōu)勢化發(fā)展。
對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可以從督導聽課、同行評課和學生反饋等方面來判斷;對學生分享式課堂滿意度的評價可以通過問卷調查深入了解,明確學生在分享式教學模式下的受益點及可提升空間,進一步完善分享式課堂教學模式。另外,學生成績評價體系也是教學評價的一部分,采用過程性評價方式,結合學生平時考核和期末考核的綜合表現,通過對出勤情況、課堂表現、小組活動、調研報告、案例分析等方面進行整體性綜合評價。
1.選擇性設置學生間可以相互交流的分享話題
“跨文化交際”課程涉及的主題內容種類廣泛、教學內容復雜多樣,不是所有的主題和內容都適合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和分享,教師作為促進者,必須選取能夠激發(fā)所有學生學習興趣的分享話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具體實踐的過程,也是經驗分享的過程,真正體會學習來源于經驗的感受,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感而發(fā),達到最大程度的共享學習狀態(tài)。
2.充分體現獨立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分享式教學模式倡導獨立性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齊頭并進,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是小組成員的獨立性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匯集每位成員各自的分享,形成學習內容和學習能力的優(yōu)勢互補,充分體現獨立性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3.保證獨立分享展示和小組分享展示的自由性
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受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環(huán)境、學生語言水平等因素的制約。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環(huán)境來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跨文化交際經歷的差異性,讓學生自由選擇,分別進行獨立分享展示和小組分享展示[3]。例如,有去過韓國、泰國、布隆迪的漢語教師志愿者組成分享小組進行展示,他們從不同側面分享同一主體文化下的跨文化交際經歷;而去過柬埔寨、斯里蘭卡、菲律賓、塞爾維亞的同學各自成一組,進行獨立分享展示,進行不同主體文化下的跨文化交際經歷分享。
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對于“跨文化交際”課程來說至關重要。通過設置分享話題,明確分享的具體內容,從而選擇互學模式,促進展示分享互動,最終達到反思升華進步的教學過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激發(fā)學生課前積極準備、課中全面分享、課后反思進步,大大提高了分享式教學模式下的學生課前、課中及課后的參與度。
受國際大環(huán)境和網絡資源的影響,單一的線下課堂教學遠遠不能滿足實際教學的需要,跨文化交際領域涉及的具體案例都可以在網絡資源中找到,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加入線上教學內容,通過MOOC、SPOC 等手段進行線上教學,為分享式教學提供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對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而言,在學習“跨文化交際”課程之前每位學生不一定都有跨文化交際經歷,所以在分享式教學過程中會出現“經歷空白”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以啟發(fā)式教學方式進行情景設置,讓學生盡快進入設定角色,觸類旁通,分享跨文化交際場景下的點滴感受,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基于分享式教學理念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教學改革,以分享式教學理論為指導,將分享式教學理論與優(yōu)秀的教學實踐經驗相結合,運用于課程改革實踐中。同時,根據分享式課堂教學過程中發(fā)現的基本教學理念、課堂教學模式和課堂教學評價標準之間存在的矛盾和困惑等問題,不斷創(chuàng)新分享式教育理念,豐富和完善“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手段、教育方式等實踐教學經驗。特別是在設置分享話題、明確分享內容、選擇互學模式、展示分享互動、反思升華進步等方面,努力形成符合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實際的教學改革特色,為進一步搞好分享式課堂教學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持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