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桂萍,劉志峰,金 玉,鄭必霞,閆坤龍*
1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消化科,2兒科重點實驗室,江蘇 南京 210008
Rubinstein?Taybi 綜合征(Rubinstein?Taybi syn?drome,RSTS)是一種非常罕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1963 年由Jack Rubinstein 和Hooting Taybi 首次報道[1],發(fā)病率約為1∶125 000[2]。該病主要表現(xiàn)為智力低下、生長發(fā)育落后,寬而扁的拇指及第一腳趾以及特殊面容,包括高眉弓、長睫毛、眼裂下斜、鉤狀鼻、小下顎等[3]。本文對臨床上高度懷疑該綜合征的1例患兒采用二代測序技術進行相關基因檢測,發(fā)現(xiàn)CREBBP基因突變后,用Sanger測序法驗證患兒父母是否有該類型突變,并對臨床表現(xiàn)和基因型進行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患兒,男,4月齡,2014年11月因“發(fā)熱4 d,咳嗽3 d”于我院就診?;純簽镚1P1,41周順產娩出,生時羊水清亮,新生兒Apgar評分9分,出生體重3.3 kg,身長47 cm。出生即發(fā)現(xiàn)頭發(fā)、眉毛、睫毛黑而濃密,寬而扁的拇指。生后體重增長慢,目前不能注視追人和與人眼神交流,不能抬頭,雙手不會主動拿物。父母體健,非近親婚配。否認家族中有類似疾病患者。既往因先天性隔疝、反復肺部感染多次住院治療,每次感染后血象均增高明顯[白細胞(19~35)×10-9/L]。
入院查體:體溫37.2 ℃,脈搏132 次/min,呼吸42次/min,體重7 kg,身高58 cm(低于正常同齡男童參考值第3百分位點),上部量36 cm,下部量22 cm,指間距49 cm,頭圍36.5 cm(低于正常同齡男童參考值第3百分位點),前囟平軟1.5 cm×1.5 cm。頭發(fā)濃密,發(fā)絲粗黑,質硬,前后發(fā)際低,眉毛粗長,色黑,高拱形眉弓;雙內眥贅皮,雙眼裂下斜,鼻外形正常;口唇紅潤,腭弓高,牙齒未萌出。耳位低。心肺檢查未見異常,腹部稍膨隆,肝臟肋下2 cm,質軟,脾臟肋下未觸及。雙手無通貫掌,雙拇指及拇趾寬;陰莖發(fā)育正常,雙側睪丸觸及。肌力及肌張力偏低,胸骨、肋骨和脊柱正常,病理征未引出(圖1)。入院診斷為:支氣管肺炎、先天性隔疝、精神運動發(fā)育遲滯。頭顱CT、MRI、體液免疫、細胞免疫、血氨基酸及尿有機酸代謝篩查均無明顯異常。
圖1 患兒臨床表現(xiàn)
5 月齡時(2014 年12 月)因先天性隔疝于我院胸外科行隔疝修補術。7月齡時行智能發(fā)育量表評分,智力發(fā)育指數(shù)(MDI)、運動發(fā)育指數(shù)(PDI)均<50,評價相當于4.4月齡。
征得父母知情同意后,取患兒及其父母外周靜脈抗凝血2 mL,基因全外顯子測序由北京智因東方轉化醫(yī)學研究中心協(xié)助完成。使用BloodGen Midi Kit(北京康為世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取患者全基因組DNA,構建文庫,應用Illumina Hiseq XTen 平臺對全基因組進行高通量測序,利用Illumina 官方basecall 分析軟件BclToFastq 得到原始數(shù)據(jù)(raw data)。測序數(shù)據(jù)運用BWA 軟件與UCSC 數(shù)據(jù)庫提供的人類基因組hg19 參考序列進行比對。根據(jù)測序深度,突變質量,對檢測得到的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SNP),插入或缺失(InDel)進行過濾篩選,得到高質量可靠的突變。使用SIFT利用基于同源比對,蛋白結構的保守性等的算法,預測篩選出的變異對蛋白質的影響。對明確或可能與受檢者臨床表型相關的基因突變,采用一代測序(Sanger法)驗證。
