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蓮
摘要:學校是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主陣地。在新時期要以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為抓手促進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建水縣中學結合當地的民族特色,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進學校、進課堂,加強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樹立正確的民族觀。
關鍵詞:建水縣中學;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途徑研究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1]新時代新要求下,學校在推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建水縣中學結合現(xiàn)行的學校民族團結教育相關政策,從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環(huán)境等方面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一、加強學生的民族團結自我教育
學生能夠有意識地加強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的學習,增強自身理論修養(yǎng),促進自我的完善和發(fā)展,努力營造同學間友好和諧的氛圍。
(一)加強溝通了解,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生活習慣
學生因自身的成長環(huán)境、心理特征差異,有些不愿意甚至排斥與其他民族的同學交往,無法融入新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學校要為中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氛圍,創(chuàng)設校園角——民族知識你來猜這樣的課余活動,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加強溝通了解,在相互信賴、彼此尊重的基礎上,自覺融入到集體中,根據周圍的生活環(huán)境,體會不同民族間語言文化的交流;也能從同學那里了解到其他民族的飲食、婚俗、宗教信仰、語言文字等,還能增進學生間的熟悉感、親切感,幫助中學生樹立民族團結意識。
(二)以先進人物為榜樣,主動參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作為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重在引起受教育者內在觀念的改變和行為的內化,最終能夠做到積極主動地維護民族團結。[2]“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zhàn)場”到抗洪救災的河南一線,鐫刻下“90后”“00后”的戰(zhàn)斗足跡,無論何種職業(yè)的人員始終堅守在各自的崗位上,醫(yī)護人員逆行奮戰(zhàn)抗疫一線,黨員干部、公安民警、消防人員、社區(qū)工作者志愿者等為人民生命健康財產筑起一道道安全長城。他們不畏艱險、團結互助、用熱血凝筑起時代的脊梁。我們要以先進人物為榜樣,從中汲取力量主動參與維護民族團結的活動,在其他民族同學遇到困難時,伸出援助之手。
二、優(yōu)化民族團結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開展學校民族團結教育,關鍵是教師,要培養(yǎng)愛黨愛國,有較高的民族知識和民族理論修養(yǎng),能力水平高的教師隊伍。
(一)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教師培訓
要明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背景、目標、任務、主要內容及要求,幫助教師提高個人素質和教學水平,增強教師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和責任感。學校可開展崗前培訓,對各學科教師提出具體要求,最好能夠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知識滲透到教學中、做教學研究課題、思想政治課教師采取集體備課、教學競賽等方式交流經驗,或者優(yōu)秀教師到民族地區(qū)學校進行實地考察,通過國培計劃、送教下鄉(xiāng)等方式,提升民族地區(qū)的教師思想素質和業(yè)務水平。還可邀請當地民宗委的專家和領導做民族政策和理論專題的報告,了解國家最新的辦法規(guī)定。
(二)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式
中學在實施民族團結教育的過程中,主要依托課堂、班會、黑板報等途徑讓學生了解民族政策常識和民族理論常識教育,注重知識的灌輸,沒有用理論知識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教師可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身心特點以及對課程的實施效果進行總結和反思。靈活采用情景教學、案例教學和比較教育法,實現(xiàn)授課形式的多樣化、形象化和具體化;適時組織學生親自體驗各民族間和睦共處實現(xiàn)共同繁榮發(fā)展的生動事例,使學生內心能夠主動接受民族團結教育的內容,從而增強民族團結教育的效果。
三、發(fā)揮學校民族團結教育主陣地的作用
學校在進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時,從學生實際出發(fā),融合多種教育資源,通過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活動等多種方式,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將民族理論知識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相結合。
(一)以校本課程為載體,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目前,中學開展民族團結教育要以學校實際情況和學生需求,組織教師進行校本教材的開發(fā)。建水縣中學可以結合當地的建水文廟、朱家花園、朝陽樓、學政考棚與天君廟、諸葛廟、指林寺等文物挖掘古城文化內涵,將古建筑博物館和古民居博物館、紫陶文化藝術中心等加以整理并有效的利用。這既結合了當地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又取材于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進一步豐富民族團結教育的內容。
(二)以課堂教學為渠道,融合民族團結教育理念
充分發(fā)揮初中道德與法治、高中思想政治課主渠道的作用,確保民族團結教育教學時間和教學質量。民族理論知識相對抽象、繁瑣,教師可結合當地的民族特色將其轉化為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xiàn)。在講解民族理論常識的內容時,可通過組織學生觀看民族團結的視頻,利用各族人民互幫互助的故事創(chuàng)設情境,以民族團結先進人物為榜樣,討論交流如何從自身出發(fā)參與創(chuàng)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學校、社區(qū)教育活動。從生活實際出發(fā)講解民族知識,這既能加強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又能提高中學生的民族理論認知水平,系統(tǒng)掌握民族團結進步理論,又能讓學生在學習理論和參與政治生活中加深對民族團結的理解,讓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
(三)以校園文化為支撐,營造濃厚的校園氛圍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影響著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實踐活動,因此,學校要緊跟時代步伐,建立以傳統(tǒng)媒介如校園廣播、宣傳欄、黑板報為基礎平臺,拓寬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途徑,開展民族團結的專題講座、民族知識競賽、把建水文廟的儒家文化、團山民居的民族文化融入校園文化,舉辦當地民族舞蹈表演或者將其納入學校課間操,建立民族特色文化墻,營造民族和諧的校園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豐富業(yè)余文化生活。此外,學校在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的引導時,應該注意對校園內雜志這類出版物的管理,凈化校園環(huán)境。
(四)以社會實踐為平臺,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
民族團結教育靠單純的理論知識是不可取的,還要注重聯(lián)系實踐,在社會實踐中提高中學生的思想覺悟和認識能力。比如各民族共同繁榮發(fā)展,可通過組織學生利用周末、寒暑假參觀建水縣民族團結廣場,民族團結文化街,地方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相融合的團山古村,紫陶文化,讓學生走出校園體驗民風民俗、激發(fā)民族情感,深刻的體會到建水縣圍繞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原則,擁護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營造“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民族文化氛圍。
結語
學校教育是開展中學生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為此民族地區(qū)的中學可結合當地的民族特色,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進學校、進課堂,使之更加契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需要,讓學生成為民族團結教育的接受者、實踐者、傳承者。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郝玉梅.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方法研究[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8,16(06):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