經(jīng)過測序,患兒存在CREBBP基因27號外顯子上的復雜移碼突變:c.4499至c.4493缺失TGCAGTC插入AAGCA(圖2)。該突變在千人數(shù)據(jù)庫、dbSNP數(shù)據(jù)庫及hapmap 數(shù)據(jù)庫中沒有查到相關記載,缺失/插入突變的致病性明確,根據(jù)氨基酸的保守性、公共數(shù)據(jù)庫資料和患兒典型臨床表現(xiàn),定義為致病突變,最終診斷為RSTS。其父母標本檢測未發(fā)現(xiàn)有該基因位點的突變,患兒為de novo變異。
圖2 基因測序圖
作為多系統(tǒng)疾病,RSTS 的主要特征為3 類:顱面畸形、骨骼畸形以及生長和精神運動發(fā)育遲滯。此外,還可伴發(fā)其他表現(xiàn),如眼瞼下垂、白內障、青光眼,先天性心臟疾病,泌尿系統(tǒng)畸形、多毛、前額紅斑、瘢痕皮膚、惡性腫瘤等[3-4]。嬰兒期開始出現(xiàn)明顯生長發(fā)育落后,通常低于同齡兒童參考值第15百分位水平。智商平均在35~50 分,但也有智商在正常低限的報道[5]。后期易出現(xiàn)注意力集中時間短、運動刻板印象、協(xié)調性差等行為異常[6],青春期會有焦慮,情緒不穩(wěn)和攻擊性行為等[3]。超過90%的病例可以存活到成年[7]。本文所述病例存在生長和精神運動發(fā)育落后、寬而扁的拇指和第一腳趾、特殊面容、多毛等表現(xiàn),與RSTS 高度相符。該患兒同時還存在先天性隔疝,為該病的首次發(fā)現(xiàn)。
目前認為,55%~70%的RSTS 病例來源于CREBBP基因突變[8],5%~8%源于EP300 基因突變[5],其余病例原因尚未明確[9]。CREBBP 基因位于染色體16p13.3,其同源物EP300位于染色體22q13.2,兩者均由相等數(shù)量的外顯子(31)組成。RSTS 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已知CREBBP廣泛表達,具有固有的組蛋白乙酰轉移酶(HAT)活性,可作為支架通過染色質重塑來穩(wěn)定與轉錄復合物的其他蛋白質相互作用,從而調節(jié)許多影響細胞途徑的基因表達[10]。CREBBP 變異可能導致CREB 結合蛋白被截短或被氨基酸取代,HAT 結構域中的致病變異會干擾組蛋白的乙酰化,這是轉錄激活的重要步驟。EP300 編碼p300 轉錄激活蛋白,該蛋白與CREBBP 在氨基酸水平上具有63%的同源性,起HAT 的作用,通過染色質重塑調節(jié)轉錄,并在細胞增殖和分化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致病性變體導致P300 蛋白被截斷或等位基因表達消失,這可能導致HAT 活性喪失[3-5]。本文所述病例發(fā)現(xiàn)CRBBP基因中一處新的移碼突變,為首次報道,推測患兒存在先天性膈疝可能與該新變異位點有關,但兩者關系仍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探討。
CREBBP 的突變譜由點變異(30%~50%)和缺失(~10%)組成[9],EP300 突變患者表型被認為比CREBBP 突變的先證者要輕[5]。本例患兒為CREBBP基因復雜移碼突變,臨床表現(xiàn)典型,與文獻報道一致。由于具有高度變異性,迄今為止,有關RSTS基因型與臨床表現(xiàn)的關系尚無定論。
大多數(shù)RSTS病例報道為新發(fā)突變引起,僅有少數(shù)影響同胞的相關報道,垂直傳輸亦極為罕見[3]。如果先證者的父母受到影響和/或已知在先證者中鑒定出CREBBP 或EP300 致病變異,則同胞的風險為50%[7]。一旦確定了引起RSTS 的致病變體,就可以進行產前檢測,雖然該病再發(fā)風險通常較低,但適當?shù)倪z傳咨詢對于產前診斷還是必要的。
本例基因變異位點在國內外屬首次發(fā)現(xiàn),臨床表現(xiàn)伴有先天性隔疝亦屬首次報道。RSTS 作為一種極為罕見、復雜的疾病,雖然已經(jīng)明確了一些臨床特征,但目前仍然存在許多未解決的問題,仍需要進行多中心研究,包括新生兒至成年階段,以擴大對臨床表型的認識,確定不同基因型與表型的相關性,從而有助于早期識別診斷,及時干預。